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孩子更優秀,家長們真是拼盡了全力,窮盡了方略。每天都有不同的學霸、雞娃、牛人在增加父母們的焦慮。但為什麼錢花了,時間和精力付出了,支持到位了,自家孩子的表現還是那麼不盡人意呢?
中國有句古話,「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或許,這個缺失的環節其實就在自己身邊:做家務。
與讀書學習相比,家務的技術和價值含量顯然是處於「低端」的。這從很多家長的態度和觀點就可以看出來。
做什麼家務,浪費時間!還不如用在學習上。做家務不用專門學,長大自然就會了。不糾結於家務這種小事,將來才能做大事。喜歡做家務,能有多少出息?將來請人全包家務,那才叫成功。
實際上,家務的效用是被低估或誤判了。既然大家都信奉「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那我們就看看聞名的哈佛大學是怎麼說的。哈佛公布了一項長達75年的研究成果,其中做家務這件事足以顛覆常人的認知:從小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後學業更有成,職業成功率更高,生活更幸福!
做家務的基礎利益
仔細分析不難看出,所謂家務這種小事,根本就不小。家務這兩個簡單的字,涉及門類和領域之多,事項分類之細,時效性要求之強,已經遠遠超出一般的職業崗位。
善做家務的人都是個全才,能文能武。你需要集清潔工、廚師、園藝師、工程師、會計師、搬運工、插花師、設計師、網管、維修工、採購員於一體,左右開弓,兼容並蓄。
讓孩子做家務,究竟有什麼好處?
l 培養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孩子小的時候,哪怕疊毛巾、遞東西、擦桌子這樣微不足道的「邊角料」都能讓他們開心不已。因為他們感覺到自己「能幫大人做事」,這是對自我能力的一種認同。
l 強化責任擔當。
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分子,做家務能讓他產生當家作主的感覺:每個人都在為家庭做出自己的貢獻,不分年齡大小。他們不能事不關己,置之度外。
l 提高管理與合作能力。
很多時候,家務需要成員配合完成,像烹飪、大掃除、大採購等。這是最接地氣的成員協作形式,讓孩子體會到不能只考慮自己,要考慮整個團隊。
l 鍛鍊精細動作能力。
很多家務活需要耐心細緻,如針線、手工、裁剪等。孩子在高度專注投入的時候,他的大腦發育是被大大促進的。
l 樹立成本控制意識。
家務的投入不僅有時間、精力,也有費用。讓孩子參與生活支出的管理,身體力行,可以培養他的財商。「不當家不知柴米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l 讓孩子更獨立、勇敢。
做家務的過程中,涉及到水電氣的使用,要用到各種刀具、工具、器械、設備,很多家長怕孩子受傷。實際上教會孩子規則比把他放在罩子裡更安全。因為孩子在實踐中鍛鍊了「趨利避害」、自我保護的能力,這種效果比空洞的規勸說教強一萬倍!
