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常曝出一些「巨嬰型人格」的成人,所做所為猶如心智不全的孩子。
八達嶺野生虎園裡,一女子和丈夫吵架,賭氣下車「餵虎」。 合肥女子攔住高鐵,要全車乘客一起陪著她 「等老公 」。 博士孫某高鐵上「霸座」,還不知恥在鏡頭面前「露臉」。 重慶萬州中年婦女錯過站,扯司機方向盤,導致公交車墜江。 所謂巨嬰型人格, 就是成人一直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不能接受與自己預期不符的事物。 每個成人都可能瞬間變成哭鬧的巨嬰 對生活中頻繁出現的巨嬰,自媒體常將其標籤化,或者冠以「中國式巨嬰」,或稱其為「溺愛式巨嬰」。將其行為歸咎為,孩童時代受到父母過分溺愛。 分析新聞,研究歷史就可知,成人以自我需求出發,情緒失控,釀成大禍,亙古常有,各地常現,沒有地域和時代限制。 也就是說,甭管中國外國,古代當代,出身於獨子家庭還是多子家庭,每個成人心理都潛伏了巨嬰思維,即使是一個平時比較理智的成人,都可能因事件環境刺激,情緒失控,瞬間變成一個巨嬰,造成巨大禍患。 自我意識過強是形成巨嬰人格的罪魁禍首。 成人什麼時候容易變成巨嬰? 成人在依仗點權勢時,發了點小財時,出了點小名時,事不遂願後時,或者失意不得志時,都會因某種外界刺激而情緒失控,任性過頭,或潑或罵,或打或鬧。 鬧事的巨嬰,不分學歷、身份、年齡。如果在家裡撒潑打罵,只是家庭暴力。倘若是在公共場所發作情緒,造成特大事故,就成為新聞裡的巨嬰事件。 古人認為巨嬰一直隱藏在每個成人心中 中國文化早在幾千年前,已經發現了「自我意識過強」是人類心理通病。 佛家把巨嬰型人格稱為「我執」,把巨嬰稱為「凡夫」。 道家把巨嬰稱為「愚人」。 儒家把巨嬰稱為「小人」。 儒釋道都認為,人生一切煩惱和禍患由「 自我中心化 」而生。 儒釋道修行的根本既是去「 自我中心化 」。遇事多躬身自問,去掉不顧社會環境,不顧他人利益的行為和念頭。 古人如何制伏心中的巨嬰? 造成巨嬰情緒根本原因,是事物與自己預期的結果發生了變化。 一個人認為自己在職場上應該得到升職加薪,而事與願違,事情變化了,情緒就開始發作。 有些人則在受到道德和法律約束時,個人利益和設想的結果不符時,頃刻變成巨嬰。 《易經》談到,天地世間萬象時時變化,世事,人事,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儒家稱其為「交臂非故」。 既然變化無常是自然規律,無論怎樣哭鬧,煩惱、憤怒,也毫無意義。個人唯有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知曉變化,適應變化,適應環境。這樣,就能制伏心中的巨嬰情緒。 文/漫畫 周滔
編輯 李劼
編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