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牽手川東北 「山山」協作奔小康

2021-01-22 人民網

  「在茶園上班,收入不比打工賺得少,還能留大半天照顧家裡的老人咧。」巴中市天馬山鎮寺嶺村村民陳華瓊掰著手指頭,樂呵呵地盤算起這兩年家裡發生的種種喜人變化——自從浙江麗水的企業在村裡建起了茶葉產業園,年年外出打工的陳華瓊就找到了份家門口的工作,每天只需要花小半天照看茶樹,剩下充足的時間可以照看父母,年底還能拿到茶園的土地分紅。原本身為貧困戶的她,如今家電、摩託車、拖拉機統統「搬」回了家……

  在2018年新一輪浙川扶貧協作中,麗水市與同在山區的巴中市建立了對口協作關係。身處浙西南山區的麗水市,近十年來,圍繞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守住綠水青山「金飯碗」,財政收入增長近17倍,形成了農村電商改革等特色亮點;而位於川東北山區的巴中市則是四川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麗水市結合巴中實際情況,聚焦精準脫貧,通過派遣掛職幹部等多方面協作,帶來山區綠色生態發展的寶貴經驗。2019年,巴中累計脫貧人口達20餘萬,提前實現全面脫貧摘帽。雙方攜手走出了一條相隔千裡、跨越山川的傾情幫扶、共奔小康之路。

  培育產業 「僑」力共促消費扶貧

  青田—平昌東西部扶貧協作農品雙創產業園內,陣陣麻香味撲鼻而來。特級青花椒、花椒食用油、花椒啤酒、火鍋底料、花椒洗髮水……一系列花椒製品整齊地擺放在展柜上,供往來客商挑選採購。

展柜上陳列的各式花椒產品。 艾宇韜攝

  2019年6月,由麗水市青田縣、巴中市平昌縣兩地共同打造的百畝東西部扶貧協作農品雙創產業園(下簡稱雙創園)正式投入運營。作為麗水市扶貧援建幫扶項目,雙創園將在三年內建設花椒交易中心、花椒精深加工車間,並配建多條精深加工生產線。

  「雙創園目前主要進行青花椒和相關產品的現貨以及預售交易,統一平臺化銷售,構建『網際網路+』產銷模式。」青花椒交易中心負責人賈其坤介紹說。今年,雙創園乾花椒交易能力預計可達10萬噸,盈利額可達2.8億元,使全縣100多個貧困村3500人受益。

  起初,平昌雖有適宜花椒種植的基礎條件,但缺乏市場運作和產業帶動,仍處於附加值較低的原材料銷售階段。需要對整個產業進行有效的培育和打造,形成穩定的產業增收。「要有規範意識和創新精神,依託浙江的產業發展規律,有效推進脫貧攻堅。」初到平昌開展工作,掛職幹部潘婭紅便意識到,要以自己為橋梁,把浙江行之有效的經驗和資源帶過來,助力脫貧攻堅。

  雙創園的投入使用,讓潘婭紅的想法得以付諸實踐。在經營模式參考浙江市場的經驗,通過建立交易中心,形成的品牌、渠道等產業優勢的同時,雙創園利用川東北最大青花椒交易市場的區位優勢,輻射全縣218個花椒產業園,每年廣泛吸納貧困人口千餘人就近就業,年增收萬元以上;並因地制宜帶動群眾發展個體小椒園,平均每戶可實現增收2000元以上。

園區工人正在製作火鍋底料。 艾宇韜攝

  面對下一步「暢通銷售渠道」工作,青田浙江新零售企業「百草味」籤訂扶貧協議書,以平昌青花椒作為調味品原料的多款乾果類產品在各大線上平臺銷售。其他青田企業也積極通過互建實體農品專櫃、商超直銷等方式,形成了線上線下聯動消費扶貧網絡。

  同時,青田又把目光投向了獨特的「僑鄉」文化。青田縣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海外華僑資源優勢,將青花椒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今年,通過專櫃出口西班牙、義大利、新加坡等海外市場的青花椒累計已達20噸;嶽家鎮六角村包括22戶貧困戶在內的152戶村民的優質花椒全部售出,戶均增收6000元。

