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食五味之甘——南瓜黃豆粥補中益氣滋養脾胃

2021-02-17 綠色蒲江


中醫認為甘入脾,脾胃是後天之本,是人氣血的源頭,只有脾胃旺了,才能延年益壽。因此,要多吃甜味食物,如大棗、山藥、桂圓、地瓜、南瓜、柿餅和草莓等。

主題:南瓜黃豆糙米粥

原料:黃豆50克,糙米100克,南瓜120克,水適量。

做法:1、黃豆洗淨並泡水3~4小時,糙米洗淨泡水約1小時;2、南瓜去皮切小塊備用;3、鍋中加入黃豆和6杯水,用中火煮至黃豆酥軟;4、然後加入糙米及南瓜,改用大火煮開;5、再改小火慢慢煮至豆酥瓜香即可。

食神營養分析:

南瓜在《本草綱目》裡被稱為是滋養脾胃的絕佳食材,性溫味甘,對改善脾胃虛弱、強壯身體有很大的功效。據《本草綱目》注,南瓜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消炎止痛等功效。

而在現代營養學中,南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鈣、磷等成分,是健胃消食的高手,其所含果膠可以保護胃腸道黏膜免受粗糙食物的刺激,有潤腸通便、預防便秘和結腸癌的功效。此外,南瓜還能消除致癌物質亞硝胺的突變作用,有防癌功效。

在中醫上說黃豆寬中、下氣、利大腸、消水腫毒,具有補脾益氣、消熱解毒的功效,是食療佳品。現代營養學中認為黃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膳食纖維、大豆異黃酮等,可降低膽固醇、防止血管老化,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幫助。

中醫認為糙米味甘、性溫,健脾養胃、補中益氣,調和五臟、鎮靜神經、促進消化吸收。此外,糙米中的米糠由於含有可溶性植物纖維,具有通順腸道的作用,對經常便秘的人大有裨益,可促進腸道蠕動,加快排出廢物,減少致癌物質對直腸的刺激。

