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女》:日本李銀河運用女性主義理論深入解剖「厭女症」現象

2021-01-07 骨頭很好吃

我們每天都能在網絡上看到,諸如單身女性想要冷凍卵子被拒絕狀告醫院,知名美妝博主被家暴,大齡女性因為單身不敢回家過年之類的新聞,這些新聞透露出的是整個社會氛圍對女性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惡意。

今天我們解讀的《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這本書,就從根源上討論了女性厭惡這一現象。這本書的作者上野千鶴子,是東京大學的名譽教授,也是日本女性主義理論和運動的領袖人物,她在日本相當於中國的李銀河。這本書的主題雖然是日本的女性嫌惡,但要把日本換成其他一些國家名,厭女症一詞也都是適用的。很遺憾,目前我們還很難想像一個完全沒有厭女症的國家。

本書作者認為,在不是男人就是女人的二元之性的秩序裡,身居於核心位置的便是厭女症。厭女症,顧名思義是表現出厭惡女性的一種病症,在男人身上表現為女性蔑視,在女人身上則表現為自我厭惡。

厭女症最明顯的表現在好色的男人身上,這個說法聽起來似乎很矛盾,讓我們想想那些被稱為種馬的男人吧。他們喜歡誇耀自己和多少女人發生過關係,其實這等於是在說自己就是那條巴甫洛夫的狗,只要對方是女人,無論是誰都能發情,他們反映的對象不是女人,而是女性符號。

如果男人的身體中沒有這個機制,性產業就不會存在。好色的厭女症男人,大多喜歡娼妓,他們的喜歡並不是把娼妓當做人來愛,只是喜歡對用錢買來的女人任意玩弄和控制。男人雖然蔑視女人,卻又要通過女人來證明自己是個男人,男人們對這個事實的怨與怒,便是厭女症。

男人幻想,女人的價值是由男人的選擇而定的,可男人的價值不是由女人的選擇而定的,男人的價值是在男人世界裡的霸權鬥爭中決定的。對男人的最高評價,是來自男人的喝彩。

就像武俠劇中的場景,兩位高人交手,打的難分難解之際,對方湊過來在耳邊低語,你這傢伙還真行,那種激動的榮耀是女人的責讚嘆沒法兒比的。男人之間這種強有力的紐帶,就是相互認可的性主體者之間的紐帶。你這傢伙還真行的讚許,便是主體成員之間的相互認可,也就是,好,允許你加入男人世界裡來的盟約。

在這個主體成員構成的世界裡,如果出現了同性戀欲望,就意味著將有一部分男性將喪失性主體地位,成為性的客體,也就是被女性化。這是男人最恐懼的事情。所以,在作者看來,男人之間同性的性愛欲望是危險的,必須被禁忌壓抑和排除。

男性集團中對同性戀非常嚴厲,這就是同性戀憎惡。男性集團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同性戀憎惡來維繫的,而確認男人的主體性的機制,則是將女人客體化,將女人作為性的客體,使性的主體者之間的相互認可和團結得以成立,成為性的主體的條件,就是擁有至少一個女人。

擁有一詞很確切,像個男人的證明,就是把一個女人置於自己的支配之下。連老婆都管不住還算什麼男人,這種判斷標準至今有效。所以,厭女症就是絕不將女人視為與自己等同的性的主體,而是將女人客體化、他者化,更直接的說就是歧視蔑視。

但這種厭女症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母親。如果一個男人公然侮辱生下自己的女人,就意味著對自身身份的否認。所以,實際上,厭女症不單是蔑視女人,還有崇拜女人的一面。這聽起來也很矛盾,可是性的雙重標準告訴我們,它其實並不矛盾。

5、性的雙重標準,指的是面向男人的性道德和面向女人的性道德不一致。比如,男人好色被視為風流韻事,而女人對性最好純潔無知。在歷史上,性的雙重標準是在以夫妻為中心的近代家庭制度形成時期成立的,而這也是作為產業的娼妓制度形成的時期,近代家庭制度和娼妓制度兩者互為表裡,其結果就是女人被分為兩個集團,剩女與蕩婦,賢妻良母與娼妓,結婚對象與玩弄對象等等。

每一個活生生的女人都有身體、有靈魂、有子宮,可是用於生殖的女人被剝奪了快樂,僅僅為了生殖而存在,用於快樂的女人,只為快樂服務,最好遠離生殖,當然這種快樂僅僅指男性的快樂,對於女人來說都是壓抑。雖然男人對不同女性集團的壓抑和榨取有程度的差異,女性集團之間還有等級和歧視的存在,但不能因此就可以因為自己被當作剩女來祭奉而慶幸感激。

