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而不見的厭女症:對「老女人」的歧視

2021-01-10 騰訊網

[摘要]「厭女症」(misogyny)一詞來自古希臘語,字面的意思正是「對女人的憎恨」。

最近某相親節目引發網絡熱議,首期節目中嘉賓們的言論,特別是家長們的言論,細思極恐,讓我們想起了充斥身邊的厭女症言論。這些言論常常以無辜的姿態出現,影響著我們社會對待女性的態度,非常值得我們反思。什麼是厭女症?它到底會帶來什麼影響?

厭女症

「厭女症」(misogyny)一詞來自古希臘語,字面的意思正是「對女人的憎恨」。厭女症不是一種病,儘管漢語翻譯為其冠上「症」的稱呼。厭女是一系列針對女性的憎恨、蔑視、偏見。這些針對女性的態度的表露,僅僅因為對方是一個女人。

厭女的態度常常是一些我們無意識但實際上正在運作的信念。厭女症更像是一個信念系統。所謂信念系統,就是我們所接受下來的一條條信念。這些信念可能是我們有意識主動接受的,也可能是我們無意識記錄在腦海裡的。信念系統會直接影響我們的行為和對待事物的態度。僅當我們相信咖啡可以提神,我們才會選擇在疲憊時喝咖啡。這是有意識的行為。但很多時候,我們的信念並不是在我們有意識的情況下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態度的,例如我們相信當我們跳起來,我們總會最後往下跌。我們很少清楚明確將這一信念提出來進行主動的推理,但實際上我們在打籃球、跳繩,以及搞衛生、走路時,跳起來都會小心。

厭女症作為一種信念系統,原理也是如此。厭女者們的信念會直接或間接,有意或無意地影響到她們的行為和態度。厭女事實上並不僅僅只是對女人的憎恨,它還包括對女性的蔑視、貶低、以及偏見。「女兒都是賠錢貨」正是一列。養育女兒,被看作是虧本的投資,非常直接地將貶低女性的價值。這樣的信念有意無意都會影響到厭女者的行為。想像一下一個每天將這一想法掛在口邊的人會如何對待自己的女兒,尤其是,當他/她既有女兒又有兒子的時候。拒絕「更大投資虧損」,就會成為唯一的結果,例如拒絕更大對女兒教育的投入。

而厭女的信念系統在一個社會中傳播,會產生更多的結果,例如社交上的排斥(「男人的話題女人不懂」),性別隔離(「女人不準上桌吃飯」),重男輕女(「還是生兒子好」),對女性的工具化(「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等等等等。這些都是女性主義者們鍥而不捨批評的現象。儘管如此,厭女症依然在當下社會中蔓延,更多在無意間造成許多對女性的貶斥。

無意間的貶斥經常獲得人們的支持。我們中很多人相信,男女之間不可能存在平等,因為「男人和女人就是不一樣」,我們必須對男女性進行區別對待。區別,當然不是歧視。遇到這樣的辯護,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一書的回應十分到位。她認為,只有在「性別和身份的差異被視為不可改變的命運來接受的世界裡,有的是『區別』而非『歧視』」。而當我們開始接受一些基本的前提,例如男女都是一樣的人,這時,「『歧視是不應當的』的心性才會產生。」也就是說,承認「區別」而不承認「歧視」,更加可惡。所以,當厭女症出現時,我們更應該保持警惕,看清其中的歧視,不能僅僅當作性別之別。

性別與年齡:公共領域的歧視

一種常常被忽略,甚至被普遍接受的厭女信念被節目的效果放大,很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對「老女人」的歧視。

厭女從來不知是男人的特權,女人也會厭女。對「老女人」的歧視一樣,男女都可能持有,正如某相親節目反映出的偏見:

1、判斷女性對男人的可欲性中,美貌佔據重要的地位。而美貌的標準以絕對的方式與年齡掛鈎。無論如何保養外貌,年齡壓倒性地決定美貌與否。所以,「你的容顏麻痺了你的這個年齡了。」

2、年紀稍長的女性,都是無性的(asexual)。無性,意味著她們不是好的「愛」的對象。

3、年長等於權威,於是比男性年長的女性戀人會使得男人失去男人本該擁有的威嚴和地位。就如上野千鶴子所說,「有個可以隨意嘲弄的女人在身邊,可以讓男人在一生中反反覆覆地確認自己的優越性,所以,男人不會放過他可以輕蔑的女人。確保一個這樣的女人在身邊,是男人確立自我身份認同的條件。」

