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人文故事|家家製紙臨溪屋,水碓聲中晝掩門——尋訪造紙藝人

2021-01-08 專業行走

從溝口往裡走,大約七八裡後,就是秦嶺劉家溝溝堖了,這裡還住得有一戶人家。

這戶人家門前的一段石堡坎,雖然歷經了山中無數個歲月的洗禮,但看起來還是很結實。大門前看樣子原本應該有一個缺口,不知因為什麼原因又被堵上了。新填充進去的石頭,規整而緊緻,上下都是薄薄的石板,只有中間那幾塊稍大一些。

- 1 -

入戶道路左邊,有一間低矮的土牆房子。

這房子不像是牲畜圈,因為門開得不對,實在有點太小了。更不像是堆放雜物的空間,明顯太過正式。到底是用來幹啥用的?當我們後來和主人交流得知答案後,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估計誰也不會猜到它的用途。

過了這間略有些神秘的小房子,在前面老房子旁,出現一堵石砌的山牆。這石頭牆本身並無特色,特殊之處在於牆底居然有一口水井,直徑1米多寬。

秦嶺的高山地帶,地下並沒有洶湧的暗河,山民開鑿出來的這些水井,裡面的水,其實都是從山體裡滲出來的。當地人告訴我們說,他們都把這種井叫甜水井,每家每戶都會開鑿一口。

靠著山挖一個坑,裡面就會滲出水,水聚集到一起,就是日常的水源。

井裡有水,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但當我走近了,往這水裡望下去時,卻發現裡面居然遊著十來尾瘦瘦的魚。大的有手指那麼粗,小的只有筆帽那麼大。

山這麼高,附近又沒有大江大河,這魚從何而來?難不成飛來的?魚自然沒長有翅膀,是從魚卵孵化而來的,但這魚卵怎麼會出現在這地方的水裡?

- 2 -

院子裡,男主人正在勞動。他腳下的地上,鋪滿了黃豆秸稈。秸稈上面,是已經被曬乾的黃豆莢。

「大叔您好!忙著幹活咧!」見對方年紀不大,我們喊了聲大叔,開口打了個招呼。

「來!來!來!這邊坐!」戴著草帽的男主人,暫時放下了手中的活,熱情地回應著我們,然後又抬腳走向屋裡,急忙忙去取凳子。

「謝謝大叔,打擾你幹活了!」

「沒事!沒事!不要緊的!」

山裡的生活,每一天吃啥做啥,全靠自覺,全聽自己安排。農活幹多幹少?活兒精細到什麼程度?也全是自己說了算。這是農耕文明的業態,也是上千年來人們生活的方式,好過我們每天按時按點上下班的忙忙碌碌。

正在打黃豆的大叔,他手裡使用的勞動工具,總共是三件,分別叫槤枷、木叉,木耙,其用處分別為打、篩、耙。雖然時代發展到了今天,但秦嶺劉家溝這樣的小地方,生產生活的方式一如既往般原始和簡單。

「這房子這麼大,好幾間呢,是你一家人住的麼?」看到大叔家的房子有一大排,我們好奇地打聽道。

「我一家人那裡用得著這麼多房子喲,這是我哥和我兩家人住的。」大叔告訴我們,他哥一家人如今已經搬走了,所以這房子一半都是空著的。他還說,其實他和他老伴平時也不住這裡。

「不住這裡住哪裡?」

「我們平時主要是在西安城裡帶孫子,只是種莊稼時才偶爾回來。收拾完這些豆子,我馬上就得進城去。」

「杏坪鄉-杏坪村-255」,看著大叔家門上的門牌,想著秦嶺山中的變遷,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這裡雖然不是我的故鄉,卻和我的故鄉一樣,正在逐漸荒蕪。時代逼著人變化,鄉村已經留不住人了。未來的山中,只會剩下硬生生的寂寞和孤獨。

- 3 -

「對了,麻煩打聽一下,那邊那個小房子是幹啥用的?」我們指著剛才入戶時看到的那間小房子問道。

「以前我幹活用的,在裡面造紙!」大叔嘆了口氣,悠悠地說道,「不過已經好幾年沒用過了!」

「啥,造紙?你以前是造紙匠?」眼前這位貌不驚人的大叔,竟然還是一位手藝人,我們驚喜地問道!

