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園林「和風庭園」的特點:入世與借景

2021-01-14 記者倪好

日本的園林很特別,在各種人造景觀中獨樹一幟,形成了被稱為「和風庭園」的造景體系。品味東方園林,不僅要觀景,還要理解造景者想要表達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日本的「和風庭園」就是雜糅了其神道教和禪宗思想的產物,具體來說,日式園林通過「凝縮」與「借景」,表達了日本文化對自然的「入世」看法,實現了「以景寓意」的目的。

用「繩子」把自然拉進庭園

日本園林的「精神起源」是中國園林,但除了造景的技術手法相似之外,中日園林早早就分道揚鑣了。中國園林講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崇尚人工與天然的有機結合,與中國的這種「天人合一」指導思想相比,「和風庭園」顯得更加「野性」,日本庭園刻意營造一種簡單、不對稱的設計,以修剪的綠植為主,再輔以石橋、石塊、踏腳石、石燈籠等物件,以創造一個用來冥想和沉思的環境。身處日式園林,總有一種「以小見大」的錯覺,仿佛園林是微縮版的大自然。

日本大德寺龍源院

這其實就是「和風庭園」的特色。日本人自古以來就夢想將宏觀的自然拉進自己的庭院中。在日本最早的詩歌集《萬葉集》中,收錄了一首方言歌:

「想用繩子拉近多胡山,但怎麼都拉不近。美麗的女子為何不自己過來呢?她正得意於自己的美貌吧!」

這首方言歌就體現了「和風庭園」的真諦:與其走入自然,不如把自然拉近自己。日式園林的想像力基礎,就是將大自然「放進」院子,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從園林背後體現的文化觀念來分析,日式園林確實跟中式園林差別很大。

日本龍安寺枯山水

在中國的文化中,很難誕生日本式的庭園文化。自古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都希望自己融入自然,比起拉近或封閉自然環境,反而傾向將自己的居所搬進自然,因此他們會主動走進自然中,當然也就不需要「庭園」。比如在敬亭山自斟自飲的李白,就發出了「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感慨;還有在醉翁亭樂不思歸的歐陽修,也意味深長地喊出了「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

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是「出世」:在聳立的高山、流淌的河流等大自然的原貌之下找到自我。為了經常體味這種感覺,即便在自己家中建起了園林,也要營造出人在自然中的體驗感,模糊人工雕琢和自然創造的界限,這正是中國人理想中的造園技術。

中國拙政園

中國人喜歡天然,而幻想用繩子拉近群山的日本人,更加喜歡經過加工的「自然」,這跟日本禪宗的「入世」思想分不開關係。日本禪僧居住在世俗民居之中,他們為了創造一個「大隱隱於市」的環境,選擇將自然置於自身住處旁,這就形成了最早的庭園。日本禪僧與中國修行者不同,不透過面對宏觀的自然來思索宇宙和人生,而是將以砂、石微縮的庭園當作自然,在緣廊邊眺望由白砂填成的海、石塊堆成的山,藉此來思考形上學的問題。

如果日本禪僧都像中國的山水詩人,整日逡巡於名山大川之中,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當作庭園欣賞,也許就不會建造出龍安寺或圓通寺那樣的庭園了。

日本太山寺枯山水

喜歡走近自然、感受自然的中國「山水文化」,與將自然拉到自己身邊,透過重建的自然觀察世界的日本「庭園文化」,正體現了二者文化的不同。日本人崇尚精巧,與吟唱「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的豪放中國人,因不同的文化特質而走上了不同的園林之路。日式園林概括起來說,就是透過將自然微縮的獨特想像力和技術,利用「繩子」將山與海拉到了狹小的庭園之中。想要將雄偉的自然移入有限的庭園之中,除了「凝縮」之外沒有其他辦法。因此,日本的庭園文化與「凝縮」有著直接關聯,而「凝縮」正是日本庭園的拿手好戲,所謂的「凝縮」,其實就是「借景」。

「和風庭園」與「借景」

借景是一種構景手段,如陶淵明在《飲酒》中歌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以大自然作為庭園的背景,透過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庭園眺望庭園外的景色,這種造景方法就叫「借景」。

