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被風流韻事遮掩得失去了真實面目,其實也是個內心孤獨之人

2020-12-26 青林知青

元稹:曾經滄海水,亂雲渡欲飛

以前曾寫過這元稹,但那是一時興起的隨筆,一直感覺沒寫好,有人云亦云之嫌,近期又細讀了他的詩作,有了些新的感想,借著今天編輯這《唐代著名詩人品鑑》,重新寫一下,也算了個心願。

文學史上一直是「元白」並稱,二人是「新樂府運動」的魁首,如果僅就「新樂府」中敘事詩來說,元稹肯定是遠不如白居易的;但要是說李、杜、白是中國第一流詩人,作品無人能及的話,那麼可以說,在「悼亡詩」中,元稹要自稱第二,那是無人敢說自己是第一的。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這首《離思》應該是「悼亡詩」中膾炙人口的極品了,與蘇東坡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詞地位相當,其對仗工整,文字精妙,比喻妥帖,情深意厚,後世幾無人能及。

但是,現在的元稹可謂是被黑得最慘之人了,他被人視為歷史上的「渣男」第一,根本原因當然是說他在對待女性上的花心和無情,因為,他雖然也曾貴為執宰,但也沒有多少政績為人稱道,而是一個結結實實的文學人物,卻因同眾多女性的交往上,給後世留下了談資和話柄。

元稹,字微之,北魏宗室,鮮卑拓跋部後裔,進士出身,歷左拾遺及校書郎等職,擢遷監察御史,曾一度拜相,後出為同州刺史及武昌軍節度使,53歲時逝世。

他自幼聰明過人,少有才名,他24歲即高中進士,娶東都洛陽留守之女韋叢為妻,二人琴瑟和鳴,恩愛有加,幸福美滿。

韋叢是家中最小的乖乖女,作為出生於部級高官家庭的她,自是幸福滿滿,但不知是何原因,自她嫁給元稹後,生活過得卻很是拮据,當然,這些都是來自元稹詩的自述,至於真相為何,不得而知。

婚後的她操持家務,甚至到了用陪嫁典當了給夫君換酒喝的地步,不但如此,她在同元稹一起生活的7年時間中,竟一連生了5個兒女,也許正是這密集的生育嚴重地損傷了她的健康,27歲時便早早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也是在這一段時間裡,元稹為亡妻寫了很多感人的詩句,也成就了他的詩句,但是,後人根據他日後的所作所為,懷疑他對妻子的情感是否真摯,這些讓人熱淚盈眶的詩,是否有作秀的嫌疑。

我以前是不太喜歡元稹的,但卻並不懷疑這些詩作中所飽含著的那一份真情,也許是妻子走後,再無一人能替代,遂於女性便隨意起來也未可知,所以我認為,韋叢走後的元稹,其實是個內心孤獨之人。

我聽過多次王步高先生的詩歌講座,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對元稹「悼亡詩」的評價,古人寫愛情詩者多多,是一亙古題材,但一般都是寫給相好的,如歌伎舞女,最多是小妾新歡,皆屬風花雪夜,紅袖添香的遊戲之作,而真正是寫給妻子的極少。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這兩句看似平淡的詩句中,每每讀來總使人潸然淚下,你只要一細想那同此契合的場景,便會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和自責,這絕不是那狎妓弄情之徒能呤得出來的。

至少在此之時的元稹還是中規中矩的,儘管包括魯迅在內的很多人都將那《鶯鶯傳》視為元稹是自傳,就是說那始亂終棄的張生即是元稹自寓,後來一直延續變遷到《西廂記》,元稹的形象便有些不堪了起來,但後世置疑之聲亦是多多,也算是個沒有定論的懸疑。

自妻子離開後,元稹便風景大變,隨著他的詩名大盛,周圍的女粉絲眾多,他便遊戲花叢,蜂舞蝶狂,唐代四大女詩人中竟有兩人與其有染,其中的劉採春投河自盡,而我們成都的薛濤則緇衣孤燈地等了他一生,當然,這是傳統意義上的主流認知。

