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紅燒肉,大家自然不能忘記那位將吃紅燒肉事業推向高峰的人—蘇東坡。
正是由於他的努力,紅燒肉才得以從基層走向了上層,從老百姓的菜鍋走上了文人墨客的餐桌。其實,那個源遠流長、名響大江南北的東坡肉說穿了也就是紅燒肉。考究紅燒肉的歷史,確實難以說清 它產生於何時、何地,不過,由於東坡先生孜孜不倦的努力,從他那時起,紅燒肉就正式的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從這首蘇東坡的《食豬肉》詩,不難看出蘇老先生不僅是「每日早來打一碗」般的「好吃」,而且,還深諳紅燒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的烹飪之道!
做法1
主料
帶皮五花肉500g左右
流程一:將肉切成麻將大小的方塊,放到鍋裡紅燒肉煮15分鐘後將肉取出,用涼水衝淨盛盤待用。
流程二:將鍋洗淨置小火上,鍋裡放少許底油,隨後在油裡加20克白砂糖,並用勺子快速攪拌。待糖化開變紅冒泡,再放50克水,攪勻後把汁盛入碗中待用。
流程三:鍋裡放油100克,待油燒至8成熱,倒入肉塊。同時放大蔥50克生薑片30克,與肉塊攪拌翻炒。一分鐘後,將汁分次滴入鍋中染色。當肉塊變成金黃,再加水沒過肉塊。隨後加適量精鹽與紅糖,紅糖不宜過多,有點甜味即可。最後再放5粒八角,一段桂皮,用小火煮。當肉塊變軟,一盤香噴噴的紅燒肉便大功告成了
做法2
原料:精品五花肉、燉肉料包、蔥、冰糖、茶葉。
調料:蔥姜蒜、八角、豆蔻、砂仁、桂紅燒肉皮、香葉、陳皮、幹辣椒、白砂糖、鹽、醬油、紹酒。
步驟1.五花肉切條放入涼水中焯去血末。
步驟2.焯水定型。(千萬不要切好塊再焯,那樣燒出的紅燒肉該沒型了。燒出來的可就不漂亮了)
步驟3.撈出後晾涼切一樣大的方塊(大一點吃起來過癮);
步驟4.鍋中放少許油,煸香蔥姜蒜香料;
步驟5.放入肉塊煸炒(煸炒出肉裡的油);
步驟6.鍋中放少許油倒入白砂糖炒糖色;
步驟7.炒到白糖變成棗紅色關小火;
步驟8.糖色的氣泡由大變小迅速關火,倒入開水(這是紅燒肉中至關重要的一步,這個糖色是焦糖的味道,會讓紅燒肉變得香中帶點微微的焦糖味);
步驟9.倒入肉中,加少許紹酒開水燒加入茶葉水可以去腥味熟得快;
步驟10.最後加醬油調色,加鹽調味;
步驟11.放入深鍋裡,放入開水大火開鍋撇去浮沫,改小火燒45分鐘;
步驟12.改回炒鍋大火放冰糖使汁粘稠即可出鍋,香蔥段點綴。(汁濃味香,澆在米飯上超過癮。)
提示:紅燒肉的做法各地也會稍有不同。南方習慣用醬油(老抽)調色,而北方則偏愛炒糖色兒。原料一般選用上好五花肉(所謂上好五花肉要層次分明,一般五層左右為佳,故名「五花肉」),或者「坐臀肉」(即後臀尖)。可放入白菜、豆腐、土豆、胡蘿蔔等蔬菜一起煮燉,能變化出多種好吃的燉肉菜。
燉肉時最好用冰糖,比白糖做出來的顏色要亮,好看,而且口感也更好。
做法3
1.帶皮五花肉洗淨,切成麻將塊;幹山楂片衝水洗淨。
2.盆中裝入涼水,加入一大勺料酒,放入五紅燒肉花肉塊,浸15分鐘。
3.將浸好的五花肉塊和幹山楂片放入砂鍋裡,加入足量的水,至少高過肉塊兩寸以上。
4.大火燒沸30分鐘,中間不斷用勺子撇除表層浮沫。
