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女士來到蚌埠博物館
捐贈22件清末民初服裝
其中女服有旗袍、大襟褂子、襖袍、馬褲等
民國初期至四十年代的中式服裝,保留了清末風格
無一不代表那個年代的社會風尚
她是原蚌埠二空機廠廠辦學校李婉貞女士
一起看下那個時期的流行服飾吧
▼▼▼
在民國初期,服裝逐漸融入西式風格,用時尚、摩登來形容也不為過。綢面繡花的大襟短褂,鑲邊、紐扣用葡萄結帶雙圈,十分考究。交襠寬腰的馬褲,底邊鑲有機制花紋。低領、無袖的改良旗袍,色彩花形清新淡雅……
無論男女服裝,已經開始採用機器按傳統工藝製作。在鑲邊、免翹、上領等方面,較純手工更為精緻規範。這批服裝隨著居住城市的遷移,從上海悄然進入蚌埠人家。
李婉珍今年已經80多歲了,去年春節後,蚌埠第二空壓機廠住宅全部開始拆遷,曾在本廠學校任教的李婉珍在搬家收拾雜物時,發現了一批民國初期的服裝。
「捐出這些衣物,主要是想讓當代的年輕人看到那個年代的時尚,了解那個年代的歷史文化。」李婉珍興致勃勃來到博物館要求捐贈展出。後來,這批近百年的民國服裝,全部收藏到了博物館。
蚌埠市博物館收入的這批服裝總計22件,男服8件,其中有馬褂6件、大褂1件、對襟短褂1件;女服14件,其中有旗袍5件、大襟褂子2件、襖袍2件、夾襖1件、夾袍1件、馬褲3件。而這批衣服的主人,是李婉珍公婆早年在上海穿過的。
她的公婆出生清末,公公早年在上海屬於富裕人家。這批服裝就是公公大約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結婚前,專門請裁縫上門量身定做的。這批服裝包括男式的馬褂、大褂、對襟短褂;女式有清末樣式的襖裙、旗袍、夾襖、短褂等,多數是同一批次製作的。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中後期至三十代,津浦鐵路經列車輪渡過江,蚌埠直達上海。世風日新,民國初期的「京派」風尚,轉變為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派」現代時尚。
這批服裝隨著居住城市的遷移,從上海悄然進入蚌埠人家,早已加入「蚌埠籍」。為了對這批服裝研究考證,蚌埠博物館工作人員曾專門拜訪了原二馬路鼎昌綢緞局駐上海職員,以及原蚌埠老大街開設成衣局的老裁縫,共同參與考證。「我們諮詢了一些老行家,關於當時服裝的製作工藝和面料等,了解那個年代國家紡織工業、縫紉製作的工藝水平等。」安徽省文史館館員郭學東說。
這一批原版「海派」服裝收入蚌埠市博物館後,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