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依舊!清末民初「海派服裝」蚌埠登場,你喜歡哪一件?

2021-02-13 蚌埠發布

      近日,一位女士來到蚌埠博物館

捐贈22件清末民初服裝

其中女服有旗袍、大襟褂子、襖袍、馬褲等

民國初期至四十年代的中式服裝,保留了清末風格

無一不代表那個年代的社會風尚

她是原蚌埠二空機廠廠辦學校李婉貞女士

一起看下那個時期的流行服飾吧

▼▼▼

在民國初期,服裝逐漸融入西式風格,用時尚、摩登來形容也不為過。綢面繡花的大襟短褂,鑲邊、紐扣用葡萄結帶雙圈,十分考究。交襠寬腰的馬褲,底邊鑲有機制花紋。低領、無袖的改良旗袍,色彩花形清新淡雅……

    無論男女服裝,已經開始採用機器按傳統工藝製作。在鑲邊、免翹、上領等方面,較純手工更為精緻規範。這批服裝隨著居住城市的遷移,從上海悄然進入蚌埠人家。

李婉珍今年已經80多歲了,去年春節後,蚌埠第二空壓機廠住宅全部開始拆遷,曾在本廠學校任教的李婉珍在搬家收拾雜物時,發現了一批民國初期的服裝

「捐出這些衣物,主要是想讓當代的年輕人看到那個年代的時尚,了解那個年代的歷史文化。」李婉珍興致勃勃來到博物館要求捐贈展出。後來,這批近百年的民國服裝,全部收藏到了博物館

蚌埠市博物館收入的這批服裝總計22件,男服8件,其中有馬褂6件、大褂1件、對襟短褂1件;女服14件,其中有旗袍5件、大襟褂子2件、襖袍2件、夾襖1件、夾袍1件、馬褲3件。而這批衣服的主人,是李婉珍公婆早年在上海穿過的。

她的公婆出生清末,公公早年在上海屬於富裕人家。這批服裝就是公公大約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結婚前,專門請裁縫上門量身定做的。這批服裝包括男式的馬褂、大褂、對襟短褂;女式有清末樣式的襖裙、旗袍、夾襖、短褂等,多數是同一批次製作的。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中後期至三十代,津浦鐵路經列車輪渡過江,蚌埠直達上海。世風日新,民國初期的「京派」風尚,轉變為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派」現代時尚。

這批服裝隨著居住城市的遷移,從上海悄然進入蚌埠人家,早已加入「蚌埠籍」。為了對這批服裝研究考證,蚌埠博物館工作人員曾專門拜訪了原二馬路鼎昌綢緞局駐上海職員,以及原蚌埠老大街開設成衣局的老裁縫,共同參與考證。「我們諮詢了一些老行家,關於當時服裝的製作工藝和面料等,了解那個年代國家紡織工業、縫紉製作的工藝水平等。」安徽省文史館館員郭學東說。