本書作者還發現,在很多語言圈中,侮辱一個男人的方式是侮辱他的母親,比如雜種等罵人的詞語,對母親最大的侮辱是娼婦、未婚生子,也就是在父權社會中,沒有登記註冊的女人。

這一點頗具象徵性,屬於一個男人的女人和孩子,被社會分配到一個位置,不是這種女人生出來的孩子,則不能在這個社會中得到登記。面對少子化趨勢,管理層極力鼓勵女性結婚生育,都不鼓勵非婚生子。說到底,比起讓更多孩子出生,還是保護父權制度更重要。娼妓、未婚母親往往被描繪為放蕩輕浮的女人,就是不服從男人的控制,自由地決定自己性行為的女人。其實大多數娼妓不過是為了金錢,不得不將身體的性使用權暫時轉讓給男人。女人成為未婚母親,大多也是因為本該成為父親的那個男人跑掉了,她們中很多是父權制下的犧牲品,將原因轉嫁到被害者身上,是加害者的一貫手法。

那麼沒有被女人喜歡的男人,他們有厭女症嗎?答案是肯定的。對男人來說,有女朋友意味著什麼呢?為什麼他們會說,即使沒有學歷、沒有工作、沒有收入,只要有了女朋友一切就都好了呢!

那是因為只要有了女朋友,我就能成為一個男人。我們在前面講過,男人是在男人集團中被承認為正式成員後才成為男人的。有女朋友,指的是將一個女人據為己有的狀態,即使其他要素都欠缺,只要擁有一個女人,便能滿足男人成為男人的最低條件,反之,即便其他社會條件都很優越,但是連一個女人也弄不到手,這種男人的價值就會降低,男人集團也不會給他男人資格,這也是處男比處女更難啟齒的原因。可見,厭女症不僅傷害著女人,對男人自身也造成了傷害。

在本書作者看來,日本的皇室制度也將厭女症表現到了極致。2006年9月6日,日本第三皇位繼承人秋筱宮悠仁親王誕生,所有媒體都報導著這個男孩的出生。政治家和市民滿臉喜色,連呼恭喜,可以說,沒有比這一天的日本列島更充斥著厭女症的日子了。在這一天的日本人看到這個萬眾矚目的孩子,只要心裡升起一絲幸好不是女孩的念頭,無論男女,全都是厭女症患者。

所謂皇族就是將厭女露骨的制度化的一個家族,根據皇室典範,皇族女性與普通人結婚要脫離皇籍,但皇族男性卻不必。這一規定,明顯違背禁止歧視女性的國際條約,至今有效,卻無人將它視為問題。日本男性與外國女性結婚後生下的孩子擁有日本國籍,日本女性與外國男性的孩子卻沒有,這叫法律到1985年才得以廢除。

男人的厭女症,是對女性的歧視和侮辱,而女人的厭女症是對自我的厭惡。但女人的表現,可能不是自我厭惡,而是把自己當作女人中的例外,將除自己以外的女人「他者化」,從而把厭女症轉嫁出去。

為此她們有兩種策略,一種是往上走的策略,成為特權精英女人,被男人當作「名譽男人」來對待;另一種是向下退的策略,自動退出女人的範疇,從而逃脫被估價的女人身份。

聽聽這樣的自我評價,我很理性,從不像一般女人那樣感情用事,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像男人一樣理性,這就是往上走的策略。日本女作家林真理子,熱衷於描寫女人的卑賤低劣,在她的視線背後是一種自虐或者自我批評的意識嗎?本書作者上野千鶴子說,我很懷疑。看她描寫女主人公的毀滅時毫不留情的筆觸,我感到的是作家通過將自己視為例外,而擁有一種外部視線。作家以這種特權的外部視線,刻毒地觀察著女主人公。若是自我批評必然會伴隨著一種苦澀,但這種苦澀在作家身上過於稀薄,使我只能感受到她的惡意,這就是向下退的策略。無論往上走還是向下退,本質都是想脫離女性的身份,這不是厭女症又是什麼呢?

