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呼吸的氣,你們看到鼻子呼吸很簡單,但是學過瑜珈,學過密宗,學過禪,呼吸都有不同。左邊的氣同右邊的氣又不同。如果說我們每天早晨睡醒,試一下呼吸,右鼻很通,左邊不大通,身體就有一點問題了。如果再加上呼吸困難,更有問題,自己就知道了。豈止這個,連下面放的屁,都有從左邊、右邊放出來的不同,你以為放屁那麼容易放啊?你自己體會體會,這個生命不是那麼簡單。此其一。
第二,兩鼻孔的氣,當工夫真的到得定時,鼻孔這裡不呼吸了,但這個鼻子的根根在呼吸,最後來到腦子呼吸,那你差不多了。所以學佛叫止觀,得止,很寧靜。
得定了以後,自己內在的智慧,慢慢地觀察內部的身體,就是止觀,這都是有為法。道家同密宗可以歸納一句話,叫「內照形軀」四個字。所以中國神仙的丹經《參同契》,也提到內照形軀。當時佛經還沒有來,中國已經有了,這個止觀叫「內視」,就是反過來觀照自己的內在。所以心跟氣配合為一,念頭思想跟氣配合為一,打坐才能真正得定,進入那個定境。
止的時候,你覺得呼吸沒有了,你有沒有體會到,內在的各部分感覺都很清楚。你坐在這裡如果沒有靜下來,老實講不會感覺到內部的,在道家叫做「內觀」,就是觀自在,就是《參同契》上面講的「內照形軀」。你在這個時候感覺到呼吸好像若有若無,好像停了,自然就會達到內照形軀。比方說這個氣到這裡堵住了,堵住了以後你把止的念,就止在堵住那個地方,其他身體內部還是清楚。等到堵塞的地方打通了,他就嗝氣起來了,慢慢的全部都打通了。打通了才是真止的境界,內呼吸就起來了。內呼吸怎麼起來?你覺得鼻子沒有呼吸了,身體沒有呼吸了。但是男人在小腹這地方,女人在子宮部份,感覺到在動。鼻子好像完全沒有呼吸。內呼吸起來還沒有得止。得止了以後有個現象會來,你會感覺到這個身體像一塊硬化了的木頭在這裡,會害怕的,這就是剛才經典上所講的「澀」,僵在這裡一樣。這個時候不能害怕,你把意念放鬆,呼吸不要放鬆。慢慢氣走遍了以後就是真氣在轉,但是要做到這程度有一個條件,腸胃一定要空。腸胃不空,大部份都是工夫在替腸胃做消化。這個越乾淨,氣脈越容易修成。修通了才真能得定,然後身心兩面才能解脫、分開。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南老師講達摩多羅禪經》
--------------
要說做工夫嘛,初步的辦法很簡單,你早晨起來深吸一口氣,試試兩個鼻子通不通氣,如果左鼻子不通,就表示身體有問題,尤其是中年朋友們更要當心。如果右鼻子不通的話,身體雖然有問題,不過不要緊。如果感冒,兩個鼻子都不通,當然問題就更大了。這裡要注意!兩個鼻子的學問可大了!
再說早晨左鼻子容易通,中午以後呢,右鼻子容易通。所以,從前我們在大陸當軍人的時候,沒有鐘錶,不知道幾點鐘,有些老兵或者鄉下的老百姓都懂。如果問:「現在什麼時候了?」他們會把鼻子抽一抽,好像聞什麼東西似的,然後說:「恐怕中午過了!」嘿!他們這鼻子對時間的敏感好像比貓的眼睛還靈。
怎麼鼻子會聞得出時間?後來曉得這個鼻子在一天十二個時辰中,通氣的情況各有時間上的不同,所以我們呼吸起來感受也不同。譬如古代點穴功夫,認為每個時辰我們身上穴道的作用都不同。如果和人家打起架來,一邊打架,一邊就體會一下呼吸,馬上就知道大概是什麼時辰,應該點哪個穴道。鼻子就有這麼大的學問!