「是的,用構樹皮造紙,從年輕時一直幹到前幾年,造了幾十年,大半輩子呢!」大叔回答說。

我們詢問大叔家中還有沒有剩餘的紙,能不能讓我們開開眼界。

「還有一些,我帶你們去看!」大叔爽快地答應了,帶著我們來到屋中。

「這就是構皮紙,不過就剩下這一點了,其他都賣完了!」望著床尾一疊疊紙,大叔告訴我們。

我有強迫症,見著整齊的東西後,總是忍不住想數一數。於是我大概數了數這一疊疊的紙,剩餘的這一堆,大約每列18-20捆,總共6列,一共是100多捆。

「這紙咋賣?每張多少錢?」

「20塊錢一捆,一捆有50張。」

大叔說他造的紙,主用用處不是寫字,而是農村在過年過節時,或者辦喪禮祭祀時用的。

站在屋內,環顧四周,屋內陳設十分簡陋。兩個五屜櫃式樣古樸,已經使用了許多年,應該是大叔年輕結婚時置辦的。柜子上面放著一臺小小的電視機,還有一些日常生活使用的雜物。要說與別的秦嶺人家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屋內的這面牆,大叔家這牆上密密麻麻地寫著很多電話號碼。

「都是以前需要用紙的人留下的聯繫方式。這條溝就我一家造紙,以前最多的時候,我一年要造七八萬張紙呢,附近鎮上用的都是我家的紙!」

- 4 -

「手藝跟誰學的?為啥現在不造了?」我們繼續好奇地打聽。

「下河那邊有造紙鋪,我先是跟著人家看,看多了就回來自己慢慢試,試著試著就會了。」原來大叔的造紙技術,還是無師自通的。

「學會了以後,我先是和我哥兩個人幹。後來兄弟兩人都會了以後,就兩家人分別做。我家這邊呢,是我帶著我老伴一起做。一直到前幾年,老伴要進城給兒子帶孫子,我們這才不造了。沒得人幫我了,造紙最少需要兩個人,一個人忙不過來!」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大叔所造的構皮紙由來已久,柞水縣誌記載:唐至德三年,(柞水)引進造紙術,土人碎構皮為漿而作。

在當地,造紙也叫撈紙、抄紙,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紙,亦稱麻紙。這類麻紙的產量,史料記載,在光緒二十九年時,柞水約為200萬張。

「這技術學會之後,一試就成了?」我們詢問大叔當年「無師自通」學藝的細節。

「哪有那麼容易呀!」大叔說,剛開始的時候,他造出來的紙不是太厚就是太薄,不均勻不齊整,是後來摸到了竅門才好的。

我翻看過相關的造紙技術文獻,知道造紙最難的一步叫「入藥」。所謂「藥」,其實是一種紙張分離劑,這是造紙工藝的核心機密,匠人們一般秘不示人。這個環節大叔竟然能夠無師自通,看來確實是一個聰明之人。

抽出一張大叔造的紙,我輕輕地觸摸著紙的紋理,感受著先祖們的智慧,回味著秦嶺山中曾經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

這構皮紙呀,實在是來自秦嶺大山的又一饋贈。

- 5 -

大叔告訴我們,造紙用的構樹,就生長在附近的山坡上,到處都是。他說構樹是一種特殊的樹木,長得很快,越是砍伐長得愈盛。他還說,現在造紙是汙染行業,但這構皮紙的製造過程對環境並無汙染,造紙剩下的廢水喝都沒得問題。

聽著大叔的介紹,我們對造紙的工具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四處觀望,除了那間小房子外,在房前屋後卻並未發現別的工具。

「有的,有的,我哥家那邊還有一些,我帶你們去看!」大叔領著我們來到一個雜物棚裡,幾件竹製的工具出現在眼前,但上面早已落滿了塵灰。大叔說,造紙用的工具,主要有鐮刀、穰刀、穰磓、紙槽、紙簾、壓榨器等等。「那些竹製的東西容易損壞,留不住,其它的因為沒用,丟的丟、仍的仍,剩下的確實沒幾件了。」

因為沒看到造紙工具,我們只好繼續打聽造紙的流程和工藝。

「造紙麻煩得很!把樹砍回來,把構皮剝下來,先是在水裡泡,再是放鍋裡燒火蒸,再放到石灰水裡泡,泡軟後洗乾淨,再用石碓打,打成細末,最後放到漿池內攪勻,用竹帘子撈出來就是紙了。」對於造紙的工藝,大叔了如指掌,說起來術語很多,我實在記不全。

見到有人細細打聽造紙的事情,大叔很開心,又領著我們來到那間既不是牲口圈,也不是雜物間的小房子裡,告訴我們眼前這個石頭池子,就是他當時造紙用的紙漿池。

「這個環節我們叫撈紙,先把弄好的紙漿加水放在抄紙槽內,使紙漿浮在水中,然後把竹簾從槽中抬起,讓那些紙漿均勻地平攤在上面,形成薄薄的一層,最後把它們放在溼紙堆上就好了。」

