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四萬首,酒詩佔七千,來品品唐朝高度發達的酒文化

2020-12-18 蘇家酒窖

唐詩四萬首,酒詩佔七千,來品品唐朝高度發達的酒文化

唐朝,一個令人心神嚮往的朝代。自唐立國伊始至安史之亂,國家穩定,繁榮昌盛,政通人和,文化矚目。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百姓安居樂業,貴族歌舞昇平,百官宴遊作樂之景更是常見,酒自然而然地出現在這些場景中,充當著起興的重要角色;詩人們借酒助興,一篇又一篇地寫下千古名詩,流芳後世。唐詩四萬首,酒詩佔七千。詩文化呈現著空前絕後的繁盛之勢,酒文化的發展之勢不言而喻。

榷酤之制,指的是政府對酒實行的專賣制度,政府壟斷釀酒技術,不僅設立了一個專門管理釀酒的部門「良壇署」,而且還設有專門的門店來賣酒,誰叫賣酒是暴利行業呢?但是唐朝畢竟自由開放,政通人和,對酒的限制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嚴苛啦~

唐人獲酒,有三個渠道。第一種渠道是購買官酒,悄悄地說,官酒的質量不太好。在階級社會,大家為了哄頂層人士的開心,把最好的釀酒師都獻上去了,然而最好的釀酒師釀的酒有的供應國家祭祀,有的供應皇帝,成為「御酒」,自然而然的民眾買不到這樣的佳釀;再加上官營酒業的弊病,壟斷行業,沒有競爭,沒有壓力,不去提高釀酒技術,釀出來的酒質量肯定也就不咋地~白居易曾寫過,「惟是改張官酒法,漸從濁水作醍醐。」被白巨佬稱為濁水,官酒:「我不要面子的嗎?」

第二種渠道,便是私人作坊釀酒,這種作坊的格局往往都是前店後作坊,也就是影視劇裡常常出現的酒樓、酒店、小酒肆,平易近人的小酒坊,別看他小,竟引無數文人騷客為其折腰,比如詩仙李白,就是這些店鋪的常客。

最後一種渠道便是家庭自釀酒,前面兩個都是以營利為目的,免不了偷工減料。與之相反,家庭自釀酒無一不體現著「工匠精神」,嚴格按照步驟製酒,或者獨出心裁地進行創新,可見家釀酒多出美酒,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自釀酒就是女兒紅、狀元紅了!「鬥酒學士」王績不喜朝政,三仕三隱,第三次做官是聽聞太樂署示焦革擅長釀酒,就去軟磨硬泡地做了太樂丞,完全就是司馬昭之心,饞焦革美酒。後來焦革辭世,其妻沒多久也離世,無人再相贈美酒,王績便徹底遠離了官場。

唐朝的釀酒業長足發展,名酒繁多,燦若繁星。據李肇《唐國史補》中記載,唐朝的名酒,有郢州的富水酒,烏程的若下酒,滎陽的土窟春酒,富平的石凍春酒,劍南的燒春酒,河東的乾和葡萄酒,嶺南的靈溪酒和博羅酒,宣城的九醞酒,潯陽的湓水酒,京城長安的西市腔酒等十四餘中。至今都還有很多名酒沿用唐朝名酒的名字,最典型的就是秉持著「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傳承理念的劍南春了。詩仙李白為了喝到佳釀金陵酒,將自己的貂皮大襖子賣掉買酒,留下了「解貂贖酒」的佳話,難道像李白這樣為名酒佳釀一擲千金的事例還少嗎?

唐人飲酒,講究情趣,把酒斟酌之間洋溢著濃濃的文化氣息。酒詩和酒令,毫無疑問的是唐朝酒文化中的兩朵奇葩,何為奇葩,且看小編為各位看官一一道來~

眾所周知唐朝文人特別嗜好飲酒,或孤影獨酌,或邀朋聚飲,以酒消愁,借酒發揮,留下了許多以酒為題材的詩文。王績縱酒自適,作《醉鄉記》,他想像有一處遠離塵世的地方名為醉鄉,是以酒為友者的樂土,感覺有點桃花源的意思,說那裡土地平坦、氣候宜人,人們沒有憎、怒兩種情緒,同時還寫到和阮嗣宗、陶淵明等數十人一起在醉鄉裡遊樂,這些人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嗜酒文人,然後一直玩一直喝,死後葬於醉鄉,並稱想像中醉遊之伴為酒仙。王績也是歷史上將文人稱為酒仙的第一人,堪稱業界楷模。

