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小華溫馨提示
配合音樂閱讀全文
風味更佳喲~
▼
周一迷糊的清晨裡,還來不及思考早餐吃什麼,雙腳已經不自覺邁進熟悉的小店,喊上一碗薺菜餛飩,來來往往的吆喝讓這幾平方的小天地,充滿了人情的熱氣騰騰。
個頭小巧的餛飩在大鍋裡翻滾著,不多時,老闆大手一撈,在早已鋪好蝦米和紫菜的碗底,澆上一勺沸騰的熱湯,再撒上一把小香蔥,一碗香氣四溢的薺菜小餛飩,就出鍋啦!
咬上一口,滑溜溜的餛飩皮,麵皮的香氣,包裹著薺菜的清香滿溢在唇齒間,暖暖的一碗餛飩下肚,在這乍暖還寒的春日裡,仿佛又有了努力面對一周工作的動力。
薺菜是屬於春天的野菜,民間歷來有薺菜崇拜。百姓認為春天食用薺菜,應時而食,可以驅邪明目,吉祥而健身。
江南甚至還有農曆三月三為薺菜生日的說法,在三月三這天要吃薺菜花煮雞蛋,這傳統來源於2000多年前古老的上巳節,古時這一天要舉行重要儀式以消災闢邪,祈求吉祥平安。
上海人民對「餛飩」的熱情,就猶如廣東人對早茶,東北人對餃子,陝西人對麵食,雖不是每時每刻非食不可,但總是那份讓人牽腸掛肚的平常家鄉滋味。
別小看這一碗小小的餛飩,在影視作品裡,也能見到它的身影。
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裡,由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是流落到香港的上海人。每天黃昏,蘇太太都要換上精緻的旗袍和耳環,拎著保溫筒,去樓下小店裡買餛飩。想來在蘇太太的心裡,這碗餛飩也要是薺菜豬肉餡的才最好。
這也許也是從小在上海長大的王家衛,對「餛飩」的執念。
說來「吃薺菜」這件事情,也不光是上海人民的獨家喜好,歷代好美食的文人都是薺菜的粉絲。
《詩 經·邶風·谷風》中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在野菜中,薺菜的味道是最好的,一來無腥苦,二來無怪味,摘些葉子用手一搓還有些淡淡的甜香,這種不偏不怪的味道,與其他食材擱在一起,淡者出味,濃者提鮮。
魏晉南北朝時,便有若干《薺賦》問世。到了北宋,陸遊還曾作過《食薺十韻》來表達對薺菜的喜愛。
而一代美食家蘇軾,對薺菜的評價就更高了。在《與徐十二書》:「今日食薺極美……雖不甘於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其法取薺一二升許,淨擇,入淘米三合,冷水三升,生薑不去皮,捶兩指大同入釜中,澆生油一硯殼,當於羹面上……不得入鹽醋,君若知此味,則陸海八珍,皆可鄙厭也」。
號稱文藝界「泥石流」的汪曾祺老先生是出了名的會吃,在《故鄉的野菜》裡,頭一道提起的,便是薺菜。
若是春天,就會有兩樣應時涼拌小菜:楊花蘿蔔(即北京的小水蘿蔔)切細絲拌海蜇,和拌薺菜。薺菜焯過,碎切,和香乾細丁同拌加姜米,澆以麻油醬醋,或用蝦米,或不用,均可。這道菜常摶成寶塔形,臨吃推倒,拌勻。拌薺菜總是受歡迎的,吃個新鮮。凡野菜,都有一種園種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看到美食大家們對薺菜的描述,簡直食指大動有沒有~
小餛飩是從前上海街頭巷尾常見的小吃,如今大多味道正宗的老店,也還隱藏在老舊的弄堂裡。
吃著小餛飩長大的上海人,仿佛也長出了如同這小餛飩一般的個性,市井隨性,不張揚卻自有態度。用心做好一碗小餛飩,既是生計也是一種態度。
▲來綠華小鎮上,用一碗薺菜餛飩打開你的味蕾~
如今,「薺菜餛飩」已經不僅僅是上海人民的「專利」,在不同的城市,你總能看到不同的「老上海餛飩」招牌,相同的是,店裡飄著的那一股熟悉香氣,簡簡單單的一碗薺菜餛飩,就足夠讓人感覺到滿足的小確幸,消掉對工作的麻木疲憊,油然生出對生活的期待和勇氣。
那麼今天,你吃薺菜餛飩了嗎?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
關注綠華旅遊微信訂閱號
獲取更多綠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