廣義上說,highball是一類雞尾酒的統稱:烈酒加果汁/碳酸飲料。金湯力是highball,螺絲起子也是highball,自由古巴也是highball.細心的你會發現,這些雞尾酒所用的杯子,也正是highball杯。多說一句,highball杯和柯林(collin)杯子有差別哦。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作為雞尾酒的highball,威士忌加蘇打.我記得剛開店的時候,我的兩個女店員,一個要求我做dry martini,一個要求我做highball.,可見漫畫bartender和深夜食堂對她們的荼毒有多深。
Highball是一杯偉大的酒,她幾乎拯救了戰後的日本威士忌市場,也許還是兩次。
其實威士忌在日本也只是在1920s才發端——這也是個讓人敬佩的故事——日本人再次像世界證明了他們接受先進文化的能力和不停追求極致的執著。他們的初衷雖然是學習蘇格蘭威士忌,甚至從另一個半球的小島搬來了泥煤,甚至特意找了氣候地形類似的餘士小島,但誰知道短短幾十年,他們的酒,山崎,白州,響,已經屢獲世界大獎,穩穩佔據了全球威士忌版圖的一方,原因也許正是他們連釀酒的水,都要執迷去用「16世紀茶道大師泡茶的那捧溪水」。
回到正題,戰後重建的日本迎來了洋酒熱潮。50年代60年代,威士忌成為夢想生活的象徵,一來是日本對威士忌有了等級劃分,威士忌變成身份象徵(和現在的中國並無二致),三得利公司也發起了「喝託利斯,遊夏威夷」的廣告促銷活動」,把威士忌和夢想聯繫在一起。同時流行起來的,還有highball,酒精度的降低大大迎合了日本本土的口味,同時這還意味著:威士忌不止只能出現在餐後了,也變成了霓虹人民喜聞樂見的佐餐佳品。就這樣,highball幫助日本威士忌大開市場版圖。
直至80年代。發展到頂峰的日本威士忌市場開始縮減衰退,在世紀之交的時候陷入低谷。這和經濟環境不無關係,平行進口取代了進口代理商的定價體系,燒酎高杯酒也流行起來(美國「白色革命」的影響,回頭我們可以再聊)。當然,也有相當大程度年輕人覺得威士忌這是老人家入睡前才會喝的酒,一點都沒意思。再一次,三得利站了出來,再一次,三得利用highball成功救市。而這一次,他們不僅花費大量的精力告訴人們highball如何乾爽耐喝,教育市場如何享受一杯威士忌,還用了更有力,更老練的一招:他們打開了居酒屋的渠道,讓highball進入了上萬個居酒屋的memu,還有角牌——這個現在日本全國各地甚至世界任何角落的日式居酒屋都能見到的廉價卻古老的威士忌簡直就是為highball量身定做。
他們成功了。Highball成了日本國最流行的酒精飲料,成為了日本威士忌的英雄。此時我耳機裡播放的是the new earth,太特麼恢弘壯闊,契合主題了。三得利後來推出了罐裝highball風潮勁到連麒麟啤酒都跟著效仿。而從深層次的角度來說,這和日本經濟的恢復,工薪階層的崛起,八十年代工薪階層飲酒方式的復興不無關係。
遺憾的是,在威士忌文化裡,純飲(neat)歷來是享受威士忌的最好方式。Highball雖然救活了三得利,卻讓三得利犧牲了品賞威士忌的正統。而為了迎合追求平衡口感的日本人,他們也是選用了角牌這個兌和威士忌而非他們更加優秀的單一麥芽(山崎/白州)配合highball的市場推廣。這不能不說是堅持和市場間的缺憾。然而細思,則有了另一種悲壯美。
我忘記在哪裡看到這樣一句話,日本人需要與他們的飯菜一樣優秀的威士忌,一個世紀後,他們做到了。何止是威士忌,雞尾酒也是如此,雖說誕生在美國,可全世界都在用日本人的bar tools和冰球不是嗎。
Tip 1
威士忌蘇打並不是日本人的原創,最早的出處據說是一個英國演員對一間波士頓酒吧裡酒保的要求「蘇格蘭威士忌和蘇打水」,嚴格說來並不是這位叫Patrick J. Duffy的酒保發明了這款酒。However,他還是在1927年的紐約時報上聲明說是他的酒吧奉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杯highball.
Tip 2
雖然highball就是威士忌加蘇打,但是你知道既然是一杯雞尾酒,就會出現很多精細化的可能性。
比如威士忌的選用(角牌,黑方,百齡壇,山崎,白州,甚至是響)冰塊的選用(小冰塊,大冰塊或者不加冰)蘇打水(起泡水,蘇打水,乾薑水甚至可樂),要不要檸檬(檸檬皮還是檸檬片)等等。我自己的選擇?角牌和黑方是最常見的選擇,日系威士忌或雪梨桶威士忌我想都可以嘗試。小顆冰塊,檸檬皮或者不加,
Tip 3
日本本土據說還有一種喝法是威士忌和冰凍的玄米茶。
訂閱號:deepdrink(食酒)
店址:杭州長寧街五號二層(墨水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