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九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九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上一講啊我們學習到,在本章裡,老子提出了四個棄絕,也就是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絕學無憂。還有兩個倡導,也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那我們就先來學習一下這「四絕」是怎麼一回事,上一講我們已經學習了第一絕,下面我們來學習剩下的三個。
第二,絕仁棄義。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在上一講中也學習到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這裡老子又說絕仁棄義,意思就是脫離了大道的仁義就是假仁假義,是不可取的。我們做出仁義之舉不是為了獲得物質利益,不是為了換取他人的支持或者情感,不是為了獲得大眾的讚揚,而是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利他。
第三,絕巧棄利。看看我們身邊的人,包括我們自己,是不是大多都是利益的傀儡呢?我們奔波勞碌,機關算盡,只是為了多一些再多一些的利益。我特別喜歡莊子逍遙遊中的一句話,他說一隻小鳥即便擁有了整個樹林,也只能在一根枝幹上做巢;一隻鼴鼠即便擁有了整條河流,也只能喝一肚皮的水。而我們卻在巧利的迷惑之下,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第四,絕學無憂。在上一章裡老子也教過我們知識和智慧的區別,我們以為又學到了什麼經驗,獲取了什麼專業知識,聽到了什麼新聞,這些東西通常是狹隘的,時效短的,不正確的,而智慧卻是符合大道的生存法則,只有棄絕了心中的成見和執念,才能連接到真正的合於大道的智慧。
提出四絕之後,老子還提出了兩個倡導,那下一講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那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希望大家持續關注,私信我們進行互動,朋友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