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百花的芬芳沁潤心田——從「文化更加繁榮」品味我們的小康生活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讓百花的芬芳沁潤心田——從「文化更加繁榮」品味我們的小康生活

  新華社北京7月14日電 題:讓百花的芬芳沁潤心田——從「文化更加繁榮」品味我們的小康生活

  新華社記者周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全面小康與民族復興相互激蕩的奮鬥徵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全面推進,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更加彰顯,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一個百花齊放、文化更加繁榮的中國正在向我們走來。

  唱響小康路上美好新生活

  「人民的嚮往要牢記喲,擼起袖子加油幹。全面小康步步高喲,開啟建設新徵程。」5月15日,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城關鎮天錦苑社區舉辦的「草根宣講」進小區活動中,74歲老黨員金定國唱起自編小曲《新思想能動人的心》。

  「用小故事講大道理,用鄉土話傳新思想,群眾喜聞樂見。」金定國說。

  在金昌,「新時代文明實踐」浸潤百姓新生活,特色「服務菜單」惠及千家萬戶:「文明實踐半小時」「雲課堂·微宣講」把牢文明實踐航向標;「好婆媳、好鄰裡點讚」讓家庭更溫馨、鄰裡更和諧;「孝善矩陣」「分餐夾」傳遞文明鄉風正能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著眼於滿足人民精神文化新需求,我國大力推動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從6月1日開始,內蒙古推出「烏蘭牧騎月·一切為了人民」主題活動,全區「紅色文藝輕騎兵」開展脫貧攻堅政策宣傳、「微講堂」在線輔導、民族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唱響小康路上牧民新生活。

  3月28日開幕的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節,以「文化上海雲」為主平臺,推出「享藝不停」「雲遊雲購」等活動,上線首日點擊量突破1000萬人次;「全面奔小康」知識大賽吸引人們邊學習邊答題,比照生活感受小康的美好。

  一年一度的國際燈光節,是廣州與市民、遊客的浪漫約定。從3D樓體投影、雷射歌舞秀,到創意燈光作品大賽、動漫嘉年華,「文化+科技」點亮百姓生活。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文化改革發展交出亮眼成績單。截至2019年底,我國群眾文化機構44073個,全年共組織開展文化活動245萬場次;2019年我國文化產業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文化新業態發展勢頭強勁,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86624億元;2019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突破642億元,《我和我的祖國》《流浪地球》等國產片用中國故事贏得觀眾……

  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小康的應有之義。放眼新時代,溫暖人心的文化惠民工程,遍地開花的精神文明創建,有詩亦有遠方的文旅融合發展,為全面小康築牢文化根基。

  踐行核心價值觀做時代新人

  從《熱乾麵加油》,到《熱乾麵醒了》《熱乾麵,好久不見》,再到《穩住,炸醬麵》,天津女孩陳雨婷的漫畫作品一時間成為「刷屏」之作。「用記憶深處故鄉的味道喚起大家的溫暖與愛,一同為湖北打氣,為北京加油。」陳雨婷說。

  關注抗疫一線的人間大愛與高尚情懷,中國作家協會2020年度重點作品扶持增設「抗擊疫情」主題專項,《保衛呼吸》《金銀潭》等作品真情講述中國抗擊疫情感人故事。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人們又一次深刻感知與領悟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堅定自信、弘揚民族精神的強大感召力。

  5月下旬,山東濟南市育英中學學生陸續返校複課。「居家期間的重要紀念日,我們沒有虛度。在學雷鋒紀念日、五四青年節,我們寫下詩歌、散文,藉助網絡交流朗誦。」初二學生李雨翰說,在「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主題德育課上,老師以波瀾壯闊的抗疫歷程啟發培養同學們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家國情懷。

  隨著「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教育活動在全國開展,廣大青少年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前行力量,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以文化人,培根鑄魂。近年來,豐富多彩的文化服務、藝術實踐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中國美術館「為新時代人物塑像」,融會公共教育和藝術創作;中國文聯組建小分隊開展慰問演出、文化幫扶,為脫貧攻堅第一線廣大群眾加油鼓勁;廣電總局深化實施「新時代精品」工程,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10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為坐標,努力打造現象級作品。

  進入7月,井岡山等革命聖地遊客漸多,人們來到這裡親身體會革命文化、重溫革命精神。

  在江西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紅色旅遊講解模式準確解讀革命歷史,讓遊客有所感、有所悟;福建古田景區推出「紅土潤心 薪火相傳」等精品線路,把紅色資源轉化為「紅色課堂」;雲直播走進寧夏固原六盤山紅軍長徵景區,通過鏡頭激勵人們走好新時代長徵路……

  堅定文化自信留住新鄉愁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是藏族、羌族、漢族等各民族文化交融之地,形成了獨特的嘉絨藏族文化。

