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2021-02-12 經典中醫庫喜龍

這句話出自於《黃帝內經•素問•熱論》: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筆者十年前讀唐代王冰對於《素問》的評價:

「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發覺評價好高啊!

待自己進入臨床若干年,摸爬滾打若干年之後,觀察過很多病人和自然現象之後,才發現,經典所論述的都是天地自然的規律,古聖先賢的智慧真的了不起。

什麼是「暑」呢?

暑,熱也。——《說文》。暑近溼如蒸,熱近燥如烘,

這個解釋很生動,暑熱給人的感覺如蒸,又熱又潮溼;而熱接近燥的感覺,似火在烘烤,熱明顯,而無潮溼之感。

烈日當空

暑多指三伏天,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三伏天出現在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幹支歷的節氣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摘自百度百科)

而醫聖張仲景,把感受暑熱之邪,稱之為「中暍」。

唐詩:憫農

如《金匱要略•辨痙溼暍脈證》: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此條為中暍之後又兼被冷水所傷,水氣輸布受阻)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從醫聖的描述來看:中暍的症狀多有汗出、怕冷、身熱、口渴、身重、身疼、手腳不溫、稍勞作即身熱、門牙乾燥。

這些紛繁複雜的表現揭示了一個共同的病機:暑熱傷及人體津液和陽氣,津與氣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受損。

天氣炎熱,人體通過出汗來帶走過多的暑熱,以維持一個相對和諧的狀態,夏季,適當出點汗是可以的,一般不要幹預這樣一個正常出汗的過程。這就是「暑當與汗皆出,勿止」的意義。

當然,出汗太多,遍身如水洗,這種情況也不太適合,因為過多出汗,就會傷及人體津液和陽氣,出現上文所描述到的一系列「中暍」的表現。需要我們適當的避暑,適當的通過藥食調理身體。

可是,《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中又說: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

這句話和「暑當與汗皆出,勿止」矛盾嗎?

自問自答,不矛盾。

我們看我們河南大地,夏季田地裡面的莊稼,比如「玉米」,我小時候,有一個有名的玉米品種,叫做「農大108」,什麼意思呢?大概108天左右就能成熟收穫。108天,也就三個多月吧!為什麼玉米能生長這麼快?是因為玉米生長的主要時間段,恰恰是雨熱同期的夏季,溫度高,降水多,植物生長旺盛,因此,《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夏三月,此為藩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天地之間成雲致雨、雲施雨布的過程進行得很頻繁,萬物都是一種蕃茂秀美的景象,生長最旺盛的季節,氣的升降出入很頻繁,吸收很多,生長很多,代謝產物也很多,因此需要使氣機流通,使氣得洩,而汗,就是「使氣得洩」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才叫做「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那麼,夏季的時候,如果是秋冬季的氣溫,會是什麼情況呢?

莊稼長不好,甚至會有可能顆粒無收。

那麼,我們人處四季之中,如果夏季生活的環境整個都是秋冬季的氣溫環境,身體會不會出問題呢?

比如二十三四度的空調屋,渾身清爽,一點不出汗,長時間這樣,適合嗎?健康嗎?

如果孩子,也是整天這樣的環境,生長發育會不會受影響呢?

所以,該熱的季節天氣,就得熱起來,該出汗,就得出汗,這就叫做「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但是,過於暑熱的天氣,我們也應該適當的避暑,而避暑的手段很多:比如:扇子、電扇、冰箱、洗澡、茶飲、綠豆湯、避暑山莊景區、避免高溫作業等等。

《水滸傳》插圖

但是,避暑並不是讓環境和身體處於和自然氣溫「冰火兩重天」的環境,是適度的避暑。

比如,外面三十七八度,屋裡面二十八九度,也就可以了。

比如,高溫可以熟雞蛋的大馬路,我們中午的時候找個陰涼地兒,吃點西瓜喝點溫開水避開,也就可以了。

比如,天氣炎熱,等汗晾乾以後洗洗溫水澡,也是可以的。

但是,外面三四十度,屋裡二十二三度,是不是差別太大了?

吃點常溫西瓜就可以了,我們吃冰西瓜,是不是溫度差別太大了?

洗個溫水澡就可以了,我們洗冷水澡,是不是溫度差別太大了?

這種情況,像不像是夏季下冰雹,夏季出現較低的溫度,長時間這樣,身體會不會出問題呢?

所以我們夏季,需要:

1.控制好空調的出風角度和出風口的位置,一般來說,寒從下起,因此,我們可以讓空調出風口往上,不直接對著身體吹,這樣比較好。

2.控制好空調的溫度,這個是因人而異的,根據各人的耐受程度,以身體吹空調的時候,身體不發緊、不發僵、不發毛、沒有出現雞皮疙瘩,沒有感覺到冷颼颼為標準。

3.開空調時窗戶和門儘量要留有縫隙,不要怕跑氣兒,也不要怕費電,這樣可以使室內外空氣有對流,不至於長時間通氣不良。

4.晚上睡覺時,肚子要蓋好。

以上四條內容,參考的有紫塵閣的講解,在此致謝。

有的人說,我一個朋友,人家經常吃冷飲喝冰水衝冷水澡,身體也很好,肌肉照樣發達啊!

