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活動的構成
根據藝術活動的發展及其當代狀況,可以將藝術活動視作一個系統,它由4個要素或環節構成。
1. 客體世界
即藝術活動所反映和表現的客觀社會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是藝術創造的主要對象。
2. 藝術創作與製作
藝術創作即藝術家基於自身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體驗,運用特定的藝術語言和材料,所進行的從審美意象到藝術形象或藝術意境的創造性活動。
藝術製作與藝術創作密切相關,它更多地體現出以物質性製作為主的特點。在當代藝術活動中,藝術製作顯示出重要的和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意義。
3. 藝術作品
即藝術創作和藝術製作的成果,是由藝術主體創造的審美意識物態化的表現形式。
4. 藝術傳播與接受
藝術傳播即藉助於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
藝術接受即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鑑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鑑賞和批評活動。
關於藝術發生的幾種學說:
(1)摹仿說
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對於自然或現實生活的摹仿。這是一種有關藝術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論,它在古希臘的哲學家中比較流行,德謨克利特、亞里斯多德等人均持這種觀點。
(2)遊戲說
認為藝術活動起源於人類所具有的遊戲本能。一方面由於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同時由於人類可以將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功利性的活動中,於是體現為一種自由的遊戲。德國的席勒,英國學者斯賓塞、德國學者谷魯斯均持這樣的觀點。
(3)表現說
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情感表現和交流的需要。持這一觀點的有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英國史學家柯林伍德、美國學者蘇珊•朗格等。
(4)巫術說
認為藝術起源於原始民族的巫術儀式活動。這是在近代西方學術界最具影響的一種理論。這個學說最早由英國學者愛德華•泰勒提出,英國學者詹姆斯•弗雷澤也持這一觀點。
(5)勞動說
認為藝術產生的根本動力和原因,在於人類的實踐活動,尤其是佔主導地位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這是對藝術產生根本原因最具影響的揭示。俄國普列漢諾夫等人對此進行過闡釋。
總之,藝術的發生經歷了一個由實用到審美、以巫術為中介、以勞動為前提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其中也滲透著人類摹仿的本能、表現的欲望和遊戲的衝動。藝術的起源應當是多因的而並非是單因的,但歸根結底,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必然產物。
藝術活動的發展
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
①在人類社會生活的結構中,經濟基礎是與一定物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由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的現實物質基礎。聳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影響和制約的政治、制度機思想方式、世界觀或社會意識形態的總和。藝術既屬於意識形態,又具有不同於其他意識形態的特性。
②經濟基礎的發展對於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同樣,藝術的發展也要受到經濟的制約和影響。以生產勞動為中心的人們的經濟活動是推動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
③經濟對於藝術的制約和影響作用並不是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經過一些中介環節。其中包括政治的、社會的、制度的等各方面的因素。經濟的興衰與藝術的興衰雖然有著密切的聯繫,但並不是機械地互為因果關係的。
④藝術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藝術的發展顯得快些,有時顯得慢些,有時甚至與經濟呈反方向發展。這種現象,正是馬克思所指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係。那種認為「經濟繁盛,藝術一定繁榮;經濟衰退,藝術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據的。
藝術發展的繼承與創新
在藝術發展的各種因素中,繼承和創新是一對重要的範疇和基本的規律。
①藝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其內在結構是有繼承性的,這種繼承性,反映著社會意識形態和人們審美觀念的連續性。每一時代的藝術對於後來的藝術,都是一種既定的存在和條件。後一時代的藝術註定要在前一時代的基礎上得以發展。
②藝術的歷史繼承性,首先表現為對本民族藝術遺產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對其他民族和國家優秀文化和藝術成果的吸納。
