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厭女症」(misogyny)一詞來自古希臘語,字面的意思正是「對女人的憎恨」。
最近某相親節目引發網絡熱議,首期節目中嘉賓們的言論,特別是家長們的言論,細思極恐,讓我們想起了充斥身邊的厭女症言論。這些言論常常以無辜的姿態出現,影響著我們社會對待女性的態度,非常值得我們反思。什麼是厭女症?它到底會帶來什麼影響?
厭女症
「厭女症」(misogyny)一詞來自古希臘語,字面的意思正是「對女人的憎恨」。厭女症不是一種病,儘管漢語翻譯為其冠上「症」的稱呼。厭女是一系列針對女性的憎恨、蔑視、偏見。這些針對女性的態度的表露,僅僅因為對方是一個女人。
厭女的態度常常是一些我們無意識但實際上正在運作的信念。厭女症更像是一個信念系統。所謂信念系統,就是我們所接受下來的一條條信念。這些信念可能是我們有意識主動接受的,也可能是我們無意識記錄在腦海裡的。信念系統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行為和對待事物的態度。僅當我們相信咖啡可以提神,我們才會選擇在疲憊時喝咖啡。這是有意識的行為。但很多時候,我們的信念並不是在我們有意識的情況下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態度的,例如我們相信當我們跳起來,我們總會最後往下跌。我們很少清楚明確將這一信念提出來進行主動的推理,但實際上我們在打籃球、跳繩,以及搞衛生、走路時,跳起來都會小心。
厭女症作為一種信念系統,原理也是如此。厭女者們的信念會直接或間接,有意或無意地影響到她們的行為和態度。厭女事實上並不僅僅只是對女人的憎恨,它還包括對女性的蔑視、貶低、以及偏見。「女兒都是賠錢貨」正是一列。養育女兒,被看作是虧本的投資,非常直接地將貶低女性的價值。這樣的信念有意無意都會影響到厭女者的行為。想像一下一個每天將這一想法掛在口邊的人會如何對待自己的女兒,尤其是,當他/她既有女兒又有兒子的時候。拒絕「更大投資虧損」,就會成為唯一的結果,例如拒絕更大對女兒教育的投入。
而厭女的信念系統在一個社會中傳播,會產生更多的結果,例如社交上的排斥(「男人的話題女人不懂」),性別隔離(「女人不準上桌吃飯」),重男輕女(「還是生兒子好」),對女性的工具化(「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等等等等。這些都是女性主義者們鍥而不捨批評的現象。儘管如此,厭女症依然在當下社會中蔓延,更多在無意間造成許多對女性的貶斥。
無意間的貶斥經常獲得人們的支持。我們中很多人相信,男女之間不可能存在平等,因為「男人和女人就是不一樣」,我們必須對男女性進行區別對待。區別,當然不是歧視。遇到這樣的辯護,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一書的回應十分到位。她認為,只有在「性別和身份的差異被視為不可改變的命運來接受的世界裡,有的是『區別』而非『歧視』」。而當我們開始接受一些基本的前提,例如男女都是一樣的人,這時,「『歧視是不應當的』的心性才會產生。」也就是說,承認「區別」而不承認「歧視」,更加可惡。所以,當厭女症出現時,我們更應該保持警惕,看清其中的歧視,不能僅僅當作性別之別。
性別與年齡:公共領域的歧視
一種常常被忽略,甚至被普遍接受的厭女信念被節目的效果放大,很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對「老女人」的歧視。
厭女從來不知是男人的特權,女人也會厭女。對「老女人」的歧視一樣,男女都可能持有,正如某相親節目反映出的偏見:
1、判斷女性對男人的可欲性中,美貌佔據重要的地位。而美貌的標準以絕對的方式與年齡掛鈎。無論如何保養外貌,年齡壓倒性地決定美貌與否。所以,「你的容顏麻痺了你的這個年齡了。」
2、年紀稍長的女性,都是無性的(asexual)。無性,意味著她們不是好的「愛」的對象。
3、年長等於權威,於是比男性年長的女性戀人會使得男人失去男人本該擁有的威嚴和地位。就如上野千鶴子所說,「有個可以隨意嘲弄的女人在身邊,可以讓男人在一生中反反覆覆地確認自己的優越性,所以,男人不會放過他可以輕蔑的女人。確保一個這樣的女人在身邊,是男人確立自我身份認同的條件。」
