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首垂釣詩,表現的是林野的隱逸之趣

2020-12-21 詩詞軒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作者投稿,委託由詩詞軒整理編輯並刊發;文中部分配圖源於網絡;圖文版權皆歸原作者!

****************

讀垂釣詩,品垂釣樂

——古今垂釣詩話

作者:田大金

「穀雨」至「立秋」期間,是一年之中垂釣的最好時機,千萬別錯過。自古以來,垂釣就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戶外活動 。從帝王將相,到,文化名流 ,大多是聞名遐邇的垂釣愛好者。相傳舜在年輕時,為解決部落之間土地紛爭,曾手持釣竿,沿途巡視調查,公正平息了部落間的土地爭端。姜大公垂釣渭水直勾無餌,離水三尺願者上鉤,早已傳為人們的笑談。孔子養生有術,十分喜歡垂釣,主張「釣而不網」,倡導釣魚,反對張網捕魚。由此可見,垂釣之風古時早已興起,沿襲至今,更為壯觀,每逢節假日河畔或魚池邊的釣者密布。

垂釣之風的興盛,帶來垂釣詩的繁榮.。晉朝孫綽的《秋日》詩云:

垂綸在林野,交情遠市朝。

淡然古懷心,濠上豈伊遙。

這首詩可能是我國第一首垂釣詩,表現的是「遠市朝」的閒適與在林野的隱逸之趣。

到了唐代垂釣詩倍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孟浩然,柳宗元等都喜歡垂釣,寫有多首垂釣詩。流浪多年的杜甫,在成都過安靜生活時心情愉快,在《江村》詩中說:「老妻畫紙為祺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後來他在《渡江》詩中寫道:

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風濤。

舟楫款斜疾,魚龍偃臥高。

渚花張青錦,汀草亂青袍。

戲問垂綸者,悠悠見汝曹。

這首詩生動描繪了垂釣春江情景,又寫釣魚人的悠閒,充滿自由歡樂的情趣。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寫有一首描繪冬天垂釣情景的詩——《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此詩20個字,以簡潔的語言勾畫出一幅寒江獨釣的畫卷,意境極為深遠。儘管雪壓千山,獨自一人從容在雪中垂釣,其堅忍不拔的精神躍然紙上,流露出詩人孤傲清高的氣質,是垂釣詩的千古絕唱。

唐人張志和,一生鍾情於江河,自稱「煙波釣徒」。他寫有一首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春釣詞《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詩只有27字,寫了山水,白鷺,鱖魚,斜風細雨中怡然自得的漁父,可謂是情景交融,恰如一幅江南水鄉漁歌圖。

唐代的釣詩,我最喜歡的是胡令能的《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此詩對釣兒的舉動細節描寫得生動具體:有人問路,不以話語應人,而用招手作答,為的是不讓聲音驚嚇魚兒不上鉤。塑造了一個可愛的釣兒形象,使全詩具有動態美。

五代時期的和凝寫的《漁父》詞,顯得自然含蓄。其詞曰:

白芷汀寒立鷺鷥,萍風輕剪浪花時。

煙冪冪,日遲遲,香引芙蓉惹釣絲。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夏釣之樂圖:靜靜的白芷汀旁立著鷺鷥,遠村炊煙嫋嫋,夕陽下蓮荷飄香,使垂釣著如西山夕陽一樣不願歸去,自然含蓄地描繪了垂釣之樂。

明代的垂釣詩,以解縉的最有名。一天,解縉陪永樂皇帝去釣魚,釣了很久,都未釣著,永樂皇帝很愁悶。解縉見狀,作了一首《釣魚》詩:

數尺絲綸落水中,金鉤一拋蕩無蹤。

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

永樂皇帝聽罷,轉憂為樂。有人說,這是一首啊諛奉承獻媚詩。我說,這是一首垂釣諷刺詩。有誰相信真的「凡魚不敢朝天子」呢?無人相信是真話。

相傳清代乾隆皇帝在一個秋日i和紀曉嵐,在江邊巡遊,看到遠處有一個魚翁,在小魚舟上垂釣。乾隆帝命他以秋釣為題,作一首嵌十個「一」字的絕句詩。紀曉嵐略加沉思,脫口吟出一首《秋釣》絕句詩:

一篙一櫓一漁舟,一個釣翁一釣鉤。

一拍一呼又一笑,一人獨佔一江秋。

紀曉嵐吟出一二句後,接不上下句面露難色,乾隆發覺後拍手大呼一聲「今天真難倒大才子了!」並哈哈大笑。紀曉嵐突發靈感,吟出了三四句。乾隆聽後,拍手稱絕。

寫垂釣詩的人多是名人雅士,借垂釣消遣取樂。真正的漁民垂釣要與風浪搏鬥,有時冒著生命危險,有多少人知?當然也有同情漁民艱苦生活的詩人。清代畫竹大師鄭板橋就寫了一首《漁家》詩:

