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如何不做利益的傀儡?看「四絕」的智慧(下)

2020-12-21 詩苓說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九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九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上一講啊我們學習到,在本章裡,老子提出了四個棄絕,也就是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絕學無憂。還有兩個倡導,也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那我們就先來學習一下這「四絕」是怎麼一回事,上一講我們已經學習了第一絕,下面我們來學習剩下的三個。

第二,絕仁棄義。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在上一講中也學習到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這裡老子又說絕仁棄義,意思就是脫離了大道的仁義就是假仁假義,是不可取的。我們做出仁義之舉不是為了獲得物質利益,不是為了換取他人的支持或者情感,不是為了獲得大眾的讚揚,而是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利他。

第三,絕巧棄利。看看我們身邊的人,包括我們自己,是不是大多都是利益的傀儡呢?我們奔波勞碌,機關算盡,只是為了多一些再多一些的利益。我特別喜歡莊子逍遙遊中的一句話,他說一隻小鳥即便擁有了整個樹林,也只能在一根枝幹上做巢;一隻鼴鼠即便擁有了整條河流,也只能喝一肚皮的水。而我們卻在巧利的迷惑之下,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第四,絕學無憂。在上一章裡老子也教過我們知識和智慧的區別,我們以為又學到了什麼經驗,獲取了什麼專業知識,聽到了什麼新聞,這些東西通常是狹隘的,時效短的,不正確的,而智慧卻是符合大道的生存法則,只有棄絕了心中的成見和執念,才能連接到真正的合於大道的智慧。

提出四絕之後,老子還提出了兩個倡導,那下一講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那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希望大家持續關注,私信我們進行互動,朋友們再見。

相關焦點

  • 身處困境並不可怕,牢記道德經「四絕」智慧,走出逆境柳暗花明!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九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九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
  • 《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是修道必經之路!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九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九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
  • 溫海明:如何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解讀當前疫情?
    2020年3月8日(農曆二月十五)是《道德經》的作者老子誕辰2591周年紀念日。相傳《道德經》已問世2511年。為了紀念偉大哲學家老子,我們推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溫海明教授運用《道德經》哲學智慧對當前疫情的解讀。溫教授於2019年出版了《道德經明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書,對《道德經》作了意本論的解讀。
  • 《道德經》和《菜根譚》人生智慧集錦
    老子的《道德經》和洪應明的《菜根譚》,都是作者經歷了很多人生坎坷之後,總結出的人生智慧或人生感悟,其中的很多內容都是中華文化中的經典。思想家魯迅講:「不看《道德經》,就不知人生的真諦」。老子《道德經》總結了很多人生中的規律,《菜根譚》中有很多對人生的感悟,二者各有自己的優秀之處。
  • 《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利而不害,為而不爭《老子德經第八十一章》云: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意思是:天之道只會給人類帶來福祉而不會帶來傷害,聖人之道只講奉獻而不求索取,只講順勢而為而不和萬物對抗爭奪,認真努力做最好的自己。這兩句話是對《道德經》全篇的高度濃縮和高度概括,是《道德經》的總結論、總原理、總綱領,吃透了這兩句話,就把握住了《道德經》的整體精神和總體理念。
  • 大道無色無聲無形,我們如何才能活好當下?看《道德經》如何說!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四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四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
  • 《道德經》:上等人的智慧,其實就在於這3點,讀後醍醐灌頂
    區別就在於,上等人談智慧,中等人談事情,下等人談是非。今天我們不說中等人和下等人,暫且就以《道德經》為例,先來說說這上等人談的"智慧",指的是什麼。而真正的君子總是能做到處患難而不憂,因為他們知道困難是當下的,只要自己具備向上的精神和積極地力量,就能夠突破於當下,避免自己受到情緒的困擾,糾纏於沮喪之中。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道德經》作為我國經久不衰的名著經典,在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因其內容博大精深,又被人譽為萬經之王。每個人讀《道德經》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因其自身經歷、眼界高低、思維深度不同,每個人領悟出來的感悟自然大不相同。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在家已有3個月之久,但3個月來,我絲毫不感覺空虛與焦慮。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道德經》:得道之人是什麼樣子的呢?如何做才能成為得道之人?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五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五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
  • 寶寶起名用《道德經》不僅別具一格,而且有智慧有內涵
    用老子的《道德經》取名是很能彰顯父母文化底蘊。而這篇文章主要分享從《道德經》裡如何為哈子取一個別具一格,國學底蘊的好名字呢?老子的《道德經》作為一部哲學作品,在古人取名時,也是備受推崇的。其中有許多富有哲學意義的句子,至今仍值得我們深究。
  •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虛偽,《道德經》語錄說破真相,很現實
    不過古代先賢在看人斷人上面,也富有智慧,《道德經》中就有句語錄,把如何辨認虛偽之人的真相說了個明白: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這番話實在很現實,說透了虛偽者的行動內核與邏輯,按照這個方法,要看明白誰是虛偽的人,其實很簡單。
  • 道德經智慧:人性的錯誤,就是贏了利益,輸了格局!戳透人心現實
    《道德經全文》中,老子說「茶禪一味」,人生道路最好是的品行便是似水相同的聰慧。道德經全文聰慧:人的本性的不正確,便是獲勝權益,輸掉心中!戳透人的內心實際水的聰慧又是什麼呢?水為最軟弱的,無欲無求,它滋養著天地萬物,看起來軟弱,可是它也是最強的,由於全球天地萬物離不了水!它用最軟弱的方式變成了這一世界最關鍵的物品!《道德經全文》中有那樣一段話:是以聖賢抱一為天地式,不由自主見,故明;不自然,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功率;不自矜,故長。
  • 看《安家》徐姑姑的佛系人生,品《道德經》中的人生智慧
    從我的理解來看,徐姑姑一定是讀過《道德經》的人,他的很多思想和做事原則都是在踐行自然之道。在說文解字裡,對「道」的解釋就是我們所走的路,更深一層的解釋便是宇宙之道和道法自然。也有人解釋說:「道」其實是做動詞,給不知道方向的人指明道路,不走錯路是我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德」則是境界因善行而升華。
  • 5000字的《道德經》,曾國藩研讀30年,悟出3句世間真理
    即使他沒有那麼大的能耐,暗地裡做點什麼潑糞的事,也實在令人噁心。對於這樣的人,我們不妨讓他三分地,不與其過度牽絆。讓一分利,得一片天空海闊。當然,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還不算是小人,只是為了各自利益的自私人,我們只要謹防不要吃太多虧便罷。
  • 我們都追求完美,卻不知不完美才是完美:老子《道德經》智慧
    《道德經》第二章前言我們常談追求完美,好像無可厚非,正因為,眾人皆以完美為美,於是讓大家都走上了追求之路,永不停歇。應了那句話: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然而,拼死拼活,到頭來,卻無異於竹籃打水一場空。回頭看,這個追求完美,真是害人不淺。不完美,為何為美?1.缺憾美。說缺憾美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維納斯。
  • 《道德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智商有多高,而是懂得這個道理
    說起為人處事的經典之作,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那本書——《道德經》,而《道德經》作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包羅萬象。這當中,除了最基本的為人處世,它還論述了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一方面引導統治者和普通民眾修聖人之德,同時又強調要實行王道,堪稱古人智慧的一大結晶。除了豐富的內涵,《道德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無可挑剔。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 楊絳說老實人受欺負,老子道德經暗藏給老實人絕學,聰明人學不來
    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在這幾句話中,說盡了與人交往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