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朝的商品經濟高度發達,還會使用「布帛」來當貨幣

2020-12-15 騰訊網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白居易《重賦》

在白居易的詩中,一方面抨擊了百姓生活之艱,但另一方面也點到了唐代經濟之特點。如文中所說,百姓不是上交錢糧,而是上交布帛,布帛似乎成為了交易的核心。

在史書中也有記載,唐代頻繁出現以布帛進行交易的現象,似乎布帛擁有的和貨幣等同的地位。例如,白居易的另一首詩有言:「半匹紅稍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可以直接利用布帛來買下木炭,可見布帛似乎擁有了貨幣的作用。

唐代商品經濟明明如此發達,理應以貨幣為交易核心,但卻淪落到了以布帛為一般等價物,那麼這背後有何講究呢?

一、布帛交易的落後

客觀來說,以布帛來交易,本質上是以物易物。而據史書記載,以物易物是原始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代,所進行的一種交易方式。交易過程極為繁瑣,而且交易商品經常出現不對等和不公平現象。

例如,在高中教材政治中有記載,如果沒有一般等價物,那麼交易雙方根本不清楚對方所需要的物質,經常會因為需求的不對等而導致交易的失敗。甚至因為狗急跳牆,所以以價值極為不等的方式來勉強交易,結果兩邊都沒有很好的成交滿意度。

所以,以物易物是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經濟結構極為落後的時代的產物。

當然了,在唐朝,布帛交易或許會略有進步,因為布帛在唐朝約等於一般等價物,可以交換任何商品。不過可惜的是,一般等價物也需要符合以下三大特點,那就是便於攜帶和交易,而且還要便於保存。

那麼布帛是否符合這些要求呢?答案是不符合。布帛的個頭過大,根本不便於收入懷中,而且數量過多,不利於攜帶。而且,布帛在交易的時候不便於切割找零。最後,布帛還不能長久保存。

因此,理論上來說,唐代以布帛進行交易,犯了經濟制度倒退的錯誤,而且還嚴重的違反了市場的規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唐王朝會出現這一怪異的現象呢?

二、布帛盛行的原因

關於布帛盛行的原因,其實關鍵還是因為,歷史的遺留問題,唐王朝的錯誤政策,以及早期的商品貿易欠缺。

歷史遺留問題。在隋唐以前,中國處在一個極端混亂的年代,當年五胡亂華以及南北朝對立。因此在這種混亂之中,南北兩方的政府經濟制度十分混亂,而且為了戰爭,政府更是不遺餘力的通過經濟手段來掠奪百姓財富。

據史書記載,當時雖然貨幣依舊以銅錢為主,但政府卻大規模發行劣幣,以此來鑄造更多的銅錢。而且,政府強行的提高貨幣價格,通過政府法律的形式,來強制提高購買力。

在這兩種手段的作用下,不僅同錢大規模貶值,而且大量的良幣被政府收割,並且大批的物資被劣幣席捲。

在這種極端痛苦之下,百姓迫於無奈,只能拒絕政府貨幣,並且開始以實物進行交易。以物易物雖然原始,但當時經濟十分凋敝,而且可以避免被撕裂被盤剝,因此在當時成為一種風尚。

此後雖然大隋王朝建立,但隋朝壽命過短,很快又是天下大亂,北方三大政權並立,因此百姓被迫將以物易物的傳統保留下來,一直延續到唐開元天寶年間才停止。

商品貿易的不足。一般來說,唐王朝的確是非常繁榮,而且商品貿易十分發達。但在史書記載中,自從唐高祖開元時代以來,一直到貞觀末年,唐代的商品貿易一直處在萎靡不振之中。

雖然貞觀年間,唐代獲得了空前的強大,在政治軍事方面達到了亞洲第一。但可惜的是,唐太宗年間經濟實力終究還是有所欠缺,即使大唐盛世之時,唐代也出現了非常嚴重的關中饑荒,連玄奘大法師也被迫隨百姓開關外出乞討。