賣得鮮魚二百錢,糴糧炊飯放歸船。

拔來溼葦燒難著,曬在垂揚古岸邊。

這首詩寫漁民的貧困生活,流露了作者的同情。漁民們將魚賣掉後,才有錢買米煮飯,撥些蘆葦曬乾當柴燒。短短四句,描繪出一幅優美的水鄉風景畫。

我國的垂釣活動發展到今天,已蔚為大觀。當今釣者之多,釣具之精,釣法之妙,真可謂羨煞古人。若能讀些垂釣詩,更能體味垂釣之樂。

*********************

親愛的文友,請在本文末尾跟帖,留下您的作品,我們會定期整理刊發的哦。如果您希望刊發個人專輯,請私信回復「投稿」,無限精彩等你來!

也歡迎在百家號關注詩詞軒,我們一起探索文學樂趣!

相關焦點

  • 詩畫中國|「蓬頭小兒」學垂釣
    小兒垂釣這是唐代詩人胡令能創作的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七言絕句。在唐詩中,描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這首詩顯得尤其可貴。讀完整首詩,我們能體會到,這首描寫小兒垂釣的詩作別有情趣。整首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也沒有刻意的雕飾。
  • 一舟縹緲,一翁獨釣:少時不懂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
    詩中隱晦了當時詩人所處的險惡的政治環境,反襯出了其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不同流合汙的倔強性格。首先,不可否認的是此首詩文的構思是相當考究的。比如,千山萬徑之廣遠襯託出孤舟老翁之渺小;鳥絕人滅之闃寂對比出老翁垂釣之生趣;畫面之安謐冷寂襯託出人物心緒之湧動。簡單的說,對比、襯託的手法充斥了整首詩。
  • 10首絕美唐詩,意境美,語言美,詞句美
    ……唐詩之美,也許幾天幾夜都說不完。想要了解唐詩之美,不如讀一讀下面這10首絕美唐詩,感受漢語之美。終南山陰嶺高聳入雲,積雪未化,隨著白雲的流動,雪就像漂浮在雲之端。落日的餘暉灑在山頂,染紅了叢林,照亮了積雪。下雪不冷化雪冷,望著終南餘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這首詩詠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樸實自然。王士禛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之作。
  • 艾米莉·狄金森——隱逸的明星詩人
    狄金森不擅社交,但她的抒情詩卻直白熱烈,充滿情感,這樣的表現與19世紀女性端莊嫻靜、臣服男性的形象背道而馳。狄金森誕生將近兩個世紀以來,她那兼具智慧與顛覆性的千餘首詩歌依然受到廣大讀者與學者的青睞。艾米莉·狄金森生平
  • 八首描寫隱逸的古詩詞,濁酒獨醉幽谷,長竿閒釣清溪
    可是現實總是那麼無情,加上自己的脾氣執拗,不甘於同流合汙,於是沉淪下僚,久困樊籠,也就有了歸隱之心。李白不為高力士所容,慨嘆之餘,「逃丘園而不返,使人常高其風而不敢昔焉」;杜甫仕途不順,尋訪隱士,「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蘇軾遇見山人頓生禪意,自比仙鶴,「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常建借宿王昌齡的隱居,也寫了兩句著名的隱逸詩,「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
  • 古代的文人墨客,為何都偏愛隱逸田園?從陶淵明和孟浩然說起
    尤其是一些博學多才的文人墨客,更是可以瀟灑的隱逸山林,並在詩與遠方的陪伴下過一生。相信一提起「隱逸」兩個字,大家腦海中一定會閃現出陶淵明三個字。作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曾在仕途無望的前提下棄官歸隱。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生活,並為世人創造出了一個世外桃源。
  •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艾米莉·狄金森——隱逸的明星詩人
    狄金森不擅社交,但她的抒情詩卻直白熱烈,充滿情感,這樣的表現與19世紀女性端莊嫻靜、臣服男性的形象背道而馳。狄金森誕生將近兩個世紀以來,她那兼具智慧與顛覆性的千餘首詩歌依然受到廣大讀者與學者的青睞。
  • 守故彌終始~寄心在知己 ~嵇康酒會詩
    大家一起看射術垂釣之樂,一起讚美射釣者高超的技術。在清流綠水之間,大家飲酒歌唱,彈琴作樂,清雅的琴聲隨風蕩漾。在這樣熱鬧的情景下,一邊聽著古琴的雅樂、一邊飲酒的嵇康,心中卻想念著知己阮侃,如果此時他也在這兒就好了。表面的熱鬧,內心的孤獨。熱鬧都是他們的,心神相通的知己不在,再熱鬧的地方內心仍是缺了些什麼。
  • 孟浩然讓人意外的一首詩,不相信是他寫的!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入選了《唐詩三百首》,也是語文課本上必背篇目,我們大家都對這首詩很熟悉。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自然認為這首詩沒什麼奇特的。事實上,孟浩然詩集作品中,這類渾健的作品寥寥無幾。這首詩流露傷春情緒,但並沒有「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那種悽厲哀苦之音,詩中透露的,只是一種淡淡的惋惜之情。整首詩清淡雅致,惹人喜愛。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 王維這首詩寫了秋天隱居的閒適,最後14字充滿了幽居的情趣
