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說到白屈菜或者禿瘡花,總聽見有人嚷嚷:分不清!分不清!的確,它們都是罌粟科,一個白屈菜屬,一個禿瘡花屬,一樣的四瓣黃花,嫡親表姐妹,親著哪!像著哪!禿瘡花全株含有黃色液汁,你去白屈菜上掐一把試試?一樣一樣的,照樣染上一手黃,當心啊,別蹭在衣服上了,天曉得能不能洗得掉?(下圖為禿瘡花,葉片上布滿了不規則的白斑)
若是仔細瞧瞧,區別還是顯而易見的:一看葉片,白屈菜基生葉少,早凋落,葉片羽狀全裂,莖生葉多,最明顯之處就是葉片表面全綠色,無白斑;再看禿瘡花,基生葉多,叢生,羽狀深裂,莖生葉少數,生於莖上部,無柄,最明顯之處,是綠色的葉片表面有白色斑點。
二看花:白屈菜是傘形花序多花,雄蕊比禿瘡花要少一些,但要長;禿瘡花是聚傘花序,花朵排列在莖和分枝先端,花朵要比白屈菜大得多,花瓣也長,雄蕊比白屈菜多,但要短些。三看花果期,白屈菜花果期長;禿瘡花花果期短。說了一堆,羅嗦了,其實簡單看看葉片就可以了,禿瘡花的葉片上布滿了不規則的白斑兒!
白屈菜,又名八步緊、觀音草、見腫消、山黃連、水黃草、水黃連、土黃連、小人血七、小野人血草、雄黃草等等,名字多的去了,我覺得一般名字多的植物,都有比較大的作用。全草入藥,有毒,含多種生物鹼,有鎮痛、止咳、消腫、利尿、解毒之功效,治胃腸疼痛、痛經、黃疸、疥癬瘡腫、蛇蟲咬傷,外用消腫,亦可作農藥。
一般罌粟科植物,多是有毒的,但這個有毒的白屈菜怎麼成了古人的救飢菜?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廣布植物大多都是被人們食用的對象,有毒的白屈菜也不例外。由於其所含生物鹼等有毒成分,大多不溶於水,現今常用有機溶劑或酸化水進行提取。如單用水煎煮,不易將有毒物質完全提淨,而且這些生物鹼等成分在煮沸條件下一般也不被破壞。因此,若用處理一般植物的「 煮熟、換水浸淘」 的做法,顯然不易使白屈菜達到解毒的目的。
那麼,充滿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食用有毒的白屈菜呢?關於減少白屈菜毒性,朱橚《救荒本草》中有記載:「白屈菜救飢,採葉和淨土,煮熟撈出,連土浸一宿,換水淘洗淨,油鹽調食。」這種解毒過程主要是利用了「淨土」的吸附作用,是植物化學中吸附分離法的應用。這種方法與1906年俄國植物學家茨維特在華沙發明的色層吸附分離法在理論上是一致的。顯然中國古代人民是最早利用色譜技術的。
白屈菜,在古代曾是救飢菜,在如今卻是以治病良藥身份出現,《中國藥植志》記錄:白屈菜治胃腸疼痛及潰瘍。外用為疥癬藥及消腫藥,以生汁塗布之。可用於治療百日咳、慢性氣管炎、退燒解熱、消炎殺菌等。由此可見,這不起眼的路邊野草,竟有如此大的作用。
關於白屈菜就介紹到這了,你認識了嗎?它曾是救飢菜,卻能治止咳、鎮痛、消腫解毒樣樣行,而且是山區農村到處都是,若長在您家路旁,請別忽視。「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才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