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外向」,到外面就「內向」,大部分跟這4種情況有關

2020-12-21 孕嬰育兒經

近年來流行一個詞叫做「神獸」,家長會把自家的孩子稱之為「神獸」,是因為孩子在家很活潑又愛搗亂,家長通常又舍不了嚴厲批評,因此有了「神獸」這個愛稱,但這些在家裡活潑好動,自稱「老大」的神獸們,在外面表現的卻膽小、內向,與在家裡形成明顯的反差。

為什麼孩子在外面膽小,而在家裡去很活躍?

1、與環境有關

孩子從出生到上幼兒園,多數時間是在家中,家裡的環境對於孩子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因此會給孩子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促使孩子可以在家裡無所顧忌的釋放自己。

而外面的環境對於孩子來說是陌生且未知的,因此孩子一般會比較缺乏安全感,出於本能和對自己的保護而變得不愛說話、有些膽小。

2、與父母有關

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二胎家庭,孩子通常像溫室中的花朵一樣被父母呵護著長大,在家中很多父母會以孩子為中心,竭盡全力地滿足孩子的每個小要求,就算是偶爾有些任性,父母也不會太過責怪孩子,因此孩子在父母面前可以放心的活潑玩耍。

但外面的人和物都不是孩子所熟悉的,通常外面的人也不會像父母一樣無條件地包容孩子,因此孩子會有所顧忌,從而不自覺地收斂自己的活潑,這就是為什麼幼兒園老師說的話孩子通常會聽,並且照做,而父母說的話孩子第一反應會是反駁的道理了,在熟悉人的面前,孩子更喜歡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3、與外界接觸的少

有些父母或老人帶孩子,喜歡在家裡待著,這樣孩子接觸外界比較少,導致孩子不知道怎麼去跟陌生人相處,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雖然心裡很想加入他們,但又不知道如何融入進去,因此在外人看來孩子會比較內向。

4、與性格有關

俗話說:「三歲看到老」,孩子其實跟成年人是一樣的,有些孩子性格屬於慢熱型,只有跟熟悉的人才能放得開,與人相處時剛開始會表現得比較膽小、不愛說話,等到接觸久了才會顯現出活潑的一面。

如何幫助孩子改變在外面膽小的問題?

1、從根本入手

在家裡時父母不要對孩子太過溺愛,要讓孩子知道任何人都不會無條件地包容自己,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孩子感覺在家中跟在外面沒有太大的區別,還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增加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畢竟父母不能保護孩子一輩子,孩子長大後,早晚需要獨自前行。

2、多給孩子接觸外界的機會

從小多讓孩子接觸外界,多與其他小朋友接觸,孩子也可以在別人身上學習與人交流的方法,在接觸的過程中孩子也會慢慢變得活潑、不膽怯,同時父母外向健談的表現,也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讓孩子體會到外界的環境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可怕,並且父母永遠是他堅實的後盾。

3、給孩子報一個感興趣的特長班

父母也可以根據孩子自己的喜好,給孩子報一個特長班,現在很多的特長班都會定期舉行演出活動,雖然孩子演出對於家長來說會辛苦一點,但對於孩子的幫助是很大的,不僅可以讓孩子更快的適應陌生的環境,還可以增添孩子的自信心,與小夥伴一起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會增進孩子之間的友情,解放天性。

孩子在外面膽小,但在家裡卻很活躍,多數是因為孩子對外界有未知感,從而表現出自己保護的一種行為,只要家長正確引導,這種情況會逐漸改善的,因此不需過多擔心。

高級育嬰師、多平臺邀約原創作者,想要了解更多母嬰育兒知識可以在文章右上角點擊關注,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就請點讚、收藏和分享吧!

