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是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甲類開放城市。1994年位於 承德市的避暑山莊乃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從而使承德步入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2012年,承德被評為中國「十大特色休閒城市」之一。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即勞動、生息在承德這塊美麗的土地上,在這裡曾發現的石斧、網墜、陶鬲等豐富的歷史文物,就是他們在這裡勞動生活的遺蹟,殷周時期,這裡是山戎、東胡少數民族活動的區域,是燕侯的勢力範圍。承德市東約150千米處的凌源縣海島營子村,出土過多件西周銅器。戰國時代,承德一帶隸屬於燕國設置的漁陽、右北平、遼西三郡。《史記:匈奴傳》記載,燕國曾在這一帶修築長城,現在古長城遺址,仍依稀可見。著名的興隆農具鐵範的發現,說明當時這一帶的農業生產已相當發達。秦漢以後,歷代的中央政權都曾在此設置過行政管理機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中,這裡的漢、匈奴、烏桓、鮮卑、庫莫奚、契丹、突厥、蒙古等各民族的經濟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
清朝建立後,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政權進步鞏固。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熱河的地理位置日益重要,這裡毗鄰京、津,西顧張家口,東接遼寧,北倚內蒙古,南鄰秦皇島、唐山,是燕山腹地、渤海之濱重要的區域性城市。由於這裡的氣候、物產等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既可消夏避暑,又可聯絡蒙古,鞏固邊防,於是清帝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 開始興建避暑山莊,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 ,工程才告結束。山莊建立後,清朝曾有7個皇帝在此駐蹕。在150多年的時間裡,避暑山莊經歷了興盛、衰敗、復興曲折的發展過程。清代康乾年間,是山莊和外八廟的興盛時期。帝王們在此消夏理政,使這裡成為全國的第二個政治中心。隨著清王朝的國勢衰弱,鼎盛時的山莊和外八廟開始敗落。1976年,國務院批准了《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整修工程第一個十年規劃》,避醫山莊和外八廟得以大規模整修。
承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承德是億年以前侏羅紀世界生物的發樣地,也是承德歷史底蘊中最濃重的一筆。『紅山文化」是承德新石器時期的歷史文化,至今已經有五千多年。在新石器後期氏族社會轉化時,即遊牧民族從蒙古高原沿河流進人平原區過渡到農 耕生活,都曾經在熱河地帶經過,這裡是人類進化、發展的轉折區域。這一時期應稱為燕山文化,與燕趙文化成為河北的歷史主體文化。承德作為清代皇家重要活動地,匯集過王朝的各民族王公大臣,現存有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的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承德古城是集皇家文化、古建築文化、佛教文化和中原儒文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承德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除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之外,還有城隍廟和金山嶺長城等地。
承德城隍廟即乾隆欽定「熱河都城隍廟」位於承德市中心,西大街路北,距避暑山莊約1千米。這是一座典型的漢式寺廟,格局簡練。城隍廟黃琉璃覆頂,彩飾飛揚,有意無意地顯示出它傲然於各地城隍廟的尊貴。現內設神像近90座,除「天下第一城隍」外,其餘各殿供奉文、武、義、財神、孔子、朱熹、文昌帝君和極具特色的六十甲子神。主體建築福蔭嚴疆殿供奉著一尊城隍坐像,面目慈善,號稱「天下第一城隍」。傳說城隍神是康熙皇帝十七皇子允禮,允禮自幼豁達識體,不參與皇權之爭。且又聰明持重,政績斐然。他死後,乾隆帝深感若失股肱。乾隆三十七年(1772) 值工部尚書周禮元理奏請修建熱河都城隍廟,乾隆下旨撥款施工,封允禮為熱河城隍神。
金山嶺長城是明代修築的一段長城。它橫亙在河北省灤平縣與北京密雲縣交界地帶的燕山支脈,西起歷史上著名的關口古北口,東至高聳人云的望京樓,全長10.5千米,沿線設有大小關隘5處,敵樓67座,烽燧2座,因其視野開闊,敵樓密集,景觀奇特,建築藝術精美,軍事防禦體系健全,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此外還有奇特的景觀:仙山瓊閣「望京樓」驚險奇觀「瘦驢脊」高聳雲天「登天梯」、舉世稱奇「文字牆」、溫泉、天泉、龜石、通天洞、大小金山等奇觀異景美不勝收。金山嶺長城堪稱我國萬裡長城的精粹,比起名聞中外的八達嶺長城,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1987年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