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十九世紀英國畫家,是拉斐爾前派的三個創始人中年齡最小、才華最高的一位(其它兩位是亨特和布朗),以畫風細膩著稱。
拉斐爾前派,是1848年在英國興起的美術改革運動。拉斐爾前派最初是由3名年輕的英國畫家亨特、羅塞蒂和米萊斯所發起組織的一個藝術團體,目的是為了改變當時的藝術潮流,反對那些在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時代之後偏向了機械論的風格主義畫家。拉斐爾前派對後世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如:唯美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新藝術運動和工藝美術運動等等,甚至20世紀70年代後的一些當代繪畫作品亦受其影響。
題材來自莎士比亞戲劇《哈姆雷特》的《奧菲利亞》是米萊斯最受歡迎的代表作之一,他用細膩精緻的筆調刻畫了感人的場面,充滿悽涼哀婉的情調。
《奧菲利亞》
《奧菲利亞》局部
莎士比亞筆下的奧菲利亞,是雷歐提斯之妹,哈姆萊特的戀人,大臣波洛涅斯之女 曾經是純潔善良,無憂無慮的。但是,當她邁入青春的門檻後,絢麗的生命之花卻漸漸枯萎了。她依戀、順從,別人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在父親和戀人的對立世界中,迷失了理智的奧菲利亞也迷失了方向。戀人厭惡她、唾棄她,父親和兄弟也不理解她、埋怨她,她的生命已沒有了內容。最後,她滿身盛裝,自溺在一條鋪滿鮮花的溪流裡。
米萊斯選擇了悲劇中唯一的一段平靜、超脫的情節——奧菲利亞落水的畫面。那些布滿在水邊的小花,仿佛使人聞到她散發出芳香的氣息,溪水在靜靜地流淌,她終於擺脫了這罪惡深重的塵世,漂向無憂的淨境。
為了表現細節的真實性,米萊斯特意到英國鄉村取景,在野外每天十幾個小時的繪製,米雷斯這樣記錄自己在室外畫背景時的情景:「在一把只能投下不到半便士大小陰影的傘下,我像裁縫一樣每天坐11個小時,在夠得著的地方放著個奶瓶,來解決我在奔流的溪邊的乾渴問題。我也可能被風颳到水裡,產生和溺死的奧菲利亞相似的感覺。」
在對周圍景物的刻畫上,米萊斯在原著的基礎上,增添了一些具有代表意義的元素,營造了一種更加悽美的氛圍。
薔薇
散落在河面的雛菊
楊柳
在創作人物的時候,為了畫出奧菲利亞在水中的效果,他讓模特西岱爾躺在一個底下有油燈加熱的浴盆裡,因為時間過長,模特患了嚴重感冒,她的父親險些因此和藝術家打官司。此畫的創作過程也足夠體現拉斐爾前派藝術家對藝術的誠實和熱愛。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