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十八洞:「非遺+扶貧」苗繡、花帶培訓

2020-12-12 封面湘西

7月6日,「非遺+扶貧」苗繡、花帶培訓班在十八洞村開展。州級苗繡非遺傳承人石美梅介紹,十八洞分點是此次培訓班的五大分點之一,按照就近原則分配學員,共有五十多名雙龍鎮村民參與此次培訓。

主講老師之一石玉香介紹,強化學員苗繡非遺文化認識與保護,提升苗繡針法技巧,是培訓第一課的關鍵。

參與培訓的大多是有一定基礎的學員,提升針法技巧,能夠做到識圖用針,將十幾種針法掌握。

村民吳美金帶著孫子參與培訓。

「老年組」繡娘與全場最小繡娘。

石書菊(右1)是此次培訓年紀最大的繡娘,今年已經八十歲。

州級苗繡非遺傳承人石美梅介紹,從今天的培訓班上可以發現學員基礎明顯不同,有鑑於此,明天就把學員分成基礎班與提升班,分開授課。

石美梅介紹,傳統苗繡用色大膽鮮豔,在當地很受歡迎,但是市場佔有率並不高,所以這次配線也經過調整,選擇更適合市場的淺色系。

苗繡培訓吸引了不少遊客的注意,石金花鼓勵遊客參與到苗繡學習當中來。

第一步是穿針引線。繡花針比一般的針小,穿針是個技術活。她能成功嗎?

在石金花的指導下遊客成功穿完了線,然而這只是學習的第一步,真正的難點是下針。

本次培訓班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公共課,由省級、州級配色、圖形設計方面的大師進行講解,初級班教授看圖方法、針法等技巧,高級班培訓繪圖及雙面繡等技巧。

湘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石美梅教授圖案交叉地方下針的技巧。苗繡講究一線成型,很少出現補針的情況,年輕的學員要通過很長時間培養才能掌握此技巧。

學員們討論下針方法。苗繡需要心靈手巧,失敗的繡法將導致先前的努力前功盡棄。

苗繡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一隻綠色的小蝦、一隻棕色的小蝦象徵了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石玉香、石金花介紹了不同地區,不同苗繡的特點,她說雙龍鎮這邊圖案較小,色彩以淡雅為主,保靖水田村的花朵較大,配色淡雅,吉衛鎮、民樂鎮那邊花朵較大,顏色鮮豔......

培訓繼續,繡娘們將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繼續學習苗繡知識,為脫貧致富奔小康培養一技之長。