唐朝的酒仙層出不窮,如杜甫就曾作《飲中八仙歌》,稱嗜酒的賀知章、王璡、李适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八人為酒仙,概要敘述了八仙的酒事,小編會在這裡為各位看官細述兩位酒仙的故事~

這八人都曾在長安生活過,且都嗜酒如命、豪放曠達。酒仙第一位是資歷最老,年事最高的賀知章,他在長安「曾解金龜換酒為樂」,醉酒騎馬,搖搖晃晃,眼花繚亂,跌入井中還熟睡不行,可見老酒鬼醉態實在滑稽有趣。酒仙第二位指的是汝陽王李璡,是唐玄宗的侄子,劃重點,他被稱為皇族第一美男,因玄宗贈花於他,誇他膚白如玉,肌光明瑩,便有「花奴」之稱,玄宗超寵他,所以就有了他有喝三鬥酒再見皇上的勇氣這一說法;路上見到了酒車,會對著酒車流口水,這種嗜酒心理,難怪被杜甫列在第二名酒仙。

其實,杜甫也是一位老酒仙,嗜酒到不行。在杜甫流傳至今的詩篇中,酒詩就有三百餘首,約佔其總詩篇的五分之一。杜甫一生窮困潦倒,七律之冠中寫道「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可以看出,其嗜酒大概也是為了暫時的忘卻自己目前囧破的處境吧!《新唐書·文苑傳》中記載,杜甫59歲的時候,乘船經過嶽祠卻被大雨困住,在嶽祠呆了幾天,沒有吃的,餓壞了,等到縣令划船將他接出,他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當晚大醉,第二天便辭世。其實杜甫的死因是個謎,史學中有五個觀點,小編在這裡擇其一而述。

不同於杜甫,醉吟先生白居易有錢鴨。白居易嗜酒在於一個情調,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出來,首先他不喜獨酌,喜歡有友人相伴喝酒作樂,所以邀請劉十九來喝酒,他還曾寫到「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第二點就是小酌怡情,此詩中對酒的量詞用的是一杯,他還在很多詩中寫道小酌,比如「時傾一杯酒,曠望湖天夕」;第三點就是追求精美的酒器,在此詩中寫到紅爐燙酒,在其他詩中還提到過柳花碗、荷葉杯、螺杯等精美酒器;最後一點就是他還愛寫酒後箴言,內容常常是「怎樣喝酒才能養生呢?」白巨佬寫過的大致有,一是《歲除夜對酒》中提到喝完酒不要吹冷風;二是《春寒》寫過的好好吃飯再喝酒;三是《衰病無趣因吟所懷》中寫道,生病莫喝酒等。

白巨佬喝酒當真是清新脫俗,除了酒詩之外,他還寫過一篇《酒功贊》的酒文,極言飲酒之樂,盛讚酒之功德,「百慮齊息時,乃之德;萬緣皆空時,乃之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且飲。」說酒可使人轉憂為樂。巨佬一生中寫了接近四千首詩,其中酒詩竟有九百多首,酒詩見於名人都有這麼多首,何況其他文人墨客呢?

在唐朝文壇眾多的酒仙、酒客中,李白大概是最有名的一位。他嗜酒如命, 寫下了許多寄託情懷的酒詩,其中有不少傳誦千古的名篇佳句。小編記得有一款酒叫做詩仙李白來著,人們對李白的固有印象大概是李白愛喝酒,喝完酒喜歡寫詩。那麼冷知識來啦,李白在25歲之前是不嗜酒的,證據就是李白25歲以前的作品沒有一首是與酒有關的,其詩酒生活開始於他去到安陸(今湖北省內)這個地方。

余光中先生曾評價李白,竟如此淋漓盡致。「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大佬的千古絕唱多在酒如豪腸之後,七分釀成了月光,如描寫孤獨寂寞、自斟自飲的《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三分嘯成劍氣,如勸人及時飲酒行樂、以酒消愁的《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在唐朝,詩人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喝酒,會記錄下各種各樣的心情,狂喜、愉悅、孤獨、寂寞、憂愁、思鄉、懷才不遇、壯志難酬……酒文化也在唐詩的創造中不斷地發展。

