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種穴位治療方法

2021-02-07 中醫醫學培訓平臺


1、穴 名:下都(經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縫尖上五分處。
   主 治:發燒。
   手 法:連續不斷掐按1—2分鐘。
  2、穴 名:少海(手少陰心經,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橫紋尺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 治:心動過速。
   手 法:揉按1-2分鐘。(60-70/分)
  3、穴 名:通裡(手少陰心經、絡穴)
   取穴方法:神門穴上一寸。
  主 治:心動過緩。
   手 法:按揉1—3分鐘,300-500次。
  4、穴 名:大陵(手厥陰心包經、原穴)
   取穴方法:腕關節掌側第一橫紋正中,兩筋之間,
   主 治:失眠症。
   手 法:點按1—2分鐘,直按斜上頂。
  5、穴 名:神門(手少陰心經、原穴)
   取穴方法:掌側腕橫紋尺側上方凹陷處。
   主 治:多汗症。
   手 法:直按斜頂向內關1—2分鐘。
  6、穴 名:湧泉(足少陰腎經、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處,屈足卷趾時呈凹陷處。
   主 治:足心熱。
   手 法:揉按36次。

  7、穴 名:盲俞(衝脈、足少陰之會穴)
   取穴方法:肚臍旁開五分。
   主 治:頭痛。
   手 法:拇、中指按後,斜向上頂,左治右,右治左。
  8、穴 名:列缺(手太陰肺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任脈)
   取穴方法:兩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處。
   主 治:頭頂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上頂。
  9、穴 名:懸鐘(足少陽膽經、八會穴之髓會)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後緣。
   主 治:偏頭痛。
   手 法:按揉3—6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10、穴 名:定喘(華佗夾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開五分處。
   主 治:哮喘。
   手 法:斜向肩部頂1-2分鐘。
  11、穴 名:止瀉(任脈上,關元、石門中間)
   取穴方法:臍下二寸半取之。
   主 治:腹瀉。
   手 法:直按稍斜上頂。
  12、穴 名:降壓(足厥陰肝經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與太衝之間,
   主 治:高血壓。
   手 法:震顫點按1-2分鐘。
  13、穴 名:足三裡(足陽明胃經;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橫指。
   主 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鐘。胃痛時,用雙拇指按揉患者雙腿足三裡穴(位於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待有酸麻脹感後 3一5分鐘,胃痛可明顯減輕。
  14、穴 名:大骨空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節指骨與遠節指骨連接橫紋橈側面中點赤白交界處。
   主 治:白內障。
   手 法:用力點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 名:神庭(督脈)
   取穴方法: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主 治:腦疲倦,(醒腦)
  手 法:中指點按刺激。
  16、穴 名:血海(足太陰脾經)
   取穴方法:髕骨內上緣二寸。
   主 治:眼皮浮腫。
   手 法:拇指強力度按壓。
  17、穴 名:肩痛穴(足陽明胃經上,)
   取穴方法:足三裡下約三寸左右,脛骨邊緣。
   主 治:肩周炎。
   手 法:強力度按壓1-2分鐘,左治右,右治左。
  18、穴 名:扭傷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陽明大腸經)與陽池(手少陽三焦經)聯線的上1/4與下3/4交點處。
   主 治:急性腰扭傷。
   手 法:強力度,同時按壓兩臂的扭傷穴。
  19、穴 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轉子與尾骨尖聯線中點下一寸處。
   主 治:坐骨神經痛。
   手 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頂。
  20、穴 名:足跟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與勞宮穴聯線上找痛點。
   主 治:足跟痛。
   手 法:按揉1-2分鐘。
  21、穴 名:承漿(任脈,)
   取穴方法:唇溝之中央凹陷處。
   主 治:小兒厭食症。
   手 法:中力度按揉3-5分鐘。
  22、穴 名:遺尿點(手針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節橫紋中點。
   主 治:小兒遺尿(腎虛)
   手 法:輕按揉1-3分鐘。


  23、穴 名:天柱(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方法:頸部大筋外緣之後髮際五分凹陷處,啞門旁開1.5寸。
   主 治:喉頭腫痛。
   手 法:輕揉按2-4分鐘。
  24、穴 名:太衝(足厥陰肝經,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縫間上一寸五分處。
   主 治:鼻出血。
   手 法:垂直用力點按。
