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主義者叔本華:厭女情節極度嚴重,曾說平庸的人最喜歡社交

2020-12-13 小馬耳

叔本華原名是亞瑟·叔本華,他是德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年輕時的叔本華異常優秀,能說很多歐洲語言和一些古代語言。

叔本華生在一個銀行家庭,早年的原生家庭並不好。

父親跳海自殺而亡,母親和眾多文豪交往,而且她並不懂得何如去賺錢和合理理財,由於過度的揮霍而花光了丈夫的財產,這導致叔本華和母親的關係極度緊張。

有趣的是叔本華不僅十分有才,咋在生活和對待事物方面,他是悲觀主義者,就像很多人拒絕遊泳一樣,認為只要會遊泳就會下水,下水就會淹死

很多人一讀書本華的書就會愛上他,他的文字優美且易懂,尤其是受文藝青年和高中生的喜愛,只是很多人並不推薦叔本華的書,尤其是很多剛入哲學門的新手。

他們的觀點和叔本華的母親一樣,認為叔本華的書裡無一不透出悲觀和孤僻的思想。

也有人很喜愛叔本的書,列出了下列三本書本華的入門作,分別是「《人生的智慧》、《書本華思想隨筆》、《書本華美學隨筆》,」在這些書裡有人認為書本華是哲學家裡解釋問題最清楚的一個。

叔本華不僅悲觀,他對女性也是不尊重的,在他看來女性大多是尋求安穩平等生活的人,「她們的思想是介於成年人和小孩之間,不理性,並且互相仇視。」

「女人最卓越的全部才智,也是難以在極偉大的、真實的、有獨特優雅性的藝術中創造出傑出的成就來,難以在任何領域內向世界貢獻出極具永恆價值的著作來。你想到了這一點,就不會期望女人能有什麼作為了。」、

叔本華在批評女性方面毫不留情,他批評女性無法在藝術中創造出傑出的成就,很多人認為書本華厭惡女性是來源於對母親的厭惡。

其實不難看出當時的書本華為何會有這樣的思想,在當時叔本華所處的時代正好時歐洲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年代,當時的歐洲,物質文明的進步使得貧富差距明顯,說得淺薄點就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叔本華眼中的女人地位並不高。