  回顧平昌青花椒產業發展歷程,潘婭紅表示產業脫貧需要立足實際,厚植市場,疏通銷售渠道,才能帶來持久穩定的收益。目前平昌花椒產業種植面積已突破26萬畝,惠及94個貧困村、1.5萬戶貧困戶,總計達4.64萬人。

  創新模式電商 打通整條農產品產業鏈

  曾經的通江縣,地處大巴山區深處,是中國有機農業示範縣,盛產銀耳、土豆等優質農產品,然而全縣貧困人口達4萬餘人,貧困發生率7.4%。問題便是出在農產品缺乏加工和流通環節,轉化率僅兩成以內,大量優質農產品銷售困難。

  如何依據麗水以往的發展經驗,提高當地農產品轉化率?麗水掛職幹部首先想到了家鄉的農村電商模式。浙西南山區曾經也面臨交通不便的發展瓶頸,通過多年的電商發展,如今已經形成了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

  在確定發展電商模式的奮鬥方向之後,掛職幹部張春根緊接著帶頭制定了包括引進麗水優秀電商企業、召開農村電商論壇在內的四大發展步驟。今年五月,浙江趕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與通江縣籤訂合作協議,依託麗水成熟的「趕街」電商模式,把當地農特產品在趕街網上集中上線推廣,並由縣領導親自代言。

  「我們會優先從貧困戶家中收購農產品,進行統一選品、包裝,最終在線上進行銷售。」通江本土電商企業「深山食惦」負責人苟兵賢介紹說,今年疫情以來,銷量不減反增,平均每天訂單在800個以上。「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已達380萬元,超出去年全年銷售額230萬元。」走進企業所在的「壁州創谷」大廳,裝箱、封裝、填單……各家商戶們正忙碌地打包著獼猴桃、銀耳、臘肉等各色農產品,準備銷往外地。這個廊橋之上的電商產業合作園於2009年正式建成,是麗水電商扶貧的模範試點,目前已經孵化企業50餘家,培育本地企業116家。

「壁州創谷」農產品交易區。 艾宇韜攝

  同時,在麗水的幫扶下,通江相繼建成縣級電商服務中心、市電商學院、電商雙創園區,培訓「新農人」,助力電商發展。針對貧困戶開展培訓300餘場,總計1500餘次。「目前已經實現全縣貧困人口『一戶一碼』全覆蓋。」通江縣職業高級中學校長介紹說,學校電商學院開發戶碼大數據系統,為每個貧困戶建立單獨的扶貧二維碼,無縫對接農產品產銷兩端,實現貧困戶數據全鏈條。

通江縣戶碼大數據系統。 艾宇韜攝

  「農村電商並不是把農民都變成電商,是為了打通整條農產品產業鏈。」面對「新農人+市場化+全鏈條」電商扶貧通江模式,張春根認為電商模式的參與者需要在農產品產業鏈上找準自身立足點,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城市居民餐桌全覆蓋。

  開展電商扶貧模式以來,通江縣累計線上銷售農產品1.1億元,帶動線下銷售3.5億餘元,助力85個貧困村和4500名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浙江考察時指出,要認真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對口合作工作,助力對口地區跨越發展。同時,今年也是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之年。地理位置同處山區的麗水、巴中兩市,發展理念存在很多共同點。扶貧協作帶來的不僅僅是合作項目,更多的還是一種思維理念的更新,最終是為了留下產業動能,「實現的是從『輸血』到『既輸血又造血』的轉變。」麗水掛職巴中市政府副秘書長李忠偉說道。在麗水經驗的精準幫扶下,雙方結合山區產業資源優勢,共同打造「山山」協作的成功案例,將牽手奔向脫貧致富、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

點擊進入專題查看更多

(責編:艾宇韜、戴謙)