至於他一生同多少女人交好,肯定是無法統計的,雖然他一生沒有再娶妻續弦,但身邊從來也不缺女人,說他是個風流浪子也許不是太合適,但如果用現代觀念來看,他的確夠濫情的。

同薛濤的「姐弟戀」很是奇葩,亦是他一生中最為人津津樂道之事,那是他剛30出頭,被擢為監察御史出使劍南東川,青年才俊,意氣風發,而薛濤在蜀地乃昔日的花魁班頭,「女校書」的詩名亦盛,於是二人便有了交集。

可是,此時的薛濤已是40多歲的半老徐娘,雖有詩名然風光不在,如果說要靠容顏來吸引元稹肯定是不可能的,見上幾面,喝幾杯小酒,唱幾首小曲,這個必定是有的,但在上升到「姐弟戀」上,怕也有臆測之嫌。

此時韋叢還在,所以就有人說元稹花心,也累及他後來為其所作的詩,言其假意而為,只是薛濤很珍惜二人之間的情感,後來雙方亦多有詩作寄唱,但我認為可以界定為是文人之間的情感上,想太多就沒啥意思了。

薛濤本是歡場人物,名動江湖,一生閱人無數,似乎來川主政的大員都與她有一腿,她的情感經歷同其身份並無二致,但她畢竟是一風塵女子,而元稹是朝廷高官,二人除了詩詞歌賦,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不在一個層次上,所以,要說是「姐弟戀」我是不相信的,至於有無苟合之事,怕也只有當事者能說得清楚了。

但我相信元稹是沒把這當回事的,要說薛濤為他痴情了一生,這也是要打個問號的,只是後來的薛濤好像真是沒有再翻波瀾,也沒有了風流韻事,似乎真是在等元稹,不過我相信,一個半百女人,即使想弄點事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離開了薛濤後,他後來又遇到了被當今之人稱為「唐代鄧麗君」的劉採春,她美豔無比又「歌聲徹雲,繞梁三日而不絕」,本是有夫之婦,但架不住元稹的追捧和瘋狂的追求,於是便「休夫」投入了元稹的懷抱。

過程亦香豔和複雜,但二人的關係差不就如《水滸傳》中宋江與那閻婆惜的關係一樣,同居而已,因為自韋叢死後,元稹便再不娶妻,所以,劉採春要說是「外室」都說不上。

劉採春名列「唐代四大女詩人」,儘管我認為有點名不副實,但卻是個很有文採的女性,所以,二人惺惺相惜,抱團取暖,各取所需倒也很正常,但不幸的是,劉採春後來據說是投河而死,這又給元稹的濫情有了坐實之證。

韋叢、薛濤和劉採春,他們在元稹一生不可勝數的女人中是最為重要的三人,她們不管是才女還是美女,卻都是薄命女,遇到元稹是福還是禍,現在誰也說不清,我想大概是兼而有之吧。

至少,對這幾位女性來說,如果不遇到「巧婚巧宦」的元稹,現在的我們是不認得她們的,當然,薛濤可能是個例外,也許這就叫命吧,也是人們將最心愛的人喚作「冤家」的理由。

從以上來看,元稹被認為是濫情,其實我認為雖然他處處留情,表面上是濫情,但卻是真情,他對每一個喜歡的女人都用的是真情,也正因為如此,對女人的傷害也最深,那是一種痛徹心扉的傷害。

但這在當時並不被社會所不齒,因為當時的現狀就是如此,所謂「是真名士自風流」是也,家中妻妾成群乃是讓人稱道之事,所以,這也無可指責的,我們不能現代之劍來斬古人之首。

如果說這也算是汙點,那史上至少90%以上的詩人都是有的,除極個別如嶽飛或王安石這樣的特例,現在這些站在道德高度對古人無底線的指責,怕是連聖人孔子都會被說成同南子有一腿的。

對元稹的詬病在當時就不少,但一般是局限於他的為政上,於私生活上則是到了宋朝出現的野史和筆記中,大量的風流韻事方才湧了出來,從而為他的「渣男」形象埋下了伏筆。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金菊遍繞,屋院嬌嬈旖旎,令人心緒盎然,如果元稹一直在翰林院安心著文作詩,如果韋叢不死,那一個簪花少年後來一定在能取得世人矚目的同時,收穫更多的成就。