來源:紅湘西

直播記者:田 華、田 浩

責任編輯:陳 昊

·END·

監製/角角

主編/麻麻

編輯/王向遠 李艾家 石群方

審核/黃沙沙 尚心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鴿子花」苗服亮相「代表通道」 石麗平代表為「松桃苗繡」代言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松桃苗繡公司負責人石麗平身著點綴著苗繡「鴿子花」的民族服裝走上「代表通道」,講述運用苗繡脫貧致富的故事。傳承松桃苗繡 讓「鴿子花」飛向世界作為松桃苗繡第七代傳承人,石麗平從2000年開始,經過8年時間,行程3萬多裡路,記錄苗繡歷史,收集苗繡資料。
  • 《中國民族報》整版報導湘西文化扶貧
    「我們聘請4位苗繡傳承人擔任指導老師,動員各鄉鎮婦女來公司參加帶薪苗繡技能培訓,培訓合格之後就能籤訂合同並上崗。她們可以自主選擇到公司來上班,或者是在家承接公司的訂單。」石佳說。 石紅平便是最早參與七繡坊苗繡技能培訓的成員。
  • 石佳:傳承苗繡,讓留守兒童媽媽回鄉
    ,忙著在抖音、淘寶、微博等平臺上推銷苗繡產品。石欄鎮是一個苗族聚集地,苗繡對於當地婦女們來說很容易上手,而且也有助於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我就決定圍繞苗繡來創業。」石佳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文化扶貧又出新:體驗敘永苗族扎染,國家非遺帶回家
    11月6日,敘永縣扎染蠟染苗繡專合社負責人李昱宏介紹。未來將把扎染體驗打造為更成熟的模塊化商品,在旅遊節會期間,為遊客提供零門檻、零距離的非遺體驗服務,包括對作品裝裱、包裝、郵寄等。扎染在四川稱蜀纈,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劉代娥石佳入選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
    12月18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主辦的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公布100名候選人名單,湖南省共4人入選,其中,我州土家族織錦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代娥、湘西七繡坊苗族服飾文化公司董事長石佳入選。
  • 非遺購物節「雲探店」之湖南省湘西七繡坊
    近期,中國旅遊報社、新浪微博聯合推出非遺購物節「雲探店」系列報導,展示非遺精美產品和傳統工藝,為非遺代言!苗繡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是苗族歷史文化發展的活化石,是傳承苗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國傳統手工藝文化的根基。苗族婦女們世世代代靠刺繡來記錄歷史的大事件和表達心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苗繡的技法多樣,針腳大體可分為繡、插、捆、灑、點、挑、串7種。色彩絢麗、協調,構圖對稱、和諧,多以花、鳥、蟲、魚、蝴蝶、圓點花、龍等為圖案。
  • 如何打造「十八洞」旅遊集群品牌?如何留住遊客?
    一個月後,如今的縣政府辦公室主任,那時的縣財政局幹部石登高出任十八洞村第一支書兼扶貧工作隊隊長,他曾對媒體記者說「我的使命就是要為村民打牢長富久富的基礎」。於是,山泉水廠建起來了,旅遊公司成立了,苗繡、黃桃、油茶、蜂蜜、臘肉等成了十八洞村的口碑產品。 2019年10月,隊長的接力棒傳到了十八洞村所在的雙龍鎮鎮長麻輝煌的手中。
  • 「非遺」文化助扶貧:少數民族婦女繡出多彩生活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重慶秀山的金珠苗繡起源於梅江鎮民族村。該村苗族佔全村總人口的70%,村裡的姑娘個個會繡花。平繡、辮繡、結繡、纏繡、貼花、抽花、堆花……幾十種針法都難不倒他們。羅永皓 攝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秀山發展苗繡「非遺」產業,讓少數民族婦女可以盡情的秀山、秀水、繡日月,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羅永皓 攝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土家族織錦沿用漢代腰機式斜織機,以紅、藍、白棉線為經線,以各色絲線、棉線為緯線,通經斷緯,緯花自由換色地挑織。 羅永皓 攝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挑織工藝全憑心計,無需藍本。
  • 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技能培訓班在臨洮開班
    ,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全面融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促進非遺產品在網絡時代的銷售,12月8日,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委託蘭州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學院在臨洮縣舉辦了「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技能培訓班」。全省目前共設立各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106家,其中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2家,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91家,涉及各級傳統技藝類非遺代表性項目77項,分布在全省11個市州46縣區。
  • 甘肅文旅一把手談非遺+扶貧
    6月13日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陳衛中在甘肅省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會上表示,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一定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要保留甘肅特色和鄉土氣息,也要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達到「國際範兒」的標準。陳衛中介紹甘肅省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成效 張勇 攝「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已成為甘肅文旅工作新業態和新亮點。」
  •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依託專業優勢開展非遺扶貧服飾技能培訓
    中新網廣西新聞12月25日電(蔣衛軍 蔣梅玲)12月24日,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校長莫少林率藝術設計與建築管理系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師生一行15人,來到南寧市青秀區南陽鎮施厚村與二田村,開展 「非遺+扶貧」壯衣工坊服飾製作技能培訓,助力廣西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此次培訓由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與校企合作企業廣西金壯錦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聯合舉辦。
  • 文旅部:已在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有記者提問,很多貧困地區往往是傳統手工藝等非遺項目的富集區,請問通過非遺助力脫貧攻堅方面有哪些舉措?現在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王晨陽表示,文化和旅遊部在推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當中,主要採取了推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建設、培養帶頭人、推進產品銷售、加強宣傳推廣等四個方面的舉措。  第一,支持各地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增強貧困地區的傳承發展能力。
  • 扶貧觀察丨培訓領軍人才 「十八洞黃金茶」謀划走出去藍圖
    在貴州與湖南交界的武陵山深處,俯瞰「十八洞」黃金茶基地。紅網時刻記者 陳雪驊 花垣縣報導近日,有個茶產業領軍人才培訓班在湖南省花垣縣開班。當地農業部門透露,這個培訓班採取綜合課程、專題講座、現場教學以及學員討論等形式授課,主要在茶葉冬季培管、茶園病蟲害防控等方面,進行理論和實操融合培訓。同時,還兼顧茶葉儲存、茶葉品質鑑別、茶藝知識等專題培訓。所有參與現場授課的專家,都是來自省、州、縣的國家級茶藝師、農藝師、評茶員。
  • 騰訊棋牌「彭水苗鄉歡樂茶館」落地 光子工作室群創新扶貧探索升級
    「彭水苗鄉歡樂茶館」這一新文創戰略下的創新扶貧項目,在線上基於小程序實現雲遊彭水苗鄉,演繹彭水非遺文化及樂天人文精神;線下打造「彭水苗鄉歡樂茶館」長線運營,承載苗鄉的獨特文旅體驗,是騰訊互娛在新文創戰略下的一次創新扶貧嘗試,也成為了騰訊遊戲新文創的又一標杆案例。
  • 文化和旅遊部:已在國家級貧困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
    會上,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負責人王晨陽表示,文化和旅遊部在推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當中,主要採取了推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建設、培養帶頭人、推進產品銷售、加強宣傳推廣等四個方面的舉措。第一,支持各地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增強貧困地區的傳承發展能力。
  • 「瀘州」敘永縣:扎染蠟染苗繡繪致富藍圖
    近年來,敘永縣以市場為導向,充分挖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以「少數民族文化+專合社」的形式,將扎染、蠟染、苗繡等少數民族服飾文化轉變為帶動脫貧致富的文化產業。2016年,成立了敘永縣扎染蠟染苗繡專業合作社,專合社下設水尾鎮西溪村扎染工坊、梘槽苗族鄉九龍村扎染蠟染苗繡工坊、梘槽苗族鄉群英村扎染蠟染苗繡工坊。
  • 「非遺+扶貧」,傳統手工藝帶動產業,拉動就業
    昨天(8.28),國家文化和旅遊司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組,走進羌族草編研學體驗培訓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羌茶手工製作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扶貧車間、婦女靈活居家就業基地等,認真了解每一個非遺產品,認為北川依託豐富的非遺文化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通過做靚非遺節會、培養非遺人才、研發非遺產品、創建非遺基地,助力百姓脫貧增收、形成長效的脫貧機制上成效顯著。
  • 助力消費扶貧,秀山職教在行動
    12月18日上午,「消費扶貧·渝你同行」秀山縣消費扶貧周在觀音橋步行街開幕,60多個展位給市民帶來各種優惠的秀山土貨。其中,秀山職教中心大師工作坊的非遺創新創業項目——「龍鳳花燭」系列產品更是吸引了大量遊客駐足觀賞,挑選購買,現場好不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