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一種感覺,似乎年長,越是孤單。
父母,愛人,子女……這些生命中很重要的人,隨著歲月的流逝,漸行漸遠。
也許有一天,只剩下煢煢一身,獨自前行。
你,是否有勇氣面對餘生?
今天,梅也與你分享日本玄冬文學的開山之作,女作家若竹千佐子的處女作《我將獨自前行》。
書中的主人公桃子,年輕時候為了逃離母親的掌控,來到東京。
和大多數女人一樣,她在合適的年齡遇到合適的人,開始做丈夫的妻子,兒女的母親。
終於有一天,子女長大離家,丈夫因病去世。只剩她一人,在孤獨中等待老去。
然而剝離掉女兒、妻子、母親這些身份後,桃子卻逐漸感受到全然的自由。她這才發現,原來人這一生,終究要活成自己。
莫讓人生成為痛苦的循環
桃子,出生在八角山下一個普通家庭。
她有個控制欲很強的母親,總用命令的語氣說話,還不願承認桃子在長大。
因為母親從不認同女性的身份,她總覺得作為女性,會受到傷害。
所以母親會粗暴地扯下桃子頭上的發卡,罵她花哨風騷。還重男輕女,想讓桃子不要結婚,一直留在家中,幫助哥哥。
可成年的桃子渴望有自己的人生。在奧林匹克號角的號召下,桃子在婚禮的前三天,毅然逃離家鄉,來到東京。
在這裡,桃子順利地找到一份工作,不久又遇到喜歡的人,然後結婚,生子,也成為一個母親。
為了彌補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缺憾,她為女兒直美縫製有飄逸花邊和大蝴蝶結的美麗裙子,將直美打扮得美麗動人。
可很久以後,她才知道,直美並不喜歡如此打扮。
桃子盡力和母親做得不一樣,可結果卻一模一樣。她用愛,控制女兒的人生,用偏心,傷害了女兒。
更糟糕的是,長大後的直美,也在不知不覺中重複著老路。
《百年孤獨》中說:
這個家庭的歷史是一架周而復始無法停息的機器,是一個轉動著的輪子,這隻齒輪,要不是軸會逐漸不可避免地磨損的話,會永遠旋轉下去。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原生家庭裡受過傷,卻又不自覺地重複著父母的錯誤。
幸好,桃子醒悟了。她拒絕借錢給外孫報課外班,還想告訴女兒:「想做什麼,就自己去做,不要託付到孩子身上。以期待為名,行綁架之實。」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夢想。
若你曾有缺憾,就彌補給自己。若你一直懷抱願望,就自己去實現。
人生應該充滿希望,而不是讓痛苦一代代循環。
不要以愛的名義放棄自己
剛來東京的時候,桃子的目標十分明確,要掙錢,攢錢,過不尋常的生活。
可工作幾年後,最初的勇氣和熱情黯然褪去,只剩下異地漂泊的迷茫和脆弱。
桃子開始越來越多的夢見家鄉的八角山。當初拼命逃離的家鄉,如今卻成為她的心靈寄託。
突然有一天,桃子在店裡聽到八角山下的方言。
她轉頭望去,看見聲音的主人周造,帥得令人炫目,響亮的笑聲中滿是天真。
周造的快樂像一束光,照亮了桃子的人生。
她開始變得元氣滿滿,熱情對待每一個顧客。
她為來吃飯的周造端上超量的飯,並一次又一次主動添茶。
幾番暗示下來,周造注意到了桃子。很幸運地,他們順利戀愛、結婚、生子。
婚後的桃子忘記了逃離家庭的初心,而是和傳統日本女人一樣,做起了全職主婦,全心全意相夫教子。
周造不喜歡毫無主見跟在男人身後的女人,桃子就使盡渾身解數,去做富有個性的快樂女子。
周造不想做有錢人。卻為了父親的認可,不得不努力工作,內心充滿苦悶。桃子就想方設法化解周造的苦悶。
她的人生,完全「為周造而活」。她保護周造,也被周造保護。
卻不料有一天,周造因心肌梗塞突然病逝。桃子的整個世界,陡然失去支點。
她無法忍受找不到周造的身影,聽不見周造的聲音,只能夜夜失眠,又悲傷又恐懼。
直到有一天,她幻想出周造在等她,陪她,才能重新安眠。
漸漸地,桃子醒悟了。原來不知不覺中,她竟把愛,變成枷鎖。
她以愛的名義放棄了自己,把自己寄托在愛人身上。既鎖住了對方,也困住了自己。
其實關係再親密的兩個人,始終是獨立的個體。
沒有人比自己重要,沒有人能夠對別人的人生負責。
最好的愛,是攜手成長,彼此獨立。
人這一生,終究要活成自己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桃子一直是個乖巧的女人。
小時候,她時刻對母親察言觀色。結婚後,她細心關注丈夫的喜怒哀樂。
為了融入到主流社會中,桃子放棄了家鄉方言,主動說起東京話。
她自覺自愿地給自己灌輸無數約定俗成的要求,磨掉身上的稜角,習慣去討好別人,滿足別人的期待。
很多年來,她全心全意做女兒、妻子、母親,將自己的本心一層一層包裹起來,幾乎忘記是什麼樣子。
然而有一天,孩子養大了,丈夫也送走了。桃子覺得,她的「任務」完成了,她對世界已經沒有用處。那些曾經束縛她,也支撐她的規矩全都土崩瓦解。
她像奶奶和母親一樣,獨居在一所舊房子裡,默默等待老去。
她懶得收拾房間,任衣服、雜物在房內堆積如山,老鼠肆無忌憚地咬齧餅乾。
她懶得起床,因為早起也無事可做,每天都是同樣的孤寂和了無生趣。
忽然有一天,桃子聽見了周造的召喚。她陡然有了目標,她用70歲的人所沒有的敏捷,起身,準備午餐,出發去給周造掃墓。
她沒有乘坐快捷的公交車,而是選擇穿過大街,走過小路,像年輕時行走在八角山上一樣,一步步走近周造,也在行走中,慢慢回顧自己的一生。
她一直以為,有周造,有孩子陪伴的時間,是她最滿足的時刻。
如今再次回首才明白,經歷過悲痛、絕望之後,孩子的獨立和周造的離開,反而給了自己新生。
她可以剝離女兒、妻子、母親這些身份,為自己而活。用自己的力量,按照自己的心願活著。
她對死亡和衰老無所畏懼,因為有愛人在彼岸等待。
她嚮往前方那個未曾了解過的世界,充滿希望,獨自前行:
俺不是一個等待命運判決的人。俺對熱烈的紅色有共鳴,俺還能戰鬥!俺還有未來,還有從今往後,湧上的笑意就是湧上的動力,俺還沒完蛋呢!原來人這一生,終究要活成自己。
只要你肯開始,永遠都不會晚。
歌德說:
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倚賴兄弟和好友,借交遊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歸根結底還是要依賴自己。旁人可以溫暖人生的某個階段,卻不能陪我們走到永遠。
我們竭力讓愛的人活得更好,卻終究不能代替對方生活。
每個人,都是在人生路上獨自前行。
每個人,都必須活出自己的人生。
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去享受人生,活成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