酒令是飲酒活動中極富趣味的遊戲勸酒方式。酒令用於行酒,是以聚飲者共同認可的各種方式決出彼此的勝負,最後由勝者罰負者飲酒。古代的酒令有許多種類,大致可分為籌令、雅令骰令、通令四個體系。籌令,是以抽籌籤的方式決定飲者,籤,上寫明飲酒準則。雅令,是比試學識的文人令,有對詩、聯句、拆字、迴環、連環、藏頭等形式為令。骰令,是以擲骰子行酒。通令,即遊戲令,如傳花、拋球、划拳等。

酒令的起源,與古代的投壺之戲有關。戰國宋人趙與時《賓退錄》卷四云:「餘謂酒令蓋始於投壺之禮,雖其制皆不同,勝飲不勝者則一。」投壺系先秦古禮,後演變為酒席間的遊戲。其規則是:雙方對壘,將箭矢投向長頸壺口,多中者為勝方,罰少中者飲酒。

漢代畫像石上就刻畫有投壺酌酒的情景。投壺之戲以勝負決定飲酒者,可視為早期的酒令。「酒令」一詞出現於漢代,《漢書·王規傳》:「湘東王時為京尹,與朝士宴集,屬規為酒令。」原意是指官方正式宴會上專門監督飲酒儀節的酒官。

酒令作為一個專有名稱,特指勸酒遊戲活動,是從唐朝開始的。《唐國史補》卷下云:「古之飲酒,有杯盤狼藉、揚觶絕纓之說,甚則甚矣,然未有言其法者。國朝麟德中,壁州剌史鄧宏慶始創平、索、看、精四字令,至李稍雲而大備,自上及下,以為宜然。大抵有律令,有頭盤,有拋打,蓋工於舉場,而盛於使幕。」可見唐朝的酒令已有不少花樣,後世所流行的四大類酒令亦即籌令、雅令、骰令、通令,在唐朝均已出現。

江蘇丹陽曾出土過一套唐朝的酒令籌實物,令籌上刻寫的令辭均採自《論語》。文人飲酒喜行雅令,《紀異錄》載唐宰相令狐楚與進士顧非熊對過「一字令」。骰令在唐朝已普遍流行,《醉鄉日月》云:「大凡初筵,皆先用骰子,蓋欲微酣,然後迤邐入酒令。」以遊戲見長的通令為唐人所喜用,白居易《醉後贈人》詩中的「香球趁拍迴環查,花盞拋巡取次飛」,描寫的就是酒筵上傳花和拋球的遊戲情景。可以認為,中國酒文化中傳統的酒令體系是在唐朝形成的。

別忘了,唐朝的對外交流在古代史中可是說是最為鼎盛繁榮的,開放、友好。在廣義上,唐朝是將一切外族、外國人都稱之為「胡人」的,那麼其胡酒對唐朝酒文化的影響必然也是存在的。傳統的中國酒是以穀物為原料釀造的,西域的胡酒則是以果品為原料釀製的。胡酒漢代已有,但都是西域獻來的貢品,內地尚未掌握其釀造技術。胡酒稀少而珍貴,只有帝王權貴才能享用。唐朝流行的胡酒主要有高昌葡萄酒、波斯三勒漿和龍膏酒等。《新唐書·高昌傳》記載,唐太宗時從高昌國引進馬乳葡萄和葡萄酒的釀造方法,成功地釀造出八種成色的葡萄酒,「芳辛酷烈,味兼緹盎"。內地能夠釀造葡萄酒,使其很快普及開來,一般老百姓也能品嘗到這種甘醇美酒。波斯三勒漿也是果酒,用庵摩勒、毗梨勒、訶梨勒三種樹的果實釀製而成。龍膏酒「黑如純漆,飲之令人神爽",是一種品質上佳的西域貢酒。

一些人唐經商的域外商人還在內地開起了酒店。在唐都長安城的鬧市區,就有不少胡商開辦的酒店,唐人稱之為「酒家胡」。文學家王績《過酒家》詩云:「有錢須教飲,無錢可別沽。來時常道貫,慚愧酒家胡。」王績愛去酒家胡飲酒,是酒家胡的老顧客,經常賒欠酒帳,感到不好意思。酒家胡中的女侍者,多從西域招來,唐人稱之為「胡姬」。大詩人李白也是酒家胡的常客,對胡姬格外欣賞,他的一些詩篇就是因此而作的,如《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市中。」寫的是春遊賞花之後,去酒家胡暢飲,很是快樂。《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何處可為別?長安青綺門。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與即將遠行的朋友把酒話別,酒家胡是理想的場所。《前有樽酒行》:「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美貌的胡姬笑口常開,以舞勸酒,浪漫的異國情調令酒客樂而忘返,一醉方休!

