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園上班,收入不比打工賺得少,還能留大半天照顧家裡的老人咧。」巴中市天馬山鎮寺嶺村村民陳華瓊掰著手指頭,樂呵呵地盤算起這兩年家裡發生的種種喜人變化——自從浙江麗水的企業在村裡建起了茶葉產業園,年年外出打工的陳華瓊就找到了份家門口的工作,每天只需要花小半天照看茶樹,剩下充足的時間可以照看父母,年底還能拿到茶園的土地分紅。原本身為貧困戶的她,如今家電、摩託車、拖拉機統統「搬」回了家……
在2018年新一輪浙川扶貧協作中,麗水市與同在山區的巴中市建立了對口協作關係。身處浙西南山區的麗水市,近十年來,圍繞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守住綠水青山「金飯碗」,財政收入增長近17倍,形成了農村電商改革等特色亮點;而位於川東北山區的巴中市則是四川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麗水市結合巴中實際情況,聚焦精準脫貧,通過派遣掛職幹部等多方面協作,帶來山區綠色生態發展的寶貴經驗。2019年,巴中累計脫貧人口達20餘萬,提前實現全面脫貧摘帽。雙方攜手走出了一條相隔千裡、跨越山川的傾情幫扶、共奔小康之路。
培育產業 「僑」力共促消費扶貧
青田—平昌東西部扶貧協作農品雙創產業園內,陣陣麻香味撲鼻而來。特級青花椒、花椒食用油、花椒啤酒、火鍋底料、花椒洗髮水……一系列花椒製品整齊地擺放在展柜上,供往來客商挑選採購。
展柜上陳列的各式花椒產品。 艾宇韜攝
2019年6月,由麗水市青田縣、巴中市平昌縣兩地共同打造的百畝東西部扶貧協作農品雙創產業園(下簡稱雙創園)正式投入運營。作為麗水市扶貧援建幫扶項目,雙創園將在三年內建設花椒交易中心、花椒精深加工車間,並配建多條精深加工生產線。
「雙創園目前主要進行青花椒和相關產品的現貨以及預售交易,統一平臺化銷售,構建『網際網路+』產銷模式。」青花椒交易中心負責人賈其坤介紹說。今年,雙創園乾花椒交易能力預計可達10萬噸,盈利額可達2.8億元,使全縣100多個貧困村3500人受益。
起初,平昌雖有適宜花椒種植的基礎條件,但缺乏市場運作和產業帶動,仍處於附加值較低的原材料銷售階段。需要對整個產業進行有效的培育和打造,形成穩定的產業增收。「要有規範意識和創新精神,依託浙江的產業發展規律,有效推進脫貧攻堅。」初到平昌開展工作,掛職幹部潘婭紅便意識到,要以自己為橋梁,把浙江行之有效的經驗和資源帶過來,助力脫貧攻堅。
雙創園的投入使用,讓潘婭紅的想法得以付諸實踐。在經營模式參考浙江市場的經驗,通過建立交易中心,形成的品牌、渠道等產業優勢的同時,雙創園利用川東北最大青花椒交易市場的區位優勢,輻射全縣218個花椒產業園,每年廣泛吸納貧困人口千餘人就近就業,年增收萬元以上;並因地制宜帶動群眾發展個體小椒園,平均每戶可實現增收2000元以上。
園區工人正在製作火鍋底料。 艾宇韜攝
面對下一步「暢通銷售渠道」工作,青田浙江新零售企業「百草味」籤訂扶貧協議書,以平昌青花椒作為調味品原料的多款乾果類產品在各大線上平臺銷售。其他青田企業也積極通過互建實體農品專櫃、商超直銷等方式,形成了線上線下聯動消費扶貧網絡。
同時,青田又把目光投向了獨特的「僑鄉」文化。青田縣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海外華僑資源優勢,將青花椒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今年,通過專櫃出口西班牙、義大利、新加坡等海外市場的青花椒累計已達20噸;嶽家鎮六角村包括22戶貧困戶在內的152戶村民的優質花椒全部售出,戶均增收6000元。
回顧平昌青花椒產業發展歷程,潘婭紅表示產業脫貧需要立足實際,厚植市場,疏通銷售渠道,才能帶來持久穩定的收益。目前平昌花椒產業種植面積已突破26萬畝,惠及94個貧困村、1.5萬戶貧困戶,總計達4.64萬人。