  青翠山谷裡,繡娘們圍坐在一起,一邊談笑、一邊用巧手穿針引線,上下翻飛間,一套套精美別致的嘉絨服飾製成了。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嘉毪絨」手工藝品工坊參加了「非遺購物節」,繡娘們縫製的藏裝線上線下銷售金額達18萬元。

  56歲的丹巴縣巴底鎮培爾村貧困戶阿木和丈夫在工坊務工,一個月最多時能掙到5000多元,家裡在去年脫了貧。「現在遊客越來越多,以後還想把家裡打造成民宿。」阿木高興地說。

  傳承千年的文化遺產為脫貧致富帶來新生機。文化和旅遊部提供的數字顯示,全國設立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已經超過2000所,帶動近50萬人就業、20多萬貧困戶脫貧。在奔小康的路上,文化自信留住了「老手藝」,編織出「新鄉愁」。

  2019年春節,從「紫禁城裡過大年」到賞燈「上元之夜」,「博物館裡過大年」漸成新年俗;今年疫情期間,《全景故宮》《實境蘇州博物館》等一批數字項目上線,宅家「雲觀展」成為文化生活新方式……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作為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此,中國已有55項世界遺產,40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居世界前列。

  2020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迎來首個「杭州良渚日」。公園5G全覆蓋、科技監測可視化、「雲展覽」精彩紛呈、文創產品層出不窮,還有創意市集、研學實踐、互動遊戲等「親民」活動,古老遺產就這樣融入現代生活,有聲有色講述中華文明的故事。

  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俊傑說:「我們有信心把這一厚重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管理好、傳承好,讓保護成果惠及更多群眾,讓良渚展示永久魅力、綻放時代風採。」(參與記者:王靖、郎兵兵、許曉青、鄧瑞璇、周潤健、蕭海川、鄔慧穎、康錦謙、馮源)