- 6 -

大概是已經很久沒人與他說過造紙的事情了,大叔把憋在心裡的話統統向我們倒了出來。說到最後,大叔只是很遺憾,說這地方再也沒人會造紙了。

「你這技術,沒教給孩子?」

「娃讀書上了大學,現在在城裡搞裝修!」大叔說,造一回紙其實挺辛苦的,從採料到揭紙,有近20道工序,70多道具體操作,每次都需要起碼一個月時間,有點太辛苦了。

我們在大叔家停留了快一個小時,細細地聽大叔講述了造紙的各種故事。我們離開時,大叔用手指了指不遠處的一堆石頭,問我們看到了啥?我們說那堆石頭明顯被煙燻過,大叔說那就是當時蒸構皮的灶頭。

隨著一代人退出歷史的舞臺,一門手藝就這樣消失在了秦嶺山中!

作者簡介

專業行走,行走秦嶺十餘載,邊走邊拍邊寫,著有散文集《遠村行走》。

相關焦點

  • 秦嶺人文故事|春色滿山歸不去,桃花深處屋三間——尋訪千柏樹溝
    千柏樹溝是深山中的深山,這個地方更詳細一點的位置是:寧陝縣北溝村猴子坪。這是我第二次尋訪猴子坪,上一次去還是2018年秋天的時候,那一次我們尋訪了位於千柏樹溝西邊的腰竹溝。尋訪腰竹溝的那段經歷,收錄進了我的書《遠村行走》中,題目叫做《紀年猶古法,衣裳無新制——尋訪腰竹溝》。- 2 -千柏樹溝所在的猴子坪不簡單。1935年時,紅七十四師曾在猴子坪建立過蘇維埃政府。
  • 秦嶺人文故事|秦樹千年空老大,漢碑終古不消磨——尋訪古榔樹
    詭異的六角鈴鐺,古老的厙族,巨大的青銅樹,遙遠的秦嶺腹地……這棵巨大的青銅樹究竟是做什麼用的?是一棵許願樹,還是一個少數民族的圖騰?在文學作品中,秦嶺往往以一種神秘的姿態,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之中。《秦嶺神樹》中提到的這棵神樹,是古老厙族的文化圖騰之一,這是一棵青銅鑄造的樹,高達幾十上百米!那麼,真實的秦嶺腹地,還留存著樹齡千年,高達幾十上百米的古樹麼?有!商洛柞水營盤的陳興村,就有一棵古榔樹,它是千年前原始森林單株的代表。
  • 尋訪秦嶺進仕溝:廚房門開著,灶臺上還有兩包鹽,主人去了哪兒?
    看見這間廚房,我腦海中一直閃現著30多年前我家的那間廚房,我想起了水缸的位置,想起了碗櫃的擺放,想起了灶頭的朝向,也想起了廚房裡飄著的食物的味道……人老了,愛回憶,特別愛想過去。過去的事情,斷斷續續,大部分都只有片段。在這些片段中,主要又都是關於老家的事。走出廚房,來到院壩邊,有一個露天的豬圈。只有這個,和我老家完全不一樣。
  • 尋訪秦嶺進仕溝:房子旁邊有一塊地,這是件多麼讓人喜悅的事情呀
    我喜歡留下這些影像資料,因為許多年後,這些資料就是一部秦嶺的變遷史。這棟老房子旁邊,有一個水槽,和我們在前一戶人家碰到的那兩個一樣,都是許多年前另一個扶貧項目的成果,那個項目叫國家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得益於這樣的投入,秦嶺山中的這些農家,都喝到了水管裡流出來的山泉水。在這之前,水管也許只是一根打通了的竹子。
  • 秦嶺人文故事|老屋三間空蕩蕩,半夜思家睡裡愁——走進空房子
    父母長輩、兄弟姐妹、兒孫晚輩,以及圍繞著這些人發生的種種故事。有生老病死、喜怒哀樂,也有得意與失勢、榮華與衰落。就是這些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故事,為我們織成了一張關於家的記憶之網,網住了我們的來路和歷史。其次大概是物。可以具化為房子和土地。房子是用來遮風避雨的,呵護著一家人的溫暖,是我們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那時候,除了吃喝,每一戶人家幾乎都會把全部錢物,用在修房建屋上。
  • 核雕藝人王建學:方寸間雕出濰坊人文故事