現在講一個瑜珈術,你們最好能練單鼻呼吸,尤其是坐辦公桌用腦筋的朋友,很傷神的,中午以前最好常練習用左鼻子呼吸,沒事的時候你就用手很自然地託住右邊面頰,拿食指不著痕跡地堵住右鼻孔,這樣子同事們根本不知道你在搞什麼氣功。
過了中午,反過來多用右鼻子呼吸。我這裡只是教你們多用,可不是教你們一直用啊!要不然你們乾脆拿棉花球把鼻子一堵,不是更省事嗎?這個方法你們不妨試一試,包你們身體健康。這是一般道家、密宗們自認是不傳之秘的初步方法。
儘管有些人反對這樣說出來,但我認為是對人類健康有利的事,用不著守密,應該公開。而且我素來認為既然是可以助人之道,就是天下的公道,不是屬於哪個私有的,也不是屬於哪一門、哪一派的。道既然是天下的公道,為什麼分這個宗、那個教;這個我的、那個你的?這還叫什麼宗教?!而且鼻子是人家自己的,你又不能傳給人家一個鼻子,你不過告訴人家一個經驗罷了,可是許多人真把這些當秘訣了。
你們不要因為我這麼輕鬆地告訴了你,你就不稀奇、不好好去體會。如果能經常這麼注意呼吸的話,脾氣會變好,心情也會開朗。而且慢慢你能體會得出身體什麼地方不舒服,什麼地方難過,什麼發脹、發酸,什麼地方發麻發癢,很容易就能發現自己身上的問題了。這時候一方面找醫生,再一方面最好的辦法是用鼻子做氣功,慢慢把鼻子弄通。
《孟子與公孫丑》
------------
鼻子不通,鼻炎很嚴重,影響人的腦。神經是交叉的,右鼻不通影響左腦,左鼻不通影響右腦。
如果醒時發現僅右鼻通時,就是稍有疾病的前奏,正常的人,白天左鼻通(陽),夜裡右邊通(陰),時間的計算是夜十一時起,到中午十一時算白天,過後則算夜間。
看相的書上有一句話,鼻孔大見孫不見子。這就是說,鼻孔大的人長壽,往往活得比兒子還久,所以見孫不見子。鼻孔大小是與氣有關的,瑜伽術中有特別訓練鼻孔者,就是訓練氣功的道理。在訓練氣的進出時,注意吸氣的時候要細、要長、要慢,小腹收縮,這時氣都進入了十二經脈。出氣時要快、要急、要猛。
普通訓練的方法,是上半天作左鼻呼吸,下半天作右鼻呼吸,用手指按住另一鼻孔。久之用丹田呼吸,自己可以體會到針灸的穴道地位。這裡所談瑜伽的練氣及氣功的練氣,都是空氣之氣,並非精氣神之氣。
《人生的起點和終點》《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
--------------
所謂中脈本有名無實,在身體正中,在三禪以上氣住脈停時方知,此戲法遊戲,須經八脈打通後,一片藍天境界,為中脈打通現象,現見光明,即莊子所謂「虛室生白」,此時人如在空氣中遊泳,在棉花上站立,飄飄欲仙矣。
中脈和左右旁脈名為三脈,三脈自頂輪迄海底,鼻翼為其通道,左鼻孔通右睪丸,右鼻孔通左睪丸,常人雙鼻通者少,右通左不通易感冒,辦事不順,左通右不通次之,人將死時左鼻孔先不通,若左右鼻完全打通,則呼吸時氣經由兩眼角而不覺鼻孔在呼吸矣。
《南懷瑾老師「如何靜坐」視頻講解》
------------
氣脈成就的方法,要專門修鍊氣功,平常我也講過,白天注意左鼻的呼吸,晚上注意右鼻的呼吸,是初步的講法。嚴格講法,子時以後開始,到次日午時十一點以前,注意左鼻的呼吸;午時以後到夜晚亥時以前,注意右鼻的呼吸,這是一。呼吸的修法,當然開始修九節佛風,還是有形的,是給你初步練習的,真正九節佛風、寶瓶氣煉到了,不需要指頭按鼻孔了,用意志可以控制,要左鼻呼吸就左鼻,要右鼻呼吸就右鼻,要他雙鼻停止呼吸就停止。