在本書作者看來,正因為厭女症如此深入骨髓,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女性主義者也有厭女症。但女性主義者是意識到自身的厭女症而決意與之鬥爭的人,對於女人,女性主義是與自我和解之路。而男人,因為將女性「他者化」受到的報復,也在戀愛、性愛等方面傷痕累累。要想停止這種傷害,超越厭女症,實現自我和解,道路也不是沒有吧,不過為男人指路的任務已經不該由女人承擔了。

相關焦點

  • 線上共讀計劃《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
    沒有結婚的女人終究是「敗犬」事實上,所有的理所當然與難以啟齒的不快,都是「厭女症」作祟。厭女症,來自英語Misogyny,指指憎惡、仇視女性,對女性化、女性傾向與特質抱持蔑視與厭惡的行為或心理。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剖析日本社會「性」與「性別」相關議題,解讀恐同、援交、戀童、家暴、剩男、敗犬、春宮畫、皇室、家庭、企業與女校文化所產生的厭女情結,辛辣直接,一出版便獲各大媒體書評推薦,震驚日本社會,好評不斷。
  • 女性嫌惡之厭女症淺談
    而女性表現為「自我厭惡」,因自己被納為女性的範疇而厭惡地活下去。沒有脫離厭女症而單獨存在的「女性主義」,之於男性,厭女症更是從出生就伴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教育」。人們的厭女症來源於家庭和老師的「薰陶」,也來源於社會的方方面面。
  • 科學網—厭女症:男性的蔑視和女性的自我厭惡
    這個結論的依據是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的著作《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作者研究的對象是日本,當然厭女症不單單出現在日本。 什麼是厭女症?「厭女」的英文是misogyny,表現為對女性化、女性傾向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意義的厭惡。厭女症分兩種,即男性蔑視和貶低女性,以及女性對自身的厭惡。
  • 上野千鶴子 & 厭女症
    何謂"厭女症"王蘭《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譯後記當我告訴我的日本朋友們我將翻譯上野千鶴子的書時,他們的反應之相似,令我吃驚「你要翻譯上野? 太棒了!」朋友們職業年齡性別各異,但沒有一個人問「上野是誰」 。的確,在日本戰後近七十年來,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女性學者,無疑,是上野千鶴子——當代著名社會學學者、日本女性學領軍人物。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一)
    最近,我在閱讀《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一書給我不少啟發。醜話說在前面啊,這本書偏向於提出觀點,論證的邏輯不嚴密,使用的例子多以虛構文學,存在一些爭議。雖然這本書有點零碎偏激,但是刀刀見血,我們不妨了解一下。2010年,上野千鶴子在日本出版《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一書,翻譯成中文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已經2015年了。
  • 上野千鶴子|什麼是「厭女症」?
    [日]上野千鶴子《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王蘭譯,上海三聯書店,2015上野千鶴子(Chizuko Ueno)1948年生。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當代著名社會學學者。日本女性主義理論及運動的領袖人物。著述甚豐。主要著作的中文譯本有:《裙子底下的劇場》、《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近代家庭的形成與終結》、《一個人的老後》等。
  • 厭女 | 「厭女症不單是蔑視女人,還有崇拜女人的另一個側面.」
    在《厭女》這本書裡她剖析了厭女的形成原因、男性與女性之間的關係與價值、男性女性厭女的不同表現、近代日本文學上社會上的厭女實例。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就想:這本書應該人手一本才好啊。在這篇推送裡,我想對這本書做一個摘錄,記錄一些我覺得每個人都得看到的一些話。
  • 視而不見的厭女症:對「老女人」的歧視
    [摘要]「厭女症」(misogyny)一詞來自古希臘語,字面的意思正是「對女人的憎恨」。最近某相親節目引發網絡熱議,首期節目中嘉賓們的言論,特別是家長們的言論,細思極恐,讓我們想起了充斥身邊的厭女症言論。
  • 厭女症流行:男人蔑視女人,而女人自我厭惡
    前兩天翻微博,翻到一個有意思的詞——「厭女症」。上百度搜索,發現這並非是個簡單的、生造標籤詞,它有系統的理論與社會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作者上野千鶴子的著述《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上野千鶴子是日本著名的女權主義左派社會學學者。1948年出生,在京都大學修得社會學博士。