    2016年起,他開始接觸濰坊核雕,並創作了一系列與濰坊歷史文化名人有關的作品,用核雕講述濰坊人文故事。8月1日上午,記者來到十笏園文化街區,聽核雕藝人王建學講述他的故事。半路出家,從骨雕轉戰核雕當天上午9時許,王建學正在工作室裡專心地雕刻著一個桃核。
  • 秦嶺人文故事|短籬誰家小桃梨,雖復幽陋亦可人——尋訪千柏樹溝
    千柏樹溝這樣的小地方,已經是秦嶺深山中的深山,除了寂靜只有寂靜。山中難見一人,唯有飛鳥啼鳴。小禽啼忽住,飛起又相隨,還是詩人會寫。因為發現有人出現,這鳥兒忽然停止了鳴叫,它們因害怕飛離開後,一會兒又飛了回來,跟隨著人,不即不離。通往半山腰上這棟老房子的小路,就掛在斜斜的坡上面。
  • 尋訪秦嶺龍潭村,背簍都是背在背上,這位大嬸為何將其挎在腰間?
    遠村行走,尋訪中國最後的山村,這是專業行走關於秦嶺柞水龍潭村的第8篇圖文。01雜亂秦嶺山中,老房子留給人的第一印象,你猜會是什麼?其實是「亂」。當然,這個「亂」字必須加引號。02背簍時間是2020年11月15日上午11時37分,我們繼續朝著秦嶺柞水龍潭村深處走去。視野中漸次出現陡峭而俊朗的山,出現雜亂又高大的樹,出現方正且破舊的房,也出現了單薄卻沉穩的人。這個人是迎面走來的一位大嬸,斜挎著一個竹背簍。
  • 秦嶺朱雀冰晶頂:不讓上!憑啥?遊客是買了門票的,原因竟是如此
    因為篇幅限制,上一篇尋訪朱雀國家森林公園的圖文故事(秦嶺人文故事|前身原為營林區,今世那無伐木人——尋訪朱雀景區),主要回顧了朱雀的前世今生,遊覽路徑也只寫到了乘坐索道前往秦嶺梁景區這篇圖文故事,專業行走將繼續帶著大家,去看看朱雀景區的精華,即秦嶺高山地帶的風貌,並感受什麼叫風雲突變!- 1 -朱雀索道上站,叫做駱駝嶺。其實,給奇峰怪石命名這個思路,已經十分老套,而且比較好笑。
  • 秦嶺小百科全書《秦嶺日曆》出版發行
    全書750餘頁,使用精美圖片380餘幅,以「中華祖脈」和「中央水塔」為重點,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現了秦嶺生態人文之美,可閱讀,可欣賞,可記事,兼備知識性和實用性,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秦嶺日曆》用人文視角、科學態度講述秦嶺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分為風光、人文、植物、動物、景致、峪道、山峰七個主題,用365天,圖文並茂地介紹大秦嶺知識。《秦嶺日曆》是秦嶺的小百科全書。它介紹了秦嶺珍稀動植物104種,人文風光景點近百個,秦嶺名山、峪道104個,秦嶺自然保護區及森林公園50多個。
  • 尋訪秦嶺龍潭村,山中細路上碰到一位精幹漢子,腰間別著一把砍刀
    遠村行走,尋訪中國最後的山村,這是專業行走關於秦嶺柞水龍潭村的第9篇圖文。01有生機的家鄉在秦嶺山中,每次看到這樣的老房子時,我就腳步不聽使喚了,靜靜地呆站在原地,深深被它所吸引,橫看豎看,上看下看,怎麼看也看不夠,腦子裡想起許多往事。
  • 秦嶺留壩最美紅葉旅行攻略(記得收藏
    在秦嶺深處感受最濃鬱的人文氣息,探訪最原生態的紅葉秘境。 紅葉節時間:2020年10月17日-11月15日 四季芳華,深秋最美,紅葉成了這個季節的主角 留壩,位於秦嶺南麓腹地,森林覆蓋率達91.23%,居西北之首,優美的自然環境與獨特的人文景觀在這裡完美結合。每到秋季,上百種樹種將起伏的山巒渲染得五彩斑斕。
  • 2020大秦嶺越野跑公開賽 在秦嶺國家植物園鳴槍起跑
    12月12日上午10:00,「我要上全運」大美秦嶺系列賽-2020大秦嶺越野跑公開賽在秦嶺國家植物園鳴槍起跑,以「敬畏生命,崇尚自然」為主題的比賽吸引來陝西省內近600人參與。本次賽事是大美秦嶺系列賽的首站賽,賽事分為圖騰定向越野跑公開賽和年輕人的第一次越野跑挑戰賽兩個項目。在2020冬日的暖陽裡,選手們暢跑秦嶺,感受美好。
