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很少在健身房看到有人在練腹斜肌?
為什麼有人會不屑於在健身房做伏地挺身或跳繩?
為什麼人們總是以為走進健身訓練的人,僅僅只是為了獲得更大塊頭?難道他們一點也不擔心自己的努力會脫離生活實際嗎?
——這可能和人們的訓練思維有關。
這篇文章源自於之前健身樹洞的一條微頭條,今天重新梳理一下,用兩個小例子(腹斜肌和「活肌肉」)來表明健身訓練的思維如何影響我們得到訓練以及結果得到。
說到腹肌,人們往往只關注那些好看的腹直肌,看起來就像是好吃的麵包一樣讓人「一飽眼福」,或者像堅硬的牆壁一樣給人安全感。但很少有人會關注腹斜肌。
腹斜肌的主要作用是支撐脊柱以及(抗)旋轉等。
然而,在健身房,我們很難見到有專門訓練腹斜肌的器材。大多數力量訓練項目都缺乏旋轉和抗旋轉動作,三大項從不在腹斜肌上多費一點力。大多數運動都在矢狀面(前後運動)下進行,忽略了橫向和正面的運動。
這裡簡單複習一下運動三平面:每天一堂健身課:從解剖學角度來看運動的三個面
為什麼人們對腹斜肌如此「冷淡」?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訓練他們的「鏡像肌肉」(在鏡子前顯而易見的肌肉),眼見即所得,漂亮迷人,這也是大多數人去健身房鍛鍊的目的。很少有人會關心功能肌肉,而且,還有很多人也確實是不知道怎麼進行(抗)旋轉訓練。
在之前,健身樹洞寫過「抗旋」與「助旋」的小文章,這裡剛好可以複習一下:如何訓練核心肌群的「抗旋」與「助旋」?
助旋:核心區運動方向與肢體加速方向相同,起到增益效果,扮演輔助發力角色。如出拳和投擲鐵餅、標槍等。
抗旋:核心區發力方向與肢體發力向相反,起穩定效果。如拳擊賽中的防禦、百米跑的衝刺等。
健身能增加身心活動的「彈性空間」,更能適應各種複雜情況。理論上來說,不管你怎麼訓練,結果都會讓你的身體更強壯、更健康、更有「彈性」。
但將你的訓練限制在一個運動平面上,並不會帶來更好更好的彈性適應,面對更為複雜的環境時,單一訓練會讓你顯得木訥。比如,2020年的自然災害頻發,想要獲得更高的生存機會,需要的不僅僅是肌肉和力量,還需要靈活與爆發。畢竟,我們不像機器人或預先確定路徑的機器那樣移動,當我們在路上遇見一個大石頭時,並不會像汽車那樣笨拙的碾壓過去,而是更輕鬆的避開。
如果你想打造一個能承受各種生活壓力、超越競爭對手的身體,需要在不同角度、不同運動平面上訓練。
長期以來,健身人會有一個這樣的直覺:誰更大塊,誰更有說服力,也就擁有更為「科學」的訓練、營養策略。這也許是健美運動的薰陶,但無論如何,我們不應該忘記那些提高我們生活/生存質量的訓練。
這裡還要提一下「死肌肉」與「活肌肉」的一些區別。
都說健身房練出的是死肌肉,那「活肌肉」是啥?有啥特點?「活肌肉」,就是能在真實世界有用的肌肉,而不單靠塊頭取勝。「活肌肉」意味著,從健身房裡面獲得的訓練收益,可以移植到現實生活中。
這種肌肉有下面的三個特點:
1–運動表現
現實世界中有足夠強大的運動表現,能夠應付各種「高級運動」:短跑、跳躍、棒球本壘打、籃球灌籃等等,甚至,上下班追公交也是運動表現之一。
2–彈性抗壓
健身鍛鍊可以讓一個人更有「彈性」、更有適應能力。你可以更容易地抵抗精神和生理的壓力,可以利用壓力來適應、改善和更好地承受生活給你帶來的一切。你不會逃避問題,而是正面應對。像拳擊手抗住傷害一樣,我們也需要從健身訓練中獲得更為堅毅的心靈力量。
3–力量和肌肉
這點無需質疑,活肌肉必須的素質。不僅是在健身房能玩得轉三大項,在健身房之外,也能隨便扛起重物,搬運他人所不能撼動的物資。
因此,對於真實世界的表現來說,最好的訓練是那些能夠提高運動表現、抗壓能力、增強功能性力量和肌肉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