  25、穴 名:上迎香(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內眥下五分處。
   主 治:鼻竇炎。
   手 法:按揉1-2分鐘。
  26、穴 名:少澤(手太陽小腸經,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側,距指甲0.1寸。
   主 治:急性結膜炎。
   手 法:拇指重掐法。
  27、穴 名:大抒(足太陽膀胱經)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
   主 治:麥粒腫。
   手 法:直按斜向頸椎用力頂按。
  28、穴 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陽膀胱經)至2、3趾骨聯合處聯線中點。
   主 治:冠心痛,止痛。
   手 法:指端或用原子筆芯按壓5分鐘。
  29、穴 名:元駿穴
   取穴方法:位於左手手掌心中指指關節下。
   主 治:冠心病,心絞痛。
   手 法:一指禪推法點揉。
  30、穴 名:關元(任脈,小腸募穴)
   取穴方法:臍下四橫指,中線。
   主 治:失眠。
   手 法:半臥後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湧泉穴200下。
  31、穴 名:四白(足陽明胃經)
   取穴方法: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
   主 治:便秘。
   手 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時按雙側四白加長強穴(長強尾骨端凹陷處)。
  32、穴 名:安眠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風(手少陽三焦經)與風池穴(足少陽膽經)邊線中點。
   主 治:失眠、偏頭痛。
   手 法:中度點按。
  33、穴 名:牽正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 治:面神經麻痺、口腔潰瘍。
   手 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潰瘍加小腸反射區)。
  34、穴 名:失眠穴(經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點。
   主 治:失眠、足跟痛。
   手 法:重度力點按。
  35、穴 名:閃腰穴(足太陽膀胱經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陽膀胱經)與崑崙穴(足太陽膀胱經)連線上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附近有一壓痛點。
   主 治:腰扭傷又稱閃腰。
   手 法:點按。患者俯臥,醫者找出雙側「閃腰穴」後,用雙手拇指猛然點按患者雙側穴位,壓放三至五次後,再平揉一至三分鐘,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為度。接著輕柔、和緩地按摩腰部數分鐘結束治療。一次手法完畢後,患者多有明顯好轉,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療後,腰痛症狀就會消失。
  36、穴 名:落枕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於手背側,當第2、第3掌骨間,指掌關節後約0.5寸處。
  主 治:落枕。
  手 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間,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觸摸,從骨和骨變狹的手指盡頭之處起,大約一指寬的距離上,一壓,有強烈壓痛之處,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原子筆頭(不是筆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會變得輕鬆多了。
  37、穴 名:太陽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主 治:頭痛。
   手 法:頭痛發作時,患者自已回用雙手食指分別按壓頭部雙側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一寸凹陷處),壓至脹痛,並按順時針方向旋轉約1分鐘,頭痛便可減輕。
  38、穴 名:合谷(手陽明大腸經)
   取穴方法:確定此穴時應讓患者側腕對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於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點,拇指側。(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再介紹一種簡易找法: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位於骨頭延長角的交點即是此穴。
   主 治:暈厥。
   手 法:中暑、中風、虛脫時,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續2一3分鐘,一般會緩解。
  39、穴 名:人中(任脈)
   取穴方法:該穴位於人體的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主 治:休克。
   手 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壓、興奮呼吸中樞的作用。當遇到中風、中暑、中毒、過敏的病人突然出現昏迷、呼吸停止、血壓下降、休克等情況時,用拇指尖陷壓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40、穴 名:勞宮(手厥陰心包經,滎穴)
   取穴方法:勞宮穴位於人體的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
   主 治:高血壓.
