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扇動的蝴蝶翅膀,在線下服裝行業開始有了顯現。
過往的兩三個月,不少服裝店都遭遇了最冷清的一段時間。
一些服裝店門口悄悄貼上了「店面轉讓」的標籤,在定海新街開了毛二十年服裝店的楊女士就看著對面一家服裝店從去年轉讓到了今年,「現在好像還沒轉出去。」楊女士想了想,「不過疫情來之前,服裝店已經不好開了。」
一邊是楊女士這樣的資深從業者也感嘆這幾年服裝不好做,但另一邊,這兩年新開張的服裝店卻也層出不窮。據了解,目前我市在冊服裝經營店共有8800餘家,去年同期這個數字還是7300餘家。
01
店主很發愁,有些人做了十多年都要撤了
儘管每天只要騎十分鐘電瓶車就可以到達自己的店鋪,早上完全可以多睡兒,可曉紅還是起了個大早,跑到店裡準備開門。
曉紅開的女裝鋪子位於沈家門同濟路上的佛國商城,這是個沈家門出了名的「老牌子」,幾乎對每個本地人來說都算得上耳熟能詳。幾年前,佛國商城搬遷,從原來的新街搬往現在的同濟路,並改名為同濟路佛國商城。
老瓶裝了新酒,對於曉紅來說,生活卻沒有多大的變化:「只不過是換了老闆,還有就是裡邊重新裝修了一下,格局也沒有什麼變過。租金比以前貴了好多,我記得剛搬那時候門口的大概在10萬一年,裡邊的大概在6-7萬一年。」
搬遷後的商城較從前乾淨清爽了許多,顯得整體空間也亮敞了不少,因此在開業初期算得上扎紮實實地吸引了一波人氣。只是好景不長,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價格親民、款式齊全、接地氣大眾化的服裝城還是潰不成軍,「開店容易守店難」,無疑成為了曉紅和她的同行們這些年最大的感慨。
面對沿街商鋪的高租金和電商帶來的生意分流,不甘只為房東打工的服裝店小老闆開始各尋出路。「尤其是最近幾個月,受疫情影響,生意更不好做了。」曉紅說,她認識的幾個店主由於資金周轉不過來,都紛紛起了轉行的念頭,有的想去賣保險,有的做起了微商,「我今年也五十多了,折騰不動,也不想轉行了。幹了十幾二十年,就打算安安穩穩把女裝幹下去,能撐一天算一天吧。」
02
各種風格應有盡有,女裝街和它當年的輝煌
從事服裝生意的苗苗,也在幾年前和曉紅做過一段時間的「鄰居」。當時的「女裝街」正擁有著自己的輝煌。商城從頭走到尾一家家仔細看看,休閒舒適風、精緻白領風、溫婉女性風,各種風格的店鋪算得上一應俱全。
和商城裡許多主張薄利多銷的女裝店鋪有稍許不同,苗苗的鋪子走的是中端路線,一件普普通通的T恤,批發只要幾十塊錢,甚至十幾塊錢就可以買到。但是在苗苗的鋪子裡則要翻個倍。一條夏天的連衣裙,至少兩三百塊,大部分還要更貴。那時候苗苗一個月就要關門三天去進貨,回來後拆箱、熨燙,然後就是賣、賣、賣。
由於進的服裝款式新穎、好看,因此吸引了不少年輕人。除此之外,店裡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注重細節上的服務。只要在店裡買服飾的顧客,苗苗都會免費贈送衣架、免費剪裁褲腿和訂暗扣。此外,她還會為顧客詳細地傳授如何保養衣物的知識。「那時候也有同行看著眼睛癢,跑來跟我偷師,也開始學我。」但苗苗說,自己對此並不是很在意,「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生意火爆,也有朋友勸苗苗拓展生意,搭配女裝一起賣點鞋包,只是針對店面面積小,裝修簡單的情況,苗苗認為更加適合做女裝:「單做女性套裝,更容易給人留下專職的印象,形成自己的品牌。」
東港商業圈的崛起,讓苗苗有了「危機感」。在再三思量之下,為了店鋪的長遠發展,她選擇退掉了位於新街的店鋪,整合資金在凱虹廣場新租了一間鋪面。由於生意不錯,不久後,她又在海華路開了家分店。她感慨地說,現在普陀的女孩子如果到實體店裡買衣服,肯定還是優先考慮凱虹廣場和海華路那邊的:「誰還會想到當初的新街和佛國商城呢?」
03
店鋪價格一降再降, 「希望早日租出去」
「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是希望把店面租給做服裝和飾品的人。」梅珍10多年前就入駐了新街,如今卻在為店面轉讓發愁。
說起當年的新街,梅珍說,當時商鋪很搶手,誰都想到這裡來開店,轉讓費也高得讓人咋舌,「我記得以前新街是沈家門最好的店面房之一,六十萬一年也不一定拿得到。」當時,誰都覺得女裝好做,擠破頭衝進來。
她屬於急流勇退型的,前幾年就轉行了,將店鋪租給了另一位做女裝生意的商家。可前段時間,對方和她表示,不再續租了,生意實在難做,也希望能夠早點轉出去。「店鋪轉讓費也不準備要了,這樣應該好出手點。」梅珍說,一步步看著自家的店鋪淪落到賣地攤貨的地步,自己也是有苦難言。
一位服裝行業資深從業者介紹,目前舟山商業街的商鋪主要還是以服裝類為主。而在網絡上,也是服裝店最多,所以電商對實體的服裝商鋪衝擊也相對較大:「像以前,什麼定海的芙蓉洲路、沈家門的新街和佛國商城,都曾是消費者定期造訪的』秘密衣櫥』,但現在網上賣衣服的還不光是淘寶天貓,還有京東、1號店、微信……選擇太多了。」
04
也有人覺得,砍價的快樂無可替代
不過,仍然有一些消費者,對於逛女裝街這件事,有著自己的執著。
對於丁敏來說,休息日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約上三五閨蜜去逛逛佛國商城。「那裡的店鋪女裝鞋子什麼的比較多,化妝品也有。」閒來無事偶爾逛逛,說不定就會被熱情的賣家拉住,帶幾件衣服回去,「物價什麼的和附近服裝店比肯定要便宜,和網上還是比不了。最大的樂趣就是討價還價,遇到心慈手軟的商家就可以砍價成功。」
佛國商城搬遷後,丁敏也去逛過幾次,最近一次還是今年的三月:「那天去女人街做了個指甲,然後就去那裡買了幾件春裝。」丁敏給記者看了看自己的收穫,「都是些百搭款,打折賣給我算起來還是非常划算的。除了一件白色的棉麻襯衫是春季新款,也只收了我一百塊錢。」
來源:舟山晚報《30°周刊》
記者 翁雨薇 張莉莉
編輯:碩懋
舟報集團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