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安邦諮詢
國際投行高盛日前發布了對新一年的金融市場投資的展望報告。對於主要市場的趨勢,高盛都給出了預期。對於債券市場,高盛認為美國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的收益率曲線將趨陡。對於股市,高盛表示,對於大部分全球主要股市而言,目前估值都處於歷史高位,但中國A股估值相對於自身歷史估值、以及全球其他股市估值而言,仍顯得合理。對於原油市場,高盛將2021年布蘭特原油均價預測從此前的每桶59.4美元下調至55美元,將美國原油均價預測從此前的每桶55.9美元下調至52.8美元。但高盛補充稱,「冬季減速帶」只會將油價回到每桶65美元水平的時間從2021年秋季推遲到2022年初。
安邦諮詢(ANBOUND)的研究人員認為,高盛對於全球主要投資領域的展望,主要是基於對於美國經濟環境和政策環境的判斷。其基本的邏輯是新冠疫情在明年仍會持續影響全球經濟和投資領域;同時,在美國的財政刺激規模受到限制的情況下,美聯儲仍然會繼續推動寬鬆的貨幣政策。這些趨勢都會對2021年的全球金融市場帶來新的變化。
在新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會持續蔓延,那麼在全球央行和政府加大刺激力度的貨幣和財政寬鬆政策影響仍會持續。即使目前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可能在年底或明年年初有定型的疫苗問世,但從研發到生產仍需要時間,從量產到大規模的接種則還會有很大問題需要解決,整體能夠克服疫情恐怕需要到明年下半年,甚至年底才能實現。這意味著2021年大部分時間,全球仍會處於疫情的影響之下。這也意味著經濟活動仍會受到限制,將處於溫和復甦的過程之中,很多人期待的經濟「V」型復甦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
同時,在各國政府和央行而言,大規模的刺激措施面臨「彈藥」即將耗盡的危險。美國新一輪財政刺激遲遲難以落地,可能出現政策的「空窗期」,不僅影響經濟的恢復,也會對已經被流動性推高的資本市場帶來掣肘。第四季度以來,歐美股市都出現了徘徊的局面,正反映出在政策支持減弱的情況下,市場已經缺乏繼續向上的動力。而且,如高盛所言,美國大選的結果意味著,未來這一新方案的規模會大大縮水。其他機構也有類似的判斷,施洛德經濟師Irene Lauro就表示,在美國大選沒有出現「藍潮」的情況下,預料未來在財政方面推出刺激方案的規模與力度將會驟降。由於權力移交將歷時數月,新的刺激方案似乎在明年第一季度完結之前都不會實行。對於持續受疫情影響的家庭來說,他們的財政缺口將因此延續,而來自家庭的需求亦將因此降低。對於企業來說,這或會讓他們擱置重新招聘的計劃,甚至增加削減職位的可能性。正是基於這種判斷,高盛對於歐美股市未來繼續升高並不樂觀,反而傾向於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尋求更多的投資機會。
其實,高盛對於各投資主體的展望,主要還是基於對於未來通脹和利率變化的預期。對股市和原油市場價格的判斷都是如此。華爾街許多人在過去幾個月裡都持有收益率曲線變陡峭的預測。美聯儲引入的平均通脹預期的新模式,將容忍長期通脹水平的升高。
高盛對未來一年通脹速度的預測將使剔除通脹影響的實際收益率之間的差距也在擴大,而短期的負收益率情況變得更加突出。高盛預計,到明年年底,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將從目前的約0.96%升至1.3%。與此同時,他們預計兩年期國債收益率將從目前的0.18%小幅升至0.25%。這意味著央行預計2-10年期公債收益率曲線將變陡約30個基點,目前約為78個基點。高盛認為,自3月底以來,10年期實際收益率一直低於零,9月2日觸及-1.12%的歷史低點,目前為-0.8%。實際利率的波動主要是由通脹預期的變化所推動的。五年期實際利率為-1.2%。高盛預測未來5年實際利率將平均在-2.1%左右,因此5年期實際收益率將進一步大幅下降。與此同時,他們預計,未來一年,長期實際利率的負利率將有所下降。
從高盛對美國債券市場的展望來看,未來美聯儲仍會堅持寬鬆的政策,在零利率的情況下,會傾向於QE和收益率曲線控制的方式,加大購買美國國債並影響市場利率。當然,收益率曲線控制可以部分代替量化寬鬆,穩定市場利率的同時又減輕了美聯儲大幅擴表的負擔;當然這也會推升美股的估值,有利於股市的穩定;同時也會引導長期利率向下,有利於企業融資從而刺激經濟恢復。目前來看,日本、澳大利亞都已經採取類似的政策,未來可能成為大部分央行的選擇。但這一政策的問題是會帶來長期通脹的大幅上升。雖然目前經濟低迷下,暫時沒有通脹的壓力,但未來,非常規政策能否及時退出將是影響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一旦錯過時機,全球將面臨一個新的「滯漲」時期。當然,這將是未來三年以後的問題,眼下最需要解決的還是如何推動經濟和市場從疫情的陰影下得以恢復。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國際投行對於股市、債市和原油市場的展望,是基於疫情消褪、經濟恢復和未來通脹變化的預期之上形成的。從這些變化來看,在新的一年,疫情仍會持續影響經濟和金融市場。在財政政策「彈藥」不足的情況下,美聯儲等各國央行採取收益率控制等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但能否推動通脹和經濟恢復仍具有不確定性,而長期通脹上升的風險將是未來需要承受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