   手 法:高血壓患者因生氣、暴怒、激動、勞累,血壓會急劇上升,對患者生命有極大威脅。此時按壓勞宮穴
  (屈指握拳,中指與無名指尖之間所對的掌心中),可使血壓逐漸恢復正常。
  41、穴 名:少商(手太陰肺經,井穴)
   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側,距指甲角一分處。
   主 治:呃逆。
   手 法:呃逆時,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緊壓少商人,至有酸痛感為度,持續半分鐘到1分鐘,呃逆可止。
  42、穴 名:內關(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
   取穴方法:
   主 治:止嘔吐.
   手 法:嘔吐時,可用中指壓內關止嘔。內關穴在掌面腕橫紋上二寸兩筋之間,壓至有酸脹感即說明已中穴位,約1分鐘即止嘔吐。 
  43、穴 名:天樞(足陽明胃經,大腸募穴)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主 治:便秘
   手 法:便秘者在大便時以左手中指點壓左側天樞穴(位於肚臍左側2寸),至有明顯酸脹感即按住不動,堅持1分鐘左右,就有便感;然後屏氣,增加腹內壓,即可排便。 
  44、穴 名:腳後跟
   取穴方法:踝關節及足跟骨之間的凹陷處。
   主 治:止鼻血。
   手 法:鼻子出血時,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腳後跟(踝關節及足跟骨之間的凹陷處),左鼻出血捏右腳跟,右鼻出血捏左腳跟,即回止血。
  45、穴 名:陽陵泉(足少陽膽經,合穴,膽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主 治:膽絞痛.
   手 法:囊炎、膽結石發作時,右上腹可發生劇烈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1寸凹陷處的陽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續授摩2分鐘鉀,可獲良好止痛效果。
  46、穴 名:三陰交(足太陰脾經)
   取穴方法: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主 治:腎絞痛。
   手 法:腎絞痛發作時苦不堪言,此時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陰交(內踝上三寸脛骨後緣),反覆授摩3一5分鐘,腎絞痛即回緩解。
  47、穴 名:至陽(督脈)
   取穴方法:背部後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 治:緩解心絞痛.
   手 法:心絞痛發作常伴有胸部壓迫、窒息感。此時可按壓至陽穴(位於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頭垂臂,兩側肩胛角下緣直線交於脊柱五中點即是此穴),授壓3一6分鐘,心絞痛即可緩解。

相關焦點

  • 中醫治療便秘有 475首方劑,發明了針刺灸法、穴位埋線等治療方法...
    因為早在戰國時代,中醫就對便秘開始了辯證和治療研究,兩千多年來,中醫藥工作者出版了有關便秘的醫籍 95本,研製了治療便秘的 475首方劑,並發明了多種治療便秘的方法,如針刺灸法、穴位貼敷、穴位埋線、中藥灌腸、推拿按摩、氣功導引等,還有很多單方、驗方。正是因為有這麼多治療便秘的方法,所以患者的自我治療率很高,而真正到醫院求治的患者往往都是難治性便秘。中醫藥治療便秘具有特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 滑胎--艾灸穴位及治療方法
    滑胎--艾灸穴位及治療方法  凡墮胎或小產連續發生3次以上者,稱為滑胎,亦稱「屢孕屢墮」或「數墮胎」。臨床上滑胎一般分為腎氣不固、脾胃氣虛、相火妄動、虛寒相搏、外傷五種證型。  本病類似於西醫學的習慣性流產。  (1)腎氣不固:曾數次胎墮,受孕之後腰膝疫軟,小腹下墜,頭暈耳鳴,尿頻或失禁,或陰道流血,舌質淡,脈滑大,兩尺尤弱。
  • 穴位埋線治療肥胖症100例臨床觀察
    方法:根據辨證每埋線減肥[摘 要] 目的:觀察穴位埋線方法治療肥胖症的療效。方法:根據辨證每次選5~6穴,將羊腸線埋植入穴位中。結果:經7次治療,顯效58例,有效37例,無效5例。結論:本法治療肥胖症的效果滿意。
  • 6種常見疾病的中醫穴位按摩方法!