相關焦點

  • 轉載:飯姐科學飲食之:滋養脾胃食材一覽
    金代醫學家李東桓著作的《脾胃論》一書中講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失調或出現問題,不僅會導致食慾下降、睡眠問題、情緒問題,甚至誘發重大疾病。所以,保護好我們的脾胃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那麼今天飯姐就來盤點一下都有哪些食材具有滋養脾胃的功效,幫助大家了解如何通過食療來養護脾胃。
  • 補中益氣湯
    是方治證雖分三端,然脾氣大虛之機屬異中之同,故補中益氣湯補益中氣,乃取法之本。中氣下陷者,理當昇陽舉陷;氣虛發熱者,當尊東垣獨創「甘溫除熱」之法。【方解】本方重用黃芪為君,其性甘溫,入脾、肺經,而補中氣,固表氣,且昇陽舉陷。臣以人參,大補元氣;炙甘草補脾和中。君臣相伍,如《醫宗金鑑》謂「黃芪補表氣,人參補裡氣,炙草補中氣」,可大補一身之氣。
  • 脾胃不好百病找!中醫一碗湯,補脾益氣,脾胃一調百病安
    「外」指皮毛、肌膚、軀殼、四肢、感官等;「中」就是體內的一切臟腑。於是,一切臟腑之氣虛,用補中益氣法都應該有效。所以,後世中醫把「中」的含義特化,即指動物的消化系統。中醫稱為脾胃。《黃帝內經》裡說:「脾在志為思,過思則傷脾。」這裡的「思」是思慮、思考的意思,思慮過度,就會傷害到脾。
  • 五味過重 傷五臟
    根據中醫五行學說,酸、辛、苦、甘、鹹五種味道與五臟有著特定的「親和性」。《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其中,酸味食物如青梅、山楂、橙子等,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制肝火、補肝陰,是肝臟的最愛;辛味食物包括蔥、姜、蒜等,擅長發散風寒、行氣止痛,有助宣洩肺氣,防止外邪犯肺;苦味食物入心經,常吃苦瓜、蓮子心等,能清熱瀉火,治療心火旺盛引起的失眠、煩躁等症;鹹味食物指海帶、海藻、紫菜、螃蟹等「天然鹹鮮」的食物,而不是多吃鹽,它們與腎氣相通,能滋養腎精、軟堅散結;甘味食物如山藥、南瓜、米飯
  • 補中益氣湯臨床
    臨床症狀以腹脹、腹痛、胃部下墜感為主,且食後症狀明顯加重。病久者有心悸氣短、頭暈乏力、消化不良等症狀。中醫認為該病的病因是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清陽不升。因此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是首選之方,往往投藥即效。李某,女,58歲,農民。患者腹脹、腹痛、腸鳴、便溏、下墜感,食後和勞累後加重,平臥可使症狀減輕,已2年3個月。經鋇劑X線檢查,診為Ⅱ度胃下垂,以往經中西醫治療收效欠佳。
  • 補中益氣湯的七大妙用
    證為中氣下陷,脾胃氣虛,清陽不升,故呃聲連連以求自救。投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臨床症狀以腹脹、腹痛、胃部下墜感為主,且食後症狀明顯加重。病久者有心悸氣短、頭暈乏力、消化不良等症狀。中醫認為該病的病因是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清陽不升。因此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是首選之方,往往投藥即效。李某,女,58歲,農民。患者腹脹、腹痛、腸鳴、便溏、下墜感,食後和勞累後加重,平臥可使症狀減輕,已2年3個月。經鋇劑X線檢查,診為Ⅱ度胃下垂,以往經中西醫治療收效欠佳。
  • 補中氣不足之聖藥,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具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之功效。為治脾虛氣陷證。其症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等。
  • 五臟有虛損,可用辛、酸、甘、苦、鹹五味補!怎麼補?看過來~
    其實,我們入口的食物,是以其辛、酸、甘、苦、鹹的五味,分別養護五臟,並分別循行於經脈養護相應的形體部位,使人健康。但是,若五味不均,偏嗜太過,就可引起臟腑氣血失和,帶來各種疾病。酸味之物有李子、西紅柿、山楂、葡萄、杏、檸檬、橙子等。酸入肝,有一定的收斂固澀作用,如梅子、石榴能澀腸止瀉,癟桃幹能止虛汗等。有肝臟疾病的人適宜多吃。
  • 五色五味入五臟
    黃色:主入脾經,對應人體的脾胃口腔,適當的食用黃色食物能夠健脾祛溼,促進消化。如黃豆最善清理脾胃火;腳板薯(番薯的一種)可用於治療口腔潰瘍;韭黃、南瓜能產生胰島素治療消渴症;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溼、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是常用的利水滲溼藥。甜味:主要指山藥、紅薯、紅糖、蜂蜜等多含澱粉、果糖的食物。
  • 補中益氣湯的七個運用!
    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功能昇陽益氣,調補脾胃。主治因脾胃氣虛所致的表熱自汗,心煩口渴,頭痛惡寒,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飲食無味,脈虛弱或洪大等症。筆者運用此方,治癒了許多疑難雜症,今列舉所治如下。
  • 食物的四氣五味和功效