  • 精彩回放|中華祖脈·秦嶺之聲雲上系列音樂會之瀛湖攬月
    今晚我們來到了如畫般的山水之間在秦巴仙境中感受到秦嶺別樣的美掃碼觀看演出回放第四站,我們來到了安康瀛湖生態旅遊區瀛湖,銜秦巴,吞漢江浩渺煙波,橫無際涯在如此美妙的仙境中演奏古典音樂,XSO西安交響樂團用自己的方式演繹了一場足以匹配這美景的音樂盛宴,豐富且震撼。
  • 第一個關注到秦嶺終南山隱士的人
    所謂空谷幽蘭,字面意思指山谷中優美的蘭花,實際指代一個人人品高雅,正所謂「蘭生空谷,不為無人而不芳」。提到隱士,大部分人都知道。「隱居在山上的修行人,秦嶺終南山裡面多得很!」而比爾波特,就是第一個關注到中國現代隱士的人,《空谷幽蘭》就是根據他1989年尋訪秦嶺終南山隱士寫成的一本書。- 1 《空谷幽蘭》-《空谷幽蘭》,一本寫終南山隱士的書籍,尋訪和成書的時間大約是1989-1993年。
  • 揭秘宣紙造紙工藝:製作檀樹皮紙漿的過程,抄紙工序加獼猴桃汁
    造紙藝人之所以鍾情於檀皮,是因為它的皮層中包含有特殊的韌皮纖維。韌皮纖維位於檀皮的表皮層下,由纖維素纖維和樹膠交疊膠著成束,使檀樹的枝幹堅固。此外,韌皮纖維潔白修長,做出來的宣紙白淨不易斷裂。正因為檀皮有上述優點,才被認為是製造宣紙不可替代的原料。抄好的紙擠幹水分再晾乾,包裝後半年以後才會出廠上市在輔助原料中,還有一種是龍鬚草。
  • 你好,秦嶺|秦嶺的前世今生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秦嶺」一詞的文字記載出現在漢代地方志《三秦記》中,「秦嶺東起商雒,西盡汧(千)隴,東西八百裡」。「秦嶺」名稱的使用應是從秦朝或漢朝開始的,秦王朝的強盛可能使人們將「南山」改稱為「秦嶺」。秦嶺梁被稱為「中華龍脊」,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脊梁。 地質學上,將橫亙中國中部的秦嶺造山帶稱為秦嶺—大別—蘇魯構造帶,西起青海省茶卡鹽湖,與崑崙山造山帶相接,東到大別山東,被北東向的郯盧大斷裂錯動至山東半島,伸向東海。秦嶺造山帶是華北和華南兩大古板塊碰撞、拼合的結果,是亞洲大陸上一條古老的造山帶,是中國地理、地質、氣候、生態和人文景觀的南北分界,被稱為中國的「中央造山帶」。
  • 尋訪秦嶺進仕溝:人雖搬出山,但日子還得按照老樣子過,下地幹活
    這是秦嶺山中的新農村,溝裡的人搬到溝外,脫了貧搬了家。不過,新房子背後就是菜地。菜地裡種得有小青菜、土豆、玉米、南瓜和西紅柿。人雖搬出山,但日子還得按照老樣子過,下地幹活,播種收穫。地裡,蹲著一位滿頭銀髮的老者,穿的是藍土布上衣,一看就是件舊衣服。老者身後,竹箢篼裡,堆滿了剛剛摘下來的小青菜。
  • 尋訪秦嶺進仕溝:進山見啥都喜歡得很,莊稼長勢喜人,瓜果飄著香
    徒步秦嶺柞水進仕溝,溝口的每一戶人家,都有人在家。從山裡搬出來,能夠搬多遠?有時候是3公裡,有時候是10公裡。路邊堡坎上,有一塊菜地。菜地裡的菜,品種不少,但長得稀稀拉拉。一位戴著草帽的大叔,手裡拿著一根白色的東西,既像是根水管,也像是把鋤頭。
  • 探尋秦嶺C位擔當 秦嶺何以被稱為「中央水塔」?
    秦嶺是中國的中央水塔,山離不開水的滋潤,水同樣離不開山的涵養,雄偉壯闊的秦嶺山擁有滔滔不絕的河。近日,華商報記者通過採訪自然資源部第一地理信息製圖院,向大家講述關於秦嶺水的故事。秦嶺主脊分長江和黃河兩大水系秦嶺海拔最高的地方在太白山,這裡是秦嶺主峰所在,最高海拔377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