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很多位性格鮮明的皇帝,比如風趣幽默的康熙,板正嚴肅的雍正,還有生性風流的乾隆。乾隆一生最愛美人,後宮中納了許多美人不算,他還多次下江南,說是去遊玩,實際上就是去尋花問柳。自古以來就有風流才子這個說法,古代那些才子都愛美人,而乾隆這個風流皇帝也很愛寫詩。
根據統計,乾隆皇帝一生中一共寫了四萬多 首詩,這個數字十分誇張,可見他對於寫詩這件事是發自內心的熱愛,要知道,中國著名詩集《全唐詩》裡面一共才收錄了四萬多首唐詩,這些詩可是差不多三千多位詩人共同寫的。不過這只是打個比方,乾隆的詩和那些被收錄的唐詩可沒什麼可比性。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一生作詩,從小學到高中的語文課本上我們都能見到他的詩作,還有不少是必考篇目。而乾隆同樣勤於作詩,可我們在語文書上卻壓根見不到他的詩作,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的作詩水平實在過於低下,寫出來的詩非要形容一下,那就是不堪入目,這種水平的詩作自然無法被收錄到語文課本裡面去。
錢鍾書也拜讀過乾隆爺的作品,讀完之後給出了十分真實的評價,他說:「清高宗亦以文為詩,語助拖沓,令人作嘔;兼酸與腐,極以文為詩之醜態者,為清高宗之六集。」一般來說,評點古人作品的時候大家都會嘴下留德,畢竟故人已去,給古人留點面子。可錢鍾書在評點的時候,居然直接用上了令人作嘔這樣的詞彙,可見乾隆爺的作詩水平究竟怎麼樣。
口說無憑,想知道乾隆的真實水平,我們還需要看看他的詩作,這裡就以他的《飛雪》為例進行分析。這首詩的是這樣的: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飛入蘆花都不見。這首詩遣詞造句都非常簡單,即便是一個小學生來都能輕鬆解釋詩句的含義,花幾秒鐘就能背下來。
前三句就是簡單地在數數,根本沒有什麼可以分析的地方,硬要說的只能評點一句,語言質樸清新,獨有風味。最後一句稍微有那麼點意思,用蘆花提升了整首詩的意境。在讀最後一句的時候,我們都能想像到,雪花紛紛揚揚飛入蘆花蕩,這個場景美感十足,而且很有意境。人生中很多事情都如同飄入蘆花蕩裡面的雪花一樣,雖然美麗,但往往都是轉瞬即逝的。
單看最後一句的話,這首詩水平也沒有那麼差,所以這首詩最後還被選入了語文教材。但大家可能不知道,這最優秀的一句不是乾隆自己寫的。《飛雪》寫於兩百多年的一個冬天,有天乾隆帶著自己的兩位臣子——紀曉嵐與和珅出去遊玩,走到一半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雪。看著眼前紛紛揚揚的雪花,乾隆詩興大發,現場開始吟誦,並且作出了《飛雪》的前三句。
現場的臣子們心中思緒萬千,但都不約而同準備好了誇讚,誰知乾隆久久無法吟誦出第四句,現場場面相當尷尬。紀曉嵐見狀便幫乾隆接出了最後一句——「飛入蘆花都不見」。乾隆雖然作詩能力不怎麼樣,但基本的鑑賞能力還是有的,他聽完之後覺得這句很不錯,於是便把這句作為自己這首詩的最後一句。
這首詩之所以能被選入教材,靠的都是最後一句,這一句還不是乾隆的原創。乾隆作詩的興趣總是隨時都能迸發出來,比如看到宮女在掃雪,他寫一句:「今日素真積,培林澤倍滋」;吃飯的時候看到黃瓜了,就寫一句:「壓架綴籬偏有致,田家風景繪真情」,這樣的例子中還有很多很多。
他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只要興趣來了就能寫一首詩,但他寫詩都是隨心製作,從來不會雕琢字句,所以讀著都過於淺白,失去了古詩應該具備的意境。他從自己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寫詩,到了八十九歲還筆耕不輟,一生中有作品共計四萬首。這樣算下來,他每天平均要寫一首半的詩,雖然水平不怎麼樣,但他這種堅持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不過也有網友調侃,像乾隆這麼好的詩人我們要感激,若不是因為寫得太爛,我們的課本又要多背幾首,增加負擔,所以要學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