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44歲的王建學從小喜歡畫畫,中學時開始琢磨著雕刻,後來被推薦到北京學習骨雕,並取得了一些成績。2016年起,他開始接觸濰坊核雕,並創作了一系列與濰坊歷史文化名人有關的作品,用核雕講述濰坊人文故事。8月1日上午,記者來到十笏園文化街區,聽核雕藝人王建學講述他的故事。
半路出家,從骨雕轉戰核雕
當天上午9時許,王建學正在工作室裡專心地雕刻著一個桃核。「我一開始學的是骨雕,2016年才開始接觸核雕,兩者材質不一樣,使用的刀具也不同。」王建學說,從骨雕到核雕,他適應了兩三個月才感覺順手。
王建學的工作室裡擺放著大大小小的雕刻作品,有骨雕,也有核雕,核雕作品包括濰坊人文景觀、歷史文化名人等,每件都栩栩如生,極具藝術感染力。
核雕作品《十笏園》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左邊長廊、右邊假山、中間四照亭,還有春雨樓、硯香樓……景物布置完全按照十笏園的建築來定位,濃縮到一個約4釐米長的桃核上,刻畫得惟妙惟肖。
「這是我今年1月新完成的一件核雕作品,從構思到完成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王建學說,為了挑選到合適的桃核,去年10月份開始,他多次到臨朐、昌樂、青州等地購買挑選桃核,從一麻袋一麻袋的桃核中,最終挑選出了一個中意的。
王建學說,把一個小小的桃核變成層次豐富、栩栩如生、稜角分明的藝術品,要分三步來完成。第一步是選料,要選擇密度大的成熟桃核,這樣更容易雕刻精細的部位,也便於長久保存。第二步是主題定位,用筆先在桃核上畫出主題,用刻刀進行定位,掌握好整體作品布局的比例。第三步是逐步細化,運用淺浮雕、深浮雕、鏤空等多種手法進一步細雕。對人物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服裝鞋帽等細節進行細緻入微的修整,一件巧奪天工的核雕藝術品就完成了。
王建學正在雕刻作品。
受家人影響,從小擅長雕刻
受《十笏園》作品的啟發,王建學萌生了雕刻濰坊歷史文化名人的想法。
說到濰坊的歷史文化名人,那就不得不提鄭板橋。鄭板橋在濰期間,不僅寫下了「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詩詞,更是打開糧倉救濟災民,在濰縣留下了千古美名。王建學的核雕作品《鄭板橋開倉濟民》選取的就是這一段故事:一身長衫、擼著袖子、一縷山羊鬍造型的鄭板橋,背景是濰縣的老城門樓子,兩個清兵正放糧,一些百姓在收糧,還有玩耍的孩童……在一個高約4釐米、寬不到2.5釐米的桃核上,他雕刻了12個人物。
雕刻漸入佳境,王建學又圍繞著韓熙載、李清照、蘇東坡等濰坊歷史文化名人,雕刻了《韓熙載夜宴圖》《醜奴兒》《密州出獵》等作品。
核雕作品《醜奴兒》以趙明誠和李清照的愛情故事為原型創作,表現的是濰坊媳婦、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與丈夫秀恩愛的場景,創作靈感來源於李清照的詞《醜奴兒·晚來一陣風兼雨》。
現年44歲的王建學是濱州霑化人,母親和舅舅是當地家喻戶曉的民間藝人。母親擅長剪紙、繡花,舅舅擅長書法、繪畫。受家人影響,王建學從小也喜歡畫畫並頗有天分。上中學時,他喜歡上了雕刻,刻什麼像什麼,深受老師、同學的好評。
親戚朋友看到王建學在雕刻上頗有天分,都建議他往這方面發展。1993年,通過親戚介紹,王建學在北京一家骨雕廠做起了學徒,開始接受正規的雕刻訓練。在這家骨雕廠一待就是五年,王建學學到了不少雕刻知識。上世紀90年代末,骨雕廠因經營不善倒閉後,王建學獨自來到濰坊發展。
希望更多人通過核雕了解濰坊歷史文化
剛到濰坊時兩眼一抹黑,一時找不到工作的王建學只好擺起地攤維持生計。2000年前後,比較流行佩戴骨雕等飾品,這為他帶來了一線商機。「我將牛骨刻上有意義的圖案,深受年輕人的喜愛。」王建學說,靠著擺地攤,他漸漸地有了經濟基礎。2003年,他開了一家店面,繼續雕刻吊墜等飾品,他將自己的想法與客戶的要求相結合,製作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深受客戶們的認可,積攢了不少老客戶,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在濰坊的日子裡,王建學開始對濰坊核雕有所了解。2016年春天,在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丁傳信的引導建議下,王建學開始研究濰坊核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我一開始雕刻的是侍女,作品一亮相,部分核雕老藝人覺得不錯,這給我增添了不少自信。」王建學說。
2018年,王建學參加了世界風箏創意大賽。他在一個小小的桃核上雕刻了濰坊春天放飛風箏的場景,用奎文門做背景,4個頑童正在放風箏,兩隻蝴蝶風箏,兩隻龍頭蜈蚣風箏,極具濰坊特色,形象地描繪了「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場景。憑藉精湛的技藝,這件作品榮獲了當年的世界風箏創意大賽二等獎。
目前,王建學正在雕刻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下一步他將重點關注鄭玄、孔融、範仲淹、劉墉、陳介祺等濰坊歷史文化名人,與已經完成的《韓熙載夜宴圖》《醜奴兒》《密州出獵》等作品形成一個系列,用核雕講述濰坊人文故事。王建學希望通過核雕藝術,讓更多的人了解濰坊的歷史,了解濰坊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