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於脛骨後面,腓骨內側和骨間膜,肌腱則是位於足踝內側的其中一條肌腱,它沿著脛骨遠端(內踝)的後面走向腳底支撐著腳的骨頭,包括了舟狀骨,骰骨,內、中、外楔形骨,跟骨,最後附著在第二、三、四的蹠骨。它負責支撐足弓、穩定腳的功能,當它收縮時腳踝會內翻和蹠屈。日常生活中走路、跑步、踮腳尖拿高處的東西、開車時的踩剎車和油門、彈鋼琴、踩地鼓、騎單車時踩踏板等動作都要用到它。
脛後肌功能失效Posterior Tibial Dysfunction (PTTD),由於經常過度的行走或跑步而產生讓腳無法承受的重量,將使韌帶張力減少、跗骨關節不穩。這種現象直接增加了脛後肌肌腱的支撐負擔,漸漸引發發炎反應而形成肌腱炎,肌腱重複的發炎會使肌肉不能正常收縮且加速退化,而引起的功能障礙。
脛後肌出現問題時,其典型症狀是在行走或跑步時,會在內踝後緣沿著脛後肌腱循行路線部位出現疼痛或靜止時局部壓痛,更嚴重時會使脛後肌肌腱無力而失去支撐的功能,便會出現足外翻,而足弓也會因受到不同程度的擠壓而塌陷或完全消失變成扁平,走路時著力點變成在內側(正常是在足外側),外觀像扁平足,所以容易被診斷為後天扁平足。
Ⅰ期 肌腱出現退變和/或撕裂,但是沒有出現足部的畸形;活動性疼痛,腫脹、沿脛後肌腱壓痛,單足站立提踵試驗(+/-)。Ⅱ期 肌腱退變,可復性畸形,柔軟性扁平外翻足;沿脛後肌腱疼痛,單足站立提踵試驗(+), 外側撞擊試驗(+/-)。Ⅲ期 僵硬,距下或中跗關節固定畸形,不可被動復位;外側接觸或碰撞部位疼痛,後足退行性關節炎。當病患因腳底痛來求診,除了標準的詳細問診流程外,還要區分是單純的原發性足底筋膜炎還是因脛後肌肌腱功能障礙引起的繼發性足底筋膜炎或是還有其它原因;並可以通過X線、肌腱造影、超聲、MRI等進一步確診。根據不同程度的症狀,可以通過休息、貼扎/石膏固定、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理療/物理治療或佩戴矯形器及截骨/肌腱重建/關節融合等手術緩解症狀或改善運動功能。以下將介紹PTTD的貼扎方法。
貼扎目的:放鬆肌肉、增加空間、緩解疼痛。
貼扎形狀
長度:自足底至脛骨中部。
長度:1/2小腿中部圍度。
貼扎體位及拉力
長坐位,
1基部貼於足底骰骨投影處,
踝蹠屈後背屈至0°;
中度拉力 (25%~30%)
沿脛骨內側緣向上貼扎。
23基部貼於小腿中部腓骨外側,
注意事項
圓角處理
兩端不要拉力
手不要觸膠
貼完要摩擦表面
註:圖片自拍,版權所有,請勿轉載。
肌貼上的問題,請關注我們教學平臺
歡迎分享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