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突破性新方法合成出上百種新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2021-01-08 生物谷

2016年5月2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合成新型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一類被用來抵抗細菌感染的藥物---的方法。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的方法以及他們為何認為它可能能夠保持領先於細菌耐藥性產生。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5月18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platform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macrolide antibiotics」。針對這項研究,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Ming Yan和Phil Baran發表在同期Nature期刊上發表一篇標題為「Drug discovery: Fighting evolution with chemical synthesis」的新聞與評論類型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們認為這項新技術可能有助醫學研究人員趕得上細菌進化的步伐。

多年來,用於治療各種細菌感染的首選藥物一直是大環內酯類藥物,它們是通過改變一種天然形式的紅黴素而產生的---但是最近幾年,細菌已對這些藥物的很多種產生耐藥性。因為 發現改變紅黴素的新方法存在困難,這也就意味著研發成本一直在上升,所以新的大環內酯類藥物較慢地來臨。這種情形導致衛生團體陷入近似恐慌的狀態,這是因為它意味著如果不能很快地作出改變的話,用來抵抗很多感染的「武器庫」將大大減少。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導他們發現一種新方法來製造新型大環內酯類藥物,這種方法並不需要利用天然的紅黴素作為來源,相反地,他們從頭合成它們。這就意味著更多的大環內酯類藥物能夠以更低的成本被合成出來,從而有助保持領先於細菌耐藥性產生。

為了合成新的大環內酯類藥物,研究人員報導他們採用一種允許進行模塊構建的方法:他們首先構建出小分子化學物模塊,然後利用一種只需非常少步驟的過程將這些小分子化學物模塊「焊接」在一起。他們也報導這種技術能夠用於合成克數量級規模的新型大環內酯類藥物,這意味著每次在實驗中使用時,能夠合成出足夠數量的新型大環內酯類藥物用於測試殺死細菌的結果。

迄今為止,利用這種技術,研究人員合成出300種新的大環內酯類藥物,這其中包括利用原來的方法合成出的一些藥物。他們報導其中的一些大環內酯類藥物已經被用來測試以便觀察它們如何好地抵抗細菌感染,並且已取得初步的成功。他們承認還需開展更多的研究來發現利用這種方法製造的藥物是否真正地有效地抵抗細菌感染,而且如果確實有效的話,那麼還需證實它們是否能夠安全地用於人體治療。(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A platform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macrolide antibiotics

doi:10.1038/nature17967

Ian B. Seiple, Ziyang Zhang, Pavol Jakubec, Audrey Langlois-Mercier, Peter M. Wright, Daniel T. Hog, Kazuo Yabu, Senkara Rao Allu, Takehiro Fukuzaki, Peter N. Carlsen, Yoshiaki Kitamura, Xiang Zhou, Matthew L. Condakes, Filip T. Szczypiński, William D. Green & Andrew G. Myers

The chemical modification of structurally complex fermentation products, a process known as semisynthesis, has been an important tool in the discovery and manufacture of anti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infectious diseases. However, many of the therapeutics obtained in this way are no longer effective, because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these compounds has developed. Here we present a practical, fully synthetic route to macrolide antibiotics by the convergent assembly of simple chemical building blocks, enabling the synthesis of diverse structures not accessible by traditional semisynthetic approaches. More than 300 new macrolide antibiotic candidates, as well as the clinical candidate solithromycin, have been synthesized using our convergent approach. Evaluation of these compounds against a panel of pathogenic bacteria revealed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se structures had antibiotic activity, some efficacious against strains resistant to macrolides in current use. The chemistry we describe here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macrolide antibiotics and may also serve as the basis for their manufacture.

 