不管如何,成為「女人」是需要條件的,這個條件總是與男人掛鈎:女人必須是男人的可欲對象。上述的這些偏見,特顯在對年長女性的歧視之中。這些歧視不僅在個人擇偶選擇中影響著女性,年齡和性別更會在公共領域中對女性做成許多不公。
性別歧視和年齡歧視齊齊壓在大家眼中的「老女人」身上,讓年長女性在公共領域的很多方面遭遇不公平的對待。兩個主要的公共例子足以展示這種不公和偏見帶來的重要後果。
在就業方面,年齡歧視在女性身上特別顯著,特別是對年長女性。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5年的研究報告顯示,女性在就業方面受到的年齡歧視比男性更嚴重。年長女性的簡歷明顯比年長男性以及年輕人所收到的回訪要低。
此次實驗為了排除以往實驗中被質疑的問題,特別將年長人士的簡歷設計得更符合現實,提高比年輕人簡歷更多的工作經驗,但不至於使年長人士在應聘時具有顯著高資格。在四萬封投遞出去的簡歷中,在四個不同的工作領域——銷售、管理、保安以及清潔工,平均來說,年齡為49-51歲的年長人士收到的回訪比29-31歲的年輕人少18%,64-66歲的年長人士比年輕人少35%。
然而,在使用女性簡歷樣本的管理職位中,49-51歲的年長女性收到的回訪比29-31歲的年輕人少27%,64-66歲年長女性比年輕人少47%。而銷售職位中,比例上的性別差別更大。彭博社關於這份報告所作的圖表更直白顯示了這一差距。
管理員職位收到回訪的年齡差異
女性面對偏見的年齡差異
年齡歧視對女性更顯著,研究者認為有兩個可能原因。首先,法律不夠仔細保護年齡歧視下的女性權益。其次,可能更重要的是,根據以往的社會學研究,隨著年齡增長,衰老在外表上對女性的改變比男性顯著,而在當下社會中,女性的外表被看得更重。
研究者們認為,這種歧視不僅僅只影響就業的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業的年齡歧視更加重女性退休金和醫療。為年長人士提供更多的工作就業機會,能夠減輕社會養老的負擔。同時,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就業的年齡對女性的老年生活影響更大。
另一個例子是醫療系統中對年長女性的偏見。根據Chrisler, Barney和Palatino在2016年的報告,一系列研究表明,年長女性在醫療上比年長男性接受的治療更差,結果對年長女性傷害更大。比如,男性會獲得比女性更全面的醫療檢查,更多的醫療追蹤。同時,男性獲得比女性更多的預防性治理,例如女性接受流感疫苗注射、膽固醇檢查、結腸鏡檢查等等預防性治療顯著被男性少。在治療方面,女性雖然更容易受膝蓋及臀部關節炎的傷害,但接受替換及移植手術的比率明顯低於男性。心臟疾病的手術治療的男女性比例差別更加大。報告者認為,其中起到總要作用的,是對年長女性的偏見。年長女性普遍被預設比年長男性更不能接受較大的手術和治療(more aggressive treatments)。這種偏見的直接後果是在醫療體系中女性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擾。
這些例子表明,對女性的性別與年齡歧視,不僅僅只是個人擇偶上的偏見,更會在公共領域中造成對女性的明顯傷害。
視而不見的事實
儘管事實如此,但我們仍然持有對「老女人」的嚴重偏見和歧視。在我們的行為和態度中,性別與年齡的雙重壓迫使得女性受到更大的傷害。這完全基於一個我們視而不見的事實:我們都會變老。
厭惡衰老的社會實際上是在厭惡不可避免的死亡。歲月的痕跡真的在女性的外表上更加顯著的話,年長女性首當其中成為這種厭惡的對象。這無疑是一種厭女。它又一次將女性的價值定義為成為男人慾望的對象,也又一次在公共領域中產生對女性更大的傷害。要消除這種男性中心的傷害,不僅要改變既得利益的男性的信念和態度,同時也要改變女性自身的看法。
女性不應再以自身的特殊化來看待其他的女性。每一個人都會衰老,我們完全沒必要歧視和貶低年長女性的價值。當女性依然接受「年輕是自己最大的本錢」,我們就看不到女性真正的價值與本錢。當女性依然在以「年老色衰」謾罵年長女性時,我們不過在謾罵自己。只有當我們不再是厭女症患者時,我們才能仔細根據一位女性的本人、她的成就,看到她是誰。(文/劉滿新)
轉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