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好,歡迎幫忙點「在看」,給更多人分享。
也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端午節裡,大家除了休息放鬆,就是吃吃喝喝了。作為一個深度咖啡控,自然不能沒有一杯咖啡的。今天我們就拋開專業的金融風控,來和大家分享咖啡的一些知識。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也是對我多年喝咖啡、研究咖啡知識的檢驗了(我在沒有查詢任何百度信息的情況下,憑藉腦海中的記憶和經驗寫下了這篇文章)。
當然為了給儘可能多的受眾看懂,願意看,我不涉及非常專業的知識,就從給大家普及咖啡知識的角度來講。
咱們先來說說咖啡豆。
某快餐店的廣告宣傳「選用100%阿拉比卡咖啡豆」,貌似這個阿拉比卡應該是很高大上的咖啡代名詞?
別被騙了。
其實世界上的咖啡豆只有兩大品種:阿拉比卡(Arabica)和羅巴斯塔(Robusta)。阿拉比卡咖啡豆口感好,產量佔到80%以上,羅巴斯塔咖啡豆口感差、咖啡因含量高,所以很小眾,但因為它耐寒、抗蟲害,所以也有少量種植,主要用於和阿拉比卡咖啡豆的混搭,調配出不同口感強度的咖啡豆來。
如果你在歐洲的某個小咖啡店裡不幸喝到一杯口感強烈,苦味十足的咖啡,且後勁十足,讓你興奮得失眠,這杯裡的咖啡豆十有八九混合了羅巴斯塔咖啡豆。
有時候你還能看到「精選巴西咖啡豆」的廣告詞,感覺這巴西是高檔咖啡豆生產國?
也別被騙了。
沒錯,巴西是世界上第一大咖啡豆生產國,除了足球,咖啡豆是它的另一個招牌,但巴西生產的大多是中低端咖啡豆,所以雖然產量大,其實質量一般。
真正高檔的咖啡豆都是在一些小眾國家的,所以選擇的時候,以下幾個國家出產的咖啡豆品質較高,值得購買時參考:
牙買加(著名的藍山)、肯亞、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衣索比亞、瓜地馬拉、印尼(「貓屎」出產地)、美國夏威夷等。
再來說說咖啡的做法。
其實咖啡做法也就分兩大種:速溶和現磨。
速溶這事兒就無需多說了,其實我們這一輩人對於咖啡的起步都是從雀巢的「滴滴香濃、意猶未盡」開始的。這無可厚非,當然人是需要有些追求的,當你真正入門咖啡坑後,就逐步從速溶走向現磨了(喝過現磨後,你真的會清晰地知道兩者的口感差異就好像姚明和我的身高差異一般),連我14歲的兒子也在我的培養下,走入了咖啡的坑邊,對速溶嗤之以鼻。
速溶咖啡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其主要害處在於其伴侶中添加的成分:氫化植物油和糖,這兩個東西的害處我就不多說了。所以實在堅持想喝速溶,請選擇什麼都沒有的黑咖啡,最多加點糖。
現磨的講究可就多了,但主要也就兩大類:意式咖啡、美式咖啡(注意我說的是咖啡做法,拿鐵之類的其實在咖啡做完後加牛奶而已)。
意式咖啡的原理是用機器產生的高壓(一般有5-20個大氣壓)將水流快速流過咖啡粉,帶出咖啡的精粹來。對,就是那種動輒上萬的全自動咖啡機,做起咖啡來聲音像發動機,流出來的量卻少得可憐的,感覺可以一口悶的那種,所以意式咖啡的杯子通常很袖珍,標準的含量是7克咖啡粉做180毫升咖啡。
這種方法還真是在所有做法裡能萃取出最多咖啡精華來的。比如因為高壓,所以意式咖啡能夠將咖啡中豐富的油脂萃取出來,油脂就是咖啡香氣的主要來源,所以意式咖啡香飄千裡是名副其實的。同時,意式咖啡的口感層次最為豐富,且給人的直觀感覺是最苦最強烈,但以為這個咖啡不好,實際上因為其水接觸咖啡粉的時間最短,所以意式咖啡的咖啡因含量反而是最低的,所以你如果容易失眠,建議改喝意式咖啡。
喝意式咖啡要快,咖啡上面的油脂泡沫會在5-10分鐘內消失,就像啤酒泡沫,要儘快喝。在義大利很多咖啡店裡賣這種意式咖啡甚至都是站著喝,感覺像喝二鍋頭,一口悶完走人。
意式咖啡因為油脂豐富,萃取充分,所以適合做各種花式咖啡,比如拿鐵、卡普奇諾、摩卡等等,並且能讓咖啡師做出各種拉花。這是美式咖啡清湯寡水的做法望塵莫及的。
再教你一招,星巴克瑞幸之類的美式咖啡其實是用意式咖啡的做法兌上開水做出來的(比如中杯是2杯意式加水,大杯是3杯意式加水),所以你覺得他們的咖啡不好喝不香是很正常的(只有我這種咖啡腦殘粉才能在其中享受到咖啡那種特別口感對於我味覺和大腦神經的刺激),加了那麼多水早把香氣成分給破壞了。你下次可以試試對營業員說,別給我加水,你喝純的意式咖啡試試!