這一批原版「海派」服裝收入蚌埠市博物館後,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

相關焦點

  • 摩登依舊的當代海派服飾
    潮流迅速遠去,摩登依舊在場服裝設計師吉承最近發布了2016春夏藏紅花系列
  • 「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清末民初家族的一件大事
    文|李崇寒家譜有「十五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之說,有時過了二三十年,哪一族第二次重修時,歲數大的老譜匠又回到原來的地方工作,對每一個宗族來說,新譜告成是一件大事,要舉行祭譜儀式,甚至還要演戲慶祝。譜匠們作譜收入有按月計的,清末民初大約每月十元,也有按頁計的,「每頁大洋二元」,每一個人具體分到多少錢,包頭說了算。不要以為作譜就比排印典籍簡單得多,成為一名譜匠要會識字,頭兩年給師傅打下手,學習雕宋體字等業務,三年學滿才成為正式譜匠。直到21世紀,民間編印家譜傳統依舊存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瑞安東源譜匠不僅在本地、本縣替他人印製族譜,而且經常應邀帶著全套活字和印刷工具出省做譜。
  • 清末民初新粉彩方形提梁壺
    清末民初新粉彩方形提梁壺 2019年09月19日 11:26 來源:收藏快報 作者:劉燃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清末民初,這些女子「顏值逆天」,卻被滿清難看的服飾給耽誤了!
    這是一組清末民初罕見的女性照片,每一位的容貌都是非常好看的,五官精緻。可惜毀在了服裝上。
  • 清末民初土豪眼鏡:玳瑁鱗片為材質能治病
    百年前眼鏡不僅用來「扮靚」還可治眼病  如果你對動輒上千元的眼鏡覺得奢侈,那麼再看看東莞冠和博物館近期展出的清末民初的「土豪」眼鏡吧!  清末民初,眼鏡被看作為極度奢侈品,其價格非常昂貴,常有「一匹馬換一副眼鏡」的說法。記者從展出的這批眼鏡中看到,以玳瑁鱗片為材質的眼鏡最為突出,因為眼鏡鑲有兩片硬度極高,不易磨損的水晶鏡片,佩戴時會有涼爽的感覺,而且還有護目的效果,在民間有「水晶養目」之說。在我國西北地區,傳聞害「火眼」、「紅眼」的患者戴上水晶眼鏡以後自然痊癒。
  • 認識海派文化 上海歷史文化淺談
    "海派"一詞,是20世紀20茸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創造,用於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種文風,海派的對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徵著申國兩種風格迎異的文化。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則是叛逆的標新立異、中西結合的產物,充滿濃鬱的商業色彩和民間色彩。上海的曹聚仁先生對之有一個生動點評:"京派如大家閨秀,海派則如摩登女郎。"
  • 清末民初的家庭革命如何重塑社會生態?
    清末民初的家庭革命,是為學界熟知且已有「定論」的話題,其中討論的問題多已「解決」,詮釋的取向趨於「穩定」,總體上來看似已挖掘甚深,剩義無多。趙妍傑博士的最新力作《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讀書人的憧憬》,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以時人言說為重心,剖析處於大變革時期的中國家庭由舊轉新過程中湧現的種種問題,以相當全面的視角再論清末民初的這場家庭革命,揭示了其中長期為人所忽略的複雜性和深刻性。書中展現的研究視角、整體思路、學術關懷亦極富啟發性。這是一本正本清源、重審家庭革命的著作。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彬 ‖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
    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為研究範例李 彬[提要] 清末民初,社會動蕩,國力疲弱。[關鍵詞]清末民初;日本;川渝調查;《中國省別全志》四川卷但直至今日,學者對此項研究尚不充分,甚至與我國有特殊意義的日本在該時期對川渝的調查情況也知之甚少,故本文以「清末民初日本對川渝的調查」為題,重點梳理日本東亞同文書院學生對川渝踏查的進程脈絡,分析其特徵和問題點,同時為川渝地區的歷史地理和區域史研究提供些微資料信息,供學人參考。
  • 清末民初的《探清水河》,究竟寫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探清水河》是清末民初時期從北京市海澱區火器營村流傳出來的一首民俗歌曲。歌中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之所以說悽美,就是因為這是一齣悲劇。而這悲劇放在古代尤其是宋朝到清末民初,又是很正常的,在那樣一個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之言」而且「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大環境下,兩個自由戀愛的年輕人自然不可能有什麼好的結果。
  • 老上海的服飾:與巴黎同步又不失海派風情
    海派服飾的興起,是近現代上海都市化進程中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可以說,老上海的服飾是近現代海派文化變遷史的外在寫照。   海派服飾風格的形成始於19世紀中葉,即上海開埠之初。清代中期,中國南方的消費中心在蘇州、杭州及廣州等處。