③藝術的歷史繼承性,在藝術的形式與技巧、內容、審美觀念和創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現。藝術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除舊布新、推陳出新的過程,其間,繼承和創新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沒有繼承,便不會有創新。在藝術發展中,繼承是手段,創新是目的。
④創新,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為了創新,就要堅持批判的原則,對過去的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又要堅持在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藝術語言、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創造,不斷適應新的時代人們對於審美文化和藝術的需求。
藝術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
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現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識形態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質,因而它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作為審美的意識形態,藝術與意識形態各部門以及政治、科學等均有著密切的聯繫。
藝術與哲學
哲學主要從事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領域中帶有普遍性的根本規律的研究,哲學主要通過美學這一中介對於藝術產生影響。藝術也可以通過審美創造對藝術家的思維及其思想產生啟迪。
藝術與宗教
藝術與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後的發展過程中也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二者在認識與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著相似之處。宗教長期利用藝術來宣傳宗教,客觀上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同時藝術也在不斷影響著宗教。但由於宗教反科學的性質,決定了它與藝術的本質區別。
藝術與道德
道德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倫理觀念和行為規範的總和。道德與藝術的聯繫,一方面,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總要通過藝術的內容和精神得以體現,同時,藝術通過其審美的表現,對道德觀念的評價也具有很大的影響。
藝術與政治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反映,政治對於包括藝術在內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領域各部門的影響是最為直接和廣泛的。藝術會受到接受政治的制約和影響,同時也可以對政治產生影響,二者是相互聯繫和統一的關係。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和引導藝術的方向,可以保障藝術得到更快、更健康的發展。藝術也可以通過自身顯現的審美情感和精神傾向,影響政治的方向和發展。
藝術與科學
科學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它與藝術在本質上有許多一致之處,同時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有一定的區別。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傳播手段,並促使新的藝術形式的產生和美學觀念的變化。藝術也對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藝術活動的基本特徵
(1)藝術活動是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統一
形象,即審美形象,在廣義上包括審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藝術活動特有的方式,是主體對於客體瞬間領悟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不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離開理性,理性在分析時代氛圍、遴選素材和題材、構思主題和情節、選擇表現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藝術活動是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
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藝術活動動機的生成、創造與接受過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時情感又是藝術創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藝術活動也包含認知因素,認知在藝術活動中意味著客觀的、理智的反映。在審美情感的深層往往隱含著理性的認知。
(3)藝術活動是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