不管如何,成為「女人」是需要條件的,這個條件總是與男人掛鈎:女人必須是男人的可欲對象。上述的這些偏見,特顯在對年長女性的歧視之中。這些歧視不僅在個人擇偶選擇中影響著女性,年齡和性別更會在公共領域中對女性做成許多不公。

性別歧視和年齡歧視齊齊壓在大家眼中的「老女人」身上,讓年長女性在公共領域的很多方面遭遇不公平的對待。兩個主要的公共例子足以展示這種不公和偏見帶來的重要後果。

在就業方面,年齡歧視在女性身上特別顯著,特別是對年長女性。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5年的研究報告顯示,女性在就業方面受到的年齡歧視比男性更嚴重。年長女性的簡歷明顯比年長男性以及年輕人所收到的回訪要低。

此次實驗為了排除以往實驗中被質疑的問題,特別將年長人士的簡歷設計得更符合現實,提高比年輕人簡歷更多的工作經驗,但不至於使年長人士在應聘時具有顯著高資格。在四萬封投遞出去的簡歷中,在四個不同的工作領域——銷售、管理、保安以及清潔工,平均來說,年齡為49-51歲的年長人士收到的回訪比29-31歲的年輕人少18%,64-66歲的年長人士比年輕人少35%。

然而,在使用女性簡歷樣本的管理職位中,49-51歲的年長女性收到的回訪比29-31歲的年輕人少27%,64-66歲年長女性比年輕人少47%。而銷售職位中,比例上的性別差別更大。彭博社關於這份報告所作的圖表更直白顯示了這一差距。

管理員職位收到回訪的年齡差異

女性面對偏見的年齡差異

年齡歧視對女性更顯著,研究者認為有兩個可能原因。首先,法律不夠仔細保護年齡歧視下的女性權益。其次,可能更重要的是,根據以往的社會學研究,隨著年齡增長,衰老在外表上對女性的改變比男性顯著,而在當下社會中,女性的外表被看得更重。

研究者們認為,這種歧視不僅僅只影響就業的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業的年齡歧視更加重女性退休金和醫療。為年長人士提供更多的工作就業機會,能夠減輕社會養老的負擔。同時,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就業的年齡對女性的老年生活影響更大。

另一個例子是醫療系統中對年長女性的偏見。根據Chrisler, Barney和Palatino在2016年的報告,一系列研究表明,年長女性在醫療上比年長男性接受的治療更差,結果對年長女性傷害更大。比如,男性會獲得比女性更全面的醫療檢查,更多的醫療追蹤。同時,男性獲得比女性更多的預防性治理,例如女性接受流感疫苗注射、膽固醇檢查、結腸鏡檢查等等預防性治療顯著被男性少。在治療方面,女性雖然更容易受膝蓋及臀部關節炎的傷害,但接受替換及移植手術的比率明顯低於男性。心臟疾病的手術治療的男女性比例差別更加大。報告者認為,其中起到總要作用的,是對年長女性的偏見。年長女性普遍被預設比年長男性更不能接受較大的手術和治療(more aggressive treatments)。這種偏見的直接後果是在醫療體系中女性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擾。

這些例子表明,對女性的性別與年齡歧視,不僅僅只是個人擇偶上的偏見,更會在公共領域中造成對女性的明顯傷害。

視而不見的事實

儘管事實如此,但我們仍然持有對「老女人」的嚴重偏見和歧視。在我們的行為和態度中,性別與年齡的雙重壓迫使得女性受到更大的傷害。這完全基於一個我們視而不見的事實:我們都會變老。

厭惡衰老的社會實際上是在厭惡不可避免的死亡。歲月的痕跡真的在女性的外表上更加顯著的話,年長女性首當其中成為這種厭惡的對象。這無疑是一種厭女。它又一次將女性的價值定義為成為男人慾望的對象,也又一次在公共領域中產生對女性更大的傷害。要消除這種男性中心的傷害,不僅要改變既得利益的男性的信念和態度,同時也要改變女性自身的看法。

女性不應再以自身的特殊化來看待其他的女性。每一個人都會衰老,我們完全沒必要歧視和貶低年長女性的價值。當女性依然接受「年輕是自己最大的本錢」,我們就看不到女性真正的價值與本錢。當女性依然在以「年老色衰」謾罵年長女性時,我們不過在謾罵自己。只有當我們不再是厭女症患者時,我們才能仔細根據一位女性的本人、她的成就,看到她是誰。(文/劉滿新)