  • 海派時尚服飾展上海揭幕 民國旗袍驚豔亮相(組圖)
    ——海派服飾時尚展」在東華大學內的上海紡織服裝博物館揭幕,該展覽也拉開2014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暨「環東華國際時尚周」大幕。    4月22日,「上海摩登——海派服飾時尚展」在東華大學內的上海紡織服裝博物館揭幕,該展覽也拉開2014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暨「環東華國際時尚周」大幕。圖為展覽現場。    4月22日,「上海摩登——海派服飾時尚展」在東華大學內的上海紡織服裝博物館揭幕,該展覽也拉開2014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暨「環東華國際時尚周」大幕。圖為「老九和綢緞局」印花旗袍的細節。
  • 服裝新手必修課——九大派別之 海派
    很多新進入服裝行業的小主們,在選擇服裝方向、風格的時候,因為缺乏對服裝行業的了解,導致選擇的服裝品牌、風格與店鋪的實際定位不符。店鋪服裝問題很多,自己辛苦,又沒掙到錢。還有小主「一夜回到解放前」。今天呢,小編就給大家簡單總結一下國內服裝行業的各個風格派別。海派也稱滬派服裝,講究俏麗華貴,以上海為代表。
  • 「史話」清末民初,老北京飯店最出名的「八大樓」,七家是山東菜
    清末民初時的北京,出名的飯店就有「八大樓」、「八大堂」、「八大春」、「八大居」之多。大家注意到,這裡的名稱都帶個「八」字,為什麼呢?如去猜可能是因為受到清朝皇廷多喜歡「八」的影響吧,清朝的管理制度叫做八旗制度,軍隊叫做八旗軍,八旗軍的子弟叫做八旗子弟……老北京人特別喜歡用「八」這個數字,估計與此有關。下面說說這些帶「八」字的飯店吧。
  • 百年旗袍展浙江湖州開展 呈現海派服飾魅力
    目前,「衣襲華美:百年海派旗袍的前世今生」文化展正在浙江湖州市博物館展出,市民可以藉此領略一部旗袍發展史。  上海自近代開埠以來,在中西文化匯通交融、移民文化碰撞合璧的特殊歷史環境下,形成了獨特旗袍服飾文化。此次展覽共分三個部分,「遺風未盡的時尚」、「西風東漸的華麗變遷」和「取之不盡的中國元素」,展示了海派旗袍的發展歷程。
  • 民國時期海派著名女畫家葉曼叔筆下的仕女圖
    葉曼叔,又作曼殊,字培橚,民國時期海派著名畫家。寓居海上,鬻畫自給,善工筆花鳥、人物、山水,以改費仕女人物畫為最佳。家學淵源,弟葉鳳池(培源)、子葉大榮(翔馥)、女葉爾瑩(美珪)、葉爾美(人麗)、葉爾慧均善畫而有名於時。
  • 桂林市資訊|廣西最熱鬧的步行街,位於桂林,感覺就像清末民初電影...
    桂林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廣西最熱鬧的步行街,位於桂林,感覺就像清末民初電影片場!因為在這條街道上保留著大量清末民初時期的古建築,遊客們走在這樣的街道之中,仿佛就置身於民國世界一樣,十分的文藝。因此來到這裡的遊客一直都是絡繹不絕,像這樣的街道很多人都以為只有在電影之中才可以看到,但是親身到達這種場景的時候,相信會給遊客們帶來不一樣的震撼,所以說這裡吸引了很多攝影愛好者的到來,紛紛把這裡當作了取景地,也有不少的人們選擇在此拍照打卡,讓這一條街道變得無比熱鬧。
  • 時代浪潮衝擊下的服飾改革:清末民初服飾變化「那些事」
    服飾與服裝不同,服裝是人們為了遮蓋身體,而服飾則是在服裝的基礎上加以修飾,更加突出個人品味,發揚人們愛美的天性,也是人們精神文化發展的產物。隨著氏族政治的興起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逐漸產生了貧富差距,開始分成三六九等,這時服飾也就不單單代表人們對美的追求,逐漸成為了身份地位的象徵。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服飾成為了區分人們社會等級和高低貴賤的工具。
  • 棉布碎花家常旗袍,古法一片式製作,在家DIY一件是很不錯的體驗
    旗袍,源於清代滿族旗裝,由清末民初的漢族女性根據當時審美以及實用性逐漸改良而成,在今天,旗袍款式與做法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海派旗袍、港工旗袍、古法一片式旗袍、各種改良旗袍……各種美麗的旗袍,能讓你挑花了眼,有喜歡的,一轉眼還有更喜歡的。
  • 古籍收藏之清末民初的石印本
    自清末到民國,中國出現的大、小石印書局多達百餘家,以上海為中心遍布全國。同治十三年(1874年),上海徐家匯天主教堂附設的土山灣印書館始設石印印刷部,用於印製教會宣傳品。光緒二年 (1876年),創設申報館的英國人美查在上海開設了點石齋石印局,開始石印圖書和期刊,出版了《考正字彙》、《康熙字典》、《佩文韻府》、《點石齋畫報》、《飛影閣畫報》等。
  • 看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在東華...
    2020年12月22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東華大學、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聯合主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行,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輪番舉辦,集中匯聚海派時尚的魅力。 海派時尚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