相關焦點

  • 新化縣領導來我市對接「攜手奔小康」扶貧協作工作 加強溝通協作...
    寧鄉市融媒體中心訊(記者 閔滔滔 實習記者 鄧昕凌)12月17日,市委書記於新凡會見了來我市對接「攜手奔小康」扶貧協作工作的新化縣委書記朱前明一行。新化縣領導鄧偉、趙譚華、周晉,寧鄉市領導李佑明、蔣君、黃瑤、文平參加座談交流會或現場考察。
  • 東西協作 | 中山鹽津扶貧協作:「三聚焦」傾情幫扶 「雙心結」同奔...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和廣東、雲南兩省安排,2016年9月起中山市與昭通市鹽津縣結對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戰略部署,猶如一條跨越時空的紅線,將中山市與鹽津縣緊緊地連在一起,雙方結緣牽手,圍繞共同使命,如今交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高質量的「鹽津答卷」。
  • 「全面奔小康」觀察:一件衝鋒衣 浙川兩地脫貧情
    衝鋒衣企業生產車間 陳維連 攝中新網台州11月10日電(範宇斌 任平)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是全國最大的衝鋒衣生產基地,而小小一件衝鋒衣亦可聯結東西部扶貧協作之路。自東西部扶貧協作開展以來,三門縣對口支援蒼溪縣,走出了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等新路子。「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通過發展衝鋒衣等產業,幫助農民家門口就業,達到精準扶貧,實現兩地同奔小康。」三門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趙瑛表示,之所以支持衝鋒衣產業走出去,主要是該產業就業門檻低、市場基礎好、前景廣闊。
  • 橫跨山海的浙川協作故事:讓「老農業」煥發「新生機」
    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為這座偏遠小山村注資引企,一幅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徐徐展開。大地坪村黨支部書記方同平表示,村裡有了企業,有了人氣,村貌日新月異,「很多外出打工的青壯年也逐漸回巢,這兩年村裡已回來了100多人。」
  • 「一頭兩翼」共助力 「聖潔甘孜」奔小康
    珠海市「以民生援建為龍頭,產業援建和智力援建為兩翼」,全力支援甘孜州脫貧奔小康,成效顯著。  以民生援建為龍頭,夯實了甘孜脫貧奔小康的基礎。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甘孜州平均海拔3500米,基礎設施薄弱,氣候條件差,公共服務覆蓋面窄,民生保障欠債多,任務尤其繁重。
  • 公司+基地+貧困戶,山海協作帶來新模式和新資金 小藍莓煥發脫貧大...
    路邊立著一塊巨大的牌子: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藍莓谷千畝藍莓示範基地。 2018年以來,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帶來的新模式和新資金,讓這座宣漢藍莓谷煥發生機,帶動當地兩個村脫貧奔康。浙川扶貧協作帶來新模式 藍莓谷位於宣漢縣普光鎮東南部大田村和花石村,年平均氣溫16.8℃,年均日照1488小時,緩坡地勢多,土壤肥沃富硒,十分適宜藍莓種植。 2015年逐漸形成藍莓種植基地,但規模較小,當地兩個村內還有不少貧困戶。
  • 青島即墨·甘肅文縣:東西部扶貧協作共圓小康夢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意見和山東省、甘肅省統一安排部署,從2017年即墨區與文縣建立對口幫扶關係以來,兩地積極主動對接,通過強化組織領導、促進人才交流,高效使用資金、優化產業合作,拓展銷售渠道、推進勞務協作,力推結對關係、深化社會幫扶等工作的高效開展,形成了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立體化的協作合作格局,有力助推文縣2019年整縣脫貧摘帽、2020
  • 四川:在環成都經濟圈、川南和川東北經濟區形成省經濟副中心
    四川:在環成都經濟圈、川南和川東北經濟區形成省經濟副中心 熊筱偉 歐陽傑/微信公眾號「四川日報」 2020-12-04 18:35
  • 門頭溝區黨政代表團赴拉薩堆龍德慶區對接攜手奔小康工作
    為快速落實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精準落實決戰脫貧攻堅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任務,9月2日至4日,門頭溝區委書記張力兵帶領區委組織部、區發展改革委、區教委、區衛健委、區民政局、區人力社保局、區國資委等單位負責人赴拉薩市堆龍德慶區對接攜手奔小康,深化支援合作工作。
  • 鼓樓攜岷縣,並進奔小康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了大力推進鼓樓區與岷縣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6月21日至24日,鼓樓區委副書記、區長黃建新率代表團赴甘肅省定西市岷縣組織交流座談、實地調研、考察,並參加了籤約捐贈儀式。
