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不是個男人,
漸漸地我明白我很可能也不是個女人。
問題是,
我們生活在一個要求我們非男即女的世界裡。
——凱特·伯恩斯坦 (美國著名作家)
《性別是條毛毛蟲》
1994年,(美)凱特·伯恩斯坦
凱特·伯恩斯坦(Kate Bornstein, 1948—)的名字曾經是艾伯特·伯恩斯坦(Albert Bornstein)。於1986年進行變性手術成為女人之後的幾年裡,她/他飽受壓力,仍然選擇了「非男非女」的性別。伯恩斯坦現在是當代重要的跨性別行動主義運動者。
《性別是條毛毛蟲》成書於1994年,作者以幽默、坦誠而極富文採的語言,講述了一個跨性別女人的故事。在20年後的今日來看,書中對二元性別論的懷疑與思考,仍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聖經上,人類誕生之初,只有亞當和夏娃,男人和女人。但一旦我們認定了某種規則,想法就會變得片面。
就在今天,艾倫·佩吉(Ellen Page)發表聲明稱自己是跨性別者,非二元性別,人稱代詞轉變為he或they,現在改名為Elliot Page,並表示"我愛自己的跨性別身份。" Page的明星身份也再次將「跨性別者」的討論推上了新高。
14年,佩吉宣布出櫃,18年與女友Emma Portner完婚
"跨性別者"是指在性別認同、性別表達或性別行為方面與出生時指定的生理性別不符合的人士的總稱。很多時候,跨性別者是先天性的,它與染色體和下丘腦的發育有關,走上這條路只是因為上帝將靈魂放入了錯誤的身體。
二元性別論並不是定義一個人性別的唯一標準,時尚圈也是最早擁抱跨性別美的行業。以一頭紅髮爆火時尚圈的超模Natalie Westling在18年4月接受了跨性別手術,成了一名男孩,並改名為Nathan Westling。原本他籤約的紐約模特經紀公司只籤女模,卻破例為他開設了只有他一個人的男模頁面,而不少業內編輯、設計師與造型師都對男孩Westling表示了支持。
用雌雄莫辯冶豔的氣質,顛覆時尚界的生態法則的澳洲超模Andrej Pejić,童年時就喜歡與女孩們一起玩化妝遊戲,這讓他很快察覺到這並不符合他男孩子身份。在22歲時,他選擇了變性,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女性,並將名字改為Andreja Pejić。完成變性手術後的她在臉書上寫道:"不論是Andrej Pejić,還是Andreja Pejić,"她"都沒有改變,只是性別變得不一樣,"要接受真正的自己,而且你有權利受到和其他人一樣的尊重。"
頂著全球最受矚目"卡戴珊"家族的光環,還叫布魯斯·詹娜(Bruce Jenner)的她,曾是著名的奧運十項全能選手,現在則是一位為LGBTQ+發聲的跨性別女性。她的出櫃,可以說是近年把跨性別族群帶入大眾視野的重要轉折點:2015年的《名利場》(Vanity Fair)六月號上,已經更名Caitlyn的她倚著牆,身穿白色胸衣,封面印著鬥大的一句話"Call me Caitlyn"。
2015年的《名利場》(Vanity Fair)六月號
歌手Miley Cyrus和"鬼馬超模"Cara Delevingne都是公布自己為泛性戀的著名明星。Cara在回答關於性取向問題時說:我認為自己是泛性戀(Pansexuality)。無論對象的性別如何,我都可能會被個人的存在所吸引。這些明星、超模的發聲更讓大眾意識到,傳統二元性別論遠遠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堅不可摧。
Miley Cyrus Cara Delevingne
其實一直都有許多描寫跨性別群體的優秀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關於跨性別人布蘭頓因隱瞞自己女性身份撩妹,被其他男生殘害致死的《男孩別哭》;講述跨性別女主與士兵Barry相愛,後來卻被軍隊裡的同僚當作"性變態"殺死的《迷戀荷爾蒙》;跨性別男孩雷,在家人的支持下,開始了自己的性別過渡期的《三代人》;講述最早接受性別重置手術的丹麥畫家與妻子傳奇故事的英國電影《丹麥女孩》。只不過,這些電影的流傳度和討論度,並不像其他商業電影那樣高。
1999年《男孩別哭》 2003年《迷戀荷爾蒙》
2015年《三代人》 2015年《丹麥女孩》
不只是在西方,在豆瓣上有一部關於性少數群體的國產紀錄片《有性無別》。通過採訪8位跨性別者以及他們的家人、醫生,講述他們飽受社會、家庭帶來的不解和歧視,以及正在經歷著的各種暴力、工作歧視以及醫療問題。
這是一部很短的紀錄片,製作也遠達不到BBC水準,只是用最樸實的鏡頭展現這跨性別者的現狀和他們的心路歷程。影片中他們勇敢發聲,不為改變世界,只期望得到更多親人、朋友、周圍人的理解和尊重。
這是一個特別開放的時代,但仍不是一個特別寬容的時代。很多跨性別者迫於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在進入了社會的公共空間,就選擇成為"正常"的人,默默忍受被錯誤身體所囚禁的痛苦。
片中上海某三甲醫院醫生趙博稱:"據國外統計,每三十萬人中就有一個跨性別者。這不是變態,更不是病。他們就在你我的周圍。"而大多數的中國父母都拒絕去承認孩子是一個跨性別者,在這方面西方的父母,似乎持著更寬容的態度。
"女神"查理茲·塞隆(Charlize Theron)在12年和15年分別領養了一兒一女。從17年開始,五歲的兒子Jackson開始頻繁穿裙子,還接發變成長辮子髮型。塞隆在就此事接受採訪時回答:Jackson愛穿裙子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個女孩。她說:"沒錯,以前我也覺得她是個男孩。但她三歲時告訴我:"我不是男孩!"
朱莉和皮特親生的女兒希洛·朱莉·皮特(Shiloh Jolie-Pitt)從3歲開始就希望成為一個男孩。不僅剪短了頭髮,而且只穿男生的衣服,皮特在採訪的時候也提到過希洛曾經就有想過給自己取一個偏向男孩的名字,還讓大家稱她為"約翰",不要叫"希洛"這個名字。
希洛·朱莉·皮特(Shiloh Jolie-Pitt)
娜奧米·沃茨(Naomi Watts)和前男友Liev Schreiber的兩個兒子,其中的弟弟Samuel Kai從小的心理認知就認為自己是女孩子。在和父母說了這個想法以後,娜奧米和Liev都很支持兒子的想法,從此以後,Samuel便穿起了女裝,打扮成女孩子的樣子。
梅根·福克斯(Megan Fox)和老公Brian Austin Green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哥哥都愛穿裙子。梅根在16年上雞毛秀時曾表示,她父母家裡屬於基督教一個非常傳統的教派,對男女著裝都有嚴格的規定。所以她決心在自己的小家庭裡採取更自由的態度。喜歡COS《冰雪奇緣》裡的Elsa的大兒子Noah,曾被外界攻擊為"怪胎",對此Megan老公反擊道,"他想穿什麼就穿什麼,那是他的人生。"
隨著網絡的發展,放大了這些原本在現實社會中很小眾的群體,讓人們逐漸去了解和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態,也大大加速了真正自由時代的到來。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跨性別這種現象會"消失",因為在那樣的時代,不會再有人拿著性別的戒尺去要求別人。無論出生的時候是男是女,每個人在性別認同上都是自由的、擁有無儘可能性的。因為,每個不同的個體都值得被尊重、被欣賞。那時,世界上將只有一種性取向叫"心之所向"。也許,這也應該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關於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