5.轉小火微沸,一個半小時。(中間我加蓋了超市裡買來的濾油布,幫助去掉一些油份,沒有的話可以不用。)
6、轉入炒鍋中(不必盛入太多湯,略和肉塊一樣高就可以了),倒入老抽一大勺,中火燒30分鐘至湯汁收濃。
7.加入冰糖(老麥說的是一斤肉一兩糖,這個比例北方人吃肯定是甜了,所以500克肉加40克糖就差不多了),燒到汁濃,加點鹽調整一下味道,最後點香油出鍋。
做法3
原料:帶皮五花肉(豬肉)、幹山楂片、老抽、冰糖。
做法:
1.帶皮五花肉洗淨,切成麻將塊;幹山楂片衝水洗淨。
2.盆中裝入涼水,加入一大勺料酒,放入五花肉塊,浸15分鐘。
3.將浸好的五花肉塊和幹山楂片放入砂鍋裡,加入足量的水,至少高過肉塊兩寸以上。
4.大火燒沸30分鐘,中間不斷用勺子撇除表層浮沫。
5.轉小火微沸,一個半小時。(中間我加蓋了超市裡買來的濾油布,幫助去掉一些油份,沒有的話可以不用。)
6.轉入炒鍋中(不必盛入太多湯,略和肉塊一樣高就可以了),倒入老抽一大勺,中火燒30分鐘至湯汁收濃。
7.加入冰糖(老麥說的是一斤肉一兩糖,這個比例北方人吃肯定是甜了,所以500克肉加40克糖就差不多了),燒到汁濃,加點鹽調整一下味道,最後點香油出鍋。
做法4
1.帶皮五花肉洗淨,切塊,放進砂紅燒肉鍋;
2.砂鍋裡放姜、冰糖、老抽、香菇切片、慄子、桂皮;
3.砂鍋裡放少量水(500克肉、若干香菇等配料,放一碗水)
4.先用大火把鍋燒開,然後轉小火20分鐘;
5.20分鐘後留守在灶旁邊,稍微開大火,在鍋要乾沒幹之際,關火。
優點:快、香、解饞;
綜述:可以視自己口味加入香菇、慄子等配料,以及酌情增減冰糖的量。
特色:成菜整齊,色澤棕紅,肉質鬆軟,板慄清酥
原料:帶皮五花肉750克,板慄300克,溼澱粉25克
製作:豬肉切塊,用糖色醃勻,放入油鍋中稍炸後撈出.蔥姜入鍋稍炒,倒入料酒,醬油,雞湯,隨後將豬肉,精鹽,味精,八角,桂皮依次下鍋燒開,移至小火燒.板慄用溫油稍炸,等肉將爛時下鍋同煮,等肉爛時加入溼澱粉即可。
做法5
原料
主料:帶皮豬五花肉1000克。 製作材料(11張)
配料:白菜心20個。
調料:植物油1000克(無損耗),白沙啤酒100克,鹽8克,味精1克,雞精粉1克,胡椒粉1克,糖10克,醬油10克,姜15克,蔥15克,香油、桂皮、八角、整幹椒各6克,甜酒汁10克。
製法
1.五花肉烙盡餘毛,入熱水中刮洗乾淨,切成2.5釐米見方的塊,用啤酒、甜酒汁、醬油醃漬。
2.姜拍破,蔥打結,白菜心洗淨待用。紅燒肉
3.鍋置旺火上,放入植物油,燒至七成熱時下入五花肉炸成金黃色撈出,瀝乾油分。
4.鍋內留少許底油,將白糖炒出糖色後加入啤酒、醬油、桂皮、整幹椒、八角、姜塊、蔥結、清水、鹽、味精、雞精粉,燒開後倒入高壓鍋內,再放入炸好的五花肉(湯汁以平齊原料為準),蓋好鍋蓋,旺火燒沸上氣後壓17分鐘取出。
5.鍋內加底油,下入白菜心、鹽,炒至斷生入味後圍入盤中,再將五花肉整齊擺入盤內,淋上原汁即成。
特點
色澤紅亮,酥爛不膩。
註:此菜系改良後的紅燒肉,市場供應節奏快,經濟效益佳,深受食客喜愛。
小貼士:
中醫認為,豬肉性平味甘,有潤腸胃、生津液、補腎氣、解熱毒的功效,主治熱病傷津、消渴羸瘦、腎虛體弱、產後血虛、燥咳、便秘、補虛、滋陰、潤燥、滋肝陰、潤肌膚、利小便和止消渴。豬肉煮湯飲下可急補由於津液不足引起的煩燥、乾咳、便秘和難產。