因此當年商品經濟不發達,大宗商品交易數額極少。因此,除日常生活中的銅錢交易以外,只有一些中型的交易,完全可以由布帛來完成。據記載,在貞觀11年,一匹布帛的價值可抵300文銅錢,雖然不可抵押大宗商品,但應付中小型交易綽綽有餘。

因此,當時的布帛充當了交易的金額上限,因此在特殊的背景下,可以被當成一般等價物。

錯誤的政策。以上這兩大原因,都是因為長期的動蕩以及戰亂,所以經濟不發達,這才導致了布帛盛行。按理來說,唐代在開元天寶年間已經走上了鼎盛,商品貿易已經非常發達。但在史書記載中,開元天寶年間依舊有人使用布帛進行交易。會出現這樣有趣的現象,很明顯這是政府的政策出了問題。

據學者統計,自唐太宗的貞觀以後,唐代經過了漫長時間的休養生息,很快商品經濟伴隨著文化交融快速崛起,大批的外國商人往來於廣州之地。有史書記載,當年龐勳起義曾禍亂廣州,結果因此事而死的波斯阿拉伯商人,居然高達十幾萬人,可見唐代商業之繁榮

而且,在天寶13年,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唐朝人口已經增長到了5000多萬,已經達到了唐代歷史的巔峰。

有以上兩個現象出現,唐朝應該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增加錢幣發行量。但可惜的是,在天寶年間,唐朝只發行了3億2700文錢,以平均而論,每人每年約有6.2文錢,這根本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人口以及快速發展的商品經濟。於是這導致了可怕的錢荒現象,因此,商品經濟開始倒逼錢幣,這就使得布帛又有了使用的市場。

三、布帛的退場

布帛徹底的退出歷史舞臺,是在安史之亂以後。當時北方經濟一片糜爛,但是南方經濟卻是方興未艾。特別是唐代宗上位以後,積極整頓鹽政,因此江淮地區的鹽和茶生產經營獲得巨利。據史書記載,唐代宗年間,天下財政曾達到1200萬貫,而鹽政收入就高達600萬貫。

伴隨著鹽貿易的崛起,因此江淮地區成為了商品經濟的中心但江淮地區不是絲綢主要產地,而且當時的商品貿易數額劇增,江淮商人進行大規模的茶鹽交易時,布帛已經不再適用於充當一般等價物,於是慢慢的布帛就從歷史上退出,淪為了普通的商品。

就這樣,盛行了那麼久的布帛,最終終結於江淮的崛起,而唐代的商品貿易,也終於進入到正軌。

結語

回顧唐朝的這段尷尬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唐代經濟發展的軌跡。雖然唐朝是一個商品經濟十分發達的王朝,但它也有一個適應周期。早期的唐王朝商品經濟不僅不發達,而且還因為商品經濟的不足,居然使得經濟制度倒退到了原始狀態。