    人體有很多個穴位,這些穴位在中醫學上來講是有很多的作用,每一個穴位可能都至關重要,常按摩這些穴位不僅能防病還能幫助我們治病,效果比吃藥好,所以穴位按摩對身體有很多好處。那麼穴位按摩手法有哪些呢?穴位按摩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治病,如果我們的身體出現不同原因的疼痛,都是可以通過按摩穴位來緩解,如果常按摩一些重要穴位可能效果比吃補品還要好,所以我們要了解一下。合谷穴:抗擊各種疼痛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具有疏風止痛,通絡開竅之功。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掌骨間隙之中點處。用對側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處皮膚。
  • 七個穴位治療肩周炎
    天宗穴的位置:位於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取穴方法: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貼在右肩膀二分之一處,中指指尖位置即是。穴位解剖:在岡下窩中央岡下肌中;有旋肩胛動、靜脈肌支;布有肩胛神經。
  • 中醫治療的黑馬:穴位埋線能治什麼病?
    穴位埋線是將羊腸線等可被人體吸收的線埋入穴位中,以此達到治病調體的目的。   作用原理:一是利用可吸收線作為異性蛋白埋入穴位可提高機體應激、抗炎能力;二是蛋白線在組織中被分解吸收對穴位起到持續刺激作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 B肝、肝硬化、肝腹水等肝病中醫中藥穴位膏貼,穴位貼輔助治療...
    肝臟疾病危害性真的很大,應以積極治療預防為主,說到治療,中醫治療肝病的獨特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中醫調理降酶抗病毒效果穩定且副作用小,是值得推薦的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肝病的方法多種多樣,為何肝病中藥穴位膏貼+多靶點複方療法別具一格?
  • 人體足部穴位圖解 按摩足部穴位治療疾病
    人體足部穴位圖解——湧泉穴位置:足底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界處。主治病症:開竅醒神,寧心安神。適用於頭目昏花、失眠、頭項痛、足心熱、中風、下肢癱瘓、目澀咽乾等病症。 人體足部穴位圖解——崑崙穴位置:在外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平外踝高點取穴。
  • 腳底穴位圖解大全及腳底穴位按摩方法
    當刺激,自然也會加快排除沉積在組織周圍的毒素和廢物,因而達到療效的效果,這就是現在醫學所稱的(第三醫學),利用刺激細胞組織的再生能力,讓器官自我恢復並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療法。(一般打針吃藥稱為第一醫學,物理治療或超音波、遠紅外線照射等為第二醫學)。 人體腳底集合了身體的全部器官,我們將此稱為反射區。但反射區並不僅存於腳底,在手、耳、顏面中也有存在。
  • 風市穴:治療半身不遂、下肢麻木的穴位
    風市穴歸屬足少陽膽經,有排除大腿多餘水分,使大腿變苗條;緩解治療半身不遂、下肢麻木、腳氣等作用,風市穴的位置:當膕橫紋上7寸,詳見本文圖解風市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取穴方法】仰臥位,在大腿外側的中線上,兩手自然伸直時,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中指尖處,按壓有酸脹感。
  • 哪些穴位能治療頸椎病?可自我按摩7個穴位
    目前為止,還沒有特效方法能徹底根治頸椎病,不妨按摩特效穴位來減輕頸椎病症狀。按摩哪些穴位能輔助治療頸椎病?1、秉風穴首先端正坐好,用對側的食指、無名指和中指按摩秉風穴2分鐘,讓肩膀部位有酸脹和上肢發軟無力為宜。
  • 靶向CD47/SIRPα的抗腫瘤治療研究進展
