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之前寫的《雙妹: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後》是分飛的姊妹,那麼「百雀羚」就是逆襲的草根了,儘管它如今的廣告宣傳中竭力在迴避著這點。
從之前號稱刷屏朋友圈的神廣告《一九三一》,到最近看到有自媒體轉發的《一條拍了百年的Vlog》,百雀羚一直很努力地把自己往民國老字號和百年老品牌上營銷,然而可惜的是它並非民國諸多化妝品大牌中的一員(此處化妝品包含護膚、清潔類等產品),但它得以延續至今重新成為國貨的代名詞卻也得益於此。
民國之前,中國就已經有傳統生產的胭脂香粉,只是面對打開過門後湧入的洋貨化妝品,則顯得種類單一、功效不佳、製作簡陋、包裝粗糙。沒錯,如今古法吹捧的一切,除了營銷這點,其他在當時看來其實都是缺點。很快,原有的市場迅速被洋貨佔據,並且洋貨化妝品開闢了全新的需求。
有眼光比較前沿的商人,在那個時候就開始學習洋貨創立中國自己的品牌,1898年誕生的「廣生行」便是其中之一。民國初年也湧現過一批國貨化妝品品牌,因為這個行業的進入門檻相比其他實業實在是低得多。這個時期的化妝品許多都參加了萬國博覽會(如今稱作「世博會」),在品牌歷史裡寫上了拿了什麼獎,基本就是這批了。
△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發獎跟批發一樣,雙妹、謝馥春都拿過)
20年代後期到抗戰全面爆發之前,出現的化妝品品牌更是如過江之鯽般,品牌記都記不過來。百雀羚經常寫自己創立於1931年,其實就是這個時期,它最初就是上海近百家生產廠中普普通通的一員,製作工坊設立在弄堂裡。創始人顧植民當時自己都還在先施百貨當化妝品銷售,家庭作坊裡據說只有他和妻子以及一個學徒工,售賣都是利用工作之便順帶推銷,可見規模之小了。(忽然想到標題裡應該寫「民國李佳琦」,閱讀應該就有10W+了)
然而這些品牌還沒能在原始競爭中拼出個高下,戰火就先一步到來了。
戰爭影響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人們有沒有心思繼續購買化妝品還另說,光生產所需的原料和包裝耗材,以及銷售運輸受到的影響就足以覆滅這些品牌。稍大一些的生產廠商還要面對日軍的侵佔,相關企業家由於是社會名流也會受到威脅。
就是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百雀羚這個小小的品牌才得以倖存下來,並且在抗戰結束後迅速壯大起來。戰後它已經是冷霜領域的老大了。
其實除了媽媽輩外婆輩都用過百雀羚以外,我們對於它的歷史是很陌生的。
根據唐建光的文章提到,2015年百雀羚公司委託他在上海市檔案館裡尋找品牌相關的文獻資料,可見百雀羚對於自己的過往其實也不太清楚。
這次梳理找到了當時的工商登記檔案,將百雀羚創始年份從1931年往前推到了1930年。百年老店的夢想就這樣加速了1%!但其實這個創始年份只是顧植民註冊成立富貝康化妝品無限公司(是「無限」,很多資料裡寫錯了)。儘管檔案裡顯示,同年顧植民還申請註冊了「百雀」商標,但是離我們所熟知的百雀羚冷霜還差得很遠。
「百雀」商標先是生產了牙膏,而後又推出了香粉,直到1939年才使用「 百雀羚」開始生產我們所熟悉的冷霜。它所對標的競品,也可以說是模仿對象,是旁氏白玉霜和妮維雅藍罐。這兩個洋品牌我們都很熟悉,後者至今還很熱銷。妮維雅說那個藍罐是經典款,真的不是隨便說說的。
由於戰爭的緣故,國貨品牌舉步維艱,但是洋品牌貨運問題也一樣難以解決。天時地利之下,百雀逐漸佔據上風,如今廣告裡說打敗了舶來品維亞霜,其實就是妮維雅藍罐。但是按照百雀羚的誕生年代來看,所謂影視明星、滬上名流和駐華使節夫人熱衷使用的情況顯然是誇大了,最離譜就是說阮玲玉,她自殺時才1935年,百雀羚這個商標都是1936年註冊的。
同尷尬的還有百雀羚廣告。
