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要求;
母豬圈或產床的基本要求是乾燥、衛生環境舒適度。
夏季,產房的溫度最好23℃左右。適宜的空氣相對溼度是60%一70%
有條件的;空氣品質也要定時檢測。
傳統地面圈或產床,溼度過大時,可通過通風、接生粉類解決溼度(小圈墊保溫板或者木板加烤燈)。產前清理、清理、消毒、乾燥(配合乾燥粉)
二、飼餵管理;
母豬產前10-20天(根據飼料質量情況),逐漸改為哺乳期飼料,防止產後換料應激引起消化不良和仔豬下痢。如母豬膘情好,乳房膨大明顯,產前1周應逐漸減少餵料量,至產前1-2天減到平時的一半,減少粗飼料類大容積飼料給量,以免壓迫胎兒,或產前便秘影響分娩。
發現臨產症狀時應停止餵料,可飲水VC、多維、雅士勇、利多安類。如果母豬產前膘情較差,乳房乾癟,可不減料。妊娠期有大運動量的母豬在產前1周應停止,避免激烈追趕。應在產前5一7天將母豬轉移到產床,習慣新環境,減少應激。
三、母豬產前清洗消毒驅蟲等 ;
產前母豬徹底清洗消毒,用適用消毒液按比例或0.1%的高錳酸鉀溶液擦洗母豬的腹部、乳房和外陰部,其餘部位用刷子刷洗;再用溫水洗淨、擦乾。如明顯母豬體外攜帶寄生蟲,應在此之前的2-3周用雙甲脒按比例噴母豬環境+體外,可以配合體內驅蟲一起。以防傳染給仔豬,儘量避開哺乳期體外噴霧驅蟲。
四、生產的器具準備;
買質量好的毛巾(重複使用、清洗消毒爆嗮 )、粗線或麻繩、扎帶(扎臍帶)、橡皮膏(乳豬保護膝蓋磨損)、剪牙鉗、保溫燈、一次性針管(弱豬灌服雅士勇或肌注科特壯)、產繩(滯產或難產用)、碘酊、碘伏、酒精、輸精管若干(探產道小豬)、一次性手套(助產用)、水桶或盆(擦拭消毒)、垃圾桶或飼料袋(集中垃圾處理 )、輸液或者生產消炎所用的器具材料、產仔記錄本、等。
本文不構成指導意見,僅供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