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雖然是老梗,而且在現在看來也愈發沒什麼硬氣的邏輯,畢竟混搭越來越流行。但至少說明,屬性相同佔著先天優勢。比如,讀書人與讀書人確實更容易聊到一塊,雖然書生與土匪的故事更好看。而口味相同的人也更容易吃到一塊,雖然看天南地北的朋友在餐桌上相愛相殺很有趣。
總之,我愛吃辣,我的朋友們也幾乎無辣不歡。
就像無酒不成席一樣,每次圍在一起吃到滿頭大汗、嘴巴通紅,那頓飯才有了最妥帖的價值,我們對於吃和聚的定義才有了最盡興的詮釋。即便有一兩個清淡的慫貨,也正在慢慢從板燒雞腿堡的級別往麥辣雞腿堡的級別進階。
而關於喜歡吃辣椒這一點,我並不認為就如百度百科裡面說的那樣,地域決定喜好,環境決定屬性。川湘鄂雲貴因為種種因素成為嗜辣代表,而廣東的內心則幾乎是崩潰的。
這些都是道理,打著人文主義或生活經驗的幌子。道理總是對的,我們聽了太多,還會聽更多,然而我們並不會因此而一定成為人生贏家。所以,忘掉一些人所共知的規則,有些時候我們只是需要爽一爽。
在飯桌這一畝三分地,能夠迅速讓你爽到炸裂的,只能是酒和辣椒。
可惜,酒挑人。對飲才自在豪邁,越喝越嗨。一個人喝,那叫悶酒,你只會越喝越苦逼。除此之外,你孑然一身,不僅要跟「吃什麼」鬥智鬥勇,還有可能跟「做好了卻突然沒胃口」這種破事兒較勁。如此,放不放辣椒便決定了你孤寡的晚餐會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打開方式。
作為胃口轟炸機,辣椒不會讓每一個信任它的人失望。
至於,吃多了辣椒會上火,會嗓子疼,會嘴巴變腫。讓它們暫時見鬼去吧,你又不是安享晚年的老人。連吃飯都不能為所欲為,離經叛道,真是無聊。
前文提過,出去胡吃海喝不能沒有辣椒,火鍋與燒烤能成為聚會之光,已然說明了一切。我們現在仍然重點討論在家做飯。人多菜就要多,而每一道菜都有自己的擔當。比如,我一直是辦公室的顏值擔當。
我的意思是,湯有湯的作用,青菜有青菜的責任,辣椒也有辣椒的使命。
抑揚頓挫都有了,戲才是好戲。
我們會發現,每一次成功的家宴裡,總不能少了一道青椒肉絲。
它可能不負責譁眾取寵,耀武揚威,但它負責你的胃,很重要。肉絲倒是其次,選擇正確的辣椒才是好吃與否的關鍵,很多人會選擇燈籠椒或柿子椒。燈籠椒不辣,柿子椒可是水果那一撥的。辣椒錯,炒時不香,吃時無味,全盤皆輸。
記住,不管是炒肉絲還是炒肉片,用尖椒。
最後,再給那些不愛或者不敢吃辣椒的同志們赤裸裸地加一把油。
仍舊是一句老話,色字頭上一把刀。人人都知道不好,似乎刀刀要人命。但我們仍舊很色,因為我們知道只要方式正確,只要有所制衡,這把刀也能一秒鐘變成情調。
辣椒也是一把刀。
當你食欲不振或心情不佳時,它能蠻橫痛快地劃破那層厚厚的殼,讓你打一個飽飽的嗝。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