    【功效】補益脾胃,補中益氣,強筋健骨。【藥用及營養】牛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胺基酸,是膳食中最接近人體需要的食物,能夠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特別適宜生長發育階段的兒童以及久病、病後人群的體能恢復。牛肉具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的功效,適用於患有氣短體虛,筋骨酸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的人食用。牛肉具有溫補的作用,對長期脾胃虛寒,特別適宜冬季脾胃不適的人群食用。泥鰍【性能】味甘,性平。【歸經】入脾、肝、腎經。
  • 脾胃喜歡甜的5種甘味食物補脾養胃、防胃病
    還可以把山藥洗淨切塊,放入排骨、蔬菜煮成湯,能夠健胃補脾,促進身體長高,特別適合小孩經常食用,而且女性朋友經常吃還能夠養顏美容,美白又補鈣。2.大棗大棗性味甘平,具有補中益氣、安中養脾、養血安神的功效。
  • 補中益氣(青木瓜紅棗雪耳湯)
    3,鍋中注入清水1200毫升,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滾後文火密蓋悶煲2至3小時,加少許鹽調味即可飲用。青木瓜:味酸性溫。又稱:鐵腳梨、秋木瓜、酸木瓜。中藥材的青木瓜與一般吃的水果不同。一般市面的青木瓜,又名:番木瓜,屬於番木瓜科,含有木瓜酵素,可以幫助消化,不少女性都知道木瓜具有豐胸的功效,這是因為木瓜中含有的木瓜酶對乳腺的發育有幫助;中藥青木瓜是薔薇科植物,主要有四種功效: (1)平肝舒筋(2)和胃化溼(3)防腫止痛(4)吐瀉轉筋。西醫藥理發現,青木瓜中含有的酵素,可以促進肝細胞修復;青木瓜含有的「木瓜酚」,有抗菌作用,能抑制腸道菌和葡萄球菌。
  • 內傷發熱檢查無因·補中益氣熱退身安
    《內經》說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論形氣兩虛,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為百病之始,有餘不足,世醫不能辨之者,蓋已久矣」。「故夫飲食失節,寒溫不適,脾胃乃傷。此因喜怒憂恐,損耗元氣,資助心火。火與元氣 不兩立,火勝則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 可以保護眼睛,補中益氣的冬季食物,這樣搭配還能潤肺鎮咳!
    冬天到,南瓜俏,又到了南瓜豐收的季節。前些天剛剛送走了「萬聖節的南瓜燈」,再過幾天又要迎來了「感恩節的南瓜餅」了。小康媽替各位小朋友、大朋友們問問:「您家中的南瓜都準備好了嗎?」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聊,家中常備南瓜的N種理由。南瓜營養豐富,口感適宜,又可以調節血脂、血糖,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藥食同源之物。
  • 補脾益氣兼祛溼,山藥芡實與蓮子
    此時適當進補一些有利於身體祛風溼、益肝補腎、補血益氣功效的食物,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可為安度盛夏打下基礎。(編輯/三木)中醫所指的脾胃並非脾臟和胃兩個單純的器官,而是包括了消化系統、血液系統、免疫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所屬部分器官在內的一套系統,是人體重要的生理系統之一。
  •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
    脾胃之疾不宜呆補、漫補、壅補,應補中有通,靜中有動,使補而不滯,潤而不膩,能升能運,以順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吃了嗎?」這是國人口中較為常用的一句問候語,最初,反映的是人們在歷經艱難歲月時相互之間一種實實在在的關切,而進一步講,則可以看作是人們對身體健康的相互提醒,為什麼這麼說呢?
  • 重新認識補中益氣湯
    讀《內外傷辨惑論》、《脾胃論》,可以看出,補中益氣湯治療內傷脾胃之證,是「始得之證」,「始得之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主證是身熱而煩,脈洪大而頭痛。臨床表現和外感風寒之證相類同,需要認真辨認才能區別。「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芪以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損其元氣。」既然李東垣認為自汗會損人元氣,那麼接下來加人參來補益元氣就很順理成章了。
  • 脾胃一調百病安,一個經典固本培元、培補脾胃的古方,要收藏好
    售價¥99.9,年貨節限72小時¥96.9第2件半價,包郵(點擊圖片立即購買)方中有五味藥:山藥、茯苓、蓮子、芡實、薏苡仁,配方「君臣佐使配伍,各司其職」。山藥補中益氣,調和脾胃;茯苓可以幫助脾土化水溼;蓮子清心醒脾,養心神;芡實補中去溼,補脾益腎;薏苡仁利水祛水溼。
  • 補中益氣湯 ——幫助你驅趕懶蟲
    不過,補中益氣湯的創始人李東垣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咱們可以把這個脾胃之氣想像成一個氣球,氣充足的話就可以浮在人體的正中央,完成它的使命。但若是餓著它,或者撐著這個氣球,那氣球就有可能洩了氣,慢慢下降了。降到哪呢?下面自然是腎所在的地方。腎火便跑到脾胃應該在的中焦去,所以就形成了發熱的症狀。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中氣下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