但是專修時不管左右,意境上觀想,就是意識的觀想,是想陰境界,配合呼吸進來的氣,有七彩的光明進來。六成就的修法,不但左鼻和右鼻的氣進來,有七彩的光,乃至渾身八萬四千毛孔,吸氣時都是七彩的光明進來,放出去的,是身體內的濁氣。都市的空氣髒得很,兩鼻孔像煙囪,把髒空氣吸到肺部怎麼不生病!所以寶瓶氣練好了,在街上走路,空氣可以少吸一點,自己把鼻孔關住,不吸外面的空氣。
《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
------------
兩個鼻子的呼吸感覺不同,我有經驗,大家有沒有,不知道。我年輕時在西康、雲南邊區,帶那些部隊就是土匪收編來的,叫做流氓部隊。抗戰時什麼都沒有,也沒有手錶,要跟士卒同甘苦啊,他們怎麼窮,我要跟他們一樣窮,他們吃什麼,我就吃什麼。我這個司令官有一個手錶,好珍貴啊,別人沒有,我心裡也難受,帶兵不能這樣,所以也不戴。
有一天,下午到一個山裡頭,那邊出門就是高山,看不到頂,想到古人兩句詩,「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你看文學多美啊!可是人在那個環境真痛苦,窮山惡水,到處都是山,一天到晚都是在雲霧中。下面的人看上面,說是白雲裡頭有神仙,可是我們在山頂上的是泡在溼氣裡,雲霧瀰漫,很難受啊!
我講這次經驗給你們聽。大概是下午三四點鐘,我問什麼時間了?有個老兵,鄉下人,做土匪出來的,在我前面一站,他那個嘴巴歪一下,鼻子嗅一嗅說:司令官,三點半。我說你怎麼知道?我鼻子聞出來啊。我說你的鼻子會聞出時間?對啊!什麼人的鼻子都可以聞得出來啊。帶兵嘛講話不是那麼文雅,我說:他媽的,你真稀奇耶,你有這個本事啊?帶兵的時候,罵一句他媽的,他很高興,曉得這一句話是獎勵,不是罵人。我說你了不起,你告訴我怎麼聞的。
他說司令官,那個貓的眼睛,到中午是一條線,慢慢變,時間也一樣變。我們人的鼻子也是一樣啊,這個時候我是右鼻這裡,嗯,知道下午三點半。這個厲害吧!後來我學了密宗,學了氣脈,我很想找這個老兵,找不到了。
所以不要認為鼻子的氣脈不重要,昨天告訴你早晨起來,雙鼻都通的人絕對健康,有一邊不通身體就有問題,對男女、飲食都要注意守戒了。尤其要學會單鼻呼吸,右鼻的呼吸進來,從右脈下去,管大便大腸的系統。左鼻的呼吸管荷爾蒙,或者男女精的系統。尤其是左邊,以中國來講,左邊是陽,右邊是陰。
還不止如此,你兩鼻氣脈通了以後,到一個環境,譬如要買房子,進去一聞,有怪味、怪氣,這個房子不要。譬如我們現在這個禪堂你聞聞看,樣樣對的,是殊勝的道場哦!就有那麼神妙,你試試看。
你們自己有鼻子嘛!我說你們要修道做工夫,為了生命,天下最便宜的生意你不做,自己媽媽生的鼻子,一毛錢不花,卻不肯去做工夫,真是天下的笨蛋!這都是初步的初步,是有形的,要知道的。然後,如果你這個氣脈修通了,佛學叫「鼻觀」。《楞嚴經》上二十五位菩薩的報告,有修鼻觀這個法門成就的。觀,自己看見了,這就叫做修行做工夫。所以有沒有修行,有沒有工夫,你騙不住人的,也不要騙自己啊!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
******
讚賞
感恩您讚賞(請識別下圖二維碼)。不論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勵!
******
(繁體版新書)《金剛經說什麼》(上下)臺灣南懷瑾文化出版,請識別下方二維碼進入。
******
文章轉載可開白。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相關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