    中國古代的文人中有很多厭倦了官場紛紛過起了隱逸生活。這些文人很早的有陶淵明、王維,再有後來的白居易蘇軾等等。他們厭倦了官場的腐敗,隱居山林,面對著潺潺的流水,整日間與花鳥蟲木為伴,生活舒適愜意,也給後世留下了一首首動人的山水田園篇章,讓我們陶醉又羨慕。
  • 趣看|踏雪尋梅、寒江垂釣,又爐火溫酒:古代畫家筆下的冬天
    趣看|踏雪尋梅、寒江垂釣,又爐火溫酒:古代畫家筆下的冬天 2020-12-03 10: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從山水詩看盛唐士大夫的文化心理:抱揚名之志,懷隱逸之意
    盛唐文人思想的開放氛圍:收放得宜,承儒道互補之基,得禪宗圓融之味隱逸是一種超凡脫俗、同歸自然的行為和心態,對中國士大夫的生活追求和文學創作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所謂「亦官亦隱」的彈性心理結構,就是儒釋道多元互補的穩定的文化結構。形成這個結構的最重要的基點,就是儒道兩家思想的交融互補。
  • 紀曉嵐評價此人的詩歌不雄健,然而這首詩卻無人敢於置喙
    因此,在他的詩中除了流露出對人們艱苦生活的憐憫,大多數作品講的是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唐朝人高仲武在《中興間氣集》中收錄了戴叔倫的作品,並且評價「其骨稍軟」。此後直到清朝,此種評論不絕於耳,包括翁方綱、喬億等人都如此人云亦云。最著名的當屬紀曉嵐直接說它「雄渾不足」,甚至「皮鬆肌軟」。小珏倒是很奇怪,詞有婉約和豪放兩種流派,詩的風格更適合繁多。
  • 九首經典垂釣詩詞:人生很短,生活得有情趣
    ——唐.胡令能《小兒垂釣》蓬頭小兒 ,側坐莓苔之上,於青草遮掩之處專心垂釣 。這時 ,過路的陌生人前來問路,他連忙遠遠地擺了擺手,不敢回應路人。神態生動,動作傳神,惟妙惟肖,意趣盎然。多像小時候河邊釣魚的自己啊!
  • 坐觀垂釣者,坐字,古詩裡有幾種意思
    這是王維的詩《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它的意思就是經常一個人閒坐在竹林子裡,有時彈琴,有時呼嘯,過著清閒隱逸的生活。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十首勵志詩: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首詩由兩個設問句組成,頓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暢地表達出來。詩人是一個文弱書生,他心中也嚮往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他在詩中問道:封侯拜相,繪像凌煙閣的,哪有一個是書生出身?埋沒深草裡的「小松」正如詩人自己,正是由於詩人觀察敏銳,體驗深切,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詩情與哲理,幽默和嚴肅,在這首詩裡得到有機的統一,字裡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
  • 捨我其誰的霸氣,永不言敗的執著,都在詩仙這首詩裡了
    《行路難》為樂府舊題,詞多悲哀之音。李白也寫過三首 《行路難》,我們除了從中能夠看出詩人一點淡淡的迷茫之外,卻很難體會到詩人悲哀的情感。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詩的起筆就書寫了詩人離開長安時茫然無主惆悵難行的心情。
  • 範成大寫的這首詞平淡醇厚,潛移默化地滋潤著我們的心靈
    在中國眾多詩歌中,關於鄉村田園的詩歌有很多,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像王維和孟浩然寫的田園詩,這類詩看似描寫田園風光,實際上是表現自己的隱逸之趣,可以說人間煙火氣並不濃厚;還有一類詩是專門描寫農民辛苦勞作的場景,如白居易的《觀刈麥》和李紳的《憫農》。
  • 三年級18課《童年的水墨畫》學會運用方法理解語句,感受詩中快樂
    文本解讀《童年的水墨畫》是本單元第一課,課文構思新巧,想像豐富,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兒童生活的水墨畫卷。本文編排了三首兒童詩,描繪了兒童生活的三組畫面:在優美的溪邊,一個孩子悠閒垂釣;在寬闊的江上,一群孩子拍水戲耍;在清爽的松林中,幾個孩子歡快地採蘑菇。
  • 蘇軾寫下一詩,短短4句卻蘊含深刻的道理,值得一讀再讀!
    理趣詩,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朵奇葩。它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還具有一定的思想認識價值。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古代詩人大都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人生經歷,所以能夠從日常生活與大自然中提煉、挖掘出內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