大唐王朝的酒文化最主要還是體現在文人與酒的關係中,唐詩四萬首,酒詩佔七千,大唐酒文化就在此結束了。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漁舟,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們的蘇家酒窖,每天都有最有趣的文化資訊~也歡迎評論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哦!如果你有想進一步了解的傳統文化內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小編會為你「定製」哦!

相關焦點

  • 唐詩四萬首,酒詩佔七千,帶你走進唐代酒文化
    也正是因為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發達,使得唐朝的娛樂活動還是比較多的,唐朝時期的酒文化已經發展得很好了。酒的品種有很多,還有酒宴上的各種文化習俗,這也體現了唐朝酒文化發展的程度。中國是酒的故鄉,有著深厚的酒文化,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不同的朝代都喜歡飲酒,有著獨特的酒文化。
  • 第30屆青島國際啤酒節開幕: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酒對中國人來說自古就有著說不出的意義。很多人離了父母可以,但是離不開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身邊更有一些人說著「沒有一頓酒解決不了的事情。」唐有七千酒詩,宋有幾千小詞和散曲。唐朝自隋朝延續,糧食產量十分豐富。六大糧倉的儲備量,使得唐朝有足夠的資本發展酒文化。典型代表就是無酒不歡的詩仙李白,我們不知道如果當時沒有酒,他還會不會為我們留下這些千古絕句。而在三萬唐詩中,含「酒」的詩詞就有七千。
  • 為何唐朝的商品經濟高度發達,還會使用「布帛」來當貨幣
    例如,白居易的另一首詩有言:「半匹紅稍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可以直接利用布帛來買下木炭,可見布帛似乎擁有了貨幣的作用。 一、布帛交易的落後 客觀來說,以布帛來交易,本質上是以物易物。而據史書記載,以物易物是原始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代,所進行的一種交易方式。交易過程極為繁瑣,而且交易商品經常出現不對等和不公平現象。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絕句的最高水平!
    中華文脈源遠流長,從《詩經》、《楚辭》開始,之後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推陳出新,源源不斷。而說起古詩詞,毫無疑問,《全唐詩》是一座巍峨的高峰。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雖說「文無第一」,但是如果我們硬要追問:全唐詩中,究竟哪一首是第一名呢?
  • 唐詩三百首,唐朝遍地是詩人?詩詞歌賦,道出大唐不一樣的味道
    另一方面何嘗不是唐朝政治穩定經濟發達,社會穩定,讓許多人家都有了餘錢去求學。科舉考試能帶來得好處實在是太多了,對於平民階層而言,家有一讀書人,走路腰板都能打的更直。首先國家對於讀書人是非常有優待的,如果自身聰慧,擁有潛力,書院和縣衙都非常的看重你,不僅能夠免除學雜費,每個月可能還有補貼,對許多農民子弟而言,是在家種田還是去讀書,當然是選擇拼盡全力去讀書了。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七言律詩的最高水平!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絕句的最高水平!雖說創作七言律詩,猶如帶著鐐銬跳舞,但是唐朝人才輩出,湧現了無數大詩人,創作了非常多經典的七言律詩。《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經典七言律詩50首,《全唐詩》中,七言律詩保守估計也有幾千首,那麼這幾千首作品中,最光輝耀眼的是哪些呢?小仙今天就鬥膽給大家盤點一下。
  • 我們熟悉的《唐詩三百首》,你可知其曲折的來歷?
    說到《唐詩三百首》就必須得提到一個人,沒有他就沒有我們如今看到的《唐詩三百首》,他出生在書香門第,曾官至知州,但在大明帝國江河日下之時,它選擇了辭官回鄉,隱居在了家鄉浙江海鹽縣,痴迷讀書,終日以書為伴。
  • 唐詩4萬多首,你最少要會背這29首巔峰之作!
    2021-01-11 09:13:31 來源: 詩詞中國 舉報   唐朝是一個詩歌最為鼎盛的時代
  • 杜甫入選《唐詩三百首》的古詩中僅有一首五言絕句
