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農家人最喜人丁興旺,六畜祥和。特殊時期趕上小孩子們放暑假,又恰逢侄子侄女過生日,一大家子人回老家祭祖。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一路上看見不少扶貧工作隊駐紮,農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都說憶苦思甜,居安思危,小孩子們沒有經歷過農村生活,對苦的感知幾乎沒有,對農村的草木也缺乏認識,更不用說那些令人神往的野菜、野果了。侄子8歲,對農村的一切都很好奇,一路上問來問去,比如那一棵長在老屋牆根下的「羊乳果」。羊乳果是蘿藦的別稱,它本身有著不凡的故事,被人誤會千年,產出美味的果子供人嘗鮮,一窮二白的年代它又成了農民織布的重要原材料。
被世人誤會千年的農村野生植物——羊乳果(蘿藦)
蘿藦(羊乳果),多年生的藤本植物,它生命力旺盛可長到8米長,全國各地都比較常見,常生長在山林河谷、荒地山腳、道路兩側灌木叢。蘿藦和牽牛是好朋友,因為它們常常在籬笆上相伴左右,秋天欣賞牽牛花,饞了還可以品嘗一下蘿藦果,日子美妙安好。蘿藦的花期約在5-8月,果期約在9-12月,它的果子形狀好像羊奶子一樣,所以叫羊乳果,關於羊乳果的故事還要追溯到2700年前。
話說春秋時期的衛國公子朔想殺害太子奪得王位,他的兄弟公子壽得知消息,向太子報信,太子潸然淚下感嘆道:這件事父王肯定是知道的,既然是他的意思,我唯有一死。公子壽敦厚不忍兄長送死,他把太子灌醉藏起來,自己假扮太子最後被刺客所殺。太子醒來之後得知公子壽替自己而亡,憤怒的向刺客罵道:該死的是我,與我兄弟何幹?於是兩兄弟相繼遇害,公子朔得償所願,最後成功繼承王位。
王公大臣多有不服,不久之後民間有歌謠傳出:「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這篇名叫芄蘭的歌謠被收錄在《詩經·國風·衛風》中。其大概意思是,芄蘭的果子好像是童子佩戴的角錐(古代一種成人佩戴的飾品,形狀錐形),雖然你已經佩戴,但不解我的風情,走起路來慢慢悠悠,大搖大擺。芄蘭的葉子好像童子佩戴的玉佩,雖然你已經佩戴,但不和我親近了,走起路來慢慢悠悠,大搖大擺。詩歌字面的意思是,小孩子假裝成人,不再理會和自己青梅竹馬的女子。
這裡的芄蘭就是蘿藦,芄蘭的果子就是羊乳果。詩歌的背景說的是衛國公子朔殘害兄弟上位的事,民間利用浪漫的愛情隱喻這段殘忍的宮廷事件。因此,也就有了誤會。
誤會一:女子借用芄蘭埋怨未成年的戀人;誤會二:暗指衛國公子朔驕橫無理,篡權奪位;誤會三:讚美衛國公子朔以童子佩戴成人配飾,行國君禮儀。當你在秋天的野外遇見羊乳果(蘿藦)的時候,也別忘了嘗一下它的味道,看能否品出一絲愛情的味道。
蘿藦渾身是寶,特殊年代成為農民織布的原材料
而村裡的老農根本不關注這些傳說,他們更多追憶的是一窮二白的年代蘿藦成了農民織布的重要原材料。特殊年代農民莊稼欠收,吃不飽穿不暖,大家靠野菜粥填肚子,靠蘿藦做人造棉織布。如今人們又富裕蘿藦新的使命,農村不少地區開始大面積種植蘿藦,不僅是為了能吃到羊乳果和製作人造棉。各位小夥伴你的老家有沒有蘿藦,你小時候有沒有吃過羊乳果呢?請在下面留言與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