  • 2021第6本書:《厭女:日本的女性厭惡》
    這本書首先介紹日本「厭女症」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背後的可能存在的精神分析學派下的心理學理論。然後在倒數的第三、四章用這些理論去解構在1997年引起日本轟動的「日本東電高管因成為站街女被殺」一案。這個案件之所以會成為熱點,就是因為被殺女主角的雙重矛盾身份。
  • 生育會拖累女性嗎?這種觀念可能帶來新的「厭女症」
    安託瓦內特·福克(Antoinette Fouque,1936—2014),法國精神分析學家,女性出版社的創辦者,「婦女解放運動」(M.L.F.,1968)的發起人之一。法國女性主義活動家安託瓦內特·福克在《兩性》中提出,將生育看作拖累而追求平等是十分危險的,它將生成一種隱秘的「厭女症」,導致女性的自我厭惡。
  • 末路狂花|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與「厭女症」的意識萌發
    時間過去了三十年,現代社會的女性生存環境有沒有好一些呢似乎並沒有。女性在家庭中額外承擔的壓力,在職場中額外受到的歧視,已經是老生常談了,再說沒多大意思。最近聽說了個讓人不解的詞兒:「厭女症」。「厭女」這個詞原本來源於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的作品。現在在中國也非常流行。厭女症由MISOGYNY翻譯而來,厭女症在男性身上表現為「女性蔑視」,在女性身上則表現為「女性的自我厭棄」。
  • 這個時代的「厭男症」和「厭女症」
    話題|  這個時代的「厭男症
  • 大張偉發言惹爭議:厭女症,究竟是種什麼病?
    所以,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不喜歡女的」指的並非是性取向,而是「厭女現象」。因為用單一的審美標準去定義女性,本身就是一種厭女的表現。我們不是大張偉,沒有辦法確認他當時的內心活動。 在《厭女》一書裡,日本社會學教授上野千鶴子深刻地剖析了這個議題,並解釋了許多與「性別」相關的社會現象。
  • 承認吧,很多男人其實很「討厭女人」|厭女症|直男癌|女權|男權...
    何為「厭女症」?然而「厭女症」又並非像表面字眼理解的那樣,而是存在著一個普遍的悖論式現象:男人從心理上既喜歡女人,又厭惡女人。「厭女症」在男性身上主要表現為「女性蔑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作者上野千鶴子的著述《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在書中,上野給出了「女性是男性眼中的被擁有者,不是性的主體,這恰是厭女出現的根源」的論述。
  • 我可能真的是個「厭女者」!
    來自英語Misogny,指厭惡女性、仇視女性的行為或心理。也許這個詞是一般中國人並不熟悉的說法。但是厭女症所包含的內容卻是國人再熟悉不過的了。        在父權制話語中,對女性最具侮辱性的稱呼莫過於「賤貨」。
  • 勁夫之外:父權、厭女與交叉性分析
    最後我將辨析一些為勁夫梗辯護的觀點(常常也是為反女權辯護的觀點),順便引入上野千鶴子教授的「厭女」概念和交叉性分析的重要性。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對待家暴、女權等性別議題,必須用嚴肅的話語進行表達,應該避免使用以勁夫梗為代表的以男性經驗為主導的多義性話語,而這本身就是女權主義鬥爭的一部分。並且,在勁夫之外,我們有必要認識到女權主義對現存父權制結構的革命性作用,並且以積極的態度去看待。
  • 從B站「厭女」說起,這個厭女的世界還能不能好了?
    前段時間,b站因為「厭女」被很多網友抵制,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很多微博和豆瓣的用戶認為《無職》這部作品十分不尊重女性,b站卻在此事發生前大力推薦這部新番,甚至董事長陳睿也點了「追番」,讓人感到作嘔。而LexBurner只是因為在批評這部不尊重女性的動畫時用詞不當引發了爭端,就被b站封禁了帳號。這讓很多人覺得,b站的做法是放任這種風氣發展,體現了其一貫的厭女傾向。
  • 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不,這是「厭女症」男人的悲劇
    以前,我讀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時,我總會習慣性地認為她寫了父權制下女性的悲劇。可是,回頭想想,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紅玫瑰與白玫瑰》裡主人公佟振保出身寒微,出國留學和工作全靠自己一手創造。他肯替人著想,照顧周全,家族內外、公司上下和親朋好友的人緣和口碑都不錯。他一生的不足全在愛情和婚姻上。
  • 馮媛:「厭女文化」下,男性也在付出代價
    性別歧視僅僅是對女性的歧視嗎?在「厭女文化」的影響下,男性也在付出代價嗎?今天和你分享的文章解答了這些問題,文章整理自北京為平婦女權益機構共同發起人馮媛2021年1月30日在「傳一沙龍」第16期上的主題分享。在文中,馮媛指出,「厭女文化」的本質是「厭女」「懼女」「慕女」的三位一體,是男性中心主義文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