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於《黃帝內經•素問•熱論》: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筆者十年前讀唐代王冰對於《素問》的評價:
「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發覺評價好高啊!
待自己進入臨床若干年,摸爬滾打若干年之後,觀察過很多病人和自然現象之後,才發現,經典所論述的都是天地自然的規律,古聖先賢的智慧真的了不起。
什麼是「暑」呢?
暑,熱也。——《說文》。暑近溼如蒸,熱近燥如烘,
這個解釋很生動,暑熱給人的感覺如蒸,又熱又潮溼;而熱接近燥的感覺,似火在烘烤,熱明顯,而無潮溼之感。
烈日當空
暑多指三伏天,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三伏天出現在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幹支歷的節氣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摘自百度百科)
而醫聖張仲景,把感受暑熱之邪,稱之為「中暍」。
唐詩:憫農
如《金匱要略•辨痙溼暍脈證》:
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此條為中暍之後又兼被冷水所傷,水氣輸布受阻)
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從醫聖的描述來看:中暍的症狀多有汗出、怕冷、身熱、口渴、身重、身疼、手腳不溫、稍勞作即身熱、門牙乾燥。
這些紛繁複雜的表現揭示了一個共同的病機:暑熱傷及人體津液和陽氣,津與氣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受損。
天氣炎熱,人體通過出汗來帶走過多的暑熱,以維持一個相對和諧的狀態,夏季,適當出點汗是可以的,一般不要幹預這樣一個正常出汗的過程。這就是「暑當與汗皆出,勿止」的意義。
當然,出汗太多,遍身如水洗,這種情況也不太適合,因為過多出汗,就會傷及人體津液和陽氣,出現上文所描述到的一系列「中暍」的表現。需要我們適當的避暑,適當的通過藥食調理身體。
可是,《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中又說: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
這句話和「暑當與汗皆出,勿止」矛盾嗎?
自問自答,不矛盾。
我們看我們河南大地,夏季田地裡面的莊稼,比如「玉米」,我小時候,有一個有名的玉米品種,叫做「農大108」,什麼意思呢?大概108天左右就能成熟收穫。108天,也就三個多月吧!為什麼玉米能生長這麼快?是因為玉米生長的主要時間段,恰恰是雨熱同期的夏季,溫度高,降水多,植物生長旺盛,因此,《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夏三月,此為藩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天地之間成雲致雨、雲施雨布的過程進行得很頻繁,萬物都是一種蕃茂秀美的景象,生長最旺盛的季節,氣的升降出入很頻繁,吸收很多,生長很多,代謝產物也很多,因此需要使氣機流通,使氣得洩,而汗,就是「使氣得洩」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才叫做「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那麼,夏季的時候,如果是秋冬季的氣溫,會是什麼情況呢?
莊稼長不好,甚至會有可能顆粒無收。
那麼,我們人處四季之中,如果夏季生活的環境整個都是秋冬季的氣溫環境,身體會不會出問題呢?
比如二十三四度的空調屋,渾身清爽,一點不出汗,長時間這樣,適合嗎?健康嗎?
如果孩子,也是整天這樣的環境,生長發育會不會受影響呢?
所以,該熱的季節天氣,就得熱起來,該出汗,就得出汗,這就叫做「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但是,過於暑熱的天氣,我們也應該適當的避暑,而避暑的手段很多:比如:扇子、電扇、冰箱、洗澡、茶飲、綠豆湯、避暑山莊景區、避免高溫作業等等。
《水滸傳》插圖
但是,避暑並不是讓環境和身體處於和自然氣溫「冰火兩重天」的環境,是適度的避暑。
比如,外面三十七八度,屋裡面二十八九度,也就可以了。
比如,高溫可以熟雞蛋的大馬路,我們中午的時候找個陰涼地兒,吃點西瓜喝點溫開水避開,也就可以了。
比如,天氣炎熱,等汗晾乾以後洗洗溫水澡,也是可以的。
但是,外面三四十度,屋裡二十二三度,是不是差別太大了?
吃點常溫西瓜就可以了,我們吃冰西瓜,是不是溫度差別太大了?
洗個溫水澡就可以了,我們洗冷水澡,是不是溫度差別太大了?
這種情況,像不像是夏季下冰雹,夏季出現較低的溫度,長時間這樣,身體會不會出問題呢?
所以我們夏季,需要:
1.控制好空調的出風角度和出風口的位置,一般來說,寒從下起,因此,我們可以讓空調出風口往上,不直接對著身體吹,這樣比較好。
2.控制好空調的溫度,這個是因人而異的,根據各人的耐受程度,以身體吹空調的時候,身體不發緊、不發僵、不發毛、沒有出現雞皮疙瘩,沒有感覺到冷颼颼為標準。
3.開空調時窗戶和門儘量要留有縫隙,不要怕跑氣兒,也不要怕費電,這樣可以使室內外空氣有對流,不至於長時間通氣不良。
4.晚上睡覺時,肚子要蓋好。
以上四條內容,參考的有紫塵閣的講解,在此致謝。
有的人說,我一個朋友,人家經常吃冷飲喝冰水衝冷水澡,身體也很好,肌肉照樣發達啊!
我的回答是:
一、人和人不一樣啊!張飛李逵魯智深,這樣造作,或許短期沒事,但你讓林黛玉天天這樣做試試?
二、短期沒事,人生長著呢!四十歲以後呢?五十歲、六十歲以後呢?所以醫聖張仲景描述:始時尚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營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什麼意思呢?年輕氣盛,體質壯實,當時不覺得有啥不舒服的,等到上點年紀,陽氣虛衰以後,這些寒涼的損傷就慢慢開始在身體裡面興風作浪了。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該熱的時候就應該熱,該出點汗的時候就應該出點汗,順應自然規律,才能和諧的與萬物共同沉浮於生長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