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要寫「賦能」這個話題的,下次吧!就在打開電腦的這一刻,還是決定寫「控制欲」這個讓人想笑又想哭的話題。
為啥呢?!
因為「控制」真的無處不在啊!本身我們的國情也讓我們處在弗洛伊德「肛欲期」的階段,簡單說:就是通過控制(自己的大小便)獲得快感,如果我們小時候沒有這個權利,必須要靠家裡的大人來把屎把尿,自己沒有這個控制的自由,那就很可能固著在這個事情,嚴重的還會成為強迫症或者邊緣型人格,雖然我們整體上也在緩緩的往前過渡中……但這顯然需要一個相當相當相當長的過程。這個遺留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存在,或多或少、或輕或重。
這不是說我們看起來的別人總想控制我,最恐怖的就是「互相控制」,無限循環……舉個例子吧:
有一個女生,她說她媽媽的控制欲讓她實在受不了,對話如下:
A:老師,我都30多了,我媽媽控制欲實在是太強了,我幹什麼她都要評論一下,你說我該怎麼辦啊?
B:那她怎麼控制你的呢?
A:就比如說吧,我不管幹點什麼,她都的發表意見,叨叨叨叨叨叨的,我怎麼能讓她閉嘴啊?
B:你為啥要讓她閉嘴啊,讓她閉嘴這是她控制你還是你想要的控制她啊?!
A:……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出問題,這顯然是「控制欲」被成功的傳承了。然鵝,她完全就沒有意識到而已。
通常情況下,我們每個人,對,是每個人,每天都在上演著這種「戲碼」。一邊苦逼兮兮的說著自己多可憐,一邊自己也做著同樣的事情……就那句看起來狗血喝起來噁心的雞湯:我最終還是變成了自己討厭的那種人……
最戲劇性的是:我們可能完全都沒有注意到自己在這樣做,就跟前面例子裡的「女主角」一樣。
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細思極恐,讓人唏噓不已和不寒而慄的。因為控制有時候很「顯性」,有時候又很隱蔽,經過了各種各樣的「包裝」,表面上看起來沒毛病,但就是讓你不舒服、甚至很難受,其實,這些,都是掌控感、控制欲在蠢蠢欲動,甚至一定要「贏」的表現,仔細品品,它可能時時刻刻的出現在你的生活中:
再舉個例子:
是前幾天一位畫者朋友的反饋.是不是很熟悉的味道?!這屬於「控制未遂」,遭到了反擊,她體驗到了一些不愉快。這個不愉快的情緒就應該是她去反思的地方,當然,這個畫者目前遇到的問題相對來說比較多,而又無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無處傾訴,所以會有很多「筋疲力盡」的感覺;
控制欲有很多種、也很複雜,我暫且歸納幾個我自己有體會的:
1、直接要求別人聽你的,我自認為這還算好的,起碼不用猜忌,相對來說比較真誠友善,結果呢,很可能就是人家壓根不會搭理你,你投射給別人的是:你必須聽我的,對方很可能也會是同樣的人,回敬你:你有病吧!我憑啥聽你的,這就熱鬧了……不過經過一場「熱戰」,可能你們這個臭味相投的個性會讓你們更親密;
2、再有:開始有點動腦子,但很遺憾的是,很多人自己也不知道他們會是不知不覺的就開始動了腦筋去研究別人!因為從小養成的習慣性動作,就跟吃飯就拿筷子一樣無感,深入潛意識裡的那種.猜忌對方的想法,可能會想很多辦法,但目的還是那個:怎麼讓對方聽我的,本質上還是沒有辦法接受對方跟他是有分別、有界限的,是完全可以拒絕他的,跟親密的人來這套的人比較多;
有人上演一哭二鬧三上吊,因為摸透了對方討厭這些、或者拿這些沒辦法,就使勁作,這很顯然在對方也同樣需要這段關係的時候,是有用的,因為每個人都怕失去、怕喪失啊,再爛的關係也比沒有好!於是,倆人沒有界限的互相「折磨」,互相控制,樂此不疲。
3、所以,要想不被無謂的事煩心,是要樹立一些界限的,簡單說來:就是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夠「不上當」,什麼叫不上當呢,首先是要理解一下對方為什麼要「控制」你,這也很容易理解啊,哪怕是你最親的、最最最親密的人,那經歷的環境,甚至每一天都不是一樣的,而失控的感覺是很不爽的,所以,不管是我們的父母、還是你身邊很親密的人,對掌控感都有巨大的需求,怎麼辦呢,就讓他們去「叨叨叨……」,讓他們說,不要試圖打斷和反駁,當我們反駁的那一刻,就要知道我們自己的控制欲「開閘」了,這就像兩頭失去理智的獅子扭在一起廝打,就那個場面。
要說「廝打」一頓也沒什麼壞處,只不過是,你會發現這種沒完沒了的重複上演會讓人心力交瘁,因為想要互相控制的人一般是跟我們很親密的人,我們特別在意的人,而不是遠在天邊的川普啊、或者其他政要高管或者明星,哈哈哈……
理解之後怎麼做也是一個難題,講道理也是一種控制,讓人非常討厭的控制,最簡單的也許是表示理解,同時處理內疚感,因為拒絕別人有時候是會痛苦的,這種痛苦來源於內疚,這需要長時間的個人體驗和反思。
但是沒有能力處理內疚感的時候,就先理解為什麼,這也會讓為你知道要怎麼做帶來一點動力,那就是什麼也不做,只理解和接住那些嘮叨,把那些嘮叨純粹當成嘮叨,不要處理,也不要還回去,把它扔掉就OK。
最好的自然是「共情」別人,通過耐心的辦法實現「控制」這一目的,這也是比較能讓他人接受的辦法,通常「有點難」,但行得通,可以光明正大理所當然搞定一點點。
理解自己的地方多一點、理解他人的地方就能擴大一點,記住:沒有一蹴而就的理解,都是一點點一點點的探索出來的!
今天就分享這麼多吧,喜歡記得傳播和分享!
李松蔚:如何用關係視角反思學習
為什麼孩子看不看手機和電視對你來說如此重要?!
心理學家胡慎之演講:病態的中國式家庭!
一個把價值感捆綁在很多條件上的人
李松蔚:提升心理承載力,你需要這樣做。
真實的看到自己、看到孩子,承認自己那部分「惡」,嘗試跟孩子一起成長和改變。
這個世界上有些人他並不是跟你過不去,而是他在用特殊的或者說原始的方式跟你交流而已。
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見,不是被「教育」...
人到中年,試著接受自己內心的黑暗,與它和平共處吧!
想瀏覽更多請關注公眾號:好好麻麻成長記。
作者:張慧慧(個人ID:13331230152)心理學愛好者、繪畫心理分析師,喜歡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喜歡刨根問底……心理學實踐者,喜歡把所學用到個人體驗和生活中,從育兒到育己,過程雖慢,但樂在其中;2021年願與有意成長自己的您攜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