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的西方哲學界,有這樣一個人:他30歲時,就寫出名著,可直到63歲時,才名震世界。他一輩子沒有上過班,也沒有結過婚,卻靠著巨額遺產,衣食無憂。
他,就是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叔本華。
叔本華生前無比寂寞,死後卻收穫無數讚譽。他的思想影響了哲學、藝術和心理學等多個領域。深受他影響的名人有:尼採、維根斯坦、弗洛伊德、託爾斯泰、莫泊桑、博爾赫斯、愛因斯坦、等。
我國國學大師王國維的思想就深受叔本華的影響,在其著作《人間詞話》中以叔本華的理論評宋詞;還曾藉助其理論發展了紅學,成就頗高。
叔本華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的晚年之作,這本書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適合大眾閱讀。
所謂「人生的智慧」,即如何儘量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這一門藝術,在哲學上可稱為「幸福論」,教導人們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存。
叔本華揭露:優秀人物難以獲得承認和賞識,主要是因為人這一劣性
在書中叔本華認為,人有著一個十分重要的劣根性,導致優秀的人物難以被承認,甚至優秀人物總是遭到各種各樣的打擊。
那麼,人的這個重要劣根性是什麼呢?它居然能導致優秀人物難以「露面」和受到承認。
叔本華說:「當人們思想水平低下,正如歌德所說,優秀人物很少被人發現,他們能夠獲得人們的承認和賞識就更是稀奇的事情。人們除了智力不足,還有一種道德的劣性,即嫉妒。」
叔本華強調說:
「優秀出色的東西剛一露面,不論它們屬於什麼種類,都會受到數不勝數的平庸之輩的攻擊。他們聯合起來,誓要阻止這些東西的出現,甚至盡其所能,必欲除之而後快。」
正因為如此,所有優秀的人才都是會受到攻擊、誹謗和造謠中傷的。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受到過攻擊,就表明這個人不是一個優秀的人。
因此,叔本華說:「獲得名聲只能是頂住嫉妒,經過一番爭取而得來。」沒有爭取,沒有鬥爭,所謂的利益和名聲只能是虛幻不實的。
整體而言,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給了我們很多成熟的思想啟發,至少這些思想經過時間的洗禮篩選。
72歲那一年,一天清晨,叔本華用完早餐後,在餐桌旁安然離世。遺囑中,他將所有財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
叔本華說:「這個世界上,我們應該有鐵一般的心靈,它身穿抵抗命運的鎧甲,手執對付他人的武器。生活始終是戰鬥,每一步都是挑戰。」
這段話簡單質樸,卻蘊含著驚人的能量。人生就是不斷跌倒又不斷爬起的過程,唯有不斷錘鍊自己,才能成為命運的主人。
《人生的智慧》中,叔本華所要傳達的,正是這樣一種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本書問世已快兩百年,今天讀來,仍會被它的通透和真誠所感動。這就是哲學名著的永恆魅力。
讀《人生的智慧》,便能理解了即使悲觀主義卻依然備受歡迎的原因:人生是苦,但不能屈服於苦,而要尋找解脫的辦法。
而叔本華則更趨近現實人生的考慮,著眼於塵世的幸福,關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過的更好。
它的用處恰恰就在於使我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直接感受到一種心曠神怡的快樂和幸福。
當別人由於環境的限制而苦惱時,你卻會因為自身素質的提高而在精神上感到豁達和愉悅。
生命的真相,就是痛苦。這不是悲觀主義,這是最真的事實。
感興趣的夥伴們可以點擊商品卡就能閱讀整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