不幸的是,偏偏愛妻離他而去,而他又遇到了那麼多嬌娃女英,即使一個普通人又如何把握得住,他的詩作雖然很多是寫與這些女人的交集,卻也悲苦之音多多,他一直是在婚姻不幸和仕途失意中掙扎。

而今則更有甚者,是將他與白居易的情誼也拿來說事,認為二人存在所謂的「斷袖之癖」,這個就有點過了。

元白二人是同科進士,又是同事,交往甚密,友情終其一生是人所共知的,當二人異地為官之時,相互思念,詩歌往來一訴思念之苦也是人之常情,只是在這類詩歌往來中,表達的語句中遠超一般尋常友誼罷了。

「夜久春恨多,風清暗香薄,是夕遠思君,思君瘦如削」這類的詩句多多,讀來似乎是有著一種別樣的情愫,其實我覺得是想多了,二人經常給女性寫類似的詩,也許就形成了這般的風格,也用在此處也不奇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作為外人的讀者,大可不必往那歪處去想,除非你成心。

元稹去世比白居易要早得多,他死後,白居易也寫過很多的懷念詩,特別讓我感動的是這句「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要知道,寫這首詩時,元稹已去世9年了,從靈魂上的交流中,難道我們還不能看出他們之間深厚的友情?還能用那些汙言穢語來消費他們嗎?

從正史來看,雖然元稹在政績上乏善可陳,但卻是個正直之人,亦無貪腐或魚肉百姓等惡行,算是一個清廉的好官,結合當時黨爭和大唐的頹勢,以他一個文人是很難有什麼作為的。

他一生多次遭到貶謫,几上幾下,但他無論是在朝還是在野,都是心繫民生,頗受好評,至於後來拜相,位居高堂,但手中的權力是很有限的,雖然他也作過努力,卻沒有時間來部署和完成他心中的規劃,一腔熱血付東流,最終是客死他鄉。

對元稹在文學上的地位就不用我在此多言了,如陳寅恪和胡適都認為元、白是文學革新運動的領袖,但是歷史上卻也非議多多,如蘇東坡就毫不客氣地說「元輕白俗」,這個就不討論了,見仁見智,既然你在歷史長河中露出了崢嶸,那就必然任後人過濾淘洗。

燭暗船風獨夢驚,夢君頻問向南行。

覺來不語到明坐,一夜洞庭湖水聲。

觀元稹的一生,本是一位天資聰穎之人,上天給了他顏值和智慧,也給了他詩才和好運,無奈時運不濟,身處大唐那日漸式微的時日,又值閹黨亂政,天聽昏庸,於政治難以一展抱負,但卻又因其詩歌而留芳後世。

他同白居易一起,開創「元白體」,推動了「新樂府」運動,他留下的詩作感動了後世無數人,但是,卻因與那些女性的交往過程被人消費,成了他形象前一塊沾滿汙垢的布,而一個真實的他卻被忽略了,可惜可惜。