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於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意識形態活動的根本標誌,但同時藝術又具有意識形態特性。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義的,它規範著藝術活動的基本傾向,其意識形態特性則是隱藏在審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藝術的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邃的內涵。
藝術活動的基本性質
藝術活動是以特有的藝術語言體系為媒介、以創造形象或意境為旨歸的人類的精神文化活動,它凝結為審美的意識形態。
藝術活動的功能
1. 藝術活動的功能
(1) 審美認知功能
(2) 審美教育功能
(3) 審美娛樂功能
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指運用審美的方式實施教育,旨在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力、審美創造力及審美情趣,以促進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升。
藝術教育主要通過指導人們進行藝術創作、藝術鑑賞等活動,實現美育的最終目標。
藝術分類的方法
1.以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音樂、文學等)、空間藝術(繪畫、雕塑等)和時空藝術(戲劇、影視等)。
2.以對作品的感知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音樂等)、視覺藝術(繪畫、雕塑等)和視聽藝術(戲劇、影視等)。
3.以藝術作品對客體世界的反映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再現藝術(繪畫、雕塑、小說等)、表現藝術(音樂、舞蹈、建築等)和再現表現藝術(戲劇、影視等)。
4.以藝術作品的物化形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動態藝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和靜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等)。
5.從本質上講,藝術作品就是以物態化的方式傳達出藝術家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因此,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應當把藝術形態的物質存在方式與審美意識物態化的內容特徵作為根本的依據,將藝術分為五大類別:即造型藝術、實用藝術、表情藝術、語言藝術(文學)、綜合藝術。
繪畫
(1)繪畫是一門使用一定的物質材料,運用線條、色彩和塊面等語言,通過構圖、造型和設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間(平面)裡創造出靜態的視覺形象或情境的藝術。繪畫在造型藝術中處於基礎地位。
繪畫藝術的種類,根據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為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水粉畫等;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靜物畫、歷史畫等;根據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為壁畫、年畫、連環畫、宣傳畫、漫畫等。
(2)繪畫藝術的基本特徵
①形式的變幻;②瞬間的凝固;③豐富的意味。
雕塑
(1)雕塑是一門直接利用物質材料,運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體的空間(三度空間)中創造出具有實體形象藝術品的藝術。
雕塑可分為圓雕和浮雕。
(2)雕塑藝術的基本特徵
①物質與技藝的統一;②造型與觀念的融合。
攝影
(1)攝影是指採用攝影手段塑造可視的畫面來反映生活、表現主體審美情感的藝術。攝影特別注重紀實性,畫面構圖、光線和影調是它的獨特的造型手段。
攝影藝術包括新聞攝影、人像攝影、建築攝影、風光攝影、靜物攝影、生活攝影、舞臺攝影等。
(2)攝影藝術的基本特徵
①特定的時空;②營造的真實;③光影的結合。
書法
(1)書法是以線條組合變化來表現文字之美的藝術形式,它主要通過用筆用墨、結構章法、線條組合等方式進行造型和表現主體的審美情操。
書法有主要有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
書法藝術的基本特徵
①線條與組合;②具象與抽象;③情感與象徵。
建築
(1)建築是一種實用與審美相結合,以形體、線條、色彩、質感、裝飾、空間組合等為藝術語言,建構成實體形象的造型與空間藝術。
(2)建築根據社會需要可分為民用建築、公共建築;根據人們的審美需要可分為園林建築、紀念性建築等。
(3)建築的基本特徵:
①造型的形式美追求;②環境的人格化體現;③多重的象徵性意味。
園林
(1)園林是指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創造的景觀,它利用技術和藝術,憑藉山水、花木、建築等組合成為實體形象。園林在廣義上是建築藝術的一種類型。
園林藝術的類型,從世界範圍看主要有3種,即歐洲園林、阿拉伯園林和東方園林。東方園林以中國園林為代表。
(2)園林的基本特徵:
①濃縮的自然;②綜合的形式;③意境的追求。
工藝與設計藝術
(1)工藝是指既具有審美特性、又具有較強的物質特性,既表現出審美價值、又可以體現一定實用價值的造型與空間藝術。
(2)設計藝術:設計藝術是工業革命後在國際上興起的一門交叉性應用學科,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①產品設計,②環境設計,③視覺設計。
(3)工藝與設計藝術的基本特徵
①實用與審美;②物質與精神;③技能與創造。
音樂