我的回答是:

一、人和人不一樣啊!張飛李逵魯智深,這樣造作,或許短期沒事,但你讓林黛玉天天這樣做試試?

二、短期沒事,人生長著呢!四十歲以後呢?五十歲、六十歲以後呢?所以醫聖張仲景描述: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什麼意思呢?年輕氣盛,體質壯實,當時不覺得有啥不舒服的,等到上點年紀,陽氣虛衰以後,這些寒涼的損傷就慢慢開始在身體裡面興風作浪了。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該熱的時候就應該熱,該出點汗的時候就應該出點汗,順應自然規律,才能和諧的與萬物共同沉浮於生長之門。

相關焦點

  • 先君溫病筆記(20)暑溫辨證(五)
    葉天士溫熱論言下法甚詳,當遵循而勿誤。【原文】暑溫蔓延三焦,舌滑微黃。邪在氣分,三石湯主之;邪氣久留,舌絳苔少,熱搏血分,加味清宮湯主之;神識不清,熱閉內竅,先與紫雪丹,再與清宮湯。【注釋】蔓延三焦,邪不在一經一髒矣,故以急清三焦為主,然雖雲三焦,以手太陰為要領。
  • 中醫看中暑 陽暑陰暑要分清
    先兆中暑主要是在潮熱環境之中,感受到熱氣,患者感受到頭暈,疲倦,噁心,嘔吐,乏力,汗流不止,還有四肢發麻,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輕症中暑就是在先兆中暑的基礎之上出現發熱38度以上,另外就是出現一些中樞循環衰竭,面色潮紅,胸悶煩躁,呼吸急促,脈搏很快等症狀。到了重症中暑的情況,就會表現汗悶高熱,頭疼嘔吐,甚至出現熱痙攣、熱衰竭、日射病和熱射病,情況比較嚴重。
  • 方劑選萃:清暑闢穢湯
    清暑闢穢湯(清涼芳烈法)      近代何廉臣《溫熱病方匯選》引徐靈胎經驗方      青蒿腦一錢五分 澤蘭葉一錢五分
  • 方劑選萃:清暑益氣湯
    【方論選萃】      清王士雄:此脈此證,自宜清暑益氣湯以為治。但東垣之方,雖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觀江南仲治孫子華之案、程杏軒治汪木工之案可知。故臨證時須斟酌去取也。餘每治此等證,輒用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杆、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以清暑熱而益元氣,無不應手取效也(《溫熱經緯》)。
  • 手足汗出
    手部總是汗涔涔的,特別不方便;足部也是這樣,總是將襪子浸溼。這是怎麼回事呢?代表身體出了什麼問題呢?概念是指人體手足經常明顯汗出的症狀體徵,其汗出的量不但明顯多於正常人手足汗出的量,而且遠多於自身軀體汗出的量,病情稍重和偏重時則可持續手足汗多。
  • 手足汗出辨證論治淺析文獻整理
    但有些汗出則屬於病理的範疇,如《素問·經脈別論》云:「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此俱為人體陰津外洩的表現。 病理性汗出常常危害人體健康,為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手足汗亦一樣:手足微微汗出,為一般的生理現象。但手足汗過多則為病理現象。
  • 遇事「知止」,是一個人極高的智慧!
    商人之財,多敗在「不知止」上,總想以貪婪之心,佔盡天下大小之利,大有滿盤皆收,贏家通吃的衝動。 紅頂商人胡雪巖中年發達,但晚景悽慘,生意衰敗,最後被官府抄家,在一貧如洗、惶惶不可終日中死去。 而與胡雪巖齊名的韓國商人林尚沃,比胡雪巖大44歲。
  • 食物降暑小竅門,夏天,我們要這樣吃......
    苦瓜中的苦瓜素被譽為「脂肪殺手」。做湯時烹煮時間不宜長,最好能保持絲瓜的鮮綠色澤。絲瓜皮及其絲瓜花一起熬水代茶,也有防暑解熱之效。西瓜是瓜類中清暑解渴的首選。炎炎夏日,西瓜算得上是最受歡迎的純天然「飲料」了。西瓜所含水分比任何水果都多,是清熱、解暑、利尿的佳品。
  • 中醫診斷:六淫(風、寒、暑、溼、燥、火)辨證知識點總匯
    【證候表現】發熱惡熱,心煩汗出,口渴喜飲,氣短神疲,肢體睏倦,小便短黃,舌紅,苔白或黃,脈虛數;或發熱,胸悶脘痞,腹痛,嘔惡,無汗,苔黃膩,脈濡數;或發熱,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氣急;甚至昏迷、抽搐,舌絳乾燥,脈細數等。    【證候分析】因夏季氣候炎熱而感受外界暑邪。暑邪致病有嚴格的季節性。
