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妃,和卓氏,名為巴特瑪,臺吉和扎麥之女,圖爾都之妹,世居葉爾羌。
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出生,曾為霍集佔之妻,後被霍集佔休棄。
《塞宴四事圖》妃嬪部分,紅衣者為容妃(時為和貴人)
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四,封皇后下學規矩女子和卓氏為和貴人,時年26歲。
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晉和貴人為嬪,時年27歲。
乾隆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行容嬪冊封禮,時年28歲。
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至四月二十日,隨乾隆帝南巡,時年31歲。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初五,晉容嬪為容妃;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初六日,行容妃冊封禮,時年34歲。
乾隆三十六年二月初三至四月初七日,容妃隨乾隆帝東巡。時年37歲。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容妃薨,享年54歲。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容妃金棺由西花園奉移靜安莊。乾隆五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卯時容妃金棺奉安於純惠皇貴妃園寢。
真正的香妃當然是葬在乾隆皇帝的陵旁了,位於河北遵化。在其死後其金棺先葬於純惠皇貴妃的園寢,乾隆死後,改葬於清東陵裕陵西側,緊挨著乾隆爺的墓葬。
香妃墓的一角
1979年10月,在中國的中原大地上,專家們開始了對清東陵裕陵園寢,容妃地宮進行了緊張周密的勘查。文物專家們沒有放過任何一個角落,仔細搜尋著死者的信息。
據參與當時發掘工作的專家介紹發掘現場的情況時說:「當時工作人員就站在棺床的前面,站在那個膠合板上,用鐵鍁在灰漿裡面進行尋找一些東西。
當時鐵鍁在泥漿裡,碰觸到一個硬的東西用鐵鍁,把這個硬的東西到跟前,伸手從灰漿裡邊就捧出一個頭顱來。一捧出來一看,是一個頭顱,當時大家都非常驚喜,非常激動。從其中的一些特徵裡面我們可以確認那就是容妃,她確實是葬在這個地宮裡邊」。
這個頭顱後來經過專家鑑定,確係是一名少數民族女子。而在槨的正面及兩側殘留的一些手寫的文字,也清晰地表明了墓室主人的身份。
這些文字大部分,都已經模糊不清了,只有這個槨的最前面,有一句話看的比較清楚,通過專家鑑定啊,這句話就是古蘭經的第一句話,就是以真主的名義。通過這些文字,也證明容妃生前,是信奉伊斯蘭教的。
在全面清理地宮時,又陸續找到了一些遺物和隨葬品。吉祥帽和髮辮的發現說明是按照滿族風俗入葬的,因為清朝不分男女在穿戴朝帽時都要梳上長辮。而為了照顧容妃的宗教信仰,下葬時只用了槨而沒有用棺。所有這些都能夠證明容妃葬於清東陵的事實。
據考證:有人說「香妃」旋風的源頭是由香妃像引起的,而掀起風波的源頭就是這幅香妃戎裝像。1914年這幅畫像曾被當作「香妃像」在紫禁城浴德堂展出。展覽的主辦者為這幅畫像配了文字說明,「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這繪聲繪色、圖文並茂的展覽,而且又是在皇宮裡展出宮中妃子的故事,實地實景,不能不令人信服。
據知情者介紹:民國年間北京成立了,一個古物陳列所,古物陳列所說是到,承德避暑山莊搞了一批油畫回來。當時北洋政府,一個什麼科長還是處長,一個小官僚,說了一句話,這可能是香妃的戎裝像吧,於是乎那張畫像,就叫作香妃戎裝像。大為招攬,廣為散發。
這幅畫被稱作香妃採花圖,又稱「香妃洋裝像」,此畫現藏故宮博物院。這幅畫像同樣沒有題記和落款,史書中沒有記載,來源也並不清楚。據傳為宮廷畫家郎世寧所繪,然而至今尚無確切資料證明這一幅畫像確為香妃。
冰嬉娛親,是說香妃想家,乾隆特許其回家省親的故事,據傳亦為郎世寧所畫
據稱:這也是一幅被傳為郎世寧所繪的畫,名為「冰嬉娛親」。原畫藏於中國臺灣省,畫中是乾隆皇帝與皇太后在氈帳中觀看冰上嬉戲的場面。遠處有三個騎馬的女子,前面的騎馬者傳說為香妃。這幅畫像因為只是人物的側面,所以並不被人們所熟知。
香妃旗裝畫像
這幅畫的真品據說藏於中國臺灣某高官夫人的臥室中。也是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的一幅「香妃像」,多次被一些出版物用作封面。據說這也是眾多香妃像當中流傳最廣的。叫做:「香妃旗裝像」。穿的是紅色的大襟旗裝。

在這裡我們聽到了專家很有意思的解釋和介紹:「就這三張畫,第一張畫就是香妃戎裝像,那就是說是,就是一個官員,北洋政府的一個官員,隨便說了一句,沒任何依據。裙裝像據說是郎世寧畫的,但是一些學者,考證它說都不像,郎世寧畫像是有署名的,這沒有署名,大成問題。剛才說了那個裙裝像在內地不太流傳,但是在外國人中間流傳比較多。旗裝像前幾年在香港出版的《紫禁城》那個雜誌裡頭,有人考證了一下,把那張畫像的幾次改繪,追本溯源都查清楚了。是上海街頭出現的一張美人畫,月份牌那種東西,有人給它畫一畫,面貌變一變,花色變一變,就說它是香妃的旗裝像了。」
畫像展現了香妃的不同面貌。但由於沒有史料依據,這些畫像究竟畫的是不是香妃,人們就不得而知了。畫像中畫的是誰?這些畫到底是什麼人畫的,它們又為什麼被當成香妃像,也許只有故事的始作俑者才能講得清楚。或許通過這些畫像人們會有所判斷。

既然香妃的畫像是無中生有的故事,那麼新疆的香妃墓到底是什麼建築呢?新疆喀什的阿帕克霍加麻扎由門樓、大小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5部分組成。主墓室在陵園東部,是整個建築群的主體建築,外面全部是用綠色琉璃磚貼面,並夾雜一些繪有各色圖案和花紋的黃色或藍色瓷磚,顯得格外富麗堂皇、莊嚴肅穆。正北是一座穹隆頂的教經堂,與門樓西牆緊連的是一座小清真寺,陵園內西面是一座大清真寺。整個陵墓集中體現了伊斯蘭教建築特色,是當地悠久歷史與文化的見證。
新疆喀什地區文管所所長介紹:阿帕克霍加麻扎,幾百年來,一直被保存著。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們對阿帕克霍加的崇敬,對麻扎的崇敬,形成了一種風尚。當時人們在精神上,對阿帕克霍加有依賴感,視阿帕克霍加麻扎,為神聖而不可侵犯的聖地,作為精神寄託之所。
面對是香妃還是容妃的爭議,面對著不同的香妃墓,還有種種關於香妃的故事。按說他們距今也不過200多年,搞清楚並不是很困難的,可不知為什麼,偏偏出現了這麼多的謎團。
新疆喀什阿帕克霍加麻扎,也就是香妃墓,陸陸續續經過三百多年才得以形成今天的規模。那麼在這些墓穴下面到底有沒有香妃的身影,如果沒有,它下面埋葬的又是誰呢?
不管怎麼說,美麗動人的香妃是幸運的,生前受到乾隆皇帝的百般寵愛,死後也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這個政治聯姻沒有給這個維吾爾妃子的人生帶去陰霾,更多的是給了她別人所沒有的幸福。時間已經過去了約二百餘年,關於「香妃」的傳說也將隨著我們對事實真相的進一步揭開而大白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