(1)音樂是以人聲或樂器聲音為材料,通過有組織的樂音在時間的流動中創造審美情境的表現性藝術。音樂以旋律、和聲、配器、復調等為基本手段,以表達人的審美情感為目標,具有較強的情感表現力。其中旋律是最具表現力的因素。
音樂可分為聲樂和器樂。聲樂可分為男聲、女聲和童聲,以及高音、中音和低音;從歌曲角度可分為頌歌、抒情歌曲、敘事歌曲、進行曲等。器樂可分為弦樂、管樂、彈撥樂、打擊樂等。器樂作品可分為序曲、協奏曲、交響曲等。在演奏(唱)方式上有獨奏(唱)、合奏(唱)、重奏(唱)、齊奏(唱)等。
(2)音樂藝術的基本特徵
①情感的湧流;②想像的自由;③象徵的意味。
舞蹈
(1)舞蹈是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運用節奏、表情、構圖、造型等要素,創造形象和表現情感的藝術樣式。
舞蹈的品種有民族舞、民間舞、古典舞、現代舞等;按出場人物的數量可分為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2)舞蹈藝術的基本特徵
①動作與姿態;②抒情與表現;③節奏與韻律。
核心提示:藝術活動的構成根據藝術活動的發展及其當代狀況,可以將藝術活動視作一個系統,它由4個要素或環節構成。1. 客體世界即藝術活動所反映和表現的客觀社會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是藝術創造的主要對象。2. 藝術創作與製作...語言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和影視文學等
文學是以語言或文字符號作為物化手段的一種特殊藝術形式。文學語言是指加工提煉了的人民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字語言。主體通過對於語言的審美把握來塑造藝術形象,表現思想感情。
(2)語言藝術的基本特徵
①間接性;②廣闊性;③情感性。
戲劇與戲曲
(1)戲劇是指以舞臺的演出形式而存在,以演員的動作和聲音為主要表現手段,為觀眾當場表演故事的藝術樣式。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它既具有戲劇的一般特點,又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段和審美特徵。戲曲將表現審美意境作為最高的藝術追求,唱、念、做、打是其主要的表現手段。程式化、虛擬性是戲曲的主要審美特徵,體現出高度的綜合性。
戲劇的分類,按其矛盾衝突的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按其容量大小,可以分為多幕劇、獨幕劇;按其表現手段的不同,可以分為話劇、歌劇和舞劇。中國戲曲種類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劇種主要的有京劇、崑曲、豫劇、越劇和黃梅戲等。
(2)戲劇藝術的基本特徵
①綜合與多樣是戲劇的表徵;②演員行動是戲劇的基礎;③矛盾衝突是戲劇的核心。
電影與電視
(1)電影是將藝術與科學結合而成的一門綜合藝術,它以畫面為基本元素,並與聲音和色彩共同構成電影基本語言和媒介,在銀幕上創造直觀感性的藝術形象和意境。畫面、聲音和蒙太奇是電影的主要藝術語言和表現方法。
電視屬於大眾媒介,既有傳播新聞信息的功能,同時也有藝術的功能和娛樂的功能。電視藝術與電影在審美特徵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既是綜合藝術,又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同時又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徵。
電影的主要樣式有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其中作為電影藝術最主要樣式的故事片又可作進一步劃分。
電視藝術主要是指電視螢屏上播出的各種文藝作品,其中主要包括電視劇、電視綜藝節目、電視藝術片、電視專題文藝節目、音樂電視(MTV)、電視娛樂節目等等。
(2)電影與電視藝術的基本特徵
①運動的畫面;②重組的時空;③科技與藝術的交融。
藝術家
(1)藝術創造主體——藝術家,是人類審美活動的體驗者和實踐者,也是審美精神產品的創造者和生產者。他們通常具有獨立的人格和豐富的情感,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與技巧,具有良好的修養和突出的審美能力。他們的生命在於創造。同時,藝術家又是具體的和社會的人。藝術家的生命在於創造。
(2)依照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實踐活動進程的分析,可以將人類生產活動分為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精神生產始終是以物質生產為前提和基礎的。物質生產制約和決定著精神生產的性質,同時精神生產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特殊性,並且體現出與物質生產不同的特殊性。而藝術創造又是特殊的精神生產,即審美的精神生產。藝術家正是從事審美精神生產的人。
藝術家的修養和能力
(1)藝術家的修養
①進步的世界觀和審美傾向;②廣博的知識;③深邃的思想;④豐富的情感和獨立的人格。
(2)藝術家的審美創造能力
敏銳的感知能力;②豐富的想像力;③精湛的藝術技巧。
藝術創造主體以及與藝術創作相關聯的客體
(1)與藝術創作相關聯的客體是包括社會生活、自然界和人在內的客觀世界,它應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或經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藝術創造客體是主體觀照、實踐和創造的對象。
(2)藝術創造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交流運動與相互運動,是藝術活動的核心。這種相互交流運動是雙向的,即主體可以影響客體、作用於客體;客體也可以影響主體、作用於主體。在這一動態過程中,主體應居於矛盾運動的主導方面。主體的價值將通過對客體的實踐和創造而得到實現。
藝術創造過程
