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字的《道德經》,曾國藩研讀30年,悟出3句世間真理

2020-12-21 鄧朝芬說歷史

千年前,一代王朝落幕。它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卻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下,衍生了不少時勢造就的英雄。其中最有名的晚清人物,莫過於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在這些曾出現在歷史教科書裡的赫赫有名的人物中,曾國藩名列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憑藉的就是他卓越的能力。

實際上,曾國藩的仕途並不順,按照他自己說的,在30歲之前,他都是庸人一個: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二是為人傲慢,修養不佳;三是"偽",面對人能有好幾副面孔;四則是好色。

直到直到有位廣敷先生的出現,不僅醫治了他的身病,更醫治了他的心病。這心病的醫治,靠的就是世人皆知的《道德經》。曾國藩苦苦研讀這本集老子智慧於大成的書30年,最終悟出3句話:

"士有三不鬥:勿與君子鬥名,勿與小人鬥利,勿與天地鬥巧".

這句世間真理,直至如今還被不少後世職場人奉為自己的座右銘,希望能時刻注意做到這三點,助自己走上人生巔峰。

勿與君子鬥名

大多數有作為的君子,他們幾乎沒有什麼不良的習慣,但是這類人有一個通病,就是比較看重自己的名譽,並且將名譽看的很是重要。所以和君子爭名譽,無疑是將一群有作為的人當做了自己的對手,這不是聰明人的做法。

如果我們能夠給君子讓名,那結果就不一樣了,這是可以讓自己獲利的一件事情,遠遠大於我們去和君子爭名。

勿與小人鬥利

如果說,不與君子鬥名,是為了避其鋒芒。而不與小人鬥利,則實在是為了減少麻煩之舉。小人者,行事不光彩的人。

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對於小人,我們往往都是痛恨的,因為你從來不知道他會在什麼時候背地裡捅你一刀。即使他沒有那麼大的能耐,暗地裡做點什麼潑糞的事,也實在令人噁心。

對於這樣的人,我們不妨讓他三分地,不與其過度牽絆。讓一分利,得一片天空海闊。當然,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還不算是小人,只是為了各自利益的自私人,我們只要謹防不要吃太多虧便罷。

勿與天地鬥巧

有個律師,專做交通賠償這一塊。要是出現問題,他就給人打官司,讓人得到賠償,自己從中獲取利益。他的一個報應,就是很愛賭博,不僅不剩下錢,還到處欠債。為什麼?好比出現問題,比如車出問題,本來是化解惡因的機會,但現在人很聰明,出了問題,就找賠償,錢賠償來了,災禍也一樣來了。

可嘆,世間少有人能懂這個道理。現在人動不動就想著爭取利益,用各種手段,但你爭不過天道的規律。你不知道,凡是各種心機手段爭取到的,都是帶著惡因所以修道人不要爭好處,爭利益。你有福報,自然會給你;沒有福報,你爭到了,都是災禍。這就是現實。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而面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運用不同的方法,做到對症下藥。你才能永遠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道德經》短短五千言,卻蘊含大智慧。

曾國藩憑藉《道德經》,從這種痛苦中剝離出來,贏來了新的機遇。在讀《道德經》五千字的經典中,曾國藩慢慢悟出了老莊之術的真正奧秘。

《道德經》裡面只有5000多字,卻總結出了無上的人類智慧,涉及政治、哲學、經濟、管理、軍事、倫理、環保、養生以及藝術等各個方面。

尼採將道德經奉為至寶,曾評論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魏源說:"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李嘉誠說:"我一生從未失敗,靠的就是源自道德經的建立自我,追求無我";馬雲多次公開推薦,並說"道德經真是讀到了我的內心深處"......

有人說,《道德經》就是老子寫給後世的書,書中很多話語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都是意義非凡。

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道德經》字字珠璣,非常深奧,因此對這本書,很多夥伴都說看不太懂,所以,推薦大家可以嘗試讀一下白話文圖解的版本的《道德經》,內容簡單易懂,不但自己可以在書中尋找做人與處事的大智慧,還能跟孩子一起感受國學文化的薰陶,弘揚中華文化。

書中注釋完整,除卻原文外,還有完整版的解析,難得的是,書中還有600多副的彩圖,所以不用擔心會枯燥。

只要靜下心來看完,相信都會對你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反覆閱讀,結合自身的情況,就能在無形中,給生活帶來其他的出口。