創新模式電商 打通整條農產品產業鏈
曾經的通江縣,地處大巴山區深處,是中國有機農業示範縣,盛產銀耳、土豆等優質農產品,然而全縣貧困人口達4萬餘人,貧困發生率7.4%。問題便是出在農產品缺乏加工和流通環節,轉化率僅兩成以內,大量優質農產品銷售困難。
如何依據麗水以往的發展經驗,提高當地農產品轉化率?麗水掛職幹部首先想到了家鄉的農村電商模式。浙西南山區曾經也面臨交通不便的發展瓶頸,通過多年的電商發展,如今已經形成了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
在確定發展電商模式的奮鬥方向之後,掛職幹部張春根緊接著帶頭制定了包括引進麗水優秀電商企業、召開農村電商論壇在內的四大發展步驟。今年五月,浙江趕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與通江縣籤訂合作協議,依託麗水成熟的「趕街」電商模式,把當地農特產品在趕街網上集中上線推廣,並由縣領導親自代言。
「我們會優先從貧困戶家中收購農產品,進行統一選品、包裝,最終在線上進行銷售。」通江本土電商企業「深山食惦」負責人苟兵賢介紹說,今年疫情以來,銷量不減反增,平均每天訂單在800個以上。「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已達380萬元,超出去年全年銷售額230萬元。」走進企業所在的「壁州創谷」大廳,裝箱、封裝、填單……各家商戶們正忙碌地打包著獼猴桃、銀耳、臘肉等各色農產品,準備銷往外地。這個廊橋之上的電商產業合作園於2009年正式建成,是麗水電商扶貧的模範試點,目前已經孵化企業50餘家,培育本地企業116家。
「壁州創谷」農產品交易區。 艾宇韜攝
同時,在麗水的幫扶下,通江相繼建成縣級電商服務中心、市電商學院、電商雙創園區,培訓「新農人」,助力電商發展。針對貧困戶開展培訓300餘場,總計1500餘次。「目前已經實現全縣貧困人口『一戶一碼』全覆蓋。」通江縣職業高級中學校長介紹說,學校電商學院開發戶碼大數據系統,為每個貧困戶建立單獨的扶貧二維碼,無縫對接農產品產銷兩端,實現貧困戶數據全鏈條。
通江縣戶碼大數據系統。 艾宇韜攝
「農村電商並不是把農民都變成電商,是為了打通整條農產品產業鏈。」面對「新農人+市場化+全鏈條」電商扶貧通江模式,張春根認為電商模式的參與者需要在農產品產業鏈上找準自身立足點,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城市居民餐桌全覆蓋。
開展電商扶貧模式以來,通江縣累計線上銷售農產品1.1億元,帶動線下銷售3.5億餘元,助力85個貧困村和4500名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在浙江考察時指出,要認真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對口合作工作,助力對口地區跨越發展。同時,今年也是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之年。地理位置同處山區的麗水、巴中兩市,發展理念存在很多共同點。扶貧協作帶來的不僅僅是合作項目,更多的還是一種思維理念的更新,最終是為了留下產業動能,「實現的是從『輸血』到『既輸血又造血』的轉變。」麗水掛職巴中市政府副秘書長李忠偉說道。在麗水經驗的精準幫扶下,雙方結合山區產業資源優勢,共同打造「山山」協作的成功案例,將牽手奔向脫貧致富、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
點擊進入專題查看更多
(責編:艾宇韜、戴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