1. 藝術體驗
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準備階段。它是創造主體在長期積澱的審美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情感、想像、聯想等心理要素,對特定的審美對象進行審視、體味和理解的過程。
(1) 材料的儲備和審美經驗的積累;
(2) 藝術的體驗和審美發現;
(3) 創造欲望的萌動及動機的生成;
2.藝術構思
藝術構思,是指藝術家在藝術體驗的基礎上,以特定的創作動機為引導,以各種心理活動和藝術表現方式為中介,對生活素材進行加工、提煉、組合,形成藝術形象的過程。
(1)構思的方式及運作
①整合;②變形;③移情;④意蘊的凝結。
(2)藝術意象的形成
藝術意象,是藝術家在構思的過程中,將主體的審美情感、審美認識與把握到的客觀審美物象相融合,並以一定的藝術表現方式和語言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於主體觀念中的藝術形象或情境。
2. 藝術表現
(1)藝術意象的物化與表現,是藝術家將自己的藝術構思中已經基本形成的藝術意象轉化為藝術符號,並以物態化形式得以顯現,使之成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藝術情境或形象體系的過程。
(2)藝術內涵的深化
①主體在物化的表現過程中呈現出鮮明的審美傾向;②主體在物化的表現過程中呈現出鮮明的審美傾向;③藝術意蘊將在物化過程中獲得提升;④藝術內涵獲得深化的表徵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
藝術創造的心理要素
(1)審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覺和知覺。感覺是指客觀事物在人的頭腦中的主觀映象,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審美感覺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的一種特殊感覺。知覺,則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對事物的綜合的、整體性的把握,審美知覺的對象不是事物的客觀物理屬性,而是事物的審美屬性。審美感覺和知覺通常是交織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的。
(2)審美想像
①審美想像是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經過有目的的組織和改造,創造新的藝術形象或情境的過程。審美想像是藝術家從事創造活動以及獲得審美經驗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像又分為再造性想像(知覺想像)和創造性想像,藝術家的創造活動主要創造性想像;
②想像的特徵:A. 審美想像離不開表象記憶;B. 審美想像是積極的、能動的和創造性的;C. 審美想像要符合生活的邏輯和情感的邏輯;
③想像與聯想:審美聯想是指審美主體由當前所感知的事物引發而想起有關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動。想像和聯想有著密切的聯繫,聯繫往往能激發藝術家的想像,想像與聯想可以相互交叉與融合。
(3)審美情感
①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映,審美情感則是審美主體對客觀審美對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種心理反應;②情感在創造活動中是聯繫感知、表象、想像、聯想、理解、判斷等心理因素的中間環節,是將諸種心理功能綜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推動藝術創造思維進展的內驅力;③創造主體的審美情感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個性色彩;
(4)審美理解
①審美理解是人在審美過程中對主體與審美對象的相互聯繫、內容與形式的審美特性極其規律的認識、領悟或把握;②審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像等心理因素交織在一起的、領悟式的理解;體現出積澱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審美判斷和邏輯推理的結果;③審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現和必要環節,能夠推動想像和聯想的展開,並促成藝術意蘊的升華;
藝術思維
藝術思維包括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和靈感。
(1)形象思維
①形象思維是藝術家在創作活動中從發現和體驗生活、到進行藝術構思、形成藝術意象,並將其物化為藝術形象或藝術情境的整個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種主要的思維方式。形象思維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創造性、整體性等特點;
②形象思維的特性:A. 形象思維始終要以具體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為思維的材料;B. 形象思維過程中滲透著強烈的審美感情色彩;C. 形象思維具有突出的審美創造性功能。
(2)抽象思維
①抽象思維是人類最普遍的思維形式,是運用概念來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的思維方法;②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可以在藝術家的創造活動中相互交叉和轉化。
(3)形象思維與靈感