有時間能在這繁雜的社會沉澱下自己,是非常難得的事情。而且書並不貴,只需要69塊錢,現在隨意吃個工作餐都要幾十塊錢了,而這套書卻能看很多年,終身受益。

點擊下方商品卡就可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在家已有3個月之久,但3個月來,我絲毫不感覺空虛與焦慮。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
  • 道德經到底講了啥?其實就這8個字,參透者受用終生
    老子的代表作《道德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這本傳世作品經久不衰,不僅在國內受到歡迎,還被譯成近百種語言,廣為傳播。道德經通篇五千餘字,語言高度精煉,但卻含義深刻。初學者十分難懂,我自己也反覆讀了好多遍,每讀一遍都有新的體會。道德經要言不煩,作為普通人學習運用,其實掌握其中的核心就好了。《道德經》的精髓6個字:順勢、微著、自然。
  •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只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
  • 心煩意亂的時候,讀讀《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心自然會靜下來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中提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世間萬物都有朝相反方向推演的規律,弱會變強,強會變弱,月盈則虧就是這種表象。老子提出善上若水,認為柔弱勝剛強。心煩對人的健康有害處,所以心煩的時候可以讀一讀《道德經》,一切就會很快過去的!老祖宗的智慧穿越時空,仍舊在理《道德經》這本書,老子一氣呵成共寫了5162個字。後人給分了九九八十一章,中國人學哲學的第一本書,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思想的本源。上篇講道,治國之道,為官之道,人生之道。
  • 曾國藩成為二品禮部侍郎時,悟出四個字,現被成功人士當名言警句
    這部分人,已經學到了晚清名臣曾國藩的權謀之術了。曾國藩官居二品後,悟出了四個字,至今被很多成功的官員和企業家牢記心中,有些甚至將這四個字寫下來,掛在自己的辦公室或者家中,當著名言來讀,以時刻警醒自己。如果理解了曾國藩這四個字中的真正含義,那麼,無論是為官,還是經商,都必定有一番大作為。要了解曾國藩在為官中總結出來的權謀精髓,我們得了解他當時的處境。曾國藩38歲的時候,也就是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他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大起大落階段。
  • 白巖松:即使再困難,也不要忘記《道德經》的這句話,建議收藏
    白巖松曾經在公開演講中說過,讓他頓悟的書,除了《曾國藩全書》就是《道德經》。其中影響最大而且自己最喜歡的就是《道德經》。在一次演講中,他說過讓自己的學生抄《道德經》中印象最深的十句話。但是沒想到,中選率最高的就是《道德經》中第二十三章的一句話: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當然這句話也是讓曾國藩頓悟的一句。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曾國藩:成大事者,不能束手束腳,這16字助你不再糾結
    曾國藩這一生何其壯哉,從天資魯鈍的少年郎,成為晚清朝堂的股肱之臣,他這一生簡直就是一個傳奇。要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只有兩個字「自律」,如果需要再清晰一些,不妨來看看他終生信奉的16字座右銘。曾國藩座右銘: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這16個字是送給那些遇事不決,優柔寡斷之人,想要在某一領域有一番作為,就必須要當機立斷,不可束手束腳,否則就會延誤時機,這要放在古代戰爭之中,那可是一潰千裡的罪過!
  • 《道德經》的精髓:是這6個字,悟到的人自然懂,方能成大事
    《道德經》雖言簡意賅,篇幅簡短,卻被翻譯成81個國家的語言,被世界各地的人品讀。看了很多遍《道德經》,最終提煉出《道德經》的精髓,僅6個字:順勢、微著、自然。「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悟到的人,勤加實踐,就夠用一輩子了。
  • 曹德旺:曾國藩這12字箴言,掛在我辦公室50年,讓我一生左右逢源
    常言道「自古成大事者皆有信仰」,曹德旺也並不例外,他曾公開表示,自己最敬佩的人,就是——曾國藩。曹德旺一生堅信曾國藩!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被稱作「半個聖人」的一個人,一手道德文章率先垂範後人,一生經世致用福澤連綿子孫。
  • 答案或在《道德經》裡面
    我便拿出《道德經》,給他找了3段話。並告訴他,記住這3句話,以後你就是單位裡的香餑餑。第一句話:知其雄,守其雌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老子用3句話,教給了我們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雖然成書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但是人性的發展極其緩慢,所以《道德經》時至今日仍然對我們的人生極具指導意義。
  •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1973年馬王堆西漢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前道德經版本,一時震驚世界!沒想到的是,經過對比發現,發現道德經被後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在家已有3個月之久,但3個月來,我絲毫不感覺空虛與焦慮。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
  • 《道德經》的精髓,只有6個字,悟到的人,夠用一輩子了
    《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言簡意賅,篇幅簡短,卻被翻譯成81個國家的語言,被世界各地的人品讀。可見其經典。我寫過上100篇解讀《道德經》的文章,自己每一次落到實踐,都受益無窮。大道至簡,《道德經》的精髓,提煉出來只有6個字:順勢、微著、自然。「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悟到的人,勤加實踐,夠用一輩子了。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道德經》第五章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老子這句話似乎很無情,很冷酷,哪裡符合我們心目中那個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通常我們講誰不仁不義,是帶著尖銳的批評態度的。老子清澈洞明地告訴我們,天地無所謂仁慈和偏愛,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什麼是「芻狗」?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比如對出自《道德經》中的兩句成語,解釋的意思也不相同,還引起學者的討論,各抒己見,最後還是先按成語詞典為標準,但質疑聲仍然不斷。成語一:上善若水在《道德經》第八章中,有一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後人按字面理解為:最高尚的善,應該像水一樣,因為水利於滋潤大自然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 《道德經》8句箴言,背熟了,一生做個明白人!
    《道德經》全文短短5284個字,卻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意從《道德經》中拿出一句,都可作為至理格言和座右銘。本次為大家分享《道德經》裡較為經典的8句箴言,洞見人生智慧,背熟了,一生做個明白人!《道德經》8句箴言·第一句:原文:「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釋義:合抱的粗壯大樹,是由細如針毫的幼苗長起來的;九層的通天高臺,是用一籮筐一籮筐的泥土堆砌築成的;千裡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邁出的這一步開始的。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道德經》中流傳千年的3句話,讓你悟透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而《道德經》這本書是道家的開山之作,可以說是我國智慧的瑰寶,對我們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病態和危機,我們依然能從老子的智慧中汲取營養來應對和解決。《道德經》裡藏著「天道、地道、人道」的奧秘,讓人實在是覺得不可思議了。大家可以看看其中流傳千年的三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