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關乎全球疫情防控

2020-12-17 鄧如山

在12月12日召開的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表現了一個締約國的最大雄心,在雄心峰會上以自主貢獻的姿態宣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硬指標」,宏大的目標:力爭在2030個中前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剛性指標或硬性:2030年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的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包括風能和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量消耗的比重提升到大約25%;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能和太陽能的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目標與國內正在進行的生產力新舊動能的轉換模式保持了同步性、一致性和協同性。「犧牲」了舊的生產動能,創造了新的生產動能,以綠色經濟和科技經濟引領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增長模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中國方案」、「中國榜樣」、「中國力量」必將提振世界各國人民應對氣候危機的信心和決心。

中國是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締約國,從節能減排的力度上講,中國也是《巴黎協定》的積極落實者和踐行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是對科學發展觀生動而形象的概括。「題中應有之意」符合科學哲學主體性作用和伴隨性作用聯繫論的等效原理,實現生產方式由粗放型、數量型向集約型、質量型的轉換,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美好生活追求的目標,這是「主題」,淘汰高汙染、高耗能的傳統產業,大力倡導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這是「應有之意」,「主題」的主體性作用和「應有之意」的伴隨性作用表現為一致性和互動性的促進關係,也就是說,中國的新發展格局契合了聯合國在《巴黎協定》確立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方針和目標。

氣候變化和新冠病毒的傳播既存在微觀性的直接關聯,也存在宏觀性的間接關聯,可以將全球氣候變化看成是主體性的作用,將新冠病毒和其它病毒、細菌的傳播看成是伴隨性的作用,從科學哲學主體性作用和伴隨性作用的等效原理可以解釋氣候變化和病毒、細菌繁殖與傳播的關聯性。科學家在氣候變化與疾病傳播相互聯繫的研究中發現,溫度、溼度等氣象條件對新冠病毒的傳播產生了直接影響,新冠病毒對環境條件有一定的耐受性,在氣溫為5℃至11℃,溼度為60%至80%時,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力最強,高溫乾燥的夏季和春季降低了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而低溫溼潤的冬季和秋季提升了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人體的內臟器官有適合新冠病毒「寄宿」的溫度和溼度,儘管夏季的氣象條件不利於新冠病毒的傳播,而冬季的氣象條件有利於新冠病毒的復發和擴散,然而,人們不能以氣象條件的季節性變化作為阻止病毒傳播的主要依靠,阻止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主要依賴於常態化的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的緊急響應機制。

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恰恰是在全球氣候大變化的背景下發生的,中外科學家由此認為,人類工業化以來過度排放的經濟活動既改變了全球氣候條件,也改變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條件,這說明非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對氣候和生態環境的改變符合環境哲學變化論的等效原理。氣候和生態環境快速變化的疊加效應或協同效應是新發和復發傳染病的重要原因。為什麼說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促成了病毒和細菌的生長和傳播?這是因為氣候和生態條件的變化對生物和微生物的生存方式和地理分布產生了破壞性的影響,比如:全球氣溫上升加快了陸地凍土層、高原和海洋冰川的融化,一些被冰天雪地「封存」的病菌有可能隨溫度的上升和冰雪的融化而得以釋放,頻發的地質災難和洪澇災害助長了細菌的產生和蔓延。像蝙蝠和穿山甲一類的野生動物很有可能是新冠病毒最初的藏身地或「宿主」,如果蝙蝠和穿山甲棲居的山洞和深山老林遭到了毀壞或變得不適合野生動物的生存習性,那麼被蝙蝠和穿山甲「封存」的病毒和細菌就有可能「跳出」洞穴和森林,在更大的地理範圍擴散,從而影響到人類居住地的生物安全,使人類自身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脅。

世界氣象組織在今年的9月9日發布了一份《2020年團結在科學中》的報告,聯合國的氣象科學家在報告中說到,全球氣候變化沒有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而減緩,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短暫的下降之後又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世界氣象組織設定了氣溫控制的目標,通過籤約國的共同努力,力爭在本世紀未將全球平均氣溫的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的範圍。過去的5年(2016至2020年)已成為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二氧化碳的大氣濃度相應地上升到過去300萬年以來的最高值。氣象組織的2020年報告對世紀末溫控目標的實現持謹慎樂觀的態度,這需要世界各國團結一致的努力,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對策,比如: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出行方式,研發和推廣節能減排的能源利用技術等