①靈感是指藝術家在創造活動中,由於大腦皮層的高度興奮,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是藝術家在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意識和無意識的相互作用,突然激發的、情緒特別亢奮、極富創造力的精神狀態;②靈感的特徵:突發性、超常性、易逝性;③形象思維與靈感具有交互作用,靈感是形象思維的深度表現。
藝術作品的構成
1. 內容與形式統一
(1)藝術作品的內容,是指經過藝術家體驗、加工和創造的人類生活,其中包括客體世界和人的主觀世界。內容主要指題材、主題、人物、環境、情節等諸多要素的總和;
(2)藝術作品的形式,是指藝術作品內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內部聯繫和外部表現形態。其內部聯繫表現為內部形式,包括內容諸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組織方式,主要指結構;其外部表現形態呈現為外部形式,即表現內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藝術語言、藝術手法、類型體裁等;
(3)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在藝術創造中,內容常常起到主導的作用,形式的選擇應以是否適應內容的需要為原則;但同時,形式又呈現相對的獨立性,它不僅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而且由於形式的變幻,可以直接影響和制約內容的審美價值的實現。
2. 感性與理性統一
(1)在藝術作品中,感性更多地是指隱含於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
(2)在藝術作品中,理性是指通過作品的形象及意境所凸現出的理性內涵。
(3)藝術作品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一方面,藝術作品表現為感性形式與理性內容的統一;另一方面,藝術作品還表現為情感因素與理性精神的統一。
3. 再現與表現的統一
(1)再現是指在藝術創造中將客體世界及人物真實地呈現於作品之中。
(2)表現是指在藝術創造中重在表達主體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對客體世界的思考和評判。
(3)再現和表現從來都是緊密聯繫的,在側重再現的藝術作品中,不可能沒有表現的因素;在側重表現的藝術作品中,也不會沒有再現的因素,其間只是存在比重的差別。再現性藝術作品同樣需要融入主體的情感和理想,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現性作品也要注重對客體世界及其規律的遵循,只不過它所表達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實。
藝術作品的層次
1. 藝術語言
(1)藝術語言是創造主體在特定藝術種類的創造活動中,運用獨特的物質材料和媒介,按照審美法則,進行藝術表現的手段和方式。
(2)藝術語言是各門類藝術創造的媒介和形式的總稱,藝術語言又可具體劃分為文學語言、音樂語言、繪畫語言和電影語言等。
(3)藝術語言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並在藝術發展中不斷變化和革新。
(4)藝術語言是滲透了藝術家獨特個性的特殊語言。藝術家應在創造活動中不斷錘鍊語言,追求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段的創新。
2. 藝術形象
(1)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過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相互交融,並由主體創造出來的藝術成果。藝術形象既包括鮮明生動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審美特徵的情境、畫面和意境。
(2)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思想與情感的統一。
3. 藝術意蘊
藝術意蘊是指在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深層的人生哲理、詩情畫意或精神內涵,它是藝術主體對於藝術典型或意境深刻領悟和創造的結果。藝術意蘊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藝術意蘊是藝術創造的最高境界。
典型
典型是指藝術作品中具有一定社會本質概括性的個性化的藝術形象或形象體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環境等。
意境
意境是指藝術形象或情境中呈現出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能夠蘊涵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識的至高境界,它是主體情感與客觀物象的有機統一,在有限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無限的意蘊。
藝術風格
(1)藝術風格就是藝術家的創造個性與藝術作品的語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現出的相對穩定的整體性藝術特色,風格是藝術家創造個性成熟的標誌,也是作品達到較高藝術水準的標誌。風格既包括藝術家個人的風格,也包括流派風格、時代風格和民族風格等。
(2)風格的特性
繼承與獨創;②穩定與漸變;③多樣與同一。
藝術流派與藝術思潮
(1)藝術流派是指思想傾向、審美觀念、藝術趣味、創作風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藝術家所組成的藝術派別。