雀巢推出的膠囊咖啡其實就是傻瓜化的意式咖啡做法。咖啡粉裝在鋁製膠囊裡保鮮(咖啡豆的兩大敵人就是空氣和水分),機器是全自動的,這樣你只需幾分鐘就能輕鬆享受一杯醇厚的意式咖啡,還有劇多口感。追求香氣和醇厚口感的可以嘗試喝膠囊咖啡。
還有一種意式咖啡做法只有資深咖啡控才會嘗試——意式咖啡壺。它利用密閉空間加熱空氣膨脹加壓的原理將壺中下層的水壓過中層的咖啡粉,在上層湧出做好的咖啡。這種壺適合悠閒適哉的周末下午,花個半小時在爐子邊煮咖啡,慢慢的儀式感。我現在用的就是義大利bialetii咖啡壺。
美式咖啡的來源還真就是美國人喝咖啡的習慣——牛飲!美劇裡最常見的就是美國人早餐時刻拿著一個咖啡壺給家人倒一杯咖啡。美式咖啡就是簡單地把燒開的水衝過咖啡粉過濾出來的,所以美式咖啡壺的結構相當簡單,只要把水燒開衝過咖啡粉即可,而且通常水量比較大,一個美式咖啡壺通常可以做出500毫升-1升咖啡來(我用的一款博朗咖啡壺居然自帶水淨化功能,值得試試)。
美式咖啡沒有高壓原理,所以沒有任何油脂泡沫,咖啡液非常透亮,口感也比較清淡,不知不覺容易多喝幾杯。
所以:做意式咖啡要用磨得很細的咖啡粉,而美式咖啡適用於磨得顆粒比較粗的咖啡粉。
再教你個辨別小竅門:金拱門的早餐套餐中所附帶的咖啡就是美式做法做的,但它家的麥咖啡所做的美式卻是意式咖啡做法的,這兩種咖啡的定位和口感是差異是很大的。這也是金拱門要推出麥咖啡新品牌的主要原因。
接下來做事極致的小日本要登場了。他們對於美式咖啡的做法做了進一步簡化,誕生了掛耳咖啡。它其實就是一個一次性的小型美式咖啡壺。一個小紙包內裝著磨好的咖啡粉,撕開紙包,將兩邊的掛耳掛在杯壁,用水一衝,搞定!這真是快速生活節奏的上班族福音,任何時刻,隨時隨地,只要有開水的地方就能做出一杯美式咖啡來。當然,這種做法的口感也是偏清淡的,不建議再加牛奶,直接喝才能體會到咖啡的原味醇香。
當然,還有很多衍生出來的花式做法,比如冰滴咖啡、土耳其煮咖啡等等,萬變不離其宗,就是水和咖啡粉的結合過程,不再一一介紹。各種拿鐵、卡布基諾、摩卡、福瑞白等等也不說了,資深咖啡控的標準是只喝純的咖啡,當然,還有就是集齊所有咖啡器具,嘗遍各種咖啡豆,哈哈。
一個好的tips,咖啡的最佳引用溫度是70度,這個時候不燙口,且香氣揮發的極致。咖啡要趁熱喝,切忌喝常溫的咖啡,這個時候的咖啡酸度最大,且香氣盡失,是最難喝的。拯救的辦法是冷藏,冰鎮的溫度下酸度再次降低,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體味到咖啡的醇厚感。總結來說,就是只喝熱的或者冰的咖啡。
市面上主流的咖啡品牌(我嘗試過的且推薦的):雀巢(只推薦它家的膠囊咖啡)、illy(老牌義大利咖啡,1933年成立)、Lavazza(同樣老牌的義大利咖啡)、UCC(日本咖啡招牌品牌)、AGF(主要喝過它的掛耳咖啡)、Kimbo(義大利十大品牌之一)、星巴克(啥也不說了,地球人都知道,建議可以購買他家的咖啡豆試試,特別是肯亞、印尼爪哇等地出產的咖啡豆,還是很不錯的)。
品牌無法窮盡,且我喝的較專一,有遺漏或不喜勿拍。
全文結束,謝謝閱讀,幫忙順手點右下角的「在看」吧,拜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