l 有助於系統思維的形成。
做家務並非都是零打碎敲的「補缺」行為,它們常常用到系統思維。比如做一頓全家餐,從採買到備料、洗切,再到烹調、擺桌布盞,吃完飯還要洗刷歸整,這難道不是一個體系化流程嗎?如果沒有系統思維,就會手忙腳亂,佔用時間長,成就感也不高。
升級版的家務價值
【個性化的愛好】
如果孩子做家務不是出於被迫或者無奈,而是發自內心真正的喜歡,把它當作一種研究或愛好,這樣的家務能力是可以與自己的學習能力搭接的。
以前曾聽到一個小故事,說的是一個女孩幸運地接到了哈佛的offer 。毋庸置疑,她的學科成績和個人能力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但這並不稀奇。因為每個被哈佛錄取的學生都有著傲人的學術表現。
這個女孩最個性的地方在於她的愛好:做蘋果餅。與學生們普遍填寫的科研、競賽、慈善、社工、社團等活動相比,烹飪顯然更為小眾,因為很少有人會把這種俗世技能用於世界高等學府的申請。然而牛如哈佛的名校也並非依照思維慣性來挑選學生,他們更會不走尋常路,善於旁逸斜出!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著手做蘋果餅,不斷探索和改良配方,不斷推出新品,她需要多大的精神動力?這裡面的不懈、細緻、堅持和深究能力,無論遷移在當前的學習上,還是未來的工作上,都是必需的基礎能力。
任何事情,只要做到了極致,它就具備了專業的價值。哪怕再低端的家務,也將呈現出高端的能量。
【鍛鍊計算思維】
如果說做家務還能鍛鍊計算思維,可能很多人要笑了。但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前面提到家務活裡涉及到多環節的任務統籌,需要系統思維。但系統觀念只是一個基礎,我們要想優化,還必須落實到具體數據上。
孩子們在數學中經常遇到以做家務為內容的統籌題:
給客人沏茶。每項事情所需時間如下:洗開水壺1分鐘,燒水15分鐘,洗茶壺1分鐘,洗茶杯1分鐘,拿茶葉2分鐘,依照最合理的安排,幾分鐘就能沏好茶?平底鍋煎餅。煎一面要2分鐘另一面1分鐘,一次可以同時煎4張餅,小紅煎了6張餅只用了5分鐘,她是怎麼做到的?水龍頭接水。四個小朋友各拿一隻水桶同時到一個水龍頭前,他們只能依次接水,每個人用時分別為5分鐘、3分鐘、7分鐘、2分鐘。要使他們等候時間(包括接水時間)的總和最少,應該怎樣安排接水順序?這個總和最少是多少分鐘?
計算思維最初是由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提出並定義的。它的實質是通過人與電腦合作來解決現實或未來的問題,包括如何進行問題拆解、把問題抽象出來、進行模式識別、設計算法等。
怎樣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是社會各個層面的追求。無論是學習,還是做家務,如果不花點心思積累數據,進行科學計算分析,光憑經驗或感覺,就會停留在低質勞動上,體會不到思維升級的妙處。
用傳統的手工計算方法解決統籌問題,簡單的尚可應對,複雜的就勉為其難了。但如果引入算法模式,藉助於電腦程式,則要省勁的多,事半功倍。
有些學習編程的孩子,已經在幫爸爸媽媽設計家務流程,給自己精細化時間安排,這就是把計算思維融入到實際生活中,活學活用。
【知識輸出的載體】
做家務的至高境界除了在一個細分項目內進行垂直的深入研究,或者把它與AI時代的數據處理相結合,還可以把自己的知識分享出來,讓更多的人受益。
我認識一個小男孩,把家務做出了新創意。疫情長假期間,他每天負責刷鍋洗碗。按說「洗刷刷」這種工作很多小孩都討厭做。他卻樂在其中,邊洗碗邊背英語課文,一舉兩得。
她媽媽錄製了很多「洗碗英語」的視頻,發到朋友圈裡,得到很多人的點讚。後來小男孩不滿足於背課文,就在每次洗碗時向小朋友介紹學習和生活經驗,介紹他看過的英文讀物以及他的閱讀心得,經過這樣的鍛鍊,他原本就很棒的口語更上層樓。
還有一個女孩,從小就特別擅長收納整理,所有的東西物品都有條不紊。這種分類能力映射到學習上,也體現出了令人驚嘆的效果。她做的筆記永遠是條清縷晰,有章有法;她的閱讀速度也極快,一本書隨手一翻,就能提取出其中的框架要點。
這樣的學習能力不造就學霸就怪了。女孩也很喜歡分享作為「整理達人」的經驗,很多同學、朋友跟著她學,不僅房間變整潔了,生活習慣變好了,更重要的是,學習成績提高了!
孩子應該從什麼時候練習做家務?哈佛的專家建議是越早越好。從3-4歲開始是比較可行的做法。當然有的家長比較心急,甚至在孩子剛會走路,約1歲半的時候就開始鍛鍊他的家務技能。這時候的做家務,對孩子來說,他的感覺與玩遊戲是等同的。無論如何,這是一項有益終生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