(2)藝術思潮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由於受到一定的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的影響,藝術領域所出現的具有較大影響的思想潮流和創作傾向。如西方藝術史上先後出現的古典主義思潮、浪漫主義思潮、現實主義思潮、自然主義思潮、現代主義思潮和後現代主義思潮等。
藝術傳播
1.藝術傳播指的是藝術信息的傳遞和交流,是藝術信息在社會系統中的運行。藝術傳播具有公共化與個人化相互交融的特點。它藉助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傳遞給藝術接收者,使其得到擴展。
2.構成藝術傳播的5個要素是:傳播主體、藝術信息、傳播媒介、受傳者和傳播效果。
3.藝術傳播的方式有很多種。歷史上先後出現口頭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和電子傳播等方式。在現代社會中藝術傳播的主要方式有:現場表演傳播方式、展覽性傳播方式和大眾傳播(報刊、廣播、影視、網絡等)方式。
藝術鑑賞
1.藝術鑑賞是一種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受眾為主體的欣賞活動,是接受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藝術作品的價值、屬性的主動選擇、吸納和揚棄。它是一種積極能動的再創造活動。
2. 藝術鑑賞的主體性
(1)對藝術作品審美娛樂屬性的享用;
(2)對藝術作品審美認知屬性的認知;
(3)對藝術作品文化價值的闡釋;
(4)對藝術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創造。
藝術鑑賞的過程
(1)審美期待
①審美期待是指接受主體在欣賞之前或欣賞過程之中,基於個人和社會的原因,心理上往往會有一個既成的結構圖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審美需求,並希冀在欣賞中得到滿足。期待視野可分為文體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蘊期待;②文體期待即指藝術鑑賞者由於藝術作品的類型或形式特徵而引發的期待指向;③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於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發的期待指向;④意蘊期待即指接受者由於作品呈現的深層的審美意蘊、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發的期待指向。
(2)鑑賞流程
①直覺與感知 藝術直覺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對於審美對象具有一種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與領悟的能力。審美感知是指人們在注意審美對象形式特點的同時,也已開始關注審美對象的意義。鑑賞活動往往是在直覺與感知的心理基礎上開始的,它將使鑑賞者完成對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對其意義的直觀感受。
②體驗與想像 在鑑賞過程中,主體以自身審美經驗為基礎,潛入作品規定情景之中進行審美體驗,不斷推進與作品中情感的交流與融合。同時由於審美想像和聯想的展開,鑑賞者可以與作品或藝術家進行對話,洞察其深層意蘊,並使審美愉悅逐漸生成。
③理解與創造 理解既包括對於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語言的審美認知,也包括對於作品整體價值的追尋。藝術鑑賞的目標是接受者再創造的完成。鑑賞者對於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補充、完善與變異,正是再創造的結晶。
(3)審美效應
①共鳴 共鳴是指在鑑賞過程中,鑑賞者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願望及人物命運所打動,從而形成的一種強烈的心靈感應狀態。不同時代、階級、民族的鑑賞者,在鑑賞同一部作品時可能會產生相同或相近的審美感受,也可稱作共鳴。
②淨化 淨化是指接受者通過對於藝術作品的鑑賞和共鳴的產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調節、人格得到提升的狀態。
③領悟 領悟是指接受者在鑑賞藝術作品時由此引發的對於世界奧秘的洞悉、人生真諦的徹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華。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審美效應。
藝術批評
1.藝術批評是對藝術作品及一切藝術活動、藝術現象予以理性分析、評價和判斷的文化活動。
2.藝術批評的形態
在藝術批評史上出現過多種批評形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1)社會批評,如19世紀法國丹納在其《藝術哲學》中從種族、環境和時代3要素出發,進行藝術批評。
(2)傳記批評,如19世紀法國聖•佩韋從研究作者入手去解釋作品。
(3)心理批評,如20世紀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運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藝術現象和藝術作品。
(4)文本批評,如20世紀法國符號學者羅蘭•巴爾特運用符號學方法研究作品本身。
(5)讀者批評,如20世紀德國接受美學家姚斯和伊瑟爾強調從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藝術作品和藝術史。
藝術批評的功能
(1)通過對於作品的分析和闡釋,評判其審美價值。
(2)通過將批評的信息反饋給藝術家,對創作產生影響。
(3)通過批評的開展,對藝術接受者的鑑賞活動予以影響和指導。
(4)通過藝術批評,協調藝術與意識形態其他領域的關係,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