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上半葉,誕生了一名影響深遠的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
要了解這位哲學家為什麼悲觀,我們先來了解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當時正值「神聖同盟」時代,滑鐵盧戰役結束,法國大革命失敗,「革命之子」拿破崙被留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塊礁石上,在那裡苦度餘生。
波旁王朝復闢,封建貴族重返家園,奪回自己的土地,俄皇亞歷山大的和平理想主義在不經意中孕育了一個四處壓制進步力量的聯盟。
偉大的時代壽終正寢。整個歐洲轟然倒地。無數壯丁死去,大量土地荒廢;戰爭摧毀了歐洲大陸的經濟,人民不得不從頭開始,走上痛苦而漫長的復興之路。
正所謂環境造就英雄,對於這位悲觀的哲學家而言也是如此。
1805年,叔本華的父親自殺身亡。他的祖母已在他父親去世之前死於瘋癲。叔本華的父親一離世,母親便開始追求自由性愛,搬到魏瑪,因為魏瑪的社會氛圍正好契合她的這種生活方式。對此,叔本華就像聽說母親再婚的哈姆雷特,反應異常激烈。
在叔本華母親人生的最後二十四年裡,兩人一直沒有見面。在母子關係上,有著類似命運的還有出生於1788年的拜倫。在這種家庭環境下,他們註定悲觀。一個得不到母愛甚至被母親憎恨的人是沒有理由迷戀這個世界的。
叔本華讀完了預科和大學,並自學了許多。他全身心地投向愛情、投入世界,其結果深刻影響了他的性格和思想。叔本華變得憂鬱多疑、憤世嫉俗,內心充滿了恐懼,幻想著種種不幸。
他變得妄想偏執,孤芳自賞。錯過成功和名望以後,他開始轉向內心,啃噬自己的靈魂。叔本華沒有母親、沒有妻子、沒有孩子、沒有家庭,甚至沒有自己的祖國。
這位哲學家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但是這並沒有澆滅他的生活。「他是一個純粹的孤獨者,沒有任何朋友,但一和零之間存在無窮。」
1813後,叔本華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他那部日後成為曠世傑作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他躊躇滿志地把初稿寄給出版商時說,這部書絕不是對舊有思想的重複,書裡都是獨創的想法,全書結構緊湊、條理清楚,「明白易懂,充滿了活力和美感」,而且,「將來,會有一百本書因我的書而面世」。
儘管這位悲觀的哲學家生活艱苦,但是仍然對自己的事業抱有崇高的熱愛。
但是,叔本華的書在當時並沒有受到關注。世人早已貧苦不堪、精疲力盡,誰還會去閱讀書中描寫的貧窮和疲憊?
終於,這個時刻來了,雖然來得有點慢。律師、醫生、商人這些中產階級人士發現,叔本華不像那些自命不凡的哲學家,只會說些形上學、不切實際的話,叔本華能夠深入淺出地剖析日常生活的種種現象,而這正是這幫中產階級人士想要的。
對1848年革命的理想以及人們為之付出的努力,歐洲人民已經不抱幻想,他們開始熱烈歡呼叔本華的到來,因為叔本華的哲學表達了1815年歐洲的絕望。叔本華利用科學對神學展開攻擊,從社會主義的角度對貧窮和戰爭提起控訴,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人類的生存競爭。這一切為他的最終成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儘管年事已高,叔本華卻盡情享受著成名的樂趣:他貪婪地閱讀關於他的所有文章,而且告訴朋友,所有評論,無論大小,只要能找到,都要寄給他,郵資由他支付。1854年,華格納把自己的作品《尼伯龍根的指環》寄給叔本華,並附信表達了對叔本華音樂哲學的欣賞。就這樣,這位偉大的悲觀主義者在晚年幾乎成了一名樂觀主義者。
吃過晚飯,他總會忘情地吹起長笛,感謝時間讓他從青春的火焰中解脫出來。人們不辭萬裡從世界各地趕來拜訪他。1858年,叔本華七十歲生日那天,賀壽的聲音從五湖四海的各個角落傳向他的住所。時日不算太晚,但離叔本華辭世也僅剩兩年時間。
打開《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者便會對它的文字風格留下深刻的印象。全書的展開清清楚楚、井井有條,一切圍繞著「作為意志的世界」這個中心概念,也可以說,全書圍繞著人類的鬥爭、人類的苦痛展開。而叔本華,作為一個商人的孩子,他重具體、重應用,善於旁徵博引,而且還極富幽默感。自康德以後,幽默在哲學領域成為一項驚人的創新。
「如果從外在出發,我們永遠都掌握不了事物的真正本質。無論付出多大努力,我們得到的只是一些圖像和名稱。有時候,我們像一個勾畫城堡草圖的人繞著城堡尋找入口但一無所獲。」讓我們深入內部吧。如果我們發現了心靈的終極本質,那麼,我們可能就擁有了認識外部世界的金鑰匙。
《作為意志的世界》
1.生命意志
意識只是我們心靈的表面。正如我們只了解地球的地殼,而不了解它的內部,我們對自己的心靈也知之甚少。」[插圖]其實,潛藏在自覺理性之下的是自覺或不自覺的意志——一種孜孜不怠、鍥而不捨的生命力,一種自發的活動,一種專橫地表達欲望的意志。
2.生殖意志
生命意志,而死亡是其永恆的敵人。那麼,意志能夠戰勝死亡嗎?答案是肯定的:意志能夠戰勝死亡。意志能夠通過犧牲自己、繁殖後代戰勝死亡。
父親服從母親、父母服從孩子、個體服從物種,這一切都是「愛的形上學」在起作用。首先,配偶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是否適合生育,儘管該選擇過程神不知鬼不覺地發生了。這就是性吸引法則。
個體是物種延續的工具,這種個人相對於物種的附屬關係還體現在個體生命力對生殖細胞的依賴上。
《作為不幸的世界》
究其原因,首先,意志本身意味著欲求,而且它總是眼高手低。一個已經實現的願望總是伴生著是十個沒有實現的願望。欲望是無限的,而欲望的滿足是有限的。「欲望就像扔給乞丐的施捨,今天把他餵飽,是為了讓他明天繼續痛苦
意志現象越是完整,痛苦就越是明顯。至今,人類仍未發現植物擁有感覺能力,因此,植物沒有痛苦。最低等的動物,比如纖毛蟲和放射蟲,它們能夠感到極為輕微的痛苦。即使是昆蟲,它們的感覺能力和感受痛苦的能力也非常有限。
因此,我們可以說,誰增加了知識,誰就增加了人類的痛苦。此外,人類的記憶能力和預測未來的能力也能加深人類的苦難,因為我們的大部分痛苦來自對過去的反思以及對未來的預見,痛苦本身其實很短暫。與死亡相比,人類因為想像死亡所受的痛苦要多得多!
只要意志仍主宰著人類,那麼,個體的死亡就無法阻止悲慘和鬥爭的腳步,悲慘和鬥爭必須繼續進行。除非意志完全服從於認識和理性,否則,人生的痛苦便不可戰勝。
他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
叔本華是人類發展中閃耀的恆星,他的思想不應該被玷汙和抹黑,他的理念永遠值得人們去深深思索。
我是水文子,一個熱愛思考的老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