Drug discovery: Fighting evolution with chemical synthesis

doi:10.1038/533326a

Ming Yan & Phil S. Baran

A synthetic strategy has been developed that provides easy access to structurally diverse analogues of naturally occurring antibiotics, providing a fresh means of attack in the war against drug-resistant bacteria. See Article p.338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新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科學家發現,最近在智利沿海斷層線附近發現的一種愛好海洋硫的微生物可以產生一種新的18元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macplocimineA。 「尋找新藥的形式和途徑很多,但微生物常常是成功的。」該研究的資深作者,麥可·G·德格魯特傳染病研究所的內森·瑪格維博士解釋說。在抗生素雜誌。
  •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14:16 中國醫學科學院胡友財等研究人員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 大環內酯類藥物,你要的都在這裡了!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以下簡稱大環內酯類)係指由具有大環內酯環結構的不同化合物構成的一個家族,其活性源自大環內酯環。大環內酯環是由一個多元碳的內酯環附著一個或多個脫氧糖所構成的一類聚酮化合物,如紅黴素化學結構如下:
  • 獸藥知識|頭孢菌素類與大環內酯類藥物聯合應用的理論依據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屬於β-內醯胺類,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生成而達到殺菌目的,為繁殖期殺菌藥。 大環內酯類由鏈黴菌發酵產生,由14-16元內酯環組成的弱鹼性抗生素。
  •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在急診成人感染性疾病中的合理應用
    大環內酯類藥物為臨床上常用抗感染藥物之一,在急診抗感染治療中佔據重要地位。 大環內酯類藥物治療危重AECOPD患者,較非大環內酯類藥物顯著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再入院時間。 低劑量阿奇黴素用於住院治療的感染性 AECOPD,較安慰劑顯著降低高危期的治療失敗率,Q-T間期延長但組間差異無統 計學意義,無患者發生臨床嚴重心律不齊。
  • 一文了解:9大類抗生素的功效與代表藥物
    第一類 β-內醯胺類 β-內醯胺類係指化學結構中具有β-內醯胺環的一大類抗生素,包括臨床最常用的青黴素與頭孢菌素,以及新發展的頭黴素類、硫黴素類、單環β-內醯胺類等其他非典型β-內醯胺類抗生素。
  • 大環內脂類抗生素的市場分析_39健康網_藥品
    近年來,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髮展迅速,陸續開發和上市了一些新品種。目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市場發展形勢很好,已佔到抗生素市場14.5%的市場份額,而且有擴大的趨勢。現將主要品種的市場狀況進行分析。  鑑於目前紅黴素產銷基本平衡,價格趨降的市場狀況,醫藥界人士認為,近期不宜再新建紅黴素生產基地和擴產、增產紅黴素,以避免新一輪的紅黴素大戰出現。  2.羅紅黴素  本品經國內外臨床使用證明,它在體內的抗菌性、生物利用度、血藥濃度、半衰期、組織滲透性等方面大大優於紅黴素。
  • 科學家發現新的抗耐藥感染抗生素
    科學家發現新的抗耐藥感染抗生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2/14 11:16:59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Gerard D.
  • 兒童濫用抗生素,器官衰竭而亡:7類名字藥物,都屬於抗生素
    誤區5:新的比老的好,貴的比便宜的好這種說法不一定,有些老藥藥效更加穩定,而且價格便宜,副作用較明確。不過,藥物這麼多,要想讓大家分清楚哪些藥物是抗生素確實有點難,如果你了解一些藥品通用名的方法,也就是詞頭,就比較容易識別哪些藥物是抗生素了。那麼,具體如何判定藥物是否屬於抗生素呢?
  • 抗生素一定要飯後吃?
    抗生素一定要飯後吃?臨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養液中的提取物以及用化學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主要分為β- 內醯胺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林可黴素類、多肽類、喹諾酮類、磺胺類、抗結核藥、抗真菌藥及其他抗生素。
  • 【友誼科普】孩子生病,抗生素該怎麼吃
    在臨床實踐中,經常有許多患兒家長在孩子生病時糾結於要不要給孩子服用抗生素,當醫生開了抗生素時,許多家長憂心忡忡的問:「醫生,我家孩子能不能不吃抗生素?」家長心理上普遍對抗生素存在牴觸,認為抗生素有副作用。但是事實上到底是否真的如此呢?
  • 抗生素也能消炎,為什麼不是消炎藥?
    專家:胡揚 副主任藥師北京協和醫院副主任藥師抗生素也能消炎,為什麼不是消炎藥?抗生素並不能直接緩解和消除炎症,而是通過「治本」的方式,通過對於細菌繁殖各階段的幹擾,抑制或殺滅引起感染的細菌,從而緩解和消除細菌所導致的炎症反應。因此,抗生素只能對細菌入侵產生的炎症發揮作用,對身體損傷引起的非細菌性炎症則完全無效。
  • 哪些抗生素治療痤瘡更有效?
    口服抗生素是治療痤瘡特別是中重度痤瘡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眾多定植的微生物(包括表皮葡萄球菌、痤瘡丙酸桿菌、馬拉色菌和其他革蘭陰性桿菌等)中,只有活的痤瘡丙酸桿菌明確與痤瘡炎症反應加重密切關聯,故選擇針對痤瘡丙酸桿菌敏感的抗生素是重要的出發點。
  • 抗生素是抗感染藥物的重要分支,近年來,世界抗生素市場的平均年...
    抗生素是抗感染藥物的重要分支,近年來,世界抗生素市場的平均年增長率約為8%,歐美發達國家更是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指出,對比國內外的用藥結構可以發現,國外頭孢類抗生素的使用率和我國頭孢類抗生素的使用率有較大的反差。
  •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4月16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化學系王梅祥教授研究組在環帶烴類化合物的合成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相繼發表在今年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 多篇文章解讀抗生素耐藥研究新進展!
    【4】Nat Chem:新研究揭示靶向殺傷耐藥菌的抗生素合成機制doi:10.1038/s41557-019-0335-5鮑曼不動桿菌是WHO官方宣稱的三大嚴重病原體之一。最近沃裡克大學化學系的研究人員闡明了抗生素enacyloxin酶促反應的機制,或許有助於對抗鮑曼不動桿菌的感染。
  • 抗生素:痤瘡治療中的必備武器
    現在來說說抗生素在痤瘡治療中的應用。眾所周知,痤瘡是是毛囊皮脂腺單位的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毛囊皮脂腺單位中有多種微生物存在,其中痤瘡丙酸桿菌與痤瘡的關係最為密切,是炎症始發和持續的關鍵因素,故是治療痤瘡,特別是中、重度痤瘡常用的方法之一。抗生素分為外用和口服抗生素治療,接下來分別看看兩種治療的特點。
  • 兩類痘痘治療方法
  • 三大最常用抗生素對比,本以為阿莫西林頭孢最好,沒想到它贏了
    他們都屬於抗生素,其實並不是治感冒的藥,一般來說只有合併細菌感染才需要使用。阿莫西林和頭孢的化學結構中均含有β-內醯胺環,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而阿奇黴素則屬於大環內酯類藥物,和前二者有本質區別。 頭孢黴素屬於殺菌藥,但抗菌譜窄 頭孢黴素屬於β-內醯胺酶類抗生素
  • 吡唑醚菌酯中間體鄰硝基苄溴的合成步驟
    180-9230-6871結論:本實驗工藝過程公開了一種吡唑醚菌酯中間體鄰硝基苄溴的合成工藝,所述工藝方法的具體包括以下步驟:1、向反應釜內加入定量的氯苯2、保溫56小時,反應結束後轉入到PH值調節釜內加氫氧化鈉調節pH至中性,轉入到萃取釜內靜置分層,萃取出有機相即鄰硝基苄溴氯苯溶液。