日本金閣寺

日本的借景手法相傳確立於室町時代(1336年-1573年),在學習中國借景手法的基礎上,邁出了自己的一步,沒有停留在「借山、借水、借煙雲。有花時借花、有雪時借雪」的環境利用上,而是發展出「反客為主」的新套路,讓借來的景成為庭園的主角,這是一種另闢蹊徑的造園理念。日本最著名的借景庭園是京都郊外的圓通寺,這處庭園被日本人稱為「國之名勝」。

比叡山

圓通寺借景的對象是其後方的比叡山,但比叡山不單只是庭園的背景而已,因為圓通寺的造景手段,使得比叡山彷彿就是為了圓通寺的庭園而存在,而庭園則好像《萬葉集》詩歌中的「繩子」一樣將比叡山拉近,二者形成了令人嘖嘖稱奇的風景有機體。

圓通寺

一般而言,借景的庭園會根據借景的對象決定其審美旨趣與園林結構。比如庭園內種植的樹木過高,就會遮住借景的山,相反地如果樹木太低,使得山與庭園之間的風景外露,二者的連結就會斷裂。借景最關鍵的重點在於「似是而非」,既不能遮住,也不能看得太清楚;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庭園內的樹木肯定不能自然生長。造園者必須主動幹預,手動調整樹木的高低和位置。為了讓山與庭直接相連為一個整體,必須修剪綠植、搭建屏障、堆砌石材,使庭園的「內景」與借景的「外景」融為一體,維持緊密的關係。

圓通寺庭園

美術評論家吉村貞司曾說,圓通寺的借景特色在於「凝縮」技巧,使得庭園比實際看起來更狹小。石材、木材、青苔的巧妙配合抑制了庭園的擴張,發揮了讓庭園的空間密度更加緊湊的功能,致使經過「凝縮」的空間實現了鏡頭的功能,讓比叡山看起來更美麗、尊貴和宏偉。

圓通寺庭園

「和風庭園」的借景手法,其實可以用日式摺扇作比喻。日式摺扇,無數芯梢向扇軸收攏,且愈是靠近扇軸間距就愈窄,也更加密集,整體呈現扇尾大開大闔,扇軸綿密收縮的形態。圓通寺的比叡山就好比是扇尾,將比叡山拉近的「繩子」就像芯梢,至於發揮「凝縮」作用的扇軸,就是圓通寺的庭園。

日式摺扇

在日式「和風庭園」中,不光是圓通寺,任何形式的借景庭園都擁有如扇軸一般的「凝縮」作用,必須刻意讓寬廣的庭園看起來逼仄,緊湊。通過視野的「強制收攏」,削減山與庭之間景色的冗餘,才能實現將庭園外高山拉進庭內的借景目的。關東的富士山、筑波山,關西的奈良盆地、琵琶湖,以及京都的比叡山、愛宕山等,通過「借景」的手法,都化入了一處處庭園中。

圓通寺庭園

日本文化與「和風庭園」

日式園林出自中式園林,但二者最終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分歧其實就體現在對「出世」和「入世」的看法上。在中國文化裡,想要思考天地之間的大道理,必須遠離世俗才能展開修行,不僅是僧侶,即便詩人、學者或者官員,想要滌蕩心靈,一定會前往名山大川,所以在建設園林時,肯定要模擬自然的真諦,動靜結合,與自然融為一體,不能跟市井的煙火氣有一絲關係,這就是「出世」的觀念。

然而,在日本文化中,修行者必須經得住「紅塵」的考驗,要「大隱隱於市」,不能在野外結廬而居,必須在俗世的巷弄中感悟世界。身體無法離開,精神又渴望與自然親近,就只能向自然「借景」,通過凝縮的大自然,來滿足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需求。

日本的「和風庭園」,是一種精緻、雋永,值得細細品味的園林。「和風庭園」,通過「凝縮」「借景」的手法,創造了獨特的視覺體驗,同時,在「借景」的背後,也展現了日本文化積極「入世」的態度。

參考文獻:

《日式庭園》索菲·沃克

《中國與日本園林的「借景」源流》周宏俊

相關焦點

  • 千盟園景談中國園林設計的鮮明特點
    本文摘自:千盟園景中國園林的質量十分上乘,中國園林是第一個以自然為原型的國家。茂密的森林、奇石、名山大川等都是園林建築的原型。我國傳統園林的藝術來源包括文學和宗教等,因此,千盟園景將會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園林設計的鮮明特點。
  • 日本園林的常見造景手法
    撩起日本, 很多人的腦子便是富士山、櫻花、東京鐵塔等 設計師的大腦一定是日本園林 純淨、極致、而有章法。
  • 蘇州園林與日本園林異同及成因分析
    ——引自《亞洲藝術中人的精神》 蕭默先生在其著作《建築的意境》一書中,評價中國園林在世界上的地位時這樣說到:中國園林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唐宋時已傳入朝鮮和日本,並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禪宗思想傳入日本後,又促成了極富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園林和「茶庭」的產生。
  • 中國古典園林之構景手法—抑景
    下面我們要共同學習的是中國古典園林構景手法中的抑景。中國傳統藝術歷來講究含蓄,含蓄是咱們中國人的一個性格特點。所以園林造景一般也不會一進門,就看到最好的景色。好的景色一般會藏在後面,這叫先藏後露,欲揚先抑。抑景可以分為三類。第一是山抑,第二是樹抑,第三個是曲抑。
  • 千盟園景|法式園林景觀設計發展歷程及特徵
    本文摘自:千盟園景法式園林景觀設計,現如今已經被大眾所喜愛,因為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浪漫主義在每個人的生活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法式園林景觀設計,就有著很浪漫的園林景觀設計,下面千盟園景為大家介紹一下法式園林景觀設計發展歷程及特徵。
  • 匠志景觀丨園林造景的方法你知道哪些?
    「景」是境內的風景由物質形象、體積、姿態、聲、光、色、香等組成。園林景觀是園林的主體和欣賞對象。那麼園林造景到底如何實現?小編就幾個方法來給大家介紹一下。1、借景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方式。(1)借景種類近借:在花園外欣賞附近的風景;遠借:在一個沒有封閉的花園裡,看遠處的風景;鄰借:欣賞花園裡相鄰花園的景色;互借:兩個花園或兩個景點互相借景;仰借:在花園裡
  • 被世界公認最美的中國園林,美在哪裡?看完就懂了
    世界上的園林體系可以分為三大類,一個是自然主義的中國古典園林,一個是以枯山水為代表的日本園林,還有一個是以追求幾何美和規則的西歐園林。不管是日本園林還是西歐園林,我想都沒有中國古典園林集中有那麼多的藝術形式,對美有那麼多的講究。
  • 古典園林與攝影美學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指以江南私家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古典園林是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建築。它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奇觀,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那麼我們從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上能收穫什麼構圖方法呢?就讓我們通過這幾種方法來看看吧!
  • 富·景·集Vol.1|嚮往的自然,全在園林裡
    今天,就和富Sir一起走進富力園林,回歸自然,感受山、水、林、海的別樣魅力。背靠畫卷般的萬千山水,園林的設計自然要從中汲取靈感和元素。北京中交富力樾熙府以重構手法,盡取北京山水畫廊之意,用抽象枯山水景觀讓延慶當地的萬千山水在園林裡完美呈現,造出一片自然恬靜的心境。
  • 日本國寶級大師出手,造天河頂豪園林!
    這一次,日本國寶級大師出手,廣州也終迎最獨特的頂豪園林! 日本國寶級大師修禪地——建功寺 01 近日,合景泰富(華南)世界美學溯源之旅——東京站正式啟程。