轉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厭女》:日本李銀河運用女性主義理論深入解剖「厭女症」現象
    本書作者認為,在不是男人就是女人的二元之性的秩序裡,身居於核心位置的便是厭女症。厭女症,顧名思義是表現出厭惡女性的一種病症,在男人身上表現為女性蔑視,在女人身上則表現為自我厭惡。厭女症最明顯的表現在好色的男人身上,這個說法聽起來似乎很矛盾,讓我們想想那些被稱為種馬的男人吧。
  • 厭女 | 「厭女症不單是蔑視女人,還有崇拜女人的另一個側面.」
    首先,她的觀點是:生長於這個厭女的社會上,幾乎沒有不厭女的人。所以從男性和女性的角度分別論證厭女的表現。男性的厭女:女性蔑視1.喜歡女人或者說好色的男人有厭女症。「不是把娼妓當作人來愛。3.對女性的分離支配「這種厭女症有個致命弱點,即母親。公然侮辱生下自己的女人,會引來對自己出身身份的精神危機。所以,實際上,厭女症不單是蔑視女人,還有崇拜女人的另一個側面。」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很好的例子,一位厭女男性說:「應該讓女性全部去當代孕工具,代孕中心集中管理。」
  • 女性嫌惡之厭女症淺談
    厭女症為何物厭女症(misogyny),直譯可理解為「女性蔑視」。其表現形式在男女性別上並非對稱。男性表現為「女性蔑視」,即將女性他者化的歧視和侮辱,因為男性不必擔心變成女性(社會性弱者地位的代名詞)。
  • 這個時代的「厭男症」和「厭女症」
    話題|  這個時代的「厭男症
  • 上野千鶴子|什麼是「厭女症」?
    [日]上野千鶴子《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王蘭譯,上海三聯書店,2015上野千鶴子(Chizuko Ueno)1948年生。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當代著名社會學學者。日本女性主義理論及運動的領袖人物。著述甚豐。主要著作的中文譯本有:《裙子底下的劇場》、《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近代家庭的形成與終結》、《一個人的老後》等。
  • 大張偉發言惹爭議:厭女症,究竟是種什麼病?
    厭女思想,是為了確保男性在性別上的「主導權」而衍生出來的一種意識。 具體地說,「厭女」就是絕不將女人看成和男人同等的性的主體。相反,是將女人客體化、他者化,繼而形成對女人的貶低和歧視。03「恐同」——對女性化的蔑視厭女症不僅包括對女性蔑視,也包括對女性化事物的蔑視。所以厭女的男性,也會厭惡女性化的男性,以及男性同性戀。
  • 上野千鶴子 & 厭女症
    何謂"厭女症"王蘭《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譯後記當我告訴我的日本朋友們我將翻譯上野千鶴子的書時,他們的反應之相似,令我吃驚「你要翻譯上野? 太棒了!」朋友們職業年齡性別各異,但沒有一個人問「上野是誰」 。的確,在日本戰後近七十年來,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女性學者,無疑,是上野千鶴子——當代著名社會學學者、日本女性學領軍人物。
  • 末路狂花|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與「厭女症」的意識萌發
    女性在家庭中額外承擔的壓力,在職場中額外受到的歧視,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再說沒多大意思。最近聽說了個讓人不解的詞兒:「厭女症」。「厭女」這個詞原本來源於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的作品。現在在中國也非常流行。厭女症由MISOGYNY翻譯而來,厭女症在男性身上表現為「女性蔑視」,在女性身上則表現為「女性的自我厭棄」。上野千鶴子在《日本社會的女性厭惡》一書裡談到日本女性,受三種標準評分:學業分數(社會成功可能性)、男性給予的分數(男性中受歡迎程度)、女性給予分數(女性中受歡迎程度)。
  • 科學網—厭女症:男性的蔑視和女性的自我厭惡
    這個結論的依據是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的著作《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作者研究的對象是日本,當然厭女症不單單出現在日本。 什麼是厭女症?「厭女」的英文是misogyny,表現為對女性化、女性傾向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意義的厭惡。厭女症分兩種,即男性蔑視和貶低女性,以及女性對自身的厭惡。
  • 從B站「厭女」說起,這個厭女的世界還能不能好了?
    前段時間,b站因為「厭女」被很多網友抵制,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其實,這樣的問題並非只在中國存在,即使在女權運動比較興盛的西方國家,「厭女」問題也同樣嚴重。比如在德國,許多女性都感到,暴力侵害女性的行為正在增多。特別是在網絡中,辱罵、歧視和威脅的言論越來越激進。但在犯罪統計中,對女性的暴力言論或行為通常只會被籠統地歸入「網絡仇恨」,「伴侶暴力」或者「騷擾」當中。