  • 食則汗出 漏汗、漏風、漏洩也(一喝熱水就汗多)
    漏風的症狀,是多汗,不能穿單薄的衣服,一吃飯就出汗,甚至全身汗出喘息、怕風衣服常被汗浸溼,口乾易渴,受不了勞累。內風的症狀,是多汗,汗多了就沾溼衣服,口中乾燥,禁不住勞累,周身疼痛並且怕冷。周身動輒汗出,或不動自汗的,多是氣虛;上半身汗出嚴重的,屬胃熱,尤其是在吃飯時容易出汗的《內經》稱漏洩;下半身出汗的多有溼熱;偏身出汗的是體內陰陽不調。
  • 夏季時節溼熱多,祛溼清熱涼勿過
    1、頭髮愛出油、面部油亮。2、睡覺留口水、口臭、身體有異味。3、睡覺打呼嚕,痰多,咳嗽。4、大便稀黏腥臭,粘廁所不易衝掉;或者大便擦不乾淨,或者裡急後重。溼與寒在一起叫寒溼,與熱在一起叫溼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溼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 巧用桃奴治汗出
    [備 注] 煅牡蠣潛陽斂汗;生黃芪益氣固表;麻黃根走表固衛;五味子斂陰止汗;浮小麥滋養心陰,共奏益氣固表、潛陽斂陰,養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盜汗均可隨證加減用之。本方對病後體虛之自汗盜汗極為適宜,但對亡陽的大汗淋漓則不能勝任。3 .五倍子散治盜汗[方 劑] 五倍子適量。[制用法] 研極細末,貯瓶備用。
  • 基操勿6皆坐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和同九教,何汝秀的性質差不多
    基操勿6皆坐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和同九教,何汝秀的性質差不多時間:2020-04-02 19:54   來源:含義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基操勿6皆坐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和同九教,何汝秀的性質差不多 基操勿6皆坐的含義,簡單來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這只是基礎操作,不要打彈幕上打666,就是不要大驚小怪的意思。其實一種縮寫形式。很多人在看比賽或者是看視頻時,看到一些令人操作的操作時就會   原標題:基操勿6皆坐什麼意思什麼梗?
  • 產後汗出不止: 這流的明明不是汗,而是淚啊!
    產後自汗是指產後出現涔涔汗出,持續不止;產後盜汗則是指晚上睡覺時汗出,醒來即停止。說的簡單點,就是通過出汗時間來鑑別,一個是白天,一個是夜晚。不過,很多女性在產後出汗比平時增多,尤其是在進食、活動、睡眠時明顯,這是由於產後氣血驟虛、腠裡不密所致,可在數天後自行緩解,不作病論。
  • 中暑也分陰暑陽暑?夏至後外出要謹記防暑
    中醫認為,暑邪,其致病具有炎熱、升散,併兼有溼邪等特性的外邪。暑邪為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邪傷人,可見陽熱症狀,如壯熱,心煩,面赤,脈洪大等。(2)暑多升散,耗氣傷津擾神,暑為陽邪,陽性升發,故暑邪侵襲人體,多直入氣分,可致腠理開洩而多汗。
  • 兩個孩子高燒的差別處理分享/含暑病預防
    開始以為是空調涼到了,於是蔥白汁搓身,加喝蔥白豆豉水,汗出,但是燒不退,哭鬧,頭暈依舊。進水米即嘔吐,摸其脈,集中在中部,知是暑熱之病。關於小兒暑病脈在中部小兒暑病,脈在中部,暑火不降則傷肺氣,少陽暑氣,散漫肺中,故其脈在中部。氣傷則脈虛,是肺氣不能清降之人,吸入暑氣而不降,停在上焦,引動本身相火暑氣,逆傷肺家,遂成暑病。藿香降胃和胃,扁豆建中調胃,扁豆性平味淡,最宜暑病。燒稍微退,精神好轉,還是不徹底,依然有頭暈,昏睡。
  • 每日一膳|荷葉、薏米、黃芪、小米四物合用,祛溼和胃,養陰固表止...
    專家點評:荷葉清暑化溼,薏米利水祛溼,有利於祛除夏季的溼氣。黃芪有益氣固表的功效,中醫益氣固表止汗的名方「玉屏風散」中,黃芪就是其中一味很重要的中藥。小米和胃養陰,補充體內津液以防汗出過多而虧陰液。四物合用,祛溼和胃,養陰固表止虛汗,很適合暑天時而太陽猛烈,時而夏雨傾盆的天氣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