相關焦點

  • 表裡不一,這3個生肖最善於偽裝自己,讓人看不清真實面目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夠真誠的對待自己,但是在很多跟別人相處的時候都會發現其實真正能夠把自己真誠的一面露出來的還是非常少的,很多人會莫名其妙的生氣,但是你卻看不出來,表面上他依然保持一個非常平和的狀態,但是在內心裡可能對你已經非常不滿了。
  • 生氣,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很難掩飾內心深處的真實面目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有的人善於掌握,有的人善於偽裝,有的人卻容易衝動,遇到不同的事,不同的人也會有著不同的心態,會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是看一個人的性格,就要看他生氣後的樣子,因為那時最容易失去理智,也最容易暴露出內心深處的真實面目。
  • 看著很開朗,其實很內向的4個星座,內心孤獨無人懂
    其實人天生就會偽裝,如果單從外表看的話你很難了解一個人,而很多人都喜歡以貌取人,事實上這很容易看錯,就像是12星座中的這4個星座,他們外表看起來很開朗,可其實卻是個很內向的人,那麼接著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那些內心孤獨無人懂的星座吧。
  • 半緣修道半緣君,文學才子元稹與佛教不解之緣
    生活,從來都是在逆境與不足中尋找快樂的,不要因為暫時的得到而失去未來的擁有,更不要因為短暫的失意,失去欣賞世界的勇氣。而這種對生活的釋然與灑脫與佛教思想的空,無欲無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這種恢宏遠大的志向是儒家思想教育的結果,也是科舉制為封建王朝吸引來的一批有志之士。盛唐時的房謀杜斷,江湖中的李白杜甫都是這樣的典型,可以說他們是元稹自小追逐的目標。在位極人臣之後,元稹就回憶年輕時的志向說:"修身不言命,謀道不擇時。達則濟億兆,窮亦濟毫釐。濟人無大小,誓不空濟私。"
  •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很孤獨
    當一個人的表現,和身邊的人不一樣,甚至顯得有些另類,就會顯得孤獨,總是「格格不入」。其實,孤獨的人,往往是看透了社會,也看淡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從今往後,遵從自己的內心去活著。雖然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但也是獨一無二的一個人。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很孤獨,總是「獨來獨往」。
  • 專欄作者滄海明月生|元稹:寫最深情的詩,做最薄情的人!
    為撩妹,元稹將才華展現得淋漓盡致,他隨手寫了首詩,將崔鶯鶯比作月子仙子:熱戀中的男女是失去理智的,沒有媒妁之言,兩人就在崔家後花園裡私訂了終身。與傾注了所有感情的崔鶯鶯不同,在元稹看來,眼前這個花痴不過是他情場的試驗品而已。第二年,元稹前往長安參加吏部考試,結識了京兆尹韋夏卿,由此步入了通向上層社會的金光大道。至於那位還在痴痴等待的崔鶯鶯,早已成了他內心不可觸及的秘密。
  • 人害怕的不是「孤獨」,而是孤獨時遇到的「真實的自己」
    而雖然它沒有絕對的答案,但每個人的回答都在字裡行間透露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對自己和自己未來的期許。這就好像是我們在用「期待」應對這個誰都會經歷、誰都必然面對、誰都必須學會與之相處的東西,只是在這個時候,我們選擇的方式依舊不是「學會與之相處」。「期待」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東西。
  • 曾經滄海難為水,痴情詩人元稹的六段情感故事
    而此時,知書識禮、溫婉多情的韋叢拖著病弱的身子正在家為他孤獨地做守望者,元稹躺在薛姐姐的繡床上陷進溫柔鄉的時候,是否想起他賢慧美麗的妻子?他的妻子韋叢正重病臥床,同年七月,韋叢染病身亡。對於元稹,薛濤是動了真情的,這個閱人無數的女詩人對迎來送往的詩妓生涯早已頗感厭倦,見到元稹,即有託身相許之意。她追求真情摯愛願與元稹雙宿雙飛,希望有個歸宿。
  • 鹿洐人全新單曲《一個人》MV上線 演繹內心孤獨之症
    新生獨立樂團鹿洐人推出2020年全新單曲《一個人》,歌曲延續上張EP主打歌《爛笑話A Bad Joke》的風格,「以喪止喪」的歌詞和曲風充斥著鹿洐人獨有的精神內核,鹿洐人選擇用直白的自我「揭露」,將當代人內心最真實的情緒與想法撰寫成歌。
  • 抑鬱症背後的真實面目
    第二,沒有知足心,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無底深淵每個人對幸福的感覺和請求都不相同,一個容易知足、懂得滿足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幸福,有一句話說:「幸福就如一座金字塔,是有很多層次的,越往上幸福越少,得到幸福絕對就越難;越是在底層越是輕易覺得幸福,因為從底層逾越的層次越多,其幸福感就越強烈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期盼,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只要我們專心去發現,用心去感觸,你就會發現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 元稹催人淚下的一首詩,短短28字,卻讓人回味無窮