相關焦點

  • 麥肯錫報告:後疫情時代下的氣候變化
    全球知名的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於2020年4月發布的Quarterly Addressing(季度發布)。提出如何藉由這波肺炎疫情的經驗與教訓,作為未來面對氣候危機的規劃。作為全球大企業的麥肯錫(McKinsey)從這次的疫情中提出三個核心問題,討論疫情與氣候變化關係,強調氣候行動的作為,仍是未來10年的關鍵,並建議應該如合思考這次的危機與後續的規劃。麥肯錫從這次的疫情中提出三個核心問題,討論疫情與氣候變化關係。
  • 疫情防控面對面:多地嚴防境外疫情輸入 全球疫情變化受關注
    原標題:疫情防控面對面:多地嚴防境外疫情輸入 全球疫情變化受關注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監測顯示,截至2月25日24時,網絡新聞和APP的相關報導量出現小幅度上揚,微博平臺熱度較24日再次下降,其餘平臺走勢與24日基本持平。
  • 比爾·蓋茨:氣候變化破壞性遠超新冠疫情
    據外媒報導,微軟聯合創始人、大慈善家比爾·蓋茨(BillGates)在最新博客文章中呼籲美國早做準備,因為氣候變化帶來的破壞性遠超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蓋茨寫道:「儘管這種流行病很可怕,但氣候變化的影響可能會更糟糕。
  • 中英兩國氣候變化專家的一封公開信
    兩國可通過開展獨特的合作,引領全球抗擊氣候變化。△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12月12日,在英國倫敦,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講話。
  • 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悄然在改變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經過舉國上下艱苦努力,中國疫情防控措施取得積極成效,已經走出最困難、最艱巨的階段。但迄今為止,全球疫情仍未迎來拐點時刻。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以「黑天鵝」面目加劇了國際社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複雜程度。
  • 陳新光:中國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世界典範
    五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其中最重要的長期目標就是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1.5至2攝氏度以內,通過協定開啟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新階段。
  • 堅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定力 繼續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
    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的突出貢獻。——2017年,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因美國氣候政策出現變化而面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習近平主席年初在參加達沃斯論壇和訪問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時,多次表明中方堅定支持《巴黎協定》的態度和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指出:「《巴黎協定》符合全球發展大方向,成果來之不易,應當共同堅守,不能輕言放棄。
  •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雄心和決心(和音)
    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各國都應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團結一心,提振雄心,增強信心,努力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倡議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並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 全球氣候變化,未來會有哪些影響?
    而這幾天的低溫情況也說明今年的氣候變化,和往常不一樣。放眼全球,美國的火山爆發,澳大利亞的山火爆發,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在大氣環流和海洋暖流的互相影響下,目前這個冬天寒潮頻發,異常大雪,以及颱風的出現,都告訴人類氣候變化越來越不正常了。
  • 新華社評論員: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論習近平主席在氣候...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 題: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論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重要講話新華社評論員「讓我們繼往開來、並肩前行,助力《巴黎協定》行穩致遠,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 外交部:中方將繼續支持加勒比國家防控疫情、恢復經濟
    有記者提問,日前,第二次中國和加勒比建交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副外長級特別會議成功舉行,能否介紹一下會議成果?下階段中國同加勒比國家將採取哪些措施應對疫情? 汪文斌表示,2020年12月16日,第二次中國和加勒比建交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副外長級特別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和多米尼克外長達魯共同主持會議。多米尼克總理斯凱裡特出席並致辭。
  • 氣候雄心峰會呼籲全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我國都做了些什麼?
    近日,氣候雄心峰會呼籲全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2016年,全球195個國家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了《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目標將21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並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前工業化時期水平之上1.5攝氏度以內。
  • 全球氣候變化敲響警鐘 推動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2019年,在世界氣候史上無疑是一個糟糕的年份,在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下,全球氣溫不斷攀升。據英國氣象局監測,截至2019年的10年,是1850年有測量記錄以來全球最溫暖的10年,去年的全球溫度平均比工業化前高1.05攝氏度。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數據則顯示,去年是有記錄以來溫度第二高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
  • 遴選時政熱點:為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中國力量
    「讓我們繼往開來、並肩前行,助力《巴黎協定》行穩致遠,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習近平主席12日出席氣候雄心峰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闡釋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主張,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最新舉措,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力量。   氣候變化是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合力應對氣候變化,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關係人類未來命運。
  • 柳葉刀:癌症與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空氣汙染|柳葉刀|紫外線|肺癌|...
    氣候變化是全世界即將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有關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也是包括醫學界在內的科學家關注的重點。最大的擔憂是氣候變化對傳染病的影響,以及與營養相關的疾病,而對於慢性病尤其是癌症的影響,人們還知之不多。《柳葉刀》旗下的《腫瘤病學》雜誌最近發文,探討氣候變化與癌症的關係。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二。
  • 推動全球氣候治理 共建美麗地球家園
    作者:姚琨(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長)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逆流橫行,全球治理共識減少、赤字凸顯,治理體系和機制受到衝擊,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推進可持續發展等進程嚴重受挫
  • 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系列重大氣候政策新華社記者 成欣、高敬近日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對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了3點倡議,並宣示了提高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4項新舉措。
  • 「國際銳評」中國重信守諾 推動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晚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就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3點倡議,並宣布中國到2030年減少碳排放的一系列新舉措,為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指明方向、注入新的中國力量。5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安排。但是美國政府基於一己之私退出該協定,給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製造了阻力。這場世紀疫情「觸發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各國應對氣候變化,亟需更大行動力。作為《巴黎協定》的促成者與踐行者,中國一直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積極行動。
  • 水可協助抗擊氣候變化——我們等不起
    2020年的主題「水與氣候變化」,探討水和氣候變化是怎樣密不可分地聯繫在一起。依據科學:全球氣候變化危機正在改變著水循環。這將會降低對水資源利用率的可預測性,影響水質,加劇水資源的短缺,並威脅到可持續發展。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對水的需求也在增長,這耗盡了許多地方的自然資源,破壞了環境。
  • 生態環保公益廣告《氣候變化全球議題》
    生態環保公益廣告《氣候變化全球議題》 2020-06-05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