相關焦點

  • 性格內向的孩子和外向的孩子,哪種受歡迎?專家:跟性格無關
    很多孩子在出生之後他們的性格就已經固定了,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較內向,而外向的孩子似乎更受到大家的歡迎,所以內向的孩子往往在人群中都是被忽視的那個。但其實內向只是孩子的性格而已,內向的孩子平時也比較安靜,而且不太喜歡跟別人交流,很多家長因此想讓孩子變得外向一些,希望孩子能夠自來熟一些,所以會想方設法改變孩子的性格。不同性格的孩子其實都有他們各自的特點,性格內向的孩子,家長其實也不用特意去改變孩子,這樣反而容易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
  • 在家活潑好動,一讓他跟人打招呼就害羞,孩子這是內向嗎?
    也許你會覺得,這孩子明明在家的時候挺活潑的,可為什麼一到公共場合就幾乎不敢跟成年人對視,真的讓你太丟人了。於是經常聽到有家長嘮叨孩子「你這孩子,就不能跟叔叔阿姨打聲招呼?」「你就不能懂點禮貌?」關於內向內向和外向一樣,都是一種正常且合理的性格。內向本就沒有錯……只不過內向的人總是會被誤解為害羞的人,這一點也讓他自己開始覺得這是缺點。
  • 外向的孩子比內向的孩子好嗎?家長需要知道
    內向和外向的孩子個性氣質不同,主要是在於獲得能量和釋放能量的方式不同。外向的孩子喜歡熱鬧,喜歡融入環境,在人群中獲得快樂。同樣的外向的孩子需要環境去釋放自己,通過表達,活躍,積極的表現獲得關注,關注帶來成就感,進而讓孩子更加喜歡外向的交流方式,結交的朋友多而廣。
  • 外向的孩子比內向的孩子未來發展更好?研究顯示:並非這樣
    你會認為內向的孩子不如外向的孩子好嗎?你也會因為孩子內向而焦慮不安嗎?如果是這樣,你一定要花費幾分鐘時間看完這篇文章。內向一詞往往與懦弱,自卑,逃避等負面詞語聯繫在一起,因此當父母們聽到有人評論自己的孩子內向時,父母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變得外向。
  • 「內向的孩子」和「外向的孩子」,哪一個較優秀?其實各有千秋
    但是如果是奶奶帶他出去,兒子就要被好好"教育"一番:下樓要和爺爺奶奶打招呼,爺爺奶奶是喜歡你才和你玩得,以至於好幾次兒子乾脆不願出門,因為這件事情家裡人商量了很多次,奶奶認為,小朋友太過內向,這樣的小朋友是不招人喜歡的,而且內向的孩子上學之後會受人欺負,小朋友不願意和他一起玩等等。
  • 內向敏感的孩子,父母逼著外向,逃不出這三種後果
    大家身邊有沒有非常內向的人,是不是都很少說話,在人群裡存在感也都比較低?可是在大人眼裡,孩子內向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很多時候都會逼迫孩子改變,讓孩子經常親戚面前展現自己,以此讓孩子變得外向。但是殊不知,逼孩子變得外向,可能會把孩子毀掉。前幾天吳鎮宇的兒子費曼格在微博上自曝自己得了一種病,讓很多粉絲直呼心疼。
  • 李玫瑾:外向和內向的孩子有什麼特點,早年教育有何不同
    李玫瑾是中國公安大學教授,長期研究青少年心理問題,一次在講座中談到孩子的性格和什麼有關,李玫瑾教授是這樣說的:「孩子從小多聽父母嘮叨,就能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情感依戀,孩子從出生之後,情感是最先發育的,然後才是語言發展,最後形成性格。」
  • 《內向心理學》:外向,其實是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孩子本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偏偏家長和老師都不約而同的有一個共識:偏愛能說會道、多才多藝、勇於表現的外向孩子。於是,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習班、特長班佔據了孩子所有的課餘時間,因為這是好學積極的正能量樣子。因此,很多內向型的孩子不是被強迫去假裝外向,就是被貼上不合群、孤僻、怪孩子的標籤。
  • 「外向」比「內向」更好嗎?它們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正如性格內向的暢銷書作家蘇珊•凱恩在接受《科學美國人》採訪時解釋的那樣,「我們不是反社會的;我們不同的社會。我不能沒有家人和密友,但我也渴望獨處。」 2011年,韋爾斯利學院的心理學家提出,內向者實際上可能有幾種不同的類型。由於內向和外向是很寬泛的分類,鹿角網認為,並不是所有的外向者和內向者都是一樣的。內向可以分為四類:社交內向、思考內向、焦慮內向和抑制性內向。
  • 孩子性格內向並不是壞事,而家長強迫孩子變得外向,才可能是壞事
