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教授:「三歲住皮,五歲住骨」,6歲前要重點培養好習慣

2020-12-14 錦春育兒經

前幾天我在網上看到了曾仕強教授,關於家庭教育的演講視頻。曾仕強是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也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 ,曾任臺灣智慧大學校長。關於如何教養孩子他有獨特的觀點,這次演講中他就重點提到了6歲之前孩子的教養問題。

我們中國人常常講「三歲住皮,五歲住骨」,因為皮是在表面,骨是在裡面,意思就是說孩子3歲以前,孩子有錯誤還有改變的可能,因為只是在皮上面。可以到了5歲就住骨了,也就是根深蒂固了,這時想改變就非常困難。所以放在教育中,如果在6歲之前,家長想要改變孩子還有可能,過了6歲就會相當困難。

所以,曾仕強教授就提出,在孩子6歲以前要不斷的調整,培養孩子好的習慣,這是教養的重點。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曾仕強教授提出了三個方法。例如家長最怕孩子誤吞東西,會不讓孩子把東西往嘴填,但偏偏小孩子卻最喜歡這樣做。曾仕強教授就說這時家長應該指導孩子,不能亂吃東西,但是多數情況就是家長的指導是無用的,小孩子會記不住。所以這時我們就要提醒孩子,提醒孩子還是會做錯,這時家長就要改正孩子

在看完曾仕強教授的講座,我深切地感到了,以往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好習慣,不過大多數家長卻沒有重點培養。我們往往都是在孩子做錯事情時站出來批評,這樣的教育方法在眾多家庭裡,甚至很多父母認為這是自己在教育孩子。但是事實上我們的做法是相反的。應該是先教孩子應該怎麼做再改正,而不是發現問題再批評。

3-6歲著重培樣孩子好習慣

1. 懂得管理自己

3歲的孩子已經有一個基本管理自己的能力了,比如穿衣服、吃飯、自己收拾房間等等,很多事情孩子已經有能力做了。家長要想培養孩子好習慣,不妨從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開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更自理、獨立。因為只有能管理好自己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養成好習慣。

2.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孩子會才會得到別人的欣賞誇讚,相反如果孩子的很多行為和舉動就會讓讓別人感到嫌惡。例如告訴孩子不能隨地吐痰,不能破壞公物,吃飯時要講禮儀等等,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要把它看重。讓孩子從小在規範的規定中成長,這樣的孩子將來一定會是有好習慣、好品質的孩子、

3. 做事有計劃

很多孩子都沒有時間觀念,做事也沒有計劃,在小時候還看不出有什麼弊端,但是如果一旦養成這個習慣,孩子以後做任何事就會沒有計劃可言。這樣的結果就是會讓孩子養成愛拖延的習慣。比如今天的作業拖到明天,今天的事拖到明天,慢慢積攢的多反而壓力更大。所以,家長應該讓孩子養成無論做任何事都要有自己的計劃,並且及時完成,讓孩子養成今日事今日畢這個好習慣。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雙向的,父母生活中的習慣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因此,家長也要做到言傳身教,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孩子。其次家長也可以給孩子選擇一套培養好習慣的繪本,因為閱讀本就是孩子學習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孩子的一生會有很多書,好習慣是決不能沒有的。我給我家孩子就購買了很多培養孩子習慣、品質的繪本書。每天睡前和孩子閱讀一會,發現孩子更懂事了。

從我給孩子購買的眾多書中,我給大家挑選了一套我認為無論是書中的內容,還是書的封面質感,都是我認為最好的一套繪本書。就是這套《好孩子好品質》,這套書總共有12冊,適合3-6歲孩子閱讀。例如這本《我有生活好習慣》,裡面的小故事都非常貼合孩子的日常生活。讓孩子知道保護自己的眼睛、有節制的買東西,和基本禮儀。

一本一個專題,孩子累積讀下來好習慣、好品質一定會養成不少。而且只要掃描二維碼就能免費聽故事,沒有家長讀孩子也能自己聽故事。這套書的外殼是軟硬正好的紙板,手感很好,邊角處還做了彎曲設計,不會劃傷孩子的手,如果你也想培養孩子好習慣、好品質一定不要錯過這套書。