  • 「梁忠達大開」五地牽手 共謀跨域司法協作
    新華網重慶5月18日電(韓佳慧)為助推成渝兩地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5月13日,梁平法院與達川區法院、大竹法院、開江法院、忠縣法院在達川區法院共同籤訂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梁忠達大開五地司法協作框架協議》,共同謀劃渝東北、川東北使命共擔、協作共興的司法協作機制。
  • 天生港鎮街道愛國村:「黨建+」模式,共圓「蘇陝協作」小康夢
    自2017年4月蘇陝兩地扶貧協作開展至今,愛國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論述,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探索「黨建+」扶貧工作新模式,「量體裁衣」的精準舉措,先後攜手對口幫扶的寧強縣高寨子街道戚家埡村和二郎壩鎮羅家壩村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黨建+脫貧扶『志』」,樹立脫貧信心。有了脫貧的志向,才有脫貧的動力。
  • 蒙古族歌手呼斯楞唱出牧民奔小康的力量
    蒙古族歌手呼斯楞唱出牧民奔小康的力量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三山兩川,千裡平原。從這裡走出去的蒙古族青年歌手呼斯楞,帶著和他志同道合的小夥伴回到家鄉,在大草原上,縱情歌唱,隨心起舞,把溫暖送到草原深處。
  • 「美家美戶」奔小康
    如今走進湖光村,一條條硬化道路貫穿全村,主幹道全部安裝太陽能路燈,綠樹果園大棚交接,全村實現綠化亮化、淨化美化,村民風趣地說,我們這是「美家美戶」奔小康。  湖光村的變化是我省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鄉村環境好不好、美不美,事關民生福祉,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
  • 【滬滇東西部扶貧協作】上海徐房(集團)有限公司考察團到大坪鄉...
    【滬滇東西部扶貧協作】上海徐房(集團)有限公司考察團到大坪鄉開展攜手奔小康考察活動 2020-12-18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重拾信心幹事業 「老洪」脫貧奔小康
    方主興 攝)洪帽南家住嶽陽市平江縣南江鎮長群村。原結對幫扶幹部陳漫希回憶道,在洪帽南孫子出生前,他還是一名石匠工,一家4口人,日子也算過得和美。可就在2012年12月的一天,剛出生的孫子被確診先天性智障一級殘疾。洪帽南一家四處求醫,債臺高築,可也沒見孫子的治療有起色。兒媳因無法忍受巨大生活和心理壓力而離家出走,再無音訊。
  • 暖民心|榆中縣「就業」扶貧帶動貧困戶奔小康
    為切實幫助易地搬遷戶搬得出、有收入、穩得住,榆中縣千方百計同用工單位協調,幫助搬遷戶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榆中縣就業服務工作以儘快幫助勞動力轉移就業,及時化解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用工難」「招工難」為主要目標,以幫助搬遷戶、貧困戶為主要對象,致力於「就業」扶貧帶動貧困戶奔小康,為此,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幸福家園、李家莊村委會等各個富餘勞動力多的地方舉辦了多場次的以
  • 心懷致富奔小康
    這些來自老區的人們在粵桂協作的大背景下,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聰明、智慧,不僅改變了生活的窘境,實現了脫貧,還徹底改變了很多「山裡娃」的人生軌跡,開啟了他們過去想都不敢想的追夢之旅。&nbsp&nbsp&nbsp&nbsp只要肯付出,就會有收穫;只要有夢想,終究會實現。在數十萬的赴粵務工大軍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建檔立卡的貧困勞動力。
  • 拉祜族村寨:唱著跳著奔小康
    【脫貧故事】拉祜族村寨:唱著跳著奔小康9月15日,記者探訪位於中緬邊境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大山深處的拉祜族村寨老達保,這個共有119戶494人的寨子,千百年來因偏僻落後,村寨裡的貧困猶如日出日落一樣恆定。「曾經村寨飢一頓飽一頓,大家因為窮,都不敢跟其他民族相處。」
  •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 為東西部扶貧貢獻「嘉」速度
    據悉,自打響全面脫貧攻堅戰以來,嘉興市通過平臺化引導產業發展、多渠道開展消費扶貧、「組團式」實施智力幫扶、大數據推進勞務協作、全領域倡導社會扶貧等做法,高質量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攜手結對地區共同書寫了情動「東西」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