    最近的研究也提出了另一種方法,通過使用miRNA抑制來減少CD47的表達並減緩腫瘤細胞的生長。考慮到miR-708與CD47之間存在負相關,miR-708表達的恢復可以調節CD47的表達。此外,miR-708和抗CD47抗體治療的聯合應用可提高巨噬細胞對白血病CEM細胞的吞噬活性,因此可在未來的研究中用作組合抗白血病治療。
  • 穴位按摩的方法和基本技巧
    中醫按摩講究的是按摩身體的不同部位,給我們帶來的好處,那麼對於穴位按摩我們有怎樣的認識呢?其實古老的按摩方法流傳至今一定是有自己的好處的。功效此按摩養生法可促進消化功能,預防和治療便秘,如在搓摩過程中能得氣,則效果更佳。按摩四肢先用左手搓摩右手,由肩及肘、腕和指尖,再順大腿至膝、踝、腳心和趾,如此反覆搓摩20多遍,搓摩時用力可稍重,但不能有痛感;再用同法,換右手搓摩左側肢體。
  • 【穴位】少澤穴:治療頭痛、腦血管病、咽炎、扁桃體炎
    導讀:按摩少澤穴的作用與好處 治療頭痛、腦血管病、咽炎、扁桃體炎、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等。少澤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裡呢,怎麼找?本文圖解少澤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少澤穴位位置圖】【取穴方法】付掌,伸直小指,於小指甲尺側緣與基底部各作一線,兩線交點處即為少澤穴,按壓有酸脹感。【穴位解剖】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指背動脈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尺神經手背支。【穴名解說】    少澤穴,經穴名。屬:手太陽小腸經。出《靈樞。本輸》。井(金)穴。別名:小吉穴、少吉穴。
  • 最齊全的「穴位拍打操」,治療百病!自己就是最好的醫生!
    穴位健康操基本動作示意圖及功效1、對擊十宣穴【取穴方法】仰掌,十指微屈微,十宣穴在手十指尖端,左右共10個穴位【功效】清熱開竅。輔助治療:急救:昏迷、休克、中暑、癔病、驚厥等。可緩解各種熱證:急性咽喉炎、急性胃腸炎、高血壓、手指麻木。2、對擊八邪穴【取穴方法】八邪穴的準確位置位於手指背面,微握拳,第1~5指間,各個手指的分叉處,共有8個穴位。
  • 腰間盤突出症不花錢、最簡單的治療方法!
    此法對治療腰椎間突出症有很好的療效,它的優點是:病人治療時基本沒有痛感,見效快,方法簡便,宜於推廣。輕的幾次就能使症狀消失。(1)俯臥沉腰法:病人俯臥在胸前三個枕頭與大腿部三個枕頭上,腰部不加任何壓力自然下沉十至十五分鐘,這種姿勢可以使腰椎後緣間隙變小,把突出的骨髓核推入椎間盤間隙內。
  • 承泣穴:治療結膜炎、近視、遠視、散光的穴位
    承泣穴歸屬足陽明胃經,有消除黑眼圈、治療近視、口眼歪斜等作用。承泣穴的位置:眼球正下方,眼框骨凹陷處,詳見本文圖解承泣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近視配伍穴位:承泣穴、睛明穴    口眼斜配伍穴位:承泣穴、陽白穴    【臨床運用】現代常用於治療結膜炎、近視、遠視、散光。青光眼、斜視、白內障、視神經萎縮、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等。
  • 治療「肩頸背痛」,3個穴位最管用
    治療「肩頸背痛」,3個穴位最管用                                 由於生活中,各種不良的習慣使得人們的肩頸背部都常有酸痛等不適症狀的產生
  • 腳底穴位圖解大全及按摩方法
    當刺激,自然也會加快排除沉積在組織周圍的毒素和廢物,因而達到療效的效果,這就是現在醫學所稱的(第三醫學),利用刺激細胞組織的再生能力,讓器官自我恢復並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療法。(一般打針吃藥稱為第一醫學,物理治療或超音波、遠紅外線照射等為第二醫學)。
  • 中醫治療近視的六種傳統手法
    方法2:針灸治療優點:針灸療法防治近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針灸諸法中,以梅花針叩刺與耳穴壓豆操作簡單,使用方便,而臨床採用較多早期治療系在傳統穴位上進行扎刺,如有報告認為針刺翳明穴,在173隻眼中,其總有效率高達91.9%,幾乎原有的病眼視力均有不同程度的視力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