相關焦點

  • 劉嘉玲:我46歲才選擇讀《易經》,而曾仕強教授40歲就開始在讀了
    關於對《易經》的感悟,曾仕強教授這樣說道:「在自己快40歲的時候,才開始頓悟,明白持經達變的道理。因為在40歲那一年,突然感覺身體不太舒服,去醫院檢查的時候發現患了多種疾病,這樣糟糕的情況讓家人很擔心,當時整個家庭都陷入了絕境。」
  • 哈佛教授:快樂孩子有「六個共性」,3歲前有兩次培養機會
    所以要想孩子成長為一個人格健全、性格良好的人,首先要給孩子做好原生家庭的第一步——讓孩子度過一個健康的童年。哈佛教授:快樂孩子有「六個共性」,快看看你家娃中了幾個?6歲以前的孩子,沒有進入學校接觸系統的教育,家長應該以什麼為目標培養孩子呢?以上6點,就可以作為我們培養6歲前孩子的目標了。那如何讓孩子6歲的時候,擁有這些特點呢?
  • 北大教授的忠告: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將來會更有出息
    想要未來有出息,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孩子來說,從小堅持好習慣,對他們以後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的鄰居是退休的北大教授,平時經常一起喝茶下棋,有一起我說道孩子從小就調皮搗蛋,長大之後能有出息嗎?北大教授給了我一句忠告: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將來會更有出息!
  • 日本腦神經專家:10歲前培養孩子專注力,3個轉折點很重要
    那麼,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日本大學榮譽教授,世界著名腦神經外科專家林成之教授表示:孩子的大腦在10歲之前處於成長期,把握好成長期,能更好地培養專注力。林成之教授把孩子10歲前的專注力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0-3歲,4-7歲,8-10歲,而3歲、7歲和10歲就是三個重要的轉折點。他也告誡父母在培養孩子專注力時,在不同的階段,一定要採用不同的養育方式。
  • 孩子6歲前養成讀繪本的好習慣,上學後領先一步,如何讀繪本?
    有句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在小時候形成的習慣性格往往會伴隨終生,孩子要養成誠實守信、善良正直、樂觀開朗等優秀品質,這些大都是在幼小時期塑造養成的。有一個好習慣需要在孩子6歲前養成,這就是孩子的閱讀習慣,需要父母的親力親為,即使工作很忙,生活很累,也要幫助孩子養成讀繪本的好習慣,一生受益。央視主持人董卿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鼓勵她每天進行閱讀,假期總會收到來自爸媽精心準備的書單。
  • 提升孩子專注力,父母要抓住10歲前的黃金期,養育方式是關鍵
    那麼,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 日本大學榮譽教授,世界著名腦神經外科專家林成之教授表示:孩子的大腦在10歲之前處於成長期,把握好成長期,能更好地培養專注力。 林成之教授把孩子10歲前的專注力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0-3歲,4-7歲,8-10歲,而3歲、7歲和10歲就是三個重要的轉折點。
  • 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如何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好品質、好性格,有教養的孩子呢?在聽過李玫瑾教授的一次演講後,我找到了答案。李玫瑾是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專攻兒童犯罪心理學,從業這麼多年一直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深有研究。所以,她也是很有名氣的一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分享如何教出一個好孩子時,曾說過:「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在6歲前這個階段」。
  • 孩子三歲前,是教育的黃金時期,家長不妨從兩個方面著重培養
    三歲前應該培養孩子的哪些能力?家長要選對方向 這樣來看,「提早學習」不是好事,只會一點點將孩子的興趣都消磨掉。三歲前,家長應該著重這兩個方面的培養,這才是對孩子人生負責任的表現。 1、培養能力 三歲前的孩子,家長應該培養他們的「超能力」。不僅僅是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還要培養他們學習方面的探索能力。尤其是要學會保護孩子的探索和好奇心,並且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實現他們想要探索的夢想。
  • 李玫瑾教授:如果你有兒子,四種能力要教會他,最好別晚於6歲
    未來男生是一個家庭中的支柱,肩上所承擔的壓力很大,培養一個能力超群、富有責任感的男人,確實是需要技巧的,起碼要能把握住大方向。01聽聽李玫瑾教授怎麼說對每個孩子而言,3到6歲是性格養成的重要階段,這印證了我們常說的一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 讀完《易經》,曾仕強回憶說:我40歲才頓悟,因為明白了持經達變
