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新生兒每天大約有18-22小時是在睡眠中,由於寶寶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因此睡眠對於寶寶來說非常重要,這就需要媽媽們對寶寶的睡眠要格外關注。
1歲以內的嬰兒,危險大多是在睡眠中發生的。研究發現,80%的嬰兒死亡病例可能與不安全的睡眠方式有關。這種多發於1歲以下嬰兒的異常現象,醫學上稱為「嬰兒猝死症候群」,它是1歲以下嬰兒的頭號死因,僅美國每年就會發生2200例。
正常情況下新生兒每天大約有18-22小時是在睡眠中,以後睡眠逐漸減少,但是也不低於15個小時。由於寶寶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因此睡眠對於寶寶來說非常重要,這就需要媽媽們對寶寶的睡眠要格外關注。
有關專家對寶寶的六種「錯誤睡姿」進行了分析:
一、搖睡
當寶寶哭鬧或睡眠不安時,一些年輕媽媽便將寶寶抱在懷中或放入搖籃裡搖晃,寶寶哭得越兇,媽媽也就搖晃得越猛烈,直到寶寶入睡為止。
健康危害:搖晃動作會使嬰兒的大腦在顱骨腔內不斷晃蕩,未發育成熟的大腦會與較硬的顱骨相撞,造成腦小血管破裂,引起「腦輕微震傷症候群」,發生腦震蕩、顱內出血。
專家提醒: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方法尤其不適合10個月以內的小寶寶。
二、陪睡
從寶寶一出生,就應積極鼓勵他獨自入睡,並養成習慣。即使是新生兒,也不應與媽媽同睡一個被窩。
健康危害:因為媽媽熟睡後稍不注意就可能壓在小寶寶身上,造成窒息死亡。美國一項調查資料證實了這一點,即讓嬰兒獨自睡覺可降低60%的突然死亡率。
專家提醒:媽媽長期陪睡,寶寶會出現一種「戀母」心理,到了幼兒園甚至上小學的年齡,與媽媽分離就會很困難。由此還會在日後患學校恐懼症、考試緊張症,對寶寶的身心發展不利。
三、俯睡
專家發現嬰兒猝死綜合症與睡眠姿勢有關,特別是顏面朝下的俯睡最具危險性。
健康危害:小嬰兒一般不會自己翻身,並且不能主動避開口鼻前的障礙物,因而呼吸道在受阻時,只能吸收到很少的空氣而缺氧;加上消化器官發育不完善,當胃蠕動、胃內壓增高時,食物就會反流,阻塞本已十分狹窄的呼吸道,造成嬰兒猝死。
專家建議:專家調查,寶寶最安全的睡姿是仰睡。此種睡姿可使其呼吸道暢通無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嬰兒猝死。
據統計,在美國自從推廣了仰睡法後,曾居高不下的嬰兒猝死綜合症的發生率隨之大幅度下降,從每年約死亡5000人下降到不足3000人,值得媽媽們借鑑。
四、摟睡
不少媽媽擔心寶寶在睡眠中發生意外,常常摟著睡覺。其實,這樣做恰恰增加了發生意外的機會。
這種做法有四大危害:
1、摟睡使寶寶難以呼吸到新鮮空氣,而吸入的多是被子裡的汙穢空氣。
2、容易使寶寶養成醒來就吃奶的壞習慣,從而妨礙寶寶的食慾與消化功能。
3、限制了寶寶睡眠時的自由活動,難以舒展身體,影響正常的血液循環。
4、如果媽媽睡得過熟,不小心奶頭堵塞了寶寶的鼻孔,甚至可能造成窒息等嚴重後果。
五、開燈睡
一些年輕媽媽為了方便夜間餵奶、換尿布,往往將寶寶臥室裡的燈通宵開著,這對寶寶有不利影響。
健康危害:醫學研究表明,嬰兒在通宵開燈的環境中睡眠,可導致睡眠不良,睡眠時間縮短,進而減慢發育速度。因為嬰兒的神經系統尚處於發育階段,適應環境變化的調節機能差,臥室內通夜亮著燈,勢必改變了人體適應的晝明夜暗的自然規律,從而影響寶寶正常的新陳代謝,危害生長發育。
專家提醒:據英國學者報告,睡覺時居室內開著小燈的孩子有30%成了近視眼,而房間燈火通明的孩子近視眼的發生率則高達55%。
六、裸睡
夏天氣溫高,一些媽媽便讓寶寶光著身子躺在床上,以求涼爽。
健康危害:寶寶體溫調節功能差,容易受涼,特別是腹部一旦受涼,可使腸蠕動增強,導致腹瀉發生。
專家提醒:即使炎夏也不可讓寶寶裸睡,最好在寶寶胸腹蓋一層薄薄的衣被,或戴上小肚兜睡。
美國「每日健康新聞網」最新總結了保證嬰兒睡眠安全的方法
6個嬰兒睡眠的安全方法:
1.睡覺保持仰臥。寶寶清醒時可以趴一會兒,不過家長要密切看護。不要讓寶寶側臥,因為這樣寶寶在睡眠過程中很可能會因翻身變成俯臥睡姿,增加嬰兒猝死症候群危險。
2.床墊不宜過軟。使用硬床墊,再鋪上合適的床單。嬰兒床不要放置多餘的枕頭、毛毯或毛絨玩具。用嬰兒被褥將寶寶包好,切勿蓋住寶寶頭部。
3.母嬰同室不同床。研究發現,母嬰同床會使嬰兒猝死症候群危險增加40%,而母嬰睡同一房間有助於降低危險。
4.奶嘴可降低危險。一種理論認為,奶嘴有助於防止嬰兒翻身至俯臥姿勢。另一種理論認為,奶嘴可使嬰兒舌頭向前伸,保持呼吸道暢通。
5.防止寶寶過熱。嬰兒所處房間溫度應適中,避免房間過熱。同時不要給寶寶在睡覺時包裹太多衣物。
6.遠離吸菸環境。研究發現,母親孕期吸菸的嬰兒發生猝死危險增加3倍。家中吸菸者越多,嬰兒猝死危險就越大。嬰兒所處室內應及時通風以免空氣汙濁。
除上述各條建議之外,研究人員還建議廣大新生兒父母,保證母乳餵養,定期給寶寶做體檢,以增強寶寶體質。另外,應注意觀察,一旦發現患兒睡眠時頻繁發生呼吸減弱,甚至出現蒼白、紫紺等現象,必須及時就醫。
本文來源:網易親子綜合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