而且,唐代以前經歷了太多的戰亂,長時間的混亂極大的影響了經濟的增長,一直到唐太宗貞觀政治,以至於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的休養生息,這才終於慢慢的恢復過來。而且伴隨著人口和商品經濟的增長,唐代發達的商貿體系才真正確立。因此,唐朝的繁榮不是一天建成的,唐朝前期也的確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強悍,即使是貞觀末期,也只是捉襟見肘,真正的繁榮還是要等到開元天寶以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用貝殼做貨幣,為何老百姓不去撿貝殼讓自己脫貧呢?
    在人類社會早期,我們的祖先以等價值的物品來交換物品,比如甲擁有一隻鴨,但他想要一隻雞,乙擁有一隻雞,但他想要一隻鴨,那麼甲就可以用他的雞來交換乙的鴨。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越來越發達,也越來越不容易尋找到適合交易的人,比如甲想要用一隻鴨換一隻雞,但乙想要用一頭牛換一匹馬,那麼甲和乙便無法進行交易。
  • 唐詩四萬首,酒詩佔七千,來品品唐朝高度發達的酒文化
    唐詩四萬首,酒詩佔七千,來品品唐朝高度發達的酒文化唐朝,一個令人心神嚮往的朝代。自唐立國伊始至安史之亂,國家穩定,繁榮昌盛,政通人和,文化矚目。榷酤之制,指的是政府對酒實行的專賣制度,政府壟斷釀酒技術,不僅設立了一個專門管理釀酒的部門「良壇署」,而且還設有專門的門店來賣酒,誰叫賣酒是暴利行業呢?但是唐朝畢竟自由開放,政通人和,對酒的限制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嚴苛啦~唐人獲酒,有三個渠道。第一種渠道是購買官酒,悄悄地說,官酒的質量不太好。
  • 暖風燻得遊人醉,瓦肆勾欄來相會——極度發達的宋代城市商業
    引言:如果用治理疆域和綜合實力來作為評判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標準,人們首先肯定想到的是漢唐盛世,但如果從經濟、文化和科技角度上看,偏居一隅的宋代卻是中國歷史上最發達的時期。據統計,在宋代經濟發展的最高峰,中國的GDP佔全球GDP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雖然有超過一億的人口,但人均GDP是歐洲同期人均GDP的五倍。
  • 西崑體的流行,是宋朝科舉發達和商業發達雙重現實下的必然
    西崑體歷來為不少人所詬病,但它是北宋初年科舉制度發達與商品經濟發達雙重現實下的必然,它的流行所反映的不是宋朝的悲哀,而是宋朝文化繁榮的真實寫照。北宋初年的藏書事業雖然不如中後期以及南宋時期發達,但是也大大地超過了唐朝及之前的諸多朝代,這與宋朝的經濟發達與科技發達是分不開的。北宋初年自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實行的就是「重農不抑商」的方針,《宋史·本紀》便記載了後世史學家對趙匡胤的高度讚揚:「務農興學,慎搖薄斂,與世休息,迄於王平… … 宋於漢、唐,蓋無讓焉」。
  • 紙幣因何產生,為何又被稱為從潘多拉魔盒中放出的「魔鬼」
    到了現代依然是各國主要的斂財手段,政府一旦掌握了利用鈔票來籌款的秘密,政府就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將財富從民間移走。第一部分:是什麼樣的契機,才將紙幣從潘多拉魔盒中放了出來?宋朝雖弱,但是他的商品經濟卻是古代中國歷代歷朝中最發達的。
  • 日本貨幣史:「皇朝十二錢」的大貶值與停鑄
    這六個世紀是日本貨幣史上的「本土貨幣斷鑄期」。銅材枯竭:銅錢貶值與停鑄那麼,日本皇室朝廷到底為何會停鑄銅錢呢?「皇朝十二錢」是日本皇室朝廷對古中國唐朝銅錢幣制的模仿,皆是以銅材鑄幣,而鑄造銅錢,必須先得有銅材、先得開銅礦。
  • 先秦貨幣概述
    (《大學衍義補卷二六·銅楮之幣上》)亞當·斯密曾把貨幣的產生歸之於「有思慮的人」的創造。二、貝幣在各種原始貨幣中,使用得最普遍是貝幣。貝可能在夏代(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即已成為貨幣。《鹽鐵論·錯幣》說「弊(幣)與世易,夏後以玄貝」,肯定夏代用具作貨幣。商代(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用貝已比較普遍。根據出土文物,商代已出現銅貝。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繼續使用貝幣。春秋戰國時期,銅鑄幣盛行,貝的流通逐漸減少。
  • 原始時代流通貨幣是貝殼,為何沒人去海邊撿?專家:聰明人都不撿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中,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發展成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原始社會末期,為實現物品交換,人類開始以物換物,牲畜、獸皮、布帛、海貝、珠玉等實物貨幣開始出現。作為單純經濟行為的衍生品,貨幣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應用範圍變得越來越廣泛。