    曾仕強教授研究《易經》已經超過50年了。他還分享了《易經》是如何改變自己,影響人生的。曾仕強教授回憶說:「當我快40歲的時候,我突然感到不舒服。去了醫院,發現自己患了很多病。這讓曾仕強教授的家人非常擔心。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家長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圓桌派》這個節目上,李玫瑾教授說到:很多家長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他開始管。 在這裡,李玫瑾教授重點提到了一個年齡段:1-6歲。 李玫瑾教授也說:「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這時候管孩子效果是最明顯的。 那麼,這段時間家長們最該管孩子什麼?
  • 6歲前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有「自卑心理」,父母要及時幫一把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間,父母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格,長大之後才更加的容易成功。6歲前孩子如果有這些表現,說明已在自卑邊緣1.所以孩子是不會像大人一樣那麼會察言觀色,看別人的臉色辦事情,如果孩子在6歲之前做事情畏畏縮縮 ,看到別人的臉色不對,就不敢繼續做下去了,這樣的孩子很開始有些不自信了。2.
  • 哈佛教授用一個詞,概括成績前5%學生的學習秘訣,越早培養越受益
    哈佛教授用一個詞,概括成績前5%學生的學習秘訣無獨有偶,在專注力和學習成績的關係上,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系的柯比教授(W·C·Kriby)根據研究班級前5%的學生的學習習慣得出:唯有專注力,才能讓孩子真正提升學習效率,成為學習的主人。柯比教授認為,以傳統的方法去學習,是一個迅速減值的過程;而以學習力去獲取知識,則是不斷增值的過程。
  • 三歲前「狠心」讓娃養成仨習慣,受益一生,將來更容易成大事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文無關陽陽無奈之下帶著女兒去看心理醫生,經簡單了解後,醫生覺得問題可能不是出在心理上,而是習慣沒養好,尤其是孩子三歲前,父母要狠心讓其養成仨習慣。孩子三歲前須養成的好習慣1、懂得管理情緒多數家長總以「孩子還小」為由,處處包庇和縱容他們發脾氣、使性子,讓其為所欲為,殊不知,當孩子止不住發洩自身情緒時,很容易做出有違規矩和道德的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一旦形成習慣,外人可不會以年齡小處處容忍,更多的是指責和批評
  • 如何培養好孩子?李玫瑾:3歲學感恩,6歲立威嚴,12歲立價值
    李玫瑾教授就在一次公開演講時發表了自己的觀點:3歲學感恩,6歲立威嚴,12歲立價值,孩子心理建設最佳時間共分為三個階段,家長們不妨了解一下。李玫瑾教授曾在講座中多次強調:孩子三歲之前,再苦再難都要親自帶孩子,給予孩子關注和回應。因為孩子剛出生時,他們並不具備表達能力,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且他們的身心極度缺乏安全感,所以父母的關注和回應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 哈佛教授:要養出快樂孩子,6歲前3個性格關鍵期,就別讓他好過
    那麼我們該怎麼培養自信快樂的孩子呢?要養出快樂孩子,6歲前3個性格關鍵期,就別讓他好過!1、7個半月至14個月這個階段之前的孩子哭鬧可能是在告訴父母自己身體不舒服或者是餓了,只要他一哭,家長就會立馬過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 0-6歲寶寶情商培養 (6歲)
    6歲寶寶情感應該如何培養?太平洋親子網《寶寶發育指導》全方位指導媽媽們處理6歲寶寶情感培養。 6歲寶寶總述
  • 新手媽媽須知:孩子三歲前要養成以下習慣,少一個將來都麻煩
    文|文兒 「積千積萬不如給給孩子積個好習慣」,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老先生的名言,重在強調給子女培養出一個好習慣勝過萬千家財,也是孩子面對未來的良好基石。對於這話,我深以為然,並為此劃定了一個年齡範圍,也就是眾所周知的三歲。
  • 智商高的孩子,6歲前會有這5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每個父母都想自家孩子將來有出息,有成就,但孩子到底能不能有出息,也都是十幾年後的事,誰也說不好,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3歲看到老」,意思是從孩子3歲的性格特徵,就知道其長大後會不會有出息,北大教授:高智商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種表現,長大更容易成功。
  • 餐桌上的習慣能看出教養,孩子6歲前,這些餐桌禮儀要狠心培養
    孩子6歲前,這些「吃飯壞習慣」要及時糾正,餐桌上的禮儀反應教養但是不可否認,總有一些人在教養這方面做得不夠,特別是在餐桌上的禮儀,很反應一個人的教養。寶媽小李和朋友到了一個不錯的餐館打牙祭,原本是想好好犒勞一些這段時間辛苦工作的自己,沒想到到最後用餐體驗一點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