相關焦點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讓百花的芬芳沁潤心田——從「文化更加繁榮...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讓百花的芬芳沁潤心田——從「文化更加繁榮」品味我們的小康生活>  新華社北京7月14日電 題:讓百花的芬芳沁潤心田——從「文化更加繁榮」品味我們的小康生活  新華社記者周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幸福的剪影——從「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品味...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幸福的剪影——從「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品味我們的小康生活  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 題:幸福的剪影——從「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品味我們的小康生活  新華社記者姚均芳、李延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有感而發】在瓜甜果香中品味小康成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有感而發】在瓜甜果香中品味小康成色   近年來,全區各地均高度重視打造擁有地理標誌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尤其是林果業把曾經依靠口口相傳積攢起來的口碑,通過高質量發展打造成了可靠、穩定、優質的「金字招牌」,造福了天山南北一大批農民群眾。
  • 「小康社會」的文化源頭與發展
    站在這樣一個重要歷史節點上審視小康社會的文化源頭與發展,對於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的發展階段具有重要意義。小康社會的理想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小康」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表達的是統治者設置寬鬆政令以體恤關懷勞動人民的思想。
  •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緊緊扣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個根本目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一切方面的集中指向。《建議》全篇貫穿我們黨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將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概括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
  • 「陶」出小康好生活
    宗日遺址位於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巴溝鄉團結村附近,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目前黃河上遊發現較早、面積最大、文化極為豐富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這裡的人們拾起祖先遺存的文明碎片,通過傳承創新,使得這一民族的藝術形式歷久彌新,綻放出璀璨的光彩。
  • 小康!到上海中心,看看「小康生活」的模樣
    你心目中的小康生活是什麼樣的?正在上海中心大廈B2藝術長廊進行的「儂好!小康」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節創意設計大賽成果展上,百件優秀作品呈現了市民心目中最直觀、最真切的美好小康生活。「儂好!小康」的美好畫卷。圖說:主題演繹獎獲獎作品 官方圖年齡最小的參賽者名叫陸陳曦,只有10歲,最大的則是年近八旬的張安樸老人。小朋友眼中的小康生活就像一條船,船裡面裝滿了糖果、玩具,也裝滿了快樂。老人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見證了上海在全面奔小康之路上的日益繁榮。
  • 攜手寶山,站在上海之巔 展望「小康」新生活——「儂好!小康」創意...
    《石庫門的小康生活》《小康之年》《說小康》《綠色魔都智能未來》《上海師傅》等作品引起了眾多關注。上海有海嗎?寶山有寶嗎?-範奕佐本次大賽最小年齡的參賽者僅10歲的陸陳曦,她認為的小康生活就像一條船,船裡面裝滿了糖果,裝滿了玩具,裝滿了歡笑,也裝滿了快樂。最大年齡的參賽者近80歲的張安樸,他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見證了上海在全面奔小康之路上的日益繁榮。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二)
    「村裡建起了鄉村文創基地、火龍果種植基地,還不斷拓展攝影、垂釣、觀鳥、潛水、露營運動等特色旅遊項目」,博後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李人達博士對博後村發展更加充滿信心。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景象正在博後村徐徐展開,村民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寬廣!
  • 戚思翠‖衣食住行,看小康生活
    衣食住行,看小康生活從衣著看。解放前,中國人受「三座大山」的壓迫和剝削,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解放後,雖物質匱乏,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實行計劃經濟。買衣憑布票,色彩和樣式十分單調,不是黑色、灰色,就是藍色、白色……還記得孩時在穿衣方面最經典的規則:「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就在幸福的小日子裡
    「生活好了,心裡敞亮,閒下來,就想唱一唱。」陳玉芳笑著對記者說,現在,住得安穩,吃喝不愁,老有所樂,精神愉悅,這「小康」,就在幸福的小日子裡。  這變化,還得從安居說起。  陳玉芳一家原來住在東洲區青鷺社區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裡,因為地處採煤沉陷區,房屋開裂,住上新樓房是一家人的夢想。「採沉避險安置政策來了,全家的夢想成真了。」
  • 賈家莊邁上小康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從村辦工業廠區變身文化生態旅遊村賈家莊邁上小康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本報記者 喬 棟 朱悅華 董絲雨特色小吃、傳統作坊、工藝品店引人駐足,歡笑聲、叫賣聲不時傳來……沿著青石板路前行,賈家莊民俗特色商業街——賈街就在眼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市北村:昔日「北大荒」 ,今日奔小康
    現在的農民早就不是只會種地的農民了,城裡人能做的我們都能做,城裡人有的我們也不缺。」 春天,農民公園百花盛開;夏天,果園裡的桃子、葡萄掛滿枝頭;秋天,收割機馳騁在金色稻田裡,吹響了豐收的號角;冬天,銀裝素裹的新農村景色惹人沉醉。
  • 泉州豐澤區:創建多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滋潤每一塊心田
    春風化雨,滋潤每一塊心田,百姓日益多彩的文化獲得感是豐澤區持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結出的碩果。近年來,豐澤區在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堅持公益性、便利性等原則,積極探索如何形成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推動豐澤區公共文化服務廣覆蓋、高效能,為構建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造了形式多樣的示範實踐樣本。
  • 浙江衛視播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譜寫「兩山」新篇章》,永康...
    ,我市作為經濟強市,更是承載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使命,為記錄好呈現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壯舉,展現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永康人公眾號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導。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託布裡哈提村幸福生活踏歌來
    脫貧,希望所在;攻堅,力量所在;奔小康,目標所在。通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村裡交通改善了,環境變好了,大家也都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提起這幾年村裡的變化,村民阿衣努爾·哈曼感慨萬千。  「沒有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幫助,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好生活。」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村民百山哈孜·阿依提哈孜成為了博樂市磊鑫沙石開採有限公司的一名鏟車司機。他從原來給別人放羊,每月2000元,到現在開鏟車,每月能拿到7000元,日子越過越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長三角百家媒體看海鹽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長三角百家媒體看海鹽 發布日期:2020-10-23 09:17 信息來源:海鹽新聞瀏覽次數: ■全媒體記者 馬卓儀 劉行  潘成豪  見習記者 鄧黎傑本報訊 昨天上午,「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長三角百家媒體看海鹽」大型媒體採訪活動正式啟動。
  • 璀璨的宋代文化: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宋代文化的繁榮?
    每次我們批評宋朝積弱積貧的時候,總有人會強調宋朝的文化多麼繁榮,以此證明宋朝是一個很好的朝代,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宋朝的文化事業為什麼這麼發達,他是一種歷史必然的趨勢,還是宋朝統治者們的功勞。首先我們確實要客觀的承認,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文化事業的高度發展時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今天所學習的傳統文化中,唐詩宋詞佔據了很大的一部分,它們也確實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旗袍阿姨驚豔歲月的芳華
    「美好的小康生活是奮鬥出來的,我想告訴其她姐妹們,只要肯努力付出,我們『老阿姨』一樣可以擁有陽光的心態、健康的身體、時尚的氣質。」東阿姨笑得很燦爛。>這群時髦的阿姨們通過走秀提升氣質,豐富了自己的業餘文化生活
  • 東河區:文化涵養小康亮色
    絕美的「剪華大帳 」,精巧別致的六合枕,五彩斑斕的彩繪紙塑,傳統的手工茶湯製作……具有鮮明特色的非物質文物遺產和優秀傳統技藝,沉澱了多民族兼容並蓄、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構成了一幅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文化畫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小康題中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