一定要注意三點: 一挑肉最關鍵,要選帶皮的肋條五花肉,極品肋條肉肥瘦相間可近十層,也叫夾心肉,這種肉因層次多一定要切大塊,這樣成品才有賣相; 二是水要一次放足後小火慢燉,期間不要開鍋蓋。糖要用大塊冰糖,冰糖味清甜透明度高,是燒出肉質酥爛香糯、色澤紅亮的關鍵;三是收汁,待小火慢燉兩小時後打開鍋蓋,轉中火收汁待湯汁醇濃即大功告成。
毛澤東與紅燒肉的小故事毛主席愛上紅燒肉是1914年進了湖南第一師範以後,據其同班同學周世釗和蔣竹如的回憶,該校每星期周六打「牙祭」吃紅燒肉,用湘潭醬油(老抽)加冰糖、料酒,大茴(八角)慢火煨成,肉用帶皮的「五花三層」,八人一桌,足有四斤肉,從這時起,*就愛上了這個菜。不過進了北京之後,毛主席吃的紅燒肉是不加醬油的。中南海前「御廚」程汝明在回憶中說:「紅燒」菜餚通常離不開醬油,但毛主席對醬油素不喜歡,所有菜都不讓放醬油。程汝明說,他給毛主席做紅燒肉,是用將糖放在油裡炒熬形成紅色。
開始,程汝明只是聽到打招呼說不讓放醬油,但不知道毛主席為什麼不吃醬油。後來,是專列上一個叫劉耀方的服務員,勇敢地向*提問,說:「毛主席,你怎麼不吃醬油啊?」 毛主席告訴小劉,他最初是吃醬油的,但在對醬油有了更多的了解後,他產生了膩煩心理。因為他的家一度開過醬油作坊,存有一缸一缸的醬油。在一次蓋子偶然打開的時候,他發現裝著醬油的缸裡漂著一層浮動的蛆,他感到非常噁心,從此再也不碰醬油了。程汝明說:「這個事除了做飯菜的師傅,連警衛員都不知道。」
據當年中南海豐澤園的廚師東林發回憶:「給毛主席燒菜不太複雜,一天只做兩頓。每天下午4點到5點起床吃午飯,晚上辦公一直到凌晨2點,到5點才吃晚飯。午飯一般一個全葷、一個半葷素、一個素菜、一個湯。晚飯吃小米粥或綠豆粥加一小碗飯,一個全葷就是一兩至二兩紅燒肉,一個半葷素即青椒炒肉絲等。……我往往給毛主席弄一小碟或一小盤煸幹的小辣椒、豆豉炒苦瓜、清炒空心菜梗子、鹹菜等等。」
另外,毛主席還愛吃豬耳朵、狗肉、羊肉,不喜歡海鮮;偶爾也吃過燕窩、魚翅之類的名貴食物,那不過是換換口味。通常主食是大米摻黃豆、紅豆,麵粉摻蕎麥粉,高粱粉或玉米粉及粗雜糧。蔬菜多食莧菜、空心菜、小白菜、苦瓜、蓮藕等,還有馬齒莧、枸杞尖、地菜等野菜。
周而復記述了毛主席設家宴款待秘魯哲學家門德斯時的菜譜:湖南腊味、炒蝦仁、素炒乾貝、魚香肉絲、醋熘魚片、紅燒獅子頭、魚頭豆腐湯、冬菇白菜、紅燒肉,最後這道菜放在毛主席面前,緊靠這道菜的是一大盤紅豔豔的涼拌辣椒。
毛主席需要紅燒肉、大頭魚「補腦」,可能與其患有腦貧血症有關。步入晚年時,在保健醫生的不斷勸告下,他已比較自覺地迴避紅燒肉這種油性大的菜餚,而多用紅燜魚頭和西式濃湯類食品來解饞。
上個世紀60年代初,毛主席對西餐發生了一點興趣,《*遺物事典》收了一份1961年4月廚師為毛主席制訂的西餐菜譜:蒸魚卜丁、鐵扒桂魚、煎(炸)桂魚、軟炸桂魚、烤魚青、莫斯科紅烤魚、吉士百烤魚、烤青菜魚、菠蘭煮魚、鐵扒大蝦、烤蝦圭、蝦麵盒、炸大蝦、咖喱大蝦、罐燜大蝦、軟炸大蝦、生菜大蝦。據說這一時期他是不吃肉的,原來是以魚蝦代之了。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毛主席宴請尼克森時,曾用湖南名菜「東安雞」等湘菜招待。尼克森吃得很高興,邊吃邊讚賞,據說回國後還在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