  • 深度分析蘇州園林的造園手法
    化整為零為了在有限的空間內形成豐富多變的景致,蘇州古典園林在布局上採取化整為零的景區劃分方法,園林分區主要根據造景的需要,在功能上做適當的處理,將主要的精緻安排在園林中心的廳堂前。規模較大的園林將全園劃分為幾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相應的風景主題和特色,以求園景豐富多彩。
  • 日本枯山水的形成發展過程,枯山水是超越園林的園林藝術
    它的特點是如此的引人注目,當枯山水展現在其他國家園林愛好者的眼前時,就贏得了所有人的讚嘆,成為了被仿效、研究的對象。今天我們就來系統地研究一下枯山水,看看就這樣區區一片白砂,幾塊石怎麼就能產生震撼人心的景色呢?
  • 禪意風格的特點
    禪意風格的特點概述:參考業界權威裝修網的禪意風格案例解析,可以了解設計要點。東方禪意風格庭院的代表是中式潑墨山水式的庭院和日式洗鍊素描式的庭院。中國傳統庭院受中國傳統哲學和繪畫藝術的影響,具有代表性的有江南私家園林,嶺南園林等等。此類庭院重視師畫情意,創造意境,達到了於情與景,情景交融的境界。庭院中的自然景物常被賦予人格美,品德美和精神美,庭院追求的是一種清新高雅的格調,注重文化的積澱,講究氣質與韻味,強調點面的精巧。 日式庭院雖自成風格,但其也起源於中國文化。
  • 80萬黑松安家陽光100喜馬拉雅「枯山水」禪意園林
    華龍網8月22日10時訊 枯山水,被譽為日本庭院藝術的最高峰,常見於禪宗寺院、皇家園林。其主要特點,是用山石和白沙為主體,用以象徵自然界的各種景觀,每一處細節都充滿一沙一世界,靜怡靈動的藝術空間。
  • 日本留學讀研:風景園林學/景觀建築是一門怎樣的專業呢?
    風景園林,又稱景觀建築,是土地的藝術、計劃、設計、管理、保存和修復,以及人為構造物的設計。風景園林關心的是「地景」的議題。事實上,地景(landscape)就是人類生存狀態在大地上的具體表現。「地景」說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也表達了文化的內容。
  • 日本枯山水大師枡野俊明:設計園林是一場禪修
    【編者按】:枡野俊明的人生中有兩個密不可分的角色:日本古剎建功寺第18代主持和傳統園林設計師。他說,他一直穿這「兩雙草鞋」前行,有時是這雙,有時是那雙,但始終就是這兩雙鞋。而如果園林是「心靈停駐的獨特的精神空間」,那設計園林就是「一場充滿禪意的修行」。
  • 《蘇州園林》(下)
    ,仔細的刻畫,那麼從園林來反映,明代的比較簡樸,它的布局的特點的話,就是一邊是人工,一邊是自然,比如像玉園,這邊兩個塘,那邊是個黃石大峽山,一圃這邊是建築,那邊是個山,秋下圃也是一樣,那邊是建築,這邊是山,所以這個明代的。
  • 如何正確理解中醫院裝修「抒情」和「借景」
    從詩意的角度看中醫院裝修,就是將人文文化內涵注入中醫院的環境,強調醫學專業程度和科技意識,帶來中醫院優雅悠閒的裝修環境,給病人帶來舒適愉快的醫療體驗,通過醫院環境設計,向病人傳達人性化服務理念,注重醫院設計,要正確認識"抒情"和"
  • 日本後樂園:日本三大最著名園林之一,設計別具匠心
    如果你走進日本後樂園,眼前豁然開朗。設計者以藩主的起居室「延養亭」為中心,點綴小山、池塘、房屋,借用遠處岡山城的一座高大建築,組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岡山後樂園位於日本南部的岡山市近郊,它和水戶偕樂園、金澤兼六園並稱為日本三大名園。
  • 日本園林獨有要素,枯山水到底是什麼?
    枯山水又稱假山水(鎌倉時代又稱乾山水或乾泉水),是日本園林獨有的構成要素,堪稱日本古典園林的精華與代表。日本人好做枯山水,無論大園小園,古園今園,動觀坐觀,到處可見枯山水的實例。在白沙上描繪出沙紋,看起來像河或像大海,再或者又好似雲海,映射出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這就是枯山水,無水,卻讓人感覺到水,這種表現方法就是枯山水的特點。濃縮了山水自然的枯山水庭園,將禪宗的美學與造園藝術融合於一個空間內,給了人們一個思考人與自然、暫時逃離塵世喧囂的時間與空間,置身其中仿佛也是一種修行。現在,即便是普通人可以身臨其境,觸摸到禪宗的內核與造園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