    1、內向的孩子更專注內向的孩子平時比較安靜,如同活在自己的世界一樣。但他們的注意力不容易被分散,很多別人注意不到的細節,他們都能注意到,他們聽得比較多,說得比較少。但內向的孩子更專注,做事情也會比較認真專注,專注也是內向的孩子的優勢。2、內向的孩子懂得自省外向的孩子在做錯事情的時候,很少自省,只要將這件事情處理好了,他們也不會再去想這件事情,也會因此看不到自己的問題。
  • 可不可以 「既內向又外向」
    1、我從小是街頭混大的,慣常就是到哪都一大群人咋咋呼呼胡天海地的。我媽說,小時候我在家根本待不住一會,一撥一撥朋友來喊出去「白相」(方言:玩耍)。 上大學,小鎮來到大城市,從熟人社會跨入陌生人社會,人越多的場合我越興奮越來勁。
  • 別強迫內向的孩子變外向,內向是與生俱來的天賦,擁有自己的優勢!
    很多家長也會覺得孩子內向可能會有社交障礙,未來不知道怎麼辦,大家的內心其實更喜歡外向活潑的孩子。 因此很多與身俱來的內向的孩子,就會被家長拉著孩子去進行性格培養,或者是逼著自己的孩子到各種場合去進行社交,讓很多的內向的孩子都會覺得很尷尬或者是非常的反感,本來孩子只是內向,
  • 每日心理:外向or內向,你找準性格類型了嗎?
    最常見的分類外向性格和內向性格,請別因為它簡單的外表而輕視它,正是這個看似淺顯的系統,影響甚至左右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人生選擇和決策、對待家人朋友的方式、選擇什麼樣的工作、職場上能否取得成功、能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和怎樣的人結婚、怎麼教育孩子...... .
  • 孩子天生內向,家長疑惑:和外向的孩子比起來是不是沒有優勢?
    在我們的身邊,經常能聽到很多家長抱怨:哎呀,你家孩子好活潑呀,一點都不認生,不像我家的,見人就躲,內向得要命,我都快愁死了。好像在大眾的印象中,孩子就一定要外向才是好的,內向就是不好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十二星座中的內向患者與外向患者!你比較care內向or外向?
    摩羯座:絕對內向者 內心超級敏感,很在意到朋友家人的情緒變化 從來不會主動說出答案,即使你早就知道,只會在別人可以詢問你的時候說出 什麼樣的刺激都沒法引起你們較大的反應,不想做很大的動作去消耗自己的能量
  • 「我」究竟來自「外向星球」還是「內向星球」?
    有一天媽媽下班回來,拉著我的小手但有點嚴肅的跟我說:「女兒,你是個大孩子了,大孩子就要遵守課堂紀律,不能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下座位找同學玩,記住了嗎?」看著媽媽的神情,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自此再也沒有在課堂上下位亂跑。上學之後,我特別盼著下課和放學,感覺跟小夥伴們玩鬧和一起嬉笑著回家,才是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 在社會上,到底是內向好還是外向好
    我永遠忘不了我中職畢業的時候,大家都在熱火朝天地收拾行李,做各種即將要走向工作實習崗位的準備;我的班主任竟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跟我說,你別出去實習了,工作單位不要你的,你太內向了,不愛說話,根本不懂得怎麼跟別人打交道。
  • 「內向」的孩子非要變「外向」嗎?家長別幹涉,讓孩子自己走
    家長們似乎都有一個偏見,那就是內向並非一件好事,如果孩子有點內向的傾向,就會讓孩子開朗一點。但是卻有研究指出:70%以上的成功者,大多都是內向的性格。這也說明了,內向非但不是壞事,在某些方面來說,可能還是好事。
  • 孩子表達好壞,與性格內向或外向關係不大,父母應該注意這些
    「這孩子人緣真好,能和小朋友們相處那麼好。」不知道什麼時候,家長們傾向於更喜歡敢說敢表達的孩子,畢竟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能夠順暢表達自己,和團隊快速融合在一起,都能讓成功更簡單些。這和性格內向外向無關,因為外向性格可能話多並不能說到點子上,而內向性格的孩子也有可能抓住重點,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所以,當孩子不愛說話,不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爸爸媽媽要找出原因,幫助孩子改變一下。
  • 內向的你,需要外向的好朋友
    剛離婚那會兒,我曾發誓再也不與外向的人發展感情了。因為,他們根本不懂我。我跟他們根本無法進行深入心靈的對話。但是最近幾個月,我卻特別渴望身邊能有一個外向的人,或至少是個中間性格的人(即介於內向和外向之間的一種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