除了厭惡女性,叔本華認為年輕人太過於熱衷社交,是一件很平庸的事,也有人說叔本華並不是單純的去歧視社交的人或者認為他們都很平庸,而是按這個人內心是否純良。

叔本華是唯意志哲學理論的創始人,他認為人類是意志客體化到最高階段的產物,就要爭取自身的生存和舒適,人類就是欲望的化身,也有人認為叔本華的理論是生存意志。

你怎麼看待叔本華呢?請留下你的觀點哦。

相關焦點

  •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為什麼有「厭女症」
    叔本華是19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看叔本華的著作,能寫出如此悲觀的文字,他本人一定是個悲觀主義者吧?其實,叔本華是悲觀的,但同時也是樂觀的。他看透了人生的同時,也很熱愛生活、樂觀向上。他一生有「厭女症」,終身未婚,也無固定情人。
  • 叔本華:一個人的思想越是貧瘠,越是熱衷社交
    用叔本華的話說,就是「一門如何儘可能快樂幸福地生活的藝術。」首先,生活的幸福取決於三個方面叔本華在書中說,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本身,在於人在外面擁有什麼,在於人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叔本華這樣解釋這三個方面:人的自我,也就是最廣義的屬於人格的東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品德、精神智力及其發展潛力。人在外面擁有的東西,即財產和其他財物。人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也就是人們對它的看法。
  • 叔本華:「悲觀主義」,並不是消極地面對人生,而是換一種角度
    作為一個悲觀主義者,叔本華並不是完全的隱逸避世,相反還是每天關注著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他的生活因為脾氣火爆而受人詬病。就連國外作者也說:「假若根據叔本華的生活來判斷,他的論點顯得一點也不真誠。」可以看出,當時的文界並不看好叔本華。可是本人卻毫不在乎,並且認為做人就是「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 叔本華:精神空虛的庸人喜歡社交,而有智慧的人則用孤獨富養精神
    許多人都說哲學家是瘋子,內心對世界有很深的偏執,用與世人不同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宏大的世界。有些人甚至認為哲學家就是瘋子,他們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擁有一個經常無法被普通人理解的自我存在的世界。說到哲學家,也許人們會想到一個在大陸很受歡迎的「悲觀派」哲學家——叔本華。這個世界是我的意志力,這個世界是我的形象,叔本華說。在他看來,生命意志是支配世界運行的力量。他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是唯物論的創立者和主要代表之一。
  • 如果沒有海因裡希·叔本華,那麼亞瑟·叔本華早就垮掉一百次了
    眾所周知,叔本華是悲觀主義者。他認為人生就是一個鐘擺,在痛苦(有欲望而得不到)和無聊(欲望滿足之後就不再在乎了)之間不停搖擺。他也認為理解人生的關鍵是思考生存鬥爭,尤其是爭奪食物的鬥爭。我們不妨想想臘腸披薩。
  • 如何看待叔本華說的:愚蠢的人才會尋找快樂,聰明人都避免災禍
    就是上面這個讓人看不懂小玩意,控制著我們的快樂和新鮮感。PEA是一種精神興奮劑,它能讓人感到一種極度興奮的感覺,使人覺得更有精力,信心和勇氣。它還會讓人呼吸和心跳加速,手心出汗,顏面發紅,瞳孔放大。在沉迷的過程中,大腦中的「PEA接受體」,或者說感受PEA帶來快樂的那個器官會逐漸受損,神經也變得遲鈍。於是為了獲得同樣的快感,就需要更猛烈的刺激,但是刺激的越猛烈,PEA接受體就會被破壞的越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 父親跳河自殺,與交際花母親斷交24年,叔本華一生為何痛罵女人?
    叔本華是德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尼採更是高呼他是偉大的教育家,尼採說:「我一看叔本華的書,就好像長出了一對翅膀」;愛因斯坦最困難的時候,更是被叔本華這句:「人能做他想做的,卻不能要他想要」所點醒。尤其是叔本華父親死後,約翰娜搬到魏瑪,成為社交場上的「名媛」。叔本華本來還想和母親一起住,但是被他母親拒絕了,他母親說:「我多次告訴你,我很難跟你一起生活,我越了解你,就越感到痛苦,你的怨言,你不高興的臉色,都給我帶來了不愉快的晚上和不舒服的夢境。」
  • 叔本華:想要告別平庸,獲得幸福,就得學會獨處
    要麼平庸,要麼孤獨。——叔本華1不滿足(貪婪)是痛苦的根源。能夠自得其樂,感覺到萬物皆備於我,並可以說出這樣的話:我的擁有就在我自身——這是構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內容。因此,後一種人總是逃避社交聚會。而每個社交聚會一旦變得人多勢眾,平庸和虛榮就會把持統治的地位。社交聚會之所以會對才智卓越之士造成傷害,就是因為每一個人都獲得了平等的權利,而這又導致人們對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權利和要求,儘管他們的才華和生命認知參差不一。
  • 從B站「厭女」說起,這個厭女的世界還能不能好了?
    前段時間,b站因為「厭女」被很多網友抵制,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很多微博和豆瓣的用戶認為《無職》這部作品十分不尊重女性,b站卻在此事發生前大力推薦這部新番,甚至董事長陳睿也點了「追番」,讓人感到作嘔。而LexBurner只是因為在批評這部不尊重女性的動畫時用詞不當引發了爭端,就被b站封禁了帳號。這讓很多人覺得,b站的做法是放任這種風氣發展,體現了其一貫的厭女傾向。