    唐朝時期唐詩繁榮發展,在唐朝也出現了很多的有名的詩人,而且他們的詩詞也是都保留至今。但是提起唐朝的詩人你最先想起來的會是誰呢?或許好多人會說最先想起來的是李白。李白是唐朝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但是還有一個人呢是和李白齊名合稱「大李杜」。
  • 這位皇帝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只有一首寫入教材,網友:十分感恩
    根據統計,乾隆皇帝一生中一共寫了四萬多 首詩,這個數字十分誇張,可見他對於寫詩這件事是發自內心的熱愛,要知道,中國著名詩集《全唐詩》裡面一共才收錄了四萬多首唐詩,這些詩可是差不多三千多位詩人共同寫的。不過這只是打個比方,乾隆的詩和那些被收錄的唐詩可沒什麼可比性。
  • 唐詩裡的「胡姬」都是什麼人?
    這些胡商經商至唐朝,在唐朝各大中城市定居或短暫居住,他們經營的項目一般為酒肆或香料行業。胡商也會帶上大量的女奴到東方販賣,如吐魯番出土的唐垂拱元年(685)的案卷中,記載著昭武九姓康國中一個叫做康尾義的商人,攜帶著十五名吐火羅、中亞、印度的女奴,途經吐魯番去往長安貿易。這些西域女子到達唐朝各大城市中,一般被販賣到酒肆旅店中,成為標誌性的招牌。
  • 西崑體的流行,是宋朝科舉發達和商業發達雙重現實下的必然
    更為重要的是,西崑體受到李商隱的影響,李商隱本人存世的詩歌共有594首,其中近體詩就有550首,而七言律詩更是佔了122首之多。西崑體詩歌的題材大致可以分為四類,詠史、詠物、愛情以及時事,但是佔據主要地位的是前三者。
  • 《清平樂》劇美歌也美,三首主題曲詩意十足,快來品品
    不過,今日,我們不談劇情,我們來品品這部劇的三首主題歌曲——《願歌行》《尋光》《雙飛燕》!《願歌行》這首歌是胡夏所演唱,在《清平樂》第一集中作為片頭曲播放,古風濃濃。從名稱來看「願歌行」諧音古樂府「怨歌行」,「怨歌行」一般是五言古詩,比如李白的「十五入漢宮,花顏笑春紅」。
  • 戴永成:重讀唐詩(三章)
    楓林霜葉,紅了唐朝的秋。紅葉,飄逸的是詩人的胸襟,落地的是唐詩的絕句。含霜紅葉,比含露的桃花更美。霜葉,飄舞在歷史深處,一種淡淡的中國美學,靚麗成詩意的哲思,深邃成千古不變的警醒。春與秋。紅花與霜葉。朝霞與夕陽。穿過季節的生命,靈魂在歲月裡變得越來越美。一片霜葉,一段歲月。一片霜葉,一種哲學。一片霜葉,一種人生。
  • 「輕打銀箏墜燕泥,斷絲高罥畫樓西」,從唐詩中看獨特的古箏藝術
    一、唐朝經濟高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蓬勃發展,百姓生活富足,促進了古箏行業蓬勃發展縱觀我國古代歷史,唐朝在我國的歷史長河發展過程中有著非常特別的意義。唐朝時期,我國可以說是世界超級大國,經濟高度繁榮與發展,政治清明而又充滿活力,文化蓬勃發展又不斷吸收借鑑外國文化,科學技術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 我國古代文人的詩酒文化
    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組五言詩《飲酒二十首》,體現了詩人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以酒寄意,詩酒結合,使詩人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層的本然狀態,體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境界和詩酒文化。
  • 《唐詩三百首》中的「高級黑」,不仔細讀還以為在誇人
    唐朝,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巔峰時期,誕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湧現了許多彪炳史冊的偉大詩人,李白、杜甫、李商隱、杜牧、白居易、元稹、高適、韋應物……不勝枚舉。
  • ,這首唐詩寫盡了少女懷春的心意
    古今的人們對愛情、信義的價值觀大相逕庭,像被古人推崇的尾生,他跟心愛的女子相約在橋梁相會,但那天下暴雨道路泥濘,女子看到這種壞天氣便沒有赴約,遺憾的是古代不像今天這樣通信發達,尾生還是如約而至,暴雨不停,水漲過橋梁,但尾生一直在等那位女子,最後抱柱而死。古人認為尾生很講信義,是值得相交的人。
  • 李賀之才媲美李白,《唐詩三百首》裡為什麼沒有李賀的詩?
    空有一腔抱負的李賀,只能把心中的怨憤和不甘傾注在文學創作上,他的詩歌,想像力極為豐富,善用鬼神託古寓今,遂有「詩鬼」之稱,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齊名,躋身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