  • 當唐朝遇上文藝復興,文化「大雜燴」中,東西方服飾文化有何不同?
    當唐朝遇見西方的文藝復興,這一時候中西的文化服飾方面又呈現出怎樣的不同。 無論是在唐朝萬國來潮的時候,又或是文藝復興思想解放的一個高度井噴期,他們帶給這一時候本土服飾文化又有何影響,兩者之間存在怎樣的不同與比較。大唐王朝與文藝復興,這兩個不同的歷史時空之下的中西服飾文化不同是怎樣造就的。
  • 上為襖下為裙,外面套馬甲,晚明女子服飾為何有這樣的變化?
    明朝中後期在我國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時代,伴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今藉助《金瓶梅》中潘金蓮的服飾特點來分析明中後期的社會風尚。  那麼明代的服飾是怎麼發展的呢?都有著什麼特色呢?
  • 古時候貝殼是貨幣,為何人們不去多撿點貝殼,讓自己成為有錢人?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早期的人類社會中,人們都使用以物換物的方式來進行交易,可惜不同物品的價值總是無法確切衡量,為此才有了錢幣的誕生。中國最早的貨幣,並不是紙幣,而是貝殼。
  • 回鶻幫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抵禦強敵吐蕃,為何還會被唐朝滅亡?
    匈奴是回鶻的先祖,由回紇改名而來。回鶻人是遊牧民族地區最早過渡到城市生活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內蒙古等地。唐朝時,它曾出兵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為何最終會被唐朝滅亡?
  • 你真的了解錢嗎——貨幣的前生今世
    「幣」,古代指布帛,古代布很珍貴,一段時期也作為易貨的中間品也就是錢來使用。在戰國時期,也有錢直接就叫布幣,這個後面還有介紹。貨幣的歷史貨幣大致的演化過程是——實物貨幣、金屬貨幣、紙質貨幣、電子貨幣、數字貨幣。《說文解字》中提到「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 。
  • 唐朝中後期,為何會冒出那麼多私鹽販,他們的鹽又是哪裡來的?
    那麼,中晚唐時期,為何會冒出那麼多私鹽販?他們的鹽又是哪裡來的?「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著絞首的危險。」
  • 唐朝販賣黑人崑崙奴,有沒有改變中國人的血統?他們為何不反抗?
    唐朝販賣黑人「崑崙奴」,對中國人的血統有何影響?為何沒有在中國形成黑人種群?這些人的後代情況?這其中有何玄妙?一、中國古代就有販賣外國人口,包括販賣黑人的情況。販賣人口的事,現在說起來很不光彩。但中國古代,確實存在販賣外國人口的現象。
  • 貝殼作為「貨幣」使用時,大海邊都是「錢」,為何沒人去多撿點?
    早期的人類並沒有錢這個概念,也不像現代還有貨幣的說法。最早的人類都是使用「以物換物」的方法進行生活,最早期的貨幣也不是金銀類,而是不起眼的貝殼。貝殼的出現讓人類有了貨幣的概念,那個時候的貝殼就成為了人們外出才買的主要錢幣。到了明朝時期,依舊有地區的人還在使用貝殼作為主要錢幣。當然了,這不是中國一個國家,早期社會文明中,有不少國家都是用貝殼作為貨幣的載體。
  • 貝殼在古代成貨幣時,為何窮人不去海邊多檢點,讓自己成為有錢人
    說到現在,我們每個人所使用的都是紙幣,我們所使用的紙幣並不是單純的紙來進行製作的,在原材料上十分講究。像一般人想要模仿則十分困難,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做法也是違法的,所以大家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不要無視法律的威嚴。其實在古代的時候,部落之間都是以物換物,直到貝殼的出現才形成了貨幣的早期概念,在那個時候人們才用貝殼作為貨幣來進行流通。
  • 客棧安全,治安穩定,國力雄厚,唐朝人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還記得當年的那位美女老師所寫下的那一封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在我國掀起了一股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是你可知道?我國自由旅行並不是在經濟繁榮的21世界開始的,早在繁榮的唐朝時期就已經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風潮,並且唐朝時代的旅遊業更是高速發展,甚至達到了頂峰時期。究其原因,唐朝的旅遊業憑什麼那麼繁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