不像「雙妹」那樣可以輕輕鬆鬆拿出許多美麗的月份牌廣告畫,百雀羚的年代早已經不流行這些了。但對於普通人來說,你是民國老字號,你是民國名流推崇的化妝品,你就應該有這樣的廣告畫呀!所以除了一些百雀羚自己原來黑白版面的廣告畫,我見過的彩圖基本都是用其他品牌PS後得到的,反正這些品牌大多早就涼涼了。
像百雀羚廣告《一九三一》那樣遍地旗袍、十裡洋場的畫面其實也並不適合它,百雀羚民國廣告裡的女子已經不怎麼穿旗袍了,捲髮寬肩的造型也不符合大家對於民國美女的期待,至於建國初期廣告裡樸實「村婦」的形象更是不利於如今國潮品牌的打造。所以百雀羚廣告和插畫裡的民國模樣,其實都是在迎合受眾的基礎上虛構出來的。它真正的經歷的40年代和建國後的時光,完全不是那樣的。
百雀羚之所以在我們的記憶裡如此深刻:其一是它當時的賣點是「濃香」,我們現在會嫌棄這個,但當時的確很多人會喜歡(所以復刻民國化妝品一點也不討喜,除非是掛羊頭);其二便是它一直未變的包裝,始終保持著四隻雀鳥的形象。
不過左旭初有提到,百雀羚的包裝其實也是發生過一些微小的變化的。
比如上市初期,它並未使用中文名字,而是迎合人們的崇洋心態寫了英文「Peh Chao Lin」。唐建光查到當年的商標註冊檔案也是中英文並用的。後來才有了我們最為熟悉的隸書「百雀羚」和英文上下排列的設計。
其實從包裝的發展也不難看出,如今用於宣傳的民國廣告畫上採用的是後期廣告,不是原版。
四隻雀鳥的經典設計其實是延續自更早推出的「百雀香粉」。由於這款產品當時的反響不錯(當然是相對於它曾經弄堂小廠的規模而言),當年還很弱小的富貝康希望可以在這基礎上乘勝追擊,所以才加了「羚」字進行了品類更新。
所以那些關於算命瞎子,還有鳥兒油脂之類的傳言也都是後人杜撰的,因為先有「百雀」才有「百雀羚」。它並非一開始就是做潤膚護膚的,自然和這些傳言對不上了。
建國後在一系列政策下,富貝康經歷多次所有權變更和名字的變化,最終改為了上海日用化學品二廠,然而百雀羚卻被保留下來了,經典的包裝始終未變,終於成為了幾代人共同的回憶。
而後「百雀羚」這個品牌曾屬於過上海鳳凰日用化學有限公司數年,它是上海家化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很多人就以這段往事感嘆上海家化錯失金牛。不過百雀羚重新振作起來是近幾年的事兒,品牌營銷的功勞顯然更大,畢竟老品牌那麼多,上海家化手中便有不少,真的可以重新運作成功的寥寥無幾。
和很多老牌子一樣,百雀羚在大陸以外的地方也有「分號」,臺灣地區的「百雀羚霜」也是幾代人的回憶。臺灣版是由1948年前往臺灣的上海華興百貨負責人周至宏的皇家日用衛生品廠有限公司生產,外包裝也是經典款,只是字體略有不用。
不過這個字體可能也是有所出處的,在一些資料裡,富貝康的早期宣傳物料裡的確也才用過類似的字體。
但是華興百貨、周至宏與百雀羚的關係卻不怎麼明朗,沒有找到任何公開資料提到它們之間有過聯繫。或許是跟風仿製,也可能他們曾經有過不為人所知的私人交情(創始人顧植民的冷霜配方來源一直沒人能說清楚,最多的說法是來自於友人的無償贈送),但隔著海峽的幾代人曾經用過包裝幾乎一樣的百雀羚,還是很奇妙的。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傳統服飾】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為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 最近的文章 *
[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 ]
[ 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作者 ]
我在2019年出版了一本書,感謝大家的支持
(dog東、dang當支持微信頁直接購買)
(天cat可直接搜索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