  • 叔本華:一個人在大自然中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
    那麼,尼採口中所說的更高的哲人是誰呢?應該是叔本華吧。因為叔本華是尼採的精神導師,在尼採的哲學和思想方面給予了很多啟發與幫助。同時,他也是一個享受著孤獨的哲人。叔本華是誰呢?這個人是在世界上很有知名度的一個德國著名哲學家。本是學醫的他卻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叔本華:「人越庸俗越是喜歡交際,真正的高手都是孤獨的」
    越是庸俗的人越是喜歡交際,高手都是孤獨的叔本華是強調「孤獨」或者說是「獨處」的極大好處的人,他提出一個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那些天才式的人物無一例外都是孤獨的。這是因為,天才的身上有著許多俗人所不具備的稟賦才幹,因此天才們和凡夫俗子交往的過程當中不會得到什麼樂趣。
  • 叔本華回答的很刺耳,將生命看的很透,警醒了世人!
    在叔本華看來,幸福是短暫的,痛苦才是長久的。但痛苦又是必須的,因為你只有經歷了痛苦,才能走向幸福。正如伊壁鳩魯所說,「我們並不選取所有的快樂到某些快樂,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痛苦時,我每每放過這許多快樂,如果我們一直忍受痛苦,而可以有更大的快樂隨之而來,我們就認為有許多種痛苦比快樂還好。」
  • 《哲學的故事》~叔本華
    一個得不到母愛甚至被母親憎恨的人是沒有理由迷戀這個世界的。叔本華讀完了預科和大學,並自學了許多。他全身心地投向愛情、投入世界,其結果深刻影響了他的性格和思想。叔本華變得憂鬱多疑、憤世嫉俗,內心充滿了恐懼,幻想著種種不幸。他變得妄想偏執,孤芳自賞。錯過成功和名望以後,他開始轉向內心,啃噬自己的靈魂。
  • 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叔本華最扎心的10經典語錄,句句揭露人性
    叔本華是近代西方人本主義的哲學思潮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在西方哲學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叔本華的哲學理論是一種「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十分關注人類的痛苦。他從人自身出發,創造以意志和表象為基礎的唯意志論哲學體系,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來的悲觀論調。
  • 叔本華:我6歲就知道,生命是件不愉快的事情,一切努力都是徒勞
    但是有「悲觀主義」的人在面對失敗和苦難時更加坦然。因為所謂的「悲觀主義」不是消極地面對人生,而是從不同的角度接受人生的痛苦。在悲觀主義者的認知中,痛苦和死亡不再可怕。因為痛苦是罪的業力,死亡是罪的懲罰。如果能看透這一點,那「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 科學網—厭女症:男性的蔑視和女性的自我厭惡
    這個結論的依據是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的著作《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作者研究的對象是日本,當然厭女症不單單出現在日本。 什麼是厭女症?「厭女」的英文是misogyny,表現為對女性化、女性傾向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意義的厭惡。厭女症分兩種,即男性蔑視和貶低女性,以及女性對自身的厭惡。
  • 外國「剩男」找不到女友就殺人:厭女浪潮下,藏著多少人性的惡?
    在隨後的取證與調查中,警方發現這名少年曾在網上發布威脅女性的言論,受到了「厭女組織」incel的鼓動與影響。目前,警方已將其視為恐怖主義行為。案件一出,incel群體再次引發了社會的關注與討論。那些口口聲聲厭惡女性的「剩男」們,到底在構建怎樣的價值觀呢?
  • 西方哲學史丨羅素 :叔本華
    幾乎所有其他的哲學家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樂觀主義者,而他卻是個悲觀主義者。他不像康德和黑格爾那樣是十足學院界的人,然而也不完全處在學院傳統以外。他厭惡基督教,喜歡印度的宗教,印度教和佛教他都愛好。他是一個有廣泛修養的人,對藝術和對倫理學同樣有興趣。他異乎尋常地沒有國家主義精神;他熟悉英國法國的作家就如同熟悉本國的作家一樣。
  • 熱衷孤獨的叔本華,為何那麼仇女?童年陰影對一個男人的影響多大
    叔本華曾說:一個人越是智力低下、庸俗貧乏,就越喜歡與人交往。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要麼選擇孤獨,要麼選擇庸俗,此外別無他選    面對如此自負的哲學家叔本華,也許很多人會對他孤獨是最高境界的社交理論保持讚賞,而實際叔本華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何說這樣的話卻沒人會關心  正如世人只關心你的成就,從來不關注你成就背後的心酸。
  • 視而不見的厭女症:對「老女人」的歧視
    什麼是厭女症?它到底會帶來什麼影響?厭女症「厭女症」(misogyny)一詞來自古希臘語,字面的意思正是「對女人的憎恨」。厭女症不是一種病,儘管漢語翻譯為其冠上「症」的稱呼。厭女是一系列針對女性的憎恨、蔑視、偏見。這些針對女性的態度的表露,僅僅因為對方是一個女人。厭女的態度常常是一些我們無意識但實際上正在運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