  • 美媒:川普是種族主義者和厭女症,所有女性都應該離開共和黨
    作為女性,我們在共和黨內的視角和經歷與男性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們中的許多人仍然安於長期以來困擾共和黨的性別歧視的做法、態度和普遍的愚蠢行為,在川普的統治下,這些行為已經滾雪球般地越來越多。這甚至還沒有說到川普和他許多被判入獄的前助手的歷史性腐敗問題。畢竟,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三位被彈劾的總統。
  • 我可能真的是個「厭女者」!
    顯然,在對中華文明的現代傳承與光大發揚中,對摻雜於其中的那些厭女症的頑劣成分,毫無疑問是必須徹底批判和清除的。        在中國的語言和文字中,厭女症的例證絕非鮮見。        無視女性身上遭受到的歧視和雖內容不同卻廣泛存在的社會壓迫,以打太極拳的姿態指責其中的一方伸張權益的行為是「獅子大開口」這種推卸責任的說法,不過也只是厭女症的可見病灶罷了。
  • 承認吧,很多男人其實很「討厭女人」|厭女症|直男癌|女權|男權...
    從韓國藝人李勝利的「夜店案」引發韓娛圈的大地震,到具荷拉遭遇情色報復而自殺,再到最近的「N號房事件」——可以說,當今韓國社會無處不在的「偷拍文化」和「厭女症」堪比瘟疫,似乎讓大部分的韓國男人都淪為了隱形的罪犯。
  • 厭女症流行:男人蔑視女人,而女人自我厭惡
    前兩天翻微博,翻到一個有意思的詞——「厭女症」。上百度搜索,發現這並非是個簡單的、生造標籤詞,它有系統的理論與社會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作者上野千鶴子的著述《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上野千鶴子是日本著名的女權主義左派社會學學者。1948年出生,在京都大學修得社會學博士。
  • 2021第6本書:《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
    這本書首先介紹日本「厭女症」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背後的可能存在的精神分析學派下的心理學理論。然後在倒數的第三、四章用這些理論去解構在1997年引起日本轟動的「日本東電高管因成為站街女被殺」一案。這個案件之所以會成為熱點,就是因為被殺女主角的雙重矛盾身份。
  • 令人作嘔的厭女圈,可能還披著「愛」和「善」的外衣
    厭女症默認了一種看法:女性弱小、不聰明,只能成為男性的從屬,沒資格佔據重要地位。當代最偉大的神經生物學家之一,本·巴雷斯(1954-2017年),就是厭女症的受害者。本·巴雷斯本來是個女性,原名叫芭芭拉·巴雷斯,才華橫溢,先後入學MIT、哈佛等頂尖名校。
  •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為什麼有「厭女症」
    他一生有「厭女症」,終身未婚,也無固定情人。在歷代著名的哲學家中不愛女人的有;愛而不得的也有;戀愛一生的也有;像叔本華這樣被貼上「厭女症」標籤的幾乎甚少。在叔本華的《論女人》中,他說女人幼稚、輕佻漂浮、目光短淺、沒有理智、看事情只看表面,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女人最適合的職業是看護和教育兒童。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一)
    這本書對於作者和讀者都是不太愉快的體驗,因為它講了一個大家都不願正視的一個現實:無論哪個國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女性嫌惡,俗稱「厭女症」。上野千鶴子指出,「厭女症」的表現形式:在男性身上則表現為「女性蔑視」,在女性身上則表現為「自我厭惡」。「女性蔑視」是不把女性當成主體,而是當成客體,屬於次等地位的人或物品,簡而言之就是不尊重女性是一個人的事實。
  • 書摘|上野千鶴子《厭女》
    當然,壓抑和榨取有程度的差異,其間還有等級和歧視的存在,但不能因此就可以為自己被當作「聖女」來祭奉而慶幸感激。換言之,「聖女」和「娼妓」,是壓抑女性的兩種形態,無疑都是「他者化」。「聖女」們要求「別把我當娼妓」,赤裸裸地歧視娼妓;與此同時,「娼妓」們又懷著自己養活自己的職業女人的驕,憫笑「行外女人」對男人的依賴和軟弱。
  • 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不,這是「厭女症」男人的悲劇
    直到今年,我在閱讀日本著名的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著作《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時,恍然大悟!原來,佟振保是一個「厭女症」犯者。上野千鶴子認為,男人為了成為性的主體而將對女人的蔑視深植於自我確認的核心,這就是「厭女症」。這種「厭女症」有個致命弱點:母親。如果男人公開像侮辱妓女一樣對待生下自己的母親,勢必引起出身身份的精神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