    不論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愛情,抑或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鄉情,又或者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友情,總之,不論詩詞中傳達的是哪一種感情,都散發出扣人心弦的力量。提起元稹,大家很自然地想起他流傳千古的愛情詩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詩中描述了一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悽美愛情。
  • 人害怕的不是「孤獨」,而是「真實的自己」
    而雖然它沒有絕對的答案,但每個人的回答都在字裡行間透露著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及對自己和自己未來的期許。 這就好像是我們在用「期待」應對這個誰都會經歷、誰都必然面對、誰都必須學會與之相處的東西,只是在這個時候,我們選擇的方式依舊不是「學會與之相處」。
  • 你內心的孤獨指數是多少
    金庸小說裡有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武林高手,叫做獨孤求敗。他因為孤獨而優秀,因為優秀而孤獨!生平惟願有一對手能讓自己回守一招而不可得,最後埋劍空谷,孤獨一人煢煢了此 一生。話說回來,你孤獨嗎?關於這一點,有些人未必真的了如指掌。
  • 浪子元稹——他之深情,一時三刻;他之薄情,萬世揚名
    在世人的眼裡,元稹一直是個花心浪蕩,風流不羈的人。縱然寫下和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齊名的悼亡詩,可其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和名聲遠不及蘇軾。 蘇軾一生有王弗、王潤澤和王朝雲相伴,伉儷情深,甘苦與共。而元稹一生的情感路程除了與妻子韋叢有過較長的相知相守,那些與他交集的女子就如花間草露,轉瞬即逝。花期散後,花朵凋零,空餘下訴之不盡的綿綿長恨與失落。
  • 讀心術:孤獨的人,常有這三個特徵
    那麼,什麼樣人內心深處是空虛和孤獨的呢?借用心理學的理論,空虛的人常有以下三個特徵,一個人是否孤獨,看這三個特徵就能猜個大概。02愛說話的人愛說話也是內心孤獨的一種表現。當然,不是所有愛說話的人都是孤獨的。
  • 白居易和元稹:去他的《長恨歌》
    時人說是「心疾」,大約是現在說的「精神分裂」。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有人說是因為「悍妒」。後來人提到白居易,多少要說一句,他母親是個瘋子,還要補一句,白居易的父親是他母親的親舅舅。這是門近親亂倫的婚姻,好像要為她的疾病在不合禮法的婚姻裡找到根源。貧窮和疾病是世上最掩藏不住的兩樣東西。白居易二十二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一家人立刻失去了經濟來源。白居易帶著一家老小投靠太祖父的族人,寄人籬下。
  • 白居易寫給元稹的詩
    這一年秋天,看到凋落的梧桐,滿目皆蕭瑟之景,而元稹已去,在長安再無心意相通之人,孤寂落寞之情油然而生。「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言簡意賅,卻富含哲理,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囂,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年齡越大,對友情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不是喜歡孤獨,只是不願意討好,而是更願意珍惜那唯一知心的朋友。
  • 元稹:談戀愛嗎?千古留名的那種
    元稹被馬嘶聲打斷,放下書卷望向窗外,只見寺院門口的馬車上伸出了一節白玉一般的胳膊。一個穿著絳紅色衣服的小丫鬟從車廂裡扶出來個身量苗條的少女。元稹望著女子被引進後院禪房,一顆心莫名地悵然若失起來。第二天元稹在寺廟中信步閒遊,內心隱隱地期盼著能和昨天的那位小姐偶遇。
  • 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
    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1:年齡越大,越學會了順其自然,不想再挽留什麼,相信該在的不會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取必然,順其自然。那個你愛得要死要活的人,很有可能有天你連他走路的姿勢都看不慣;那個你恨得咬牙切齒的傢伙,有天你極有可能連他的名字都記不全3:18我不需要你是個蓋世英雄,也不需要你有舉世無雙的功夫,更不奢求你腳踏七彩祥雲,我只願你能是我一個人的齊天大聖,只屬於我一個人4:生活中,朋友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有一個懂心人,緣分不在於萬千,而在於有一個坦誠人
  • 表面陽光,內心孤獨的人,藏不住這些特徵
    而這也是大多數人希望自己可以達到的目標。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發現,那些表面陽光,內心孤獨的人,都藏不住這些特徵,即:表面大大咧咧但內心敏感脆弱,外表很會社交實則沒有幾個知心的朋友。講到表面陽光,內心孤獨,相信有很多的小夥伴都會覺得自己有被內涵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